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学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56314X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在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一版)的编写工作全面地开始了。新世纪教材的编写要突出精品意识,体现时代性,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教材认真汲取了《针灸学》第五、六版教材的精华,结合有关中医院校的教学经验,由天津中医学院等12所院校集体撰写而成,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全书分四篇,上篇针灸篇,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下篇针灸应用,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特定穴的运用,以及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参考资料,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等内容,供学生课外学习。
《针灸学》目录

绪言 1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1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1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1

(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2

(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 3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3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3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4

上篇 针灸理论 5

第一章 经络总论 5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5

一、十二经脉 5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6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7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7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8

(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8

二、奇经八脉 9

三、十五络脉 9

四、十二经别 10

五、十二经筋 10

六、十二皮部 11

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1

一、标本 11

二、根结 12

三、气街 13

四、四海 13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13

一、经络的作用 13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13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14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1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4

(一)说明病理变化 14

(二)指导辨证归经 14

(三)指导针灸治疗 14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6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16

一、腧穴的发展 16

二、腧穴的分类 17

三、腧穴的命名 17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8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18

(一)近治作用 18

(二)远治作用 18

(三)特殊作用 18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8

(一)分经主治规律 19

(二)分部主治规律 20

第三节 特定穴 24

一、特定穴的意义 24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24

(一)五输穴 24

(二)原穴、络穴 24

(三)郄穴 25

(四)背俞穴、募穴 25

(五)下合穴 25

(六)八会穴 25

(七)八脉交会穴 25

(八)交会穴 25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25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26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8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28

四、简便定位法 29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30

第一节 十二经脉 30

一、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 30

(一)经脉循行 30

(二)主治概要 30

(三)本经腧穴(11穴) 30

1.中府 30

2.云门 31

3.天府 32

4.侠白 32

5.尺泽 32

6.孔最 32

7.列缺 32

8.经渠 33

9.太渊 33

10.鱼际 33

11.少商 33

二、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LI.) 33

(一)经脉循行 33

(二)主治概要 34

(三)本经腧穴(20穴) 34

1.商阳 34

2.二间 34

3.三间 34

4.合谷 34

5.阳溪 35

6.偏历 35

7.温溜 35

8.下廉 35

9.上廉 36

10.手三里 36

11.曲池 36

12.肘髎 36

13.手五里 36

14.臂臑 36

15.肩髃 37

16.巨骨 37

17.天鼎 37

18.扶突 37

19.口禾黟 38

20.迎香 38

三、足阳明胃经(StomachMeridian ofFoot-Yangming,ST.) 38

(一)经脉循行 38

(二)主治概要 40

(三)本经腧穴(45穴) 40

1.承泣 40

2.四白 40

3.巨髎 40

4.地仓 40

5.大迎 41

6.颊车 41

7.下关 41

8.头维 41

9.人迎 41

10.水突 42

11.气舍 42

12.缺盆 42

13.气户 42

14.库房 42

15.屋翳 42

16.膺窗 43

17.乳中 43

18.乳根 43

19.不容 43

20.承满 43

21.梁门 43

22.关门 44

23.太乙 44

24.滑肉门 44

25.天枢 44

26.外陵 44

27.大巨 44

28.水道 45

29.归来 45

30.气冲 45

31.髀关 45

32.伏兔 45

33.阴市 46

34.梁丘 46

35.犊鼻 46

36.足三里 46

37.上巨虚 46

38.条口 46

39.下巨虚 47

40.丰隆 47

41.解溪 47

42.冲阳 47

43.陷谷 47

44.内庭 48

45.厉兑 48

四、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 49

(一)经脉循行 49

(二)主治概要 49

(三)本经腧穴(21穴) 49

1.隐白 49

2.大都 49

3.太白 50

4.公孙 50

5.商丘 50

6.三阴交 50

7.漏谷 50

8.地机 51

9.阴陵泉 51

10.血海 51

11.箕门 51

12.冲门 51

13.府舍 52

14.腹结 52

15.大横 52

16.腹哀 52

17.食窦 52

18.天溪 52

19.胸乡 53

20.周荣 53

21.大包 54

五、手少阴心经(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HT.) 54

(一)经脉循行 54

(二)主治概要 54

(三)本经腧穴(9穴) 54

1.极泉 54

2.青灵 55

3.少海 55

4.灵道 55

5.通里 55

6.阴郄 55

7.神门 56

8.少府 56

9.少冲 56

六、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SI.) 56

(一)经脉循行 56

(二)主治概要 57

(三)本经腧穴(19穴) 57

1.少泽 57

2.前谷 57

3.后溪 57

4.腕骨 58

5.阳谷 58

6.养老 58

7.支正 58

8.小海 58

9.肩贞 59

10.臑俞 59

11.天宗 59

12.秉风 59

13.曲垣 59

14.肩外俞 60

15.肩中俞 60

16.天窗 60

17.天容 60

18.颧髎 61

19.听宫 61

七、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fFoot-Taiyang,BL.) 61

(一)经脉循行 61

(二)主治概要 62

(三)本经腧穴(67穴) 62

1.睛明 62

2.攒竹 62

3.眉冲 62

4.曲差 63

5.五处 63

6.承光 63

7.通天 63

8.络却 63

9.玉枕 63

10.天柱 64

11.大杼 64

12.风门 64

13.肺俞 64

14.厥阴俞 65

15.心俞 65

16.督俞 65

17.膈俞 65

18.肝俞 65

19.胆俞 65

20.脾俞 66

21.胃俞 66

22.三焦俞 66

23.肾俞 66

24.气海俞 66

25.大肠俞 66

26.关元俞 67

27.小肠俞 67

28.膀胱俞 67

29.中膂俞 67

30.白环俞 67

31.上髎 67

32.次髎 68

33.中黟 68

34.下髎 68

35.会阳 68

36.承扶 68

37.殷门 68

38.浮郄 69

39.委阳 69

40.委中 69

41.附分 69

42.魄户 69

43.膏肓 70

44.神堂 70

45.譩譆 70

46.膈关 70

47.魂门 70

48.阳纲 70

49.意舍 71

50.胃仓 71

51.肓门 71

52.志室 71

53.胞肓 71

54.秩边 71

55.合阳 72

56.承筋 72

57.承山 72

58.飞扬 72

59.跗阳 72

60.昆仑 72

61.仆参 73

62.申脉 73

63.金门 73

64.京骨 73

65.束骨 73

66.足通谷 73

67.至阴 74

八、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an of Foot-Shaoyin,KI.) 75

(一)经脉循行 75

(二)主治概要 75

(三)本经腧穴(27穴) 75

1.涌泉 75

2.然谷 75

3.太溪 76

4.大钟 76

5.水泉 76

6.照海 76

7.复溜 76

8.交信 77

9.筑宾 77

10.阴谷 77

11.横骨 77

12.大赫 77

13.气穴 78

14.四满 78

15.中注 78

16.肓俞 78

17.商曲 78

18.石关 79

19.阴都 79

20.腹通谷 79

21.幽门 79

22.步廊 79

23.神封 79

24.灵墟 79

25.神藏 80

26.或中 80

27.俞府 81

九、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of Hand-Jueyin,PC.) 81

(一)经脉循行 81

(二)主治概要 82

(三)本经腧穴(9穴) 82

1.天池 82

2.天泉 82

3.曲泽 82

4.郄门 82

5.间使 83

6.内关 83

7.大陵 83

8.劳宫 83

9.中冲 84

十、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Hand-Shaoyang,SJ.) 84

(一)经脉循行 84

(二)主治概要 85

(三)本经腧穴(23穴) 85

1.关冲 85

2.液门 85

3.中渚 86

4.阳池 86

5.外关 86

6.支沟 86

7.会宗 86

8.三阳络 86

9.四渎 87

10.天井 87

11.清冷渊 87

12.消泺 87

13.臑会 87

14.肩髎 87

15.天髎 88

16.天牖 88

17.翳风 88

18.瘈脉 88

19.颅息 89

20.角孙 89

21.耳门 89

22.耳和髎 90

23.丝竹空 90

十一、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of Foot-Shaoyang,GB.) 90

(一)经脉循行 90

(二)主治概要 91

(三)本经腧穴(44穴) 91

1.瞳子髎 91

2.听会 91

3.上关 91

4.颔厌 91

5.悬颅 92

6.悬厘 92

7.曲鬓 92

8.率谷 92

9.天冲 92

10.浮白 92

11.头窍阴 92

12.完骨 93

13.本神 93

14.阳白 93

15.头临泣 93

16.目窗 93

17.正营 93

18.承灵 94

19.脑空 94

20.风池 94

21.肩井 94

22.渊腋 94

23.辄筋 94

24.日月 95

25.京门 95

26.带脉 95

27.五枢 95

28.维道 96

29.居髎 96

30.环跳 96

31.风市 96

32.中渎 96

33.膝阳关 97

34.阳陵泉 97

35.阳交 97

36.外丘 97

37.光明 98

38.阳辅 98

39.悬钟 98

40.丘墟 98

41.足临泣 98

42.地五会 98

43.侠溪 99

44.足窍阴 99

十二、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LR.) 99

(一)经脉循行 99

(二)主治概要 100

(三)本经腧穴(14穴) 100

1.大敦 100

2.行间 100

3.太冲 101

4.中封 101

5.蠡沟 101

6.中都 101

7.膝关 101

8.曲泉 102

9.阴包 102

10.足五里 102

11.阴廉 102

12.急脉 103

13.章门 103

14.期门 104

第二节 奇经八脉 104

一、督脉(Du Meridian,DU.) 104

(一)经脉循行 104

(二)主治概要 104

(三)本经腧穴(28穴) 104

1.长强 104

2.腰俞 105

3.腰阳关 105

4.命门 106

5.悬枢 106

6.脊中 106

7.中枢 106

8.筋缩 106

9.至阳 106

10.灵台 107

11.神道 107

12.身柱 107

13.陶道 107

14.大椎 107

15.哑门 108

16.风府 108

17.脑户 108

18.强间 108

19.后顶 108

20.百会 108

21.前顶 109

22.囟会 109

23.上星 109

24.神庭 109

25.素髎 109

26.水沟 109

27.兑端 110

28.龈交 110

二、任脉(Ren Meridian,RN.) 111

(一)经脉循行 111

(二)主治概要 111

(三)本经腧穴(24穴) 111

1.会阴 111

2.曲骨 111

3.中极 112

4.关元 112

5.石门 112

6.气海 112

7.阴交 113

8.神阙 113

9.水分 113

10.下脘 113

11.建里 113

12.中脘 113

13.上脘 114

14.巨阙 114

15.鸠尾 114

16.中庭 114

17.膻中 114

18.玉堂 115

19.紫宫 115

20.华盖 115

21.璇玑 115

22.天突 115

23.廉泉 115

24.承浆 116

三、冲脉(Chong Meridian) 116

(一)经脉循行 116

(二)主要病证 116

(三)交会腧穴 116

四、带脉(Dai Meridian) 117

(一)经脉循行 117

(二)主要病证 117

(三)交会腧穴 117

五、阴维脉(Yinwei Meridian) 117

(一)经脉循行 117

(二)主要病证 117

(三)交会腧穴 117

六、阳维脉(Yangwei Meridian) 117

(一)经脉循行 117

(二)主要病证 117

(三)交会腧穴 118

七、阴跻脉(Yinqiao Meridian) 118

(一)经脉循行 118

(二)主要病证 118

(三)交会腧穴 118

八、阳跻脉(Yangqiao Meridian) 118

(一)经脉循行 118

(二)主要病证 118

(三)交会腧穴 118

第三节 十五络脉 119

第四节 常用奇穴 120

一、头颈部穴(Points of Head and Neck,EX-HN.) 120

1.四神聪 120

2.鱼腰 121

3.印堂 121

4.上明 121

5.太阳 122

6.耳尖 122

7.球后 122

8.上迎香 122

9.内迎香 122

10.夹承浆 122

11.金津、玉液 123

12.牵正 123

13.翳明 123

14.安眠 123

二、胸腹部穴(Points of Chest and Ab-domen,EX-CA.) 123

1.子宫 123

2.三角灸 123

三、背部穴(Poinst of Back,EX-B.) 124

1.定喘 124

2.夹脊 124

3.胃脘下俞 124

4.腰眼 125

5.十七椎 125

6.腰奇 125

四、上肢穴(Points of Upper Extremities,EX-UE.) 126

1.肩前 126

2.肘尖 126

3.二白 126

4.中魁 127

5.腰痛点 127

6.外劳宫 127

7.八邪 128

8.四缝 128

9.十宣 128

五、下肢穴(Point of LowerExtremities,EX-LE.) 128

1.环中 128

2.鹤顶 129

3.百虫窝 129

4.膝眼 129

5.胆囊 130

6.阑尾 130

7.内踝尖 130

8.外踝尖 131

9.八风 131

中篇 针灸技术 133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133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133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133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134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135

一、灸法的起源 135

二、灸法的发展 135

第三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136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136

(一)刺激的强度 137

(二)刺激的时间 137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138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139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39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139

(一)毫针的构造 139

(二)毫针的规格 140

(三)毫针的检查 140

(四)毫针的保藏 140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140

(一)指力练习 141

(二)手法练习 141

(三)自身练习 141

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141

(一)毫针的选择 141

(二)消毒 142

四、体位的选择 143

五、毫针刺法 144

(一)进针法 144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46

六、行针手法 147

(一)基本手法 147

(二)辅助手法 148

七、得气 149

八、毫针补泻手法 150

(一)单式补泻手法 150

(二)复式补泻手法 151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51

九、留针与出针 152

(一)留针法 152

(二)出针法 152

十、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52

(一)晕针 152

(二)滞针 153

(三)弯针 153

(四)断针 154

(五)血肿 154

十一、针刺注意事项 154

第二节 灸法 155

一、灸法的作用 155

(一)温经散寒 155

(二)扶阳固脱 155

(三)消瘀散结 156

(四)防病保健 156

二、灸法的种类 156

(一)艾灸 157

(二)其他灸法 160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161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161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161

(三)施灸的禁忌 161

(四)灸后的处理 161

第三节 拔罐法 161

一、罐的种类 162

(一)竹罐 162

(二)陶罐 162

(三)玻璃罐 162

(四)抽气罐 162

二、罐的吸附方法 162

(一)火吸法 162

(二)水吸法 163

(三)抽气吸法 163

三、拔罐方法 164

(一)留罐法 164

(二)走罐法 164

(三)闪罐法 164

(四)刺血拔罐法 164

(五)留针拔罐法 164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165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165

(一)起罐方法 165

(二)注意事项 165

第四节 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 皮内针法 电针法 穴位注射法 165

一、三棱针法 165

(一)操作方法 166

(二)适应范围 167

(三)注意事项 167

二、皮肤针法 167

(一)操作方法 168

(二)适应范围 169

(三)注意事项 169

三、皮内针法 169

(一)操作方法 169

(二)适应范围 169

(三)注意事项 170

四、电针法 170

(一)操作方法 170

(二)作用和适应范围 171

(三)注意事项 171

五、穴位注射法 172

(一)操作方法 172

(二)适应范围 172

(三)常用药物 172

(四)注意事项 173

第五节 头针 173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173

(一)额中线 174

(二)额旁1线 174

(三)额旁2线 174

(四)额旁3线 174

(五)顶中线 174

(六)顶颞前斜线 174

(七)顶颞后斜线 175

(八)顶旁1线 175

(九)顶旁2线 175

(十)颞前线 175

(十一)颞后线 175

(十二)枕上正中线 175

(十三)枕上旁线 175

(十四)枕下旁线 176

二、头针的适应证 176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 176

四、头针的注意事项 177

第六节 耳针 177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77

二、耳廓表面解剖 178

三、耳穴的分布 179

四、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179

(一)耳轮穴位 180

(二)耳舟穴位 181

(三)对耳轮穴位 181

(四)三角窝穴位 182

(五)耳屏穴位 183

(六)对耳屏穴位 183

(七)耳甲穴位 184

(八)耳垂穴位 186

(九)耳背穴位 186

(十)耳根穴位 186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 187

(一)耳穴的适应症 187

(二)选穴原则 187

(三)操作方法 188

(四)注意事项 189

下篇 针灸应用 191

第六章 治疗总论 191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191

一、补虚泻实 191

二、清热温寒 192

三、治病求本 192

四、三因制宜 193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194

一、疏通经络 194

二、调和阴阳 194

三、扶正祛邪 195

第三节 针灸处方 195

一、穴位的选择 195

(一)选穴原则 195

(二)配穴方法 196

二、刺灸法的选择 197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198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198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200

三、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200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201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202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202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202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203

第七章 治疗各论 207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 207

头痛 207

[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 209

面痛 210

落枕 211

[附]颈椎病 212

漏肩风 213

[附]臂丛神经痛 215

肘劳 215

腰痛 217

[附]坐骨神经痛 218

痹证 219

第二节 内科病证 220

中风 220

[附]假性延髓麻痹 222

眩晕 223

面瘫 224

痿证 226

痫病 227

癫狂 229

不寐 231

郁证 232

痴呆 233

心悸 235

感冒 236

咳嗽 237

哮喘 239

肺痨 241

疟疾 242

呕吐 243

胃痛 245

腹痛 246

黄疸 248

泄泻 249

痢疾 251

便秘 252

癃闭 253

阳痿 255

遗精 256

消渴 257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 259

月经不调 259

痛经 261

经闭 263

崩漏 265

绝经前后诸症 266

带下病 268

不孕症 269

胎位不正 270

滞产 271

缺乳 272

阴挺 274

遗尿 275

惊风 276

疳证 277

积滞 279

小儿脑性瘫痪 280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281

第四节 皮外骨伤科病证 282

瘾疹 282

蛇串疮 283

丹毒 284

痄腮 285

乳痈 287

乳癖 288

肠痈 289

脱肛 290

痔疮 291

疔疮 292

疝气 293

扭伤 294

腱鞘囊肿 295

扁平疣 296

神经性皮炎 297

斑秃 298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299

目赤肿痛 299

麦粒肿 300

近视 301

耳聋、耳鸣 302

鼻渊 303

牙痛 304

咽喉肿痛 305

第六节 急症 307

晕厥 307

虚脱 308

高热 309

抽搐 310

内脏绞痛 310

(一)心绞痛 311

(二)胆绞痛 311

(三)肾绞痛 312

出血症 313

(一)咯血 313

(二)吐血 313

(三)衄血 314

(四)便血 314

(五)尿血 314

第七节 其他 315

慢性疲劳综合征 315

戒断综合征 316

(一)戒烟综合征 316

(二)戒毒综合征 316

肥胖症 317

衰老 317

附篇 参考资料 319

第八章 古代针灸歌赋辑要 319

第一节 标幽赋 319

第二节 百症赋 320

第三节 玉龙歌 321

第四节 肘后歌 323

第五节 通玄指要赋 324

第六节 金针赋 325

第七节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326

第九章 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 328

第一节 经络研究概况 328

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 328

二、体表循经线检测方法的研究 332

三、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指标 333

四、循经感传形成机制的研究 334

五、经穴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 335

六、经络实质的几种主要观点与假说 335

(一)经络的形态学研究 335

(二)针刺作用传导途径的研究 337

(三)内脏与体表相关的研究 340

(四)穴位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的研究 340

(五)经络实质其他一些研究和设想 340

第二节 腧穴研究概况 342

一、腧穴的形态结构研究 342

二、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 343

三、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344

四、经穴与脏腑相关及腧穴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 345

第三节 刺法灸法研究概况 346

一、刺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346

(一)针刺手法的实验研究 346

(二)关于“得气”的研究 348

(三)关于留针的研究 349

二、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350

三、耳针的现代研究概况 352

四、头针的现代研究概况 354

第四节 针刺治疗作用与原理研究概况 354

一、镇痛作用 354

二、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356

三、增强防御免疫作用 358

第十章 子午流注针法 360

第一节 子午流注的意义 360

第二节 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组成 361

一、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 361

二、天干地支 362

(一)干支配合六十环周 362

(二)干支分阴阳 362

(三)天干合化五行 363

(四)一天十二时辰与24小时的分配 363

(五)年、月、日、时干支推算法 364

三、天干配脏腑 367

四、地支配脏腑 367

第三节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368

一、纳干法 368

二、纳支法 372

第十一章 灵龟八法(附:飞腾八法) 374

第一节 灵龟八法的组成 374

一、九宫八卦 374

二、八脉交会 374

三、八法逐日干支代数 375

四、八法临时干支代数 375

第二节 灵龟八法的运用 376

一、开穴法 376

二、定时取穴、配穴的治疗 376

三、按时取穴、配合病穴 376

四、流注、八法联合应用 376

[附]飞腾八法 37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