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审美之维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
审美之维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

审美之维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思广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1458969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丛书之一。本书从文本的审美维度出发,以整体考察或个案分析的方式全面剖析了张资平、巴金以及《蚀》、《女兵自传》、《骆驼祥子》、《寒夜》、《围城》等数十部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脉,理清了读者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化过程中的再创造关系,思辨了他们在经典化过程中的历史命运与经验教训,澄清了有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接受研究的诸多细节,勾勒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多元发展的丰富样态,既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接受视野与鉴照视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与研究范例,也为重构现代文学新图景提供了新的阅读期待。
《审美之维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目录

绪论 1

一、审美性 2

二、时代性 3

三、典范性 5

四、永恒性 6

第一章 审美之维——1928—2010年《蚀》的接受研究 10

一、1928—1941年:介入点的形成与接受视阈的展示 10

二、1951—1963年:接受视野的重构与转向 14

三、1979—2010年:视阈的新拓、生成与深化 17

第二章 在生成与融汇中——1929—2010年《棘心》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23

一、初兴期(1929—1946)的传播与接受 23

二、复兴期(1980—2010)的传播与接受 26

第三章 《倪焕之》接受的四个视野 32

一、扛鼎之作 32

二、教育小说与革命小说 34

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8

四、现代人状态 40

第四章 张资平长篇小说接受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43

关键词之一:改作 44

关键词之二:三角恋爱 46

关键词之三:先锋 49

第五章 认同与触发——《女兵自传》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51

一、前引:《从军日记》的传播与接受 51

二、《一个女兵的自传》的传播与接受 55

三、《女兵自传》的传播与接受 59

第六章 未完成的展示——1933—2011年的《子夜》接受研究 67

一、维护与定向(1933—1948) 67

二、转向与放大(1951—1963) 72

三、挑战与悬置(1977—2011) 77

第七章 巴金小说的接受研究(1929—2010) 84

一、《灭亡》与《激流》的不同际遇 84

二、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与文坛影响的扩大 90

三、巴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命运 98

四、新时期巴金及其作品的经典化 106

五、结语 115

第八章 一部经典与三个时代——1936—2010年《骆驼祥子》的接受研究 117

一、1936—1948年:接受视阈的生成与展示 117

二、1949—1966年:接受视阈的转向与过滤 122

三、1977—2010年:视阈的交融与超越 126

第九章 认同与思辨——1976—2010年李劼人“大河小说”的接受研究 133

一、认同与维护 133

二、思辨与跨越 137

第十章 《呼兰河传》接受70年:四种视阈与三个问题 142

一、文本审美 142

二、鲁迅影响 146

三、女性视阈 149

四、文学定位 151

五、三个问题 153

第十一章 定位与拓进——1979—2011年的《寒夜》接受研究 156

引言 156

一、定位 158

二、拓进 160

第十二章 纠偏与审美——1944—2011年沙汀长篇小说接受研究 167

一、“阴暗的气息”、“客观主义”与“出路” 168

二、揭露、本质与历史的人 172

第十三章 《围城》接受的四个视阈——1979—2011年的《围城》接受研究 179

一、现实主义视阈 179

二、新批评视阈 182

三、存在主义视阈 184

四、比较文学视阈 187

结语 189

第十四章 一“定”一“出”之间——柳青《种谷记》与《创业史》的接受研究 191

一、写什么与怎样写 191

二、“写得怎样”与“为什么这样写” 195

结语 如何辑与如何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接受史料与接受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199

一、辑录者的“偏”、“漏”、“瞒” 199

二、创作者的“添”、“改”、“删” 203

参考文献 209

一、报纸杂志 209

二、论著 214

附录一:史料发掘与《骆驼祥子》研究视野的新拓 226

附录二:新文学长篇小说的第一篇评论 233

附录三:《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 235

附录四:杜鹏程小说接受研究四十年 240

一、奠基期的杜鹏程研究 240

二、深化期的杜鹏程研究 243

后记 2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