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篇 基础篇 11
1 经络腧穴总论 11
1.1 经络总论 11
1.1.1 经络的概念 11
1.1.2 经络系统的组成 12
1.1.3 经络的标本、根结与气街、四海 18
1.1.4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0
附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22
1.2 腧穴总论 28
1.2.1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28
1.2.2 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30
1.2.3 腧穴的治疗作用 30
1.2.4 特定穴 37
1.2.5 腧穴的定位方法 38
附 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41
2.1.1 经脉 45
2 经络腧穴各论 45
2.1 手太阴肺经 45
2.1.2 腧穴 46
LU1 中府 46
LU2 云门 46
LU3 天府 47
LU4 侠白 47
LU5 尺泽 47
LU6 孔最 47
LU7 列缺 48
LU8 经渠 48
LU9 太渊 48
LU10 鱼际 48
LU11 少商 49
LI1 商阳 50
2.2.2 腧穴 50
2.2.1 经脉 50
2.2 手阳明大肠经 50
LI2 二间 51
LI3 三间 51
LI4 合谷 51
LI5 阳溪 52
LI6 偏历 52
LI7 温溜 52
LI8 下廉 52
LI9 上廉 52
LI10 手三里 53
LI11 曲池 53
LI12 肘髎 53
LI13 手五里 53
LI17 天鼎 54
LI16 巨骨 54
LI14 臂臑 54
LI15 肩髃 54
LI18 扶突 55
LI19 口禾髎 55
LI20 迎香 55
2.3 足阳明胃经 57
2.3.1 经脉 57
ST3 巨髎 58
ST4 地仓 58
ST1 承泣 58
ST2 四白 58
2.3.2 腧穴 58
ST5 大迎 59
ST6 颊车 59
ST7 下关 59
ST8 头维 59
ST12 缺盆 60
ST11 气舍 60
ST13 气户 60
ST9 人迎 60
ST10 水突 60
ST14 库房 61
ST15 屋翳 61
ST16 膺窗 61
ST17 乳中 61
ST18 乳根 61
ST22 关门 62
ST24 滑肉门 62
ST23 太乙 62
ST20 承满 62
ST21 梁门 62
ST19 不容 62
ST25 天枢 63
ST26 外陵 63
ST27 大巨 63
ST28 水道 63
ST33 阴市 64
ST32 伏兔 64
ST29 归来 64
ST31 髀关 64
ST30 气冲 64
ST34 梁丘 65
ST35 犊鼻 65
ST36 足三里 65
ST37 上巨虚 66
ST38 条口 66
ST39 下巨虚 66
ST40 丰隆 66
ST41 解溪 66
ST42 冲阳 67
ST43 陷谷 67
ST44 内庭 67
ST45 厉兑 67
SP2 大都 70
SP1 隐白 70
2.4.1 经脉 70
2.4 足太阴脾经 70
2.4.2 腧穴 70
SP3 太白 71
SP4 公孙 71
SP5 商丘 71
SP6 三阴交 71
SP7 漏谷 72
SP8 地机 72
SP9 阴陵泉 72
SP10 血海 72
SP11 箕门 73
SP12 冲门 73
SP13 府舍 73
SP14 腹结 73
SP17 食窦 74
SP18 天溪 74
SP16 腹哀 74
SP15 大横 74
SP19 胸乡 75
SP20 周荣 75
SP21 大包 75
2.5 手少阴心经 76
2.5.1 经脉 76
HT3 少海 77
HT2 青灵 77
HT1 极泉 77
2.5.2 腧穴 77
HT4 灵道 78
HT5 通里 78
HT6 阴郄 78
HT7 神门 78
HT8 少府 79
HT9 少冲 79
SI1 少泽 80
2.6.2 腧穴 80
2.6.1 经脉 80
2.6 手太阳小肠经 80
SI2 前谷 81
SI3 后溪 81
SI4 腕骨 81
SI5 阳谷 81
SI6 养老 82
SI7 支正 82
SI8 小海 82
SI9 肩贞 82
SI10 臑俞 83
SI11 天宗 83
SI12 秉风 83
SI13 曲垣 83
SI14 肩外俞 83
SI17 天容 84
SI18 颧髎 84
SI16 天窗 84
SI15 肩中俞 84
SI19 听宫 85
2.7 足太阳膀胱经 86
2.7.1 经脉 86
2.7.2 腧穴 87
BL1 睛明 87
BL2 攒竹 87
BL3 眉冲 87
BL4 曲差 87
BL5 五处 88
BL6 承光 88
BL7 通天 88
BL8 络却 88
BL9 玉枕 88
BL12 风门 89
BL11 大杼 89
BL10 天柱 89
BL13 肺俞 90
BL14 厥阴俞 90
BL15 心俞 90
BL16 督俞 90
BL17 膈俞 91
BL18 肝俞 91
BL19 胆俞 91
BL20 脾俞 91
BL21 胃俞 92
BL22 三焦俞 92
BL23 肾俞 92
BL24 气海俞 92
BL29 中膂俞 93
BL28 膀胱俞 93
BL27 小肠俞 93
BL26 关元俞 93
BL25 大肠俞 93
BL30 白环俞 94
BL31 上髎 94
BL32 次髎 94
BL33 中髎 94
BL34 下髎 94
BL35 会阳 94
BL36 承扶 95
BL37 殷门 95
BL38 浮郄 95
BL39 委阳 95
BL40 委中 96
BL41 附分 96
BL42 魄户 96
BL46 膈关 97
BL45 譩譆 97
BL47 魂门 97
BL43 膏育 97
BL44 神堂 97
BL48 阳纲 98
BL49 意舍 98
BL50 胃仓 98
BL51 育门 98
BL52 志室 98
BL55 合阳 99
BL56 承筋 99
BL54 秩边 99
BL53 胞育 99
BL57 承山 100
BL58 飞扬 100
BL59 跗阳 100
BL60 昆仑 100
BL65 束骨 101
BL64 京骨 101
BL63 金门 101
BL61 仆参 101
BL62 申脉 101
BL66 足通谷 102
BL67 至阴 102
2.8 足少阴肾经 105
2.8.1 经脉 105
KI1 涌泉 106
KI2 然谷 106
2.8.2 腧穴 106
KI3 太溪 107
KI4 大钟 107
KI5 水泉 107
KI6 照海 107
KI7 复溜 108
KI8 交信 108
KI9 筑宾 108
KI13 气穴 109
KI12 大赫 109
KI11 横骨 109
KI10 阴谷 109
KI14 四满 110
KI15 中注 110
KI16 育俞 110
KI17 商曲 110
KI18 石关 110
KI19 阴都 111
KI20 腹通谷 111
KI21 幽门 111
KI22 步廊 111
KI23 神封 111
KI24 灵墟 112
KI25 神藏 112
KI26 彧中 112
KI27 俞府 112
2.9.1 经脉 114
2.9 手厥阴心包经 114
2.9.2 腧穴 115
PC1 天池 115
PC2 天泉 115
PC3 曲泽 115
PC4 郄门 116
PC5 间使 116
PC6 内关 116
PC9 中冲 117
PC7 大陵 117
PC8 劳宫 117
2.10 手少阳三焦经 118
2.10.1 经脉 118
2.10.2 腧穴 119
SJ1 关冲 119
SJ2 液门 119
SJ3 中渚 119
SJ7 会宗 120
SJ6 支沟 120
SJ8 三阳络 120
SJ5 外关 120
SJ4 阳池 120
SJ9 四渎 121
SJ10 天井 121
SJ11 清冷渊 121
SJ12 消泺 121
SJ17 翳风 122
SJ16 天牖 122
SJ15 天髎 122
SJ14 肩髎 122
SJ13 臑会 122
SJ18 瘈脉 123
SI19 颅息 123
SJ20 角孙 123
SJ21 耳门 123
SJ22 耳和髎 124
SJ23 丝竹空 124
2.11.1 经脉 126
2.11 足少阳胆经 126
2.11.2 腧穴 127
GB1 瞳子髎 127
GB2 听会 127
GB3 上关 127
GB4 颔厌 127
GB5 悬颅 128
GB6 悬厘 128
GB7 曲鬓 128
GB8 率谷 128
GB9 天冲 128
GB10 浮白 129
GB11 头窍阴 129
GB12 完骨 129
GB13 本神 129
GB14 阳白 129
GB19 脑空 130
GB18 承灵 130
GB15 头临泣 130
GB17 正营 130
GB16 目窗 130
GB20 风池 131
GB21 肩井 131
GB22 渊腋 131
GB23 辄筋 131
GB24 日月 132
GB25 京门 132
GB26 带脉 132
GB27 五枢 132
GB28 维道 133
GB29 居髎 133
GB30 环跳 133
GB31 风市 133
GB35 阳交 134
GB34 阳陵泉 134
GB32 中渎 134
GB33 膝阳关 134
GB36 外丘 135
GB37 光明 135
GB38 阳辅 135
GB39 悬钟 135
GB40 丘墟 135
GB43 侠溪 136
GB44 足窍阴 136
GB42 地五会 136
GB41 足临泣 136
2.12 足厥阴肝经 139
2.12.1 经脉 139
2.12.2 腧穴 139
LR1 大敦 139
LR5 蠡沟 140
LR4 中封 140
LR3 太冲 140
LR2 行间 140
LR6 中都 141
LR7 膝关 141
LR8 曲泉 141
LR9 阴包 141
LR12 急脉 142
LR13 章门 142
LR11 阴廉 142
LR10 足五里 142
LR14 期门 143
2.13 督脉 144
2.13.1 经脉 144
2.13.2 腧穴 144
DU1 长强 144
DU2 腰俞 145
DU7 中枢 146
DU6 脊中 146
DU5 悬枢 146
DU3 腰阳关 146
DU4 命门 146
DU8 筋缩 147
DU9 至阳 147
DU10 灵台 147
DU11 神道 147
DU12 身柱 147
DU13 陶道 147
DU16 风府 148
DU14 大椎 148
DU15 哑门 148
DU17 脑户 149
DU18 强间 149
DU19 后顶 149
DU20 百会 149
DU21 前顶 149
DU26 水沟 150
DU25 素髎 150
DU22 囟会 150
DU24 神庭 150
DU23 上星 150
DU27 兑端 151
DU28 龈交 151
2.14 任脉 153
2.14.1 经脉 153
2.14.2 腧穴 153
RN1 会阴 153
RN2 曲骨 153
RN3 中极 154
RN4 关元 154
RN5 石门 154
RN6 气海 154
RN10 下脘 155
RN9 水分 155
RN7 阴交 155
RN8 神阙 155
RN11 建里 156
RN12 中脘 156
RN13 上脘 156
RN14 巨阙 156
RN15 鸠尾 156
RN16 中庭 156
RN19 紫宫 157
RN20 华盖 157
RN17 膻中 157
RN18 玉堂 157
RN21 璇玑 158
RN22 天突 158
RN23 廉泉 158
RN24 承浆 158
2.16.1 经脉循行 160
2.16 带脉 160
2.16.2 主要病候 160
2.16.3 交会腧穴 160
2.15.2 主要病候 160
2.15.1 经脉循行 160
2.15 冲脉 160
2.15.3 交会腧穴 160
2.17 阴维脉 161
2.17.1 经脉循行 161
2.17.2 主要病候 161
2.17.3 交会腧穴 161
2.18 阳维脉 161
2.18.1 经脉循行 161
2.18.2 主要病候 161
2.18.3 交会腧穴 161
2.20 阳?脉 162
2.20.3 交会腧穴 162
2.20.2 主要病候 162
2.20.1 经脉循行 162
2.19.2 主要病候 162
2.19.1 经脉循行 162
2.19 阴?脉 162
2.19.3 交会腧穴 162
(2)印堂 163
(3)鱼腰 163
(4)上明 163
(1)四神聪 163
2.21.1 头颈部穴 163
2.21 经外奇穴 163
(5)太阳 164
(6)球后 164
(7)上迎香 164
(8)夹承浆 165
(9)金津、玉液 165
(10)牵正 165
(11)翳明 165
(12)安眠 165
(1)定喘 166
2.21.3 背部穴 166
(2)华佗夹脊 166
(1)子宫 166
(2)三角灸 166
2.21.2 胸腹部穴 166
(3)胃管下俞 167
(4)痞根 167
(5)腰眼 167
(6)十七椎 167
(7)腰奇 168
2.21.4 上肢穴 168
(1)肩前 168
(2)肘尖 168
(3)二白 168
(4)中泉 169
(5)中魁 169
(6)腰痛点 169
2.21.5 下肢穴 170
(10)十宣 170
(1)环中 170
(8)八邪 170
(9)四缝 170
(7)落枕穴 170
(2)百虫窝 171
(3)鹤顶 171
(4)膝眼 171
(5)胆囊 171
(6)阑尾 172
(7)八风 172
下篇 临床篇 175
3 刺灸法 175
3.1 毫针刺法 176
3.1.1 毫针的构造、规格、选择、检修和保养 176
3.1.2 针刺的练习 178
3.1.3 针刺前的准备 180
3.1.4 毫针刺法 182
3.1.5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192
3.1.6 针刺注意事项 195
3.2 灸法 196
3.2.1 灸法的作用 197
3.2.2 灸法的种类 197
3.2.3 施灸的注意事项 203
3.3 拔罐法 205
3.3.1 罐的种类 205
3.3.2 拔罐的方法 206
3.3.3 拔罐法的应用 207
3.3.4 起罐法 208
3.3.5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208
3.3.6 拔罐注意事项 209
3.4 其他针法 209
3.4.1 三棱针法 209
3.4.2 皮肤针刺法 211
3.4.3 皮内针刺法 213
3.4.4 火针刺法 214
3.4.5 水针疗法 216
3.4.6 新九针疗法 217
3.4.7 电针刺法 220
3.5 头针疗法 222
3.5.1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223
3.5.2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223
3.5.3 头针的适应证 225
3.5.4 操作方法 225
3.5.5 注意事项 226
3.6 耳针疗法 226
3.6.1 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226
3.6.2 耳郭表面解剖 227
3.6.3 耳穴的分布规律 228
3.6.4 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228
3.6.5 耳穴的临床应用 238
3.7 腕踝针法 240
3.6.6 注意事项 240
3.7.1 分区与主治病证 241
3.7.2 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243
3.7.3 操作方法 244
3.7.4 注意事项 244
附文 刺法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246
4 针灸治疗 252
4.1 针灸治疗总论 252
4.1.1 针灸治疗作用 253
4.1.2 针灸治疗原则 254
4.1.3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255
4.1.4 配穴处方 262
4.2 针灸治疗各论 272
4.2.1 内科病证 272
4.2.2 妇、儿科病证 313
4.2.3 外科病证 329
4.2.4 五官科病证 342
4.2.5 急症 350
4.2.6 其他 358
附篇 365
5 子午流注针法 365
5.1 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 365
5.1.1 子午流注的涵义 365
5.1.2 子午流注的起源与沿革 366
5.2 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367
5.2.1 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 367
5.2.2 天干地支 368
5.3 子午流注针法临床运用 372
5.3.1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运用 372
5.3.2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运用 373
6 灵龟八法 380
6.1 灵龟八法的组成 380
6.2 灵龟八法的应用 382
附 飞腾八法 384
7 古代体表部位名词解释 385
模拟试题 392
- 《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睢明河主编 2018
- 《最新国家标准 针灸穴位使用详解 第2版》睢明河 2018
- 《针灸学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赵吉平,李瑛主编;常小荣,倪光夏,崔瑾等副主编 2016
- 《翦伯赞全集 第10卷 中外历史年表 主编》翦伯赞著 2008
- 《针灸独特疗法聚英》吴耀持 2018
- 《针灸人生》刘敏勇主编 2018
- 《针灸特色疗法学》严兴科,赵中亭主编 2018
- 《江南程氏针灸经验集》陈章妹,张琪,张建明主编 2018
- 《春华秋实 50载针灸研究征程中的苦与乐》韩济生,万有主编 2018
- 《结构针灸刺法经验》关玲主编;杜金龙,于洋,高志雄副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