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教育创新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
中国教育创新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

中国教育创新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解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1457722
  • 页数:11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录了有关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文章,并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案例。
《中国教育创新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目录

第一编 入世后中国教育发展展望 3

第一章 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3

第一节 世贸组织及入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3

第二节 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1

第三节 入世与中国教育新理念 14

第二章 中国教育的承诺 22

第一节 WTO的机制与规则 22

第二节 我国教育市场开放承诺 28

第三章 入世后中国教育的发展 35

第一节 新机制与新挑战 35

第二节 入世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43

第四章 入世与教育培养目标 50

第一节 加入WTO与教育的反躬自问 50

第二节 加入WT0与人才的培养目标 52

第三节 加入WTO对培养目标的中击与应对策略 55

第五章 入世与课程改革 58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58

第二节 加入WTO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挑战 62

第三节 应对WTO挑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66

第六章 入世后教师素质培养 72

第一节 教师素质的基本内容 72

第二节 加入WTO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75

第三节 入世后教师素质的培养 77

第七章 入世对基础教育的挑战 83

第一节 基础教育,重中之重 83

第二节 成绩斐然,任重道远 84

第三节 入世要求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86

第八章 入世赋予中国职业教育的新机遇 87

第一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 87

第二节 入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推动 88

第九章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92

第一节 WTO挑战中国高等教育体制 92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93

第三节 入世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趋向 95

第十章 入世后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 102

第一节 培训业面临的挑战 102

第二节 应对WTO的策略 104

第二编 教育创新概论 115

第一章 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 115

第一节 创新与知识经济和我国的知识经济 115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创新观 122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132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 135

第二章 教育创新的内容 145

第一节 教育创新内容的取向 145

第二节 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151

第三章 教育创新的方法和手段 159

第一节 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159

第二节 创新技法 166

第三节 运用科学研究方法 172

第四章 教育创新的原则 181

第一节 教育创新原则概述 181

第二节 教育创新原则的内容 186

第五章 教育创新的途径 202

第一节 教育创新的途径 202

第二节 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进行教育创新 206

第三节 课外创造活动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211

第六章 教育观念创新 216

第一节 教育观念创新的意义 216

第二节 教育观念创新的内容 222

第七章 教育目标创新 245

第一节 教育目标创新的意义 245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创新的内容 248

第八章 教育体制创新 257

第一节 教育体制创新的意义 257

第二节 教育体制创新的内容 262

第三节 培育教育中介组织 268

第九章 教育体系结构创新 272

第一节 教育体系结构创新的意义 272

第二节 教育体系结构创新的内容 277

第三编 民办教育发展创新 299

第一章 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 299

第一节 民办教育发展的重点、思路及模式 299

第二节 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和服务 303

第三节 民办教育要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 307

第四节 工作思路的创新 310

第二章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312

第一节 师资的特征、问题与成因 312

第二节 民办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317

第三节 健全教师社会保障机制 323

第三章 民办教育运行机制创新 330

第一节 民办学校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创新 330

第二节 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创新 333

第三节 民办学校保证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335

第四节 民办学校竞争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36

第四章 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339

第一节 建设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背景分析 339

第二节 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 341

第三节 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模式的建立 343

第四编 职业教育发展创新 351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起源 351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起源 351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含义 356

第二章 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362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 362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363

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基础 367

第三章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创新 371

第一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发展 371

第二节 制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379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85

第四节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392

第四章 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创新 398

第一节 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的回顾 398

第二节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 400

第三节 实施课程改革的对策 402

第五章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新 404

第一节 农村职业教育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404

第二节 农科教统筹和农村职业教育 411

第三节 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创新 421

第五编 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 433

第一章 基础教育改革概述 433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内涵界定 433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使命 437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与作用 441

第二章 基础教育体制改革 447

第一节 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47

第二节 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457

第三节 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464

第四节 基础教育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469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创新 481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创新 481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创新 484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创新 487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创新 489

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创新 494

第六节 基础课程创新的策略 498

第四章 教学方法的优化 506

第一节 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学 506

第二节 从狭义教学到广义教学 509

第三节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512

第四节 从失败教学到成功教学 515

第五节 从专制教学到民主教学 521

第六节 从依赖教学到自主教学 526

第七节 从结论教学到过程教学 529

第八节 从认知教学到情知教学 532

第九节 从同步教学到异步教学 534

第十节 从精确教学到模糊教学 538

第十一节 从尝试错误到尝试成功 541

第十二节 从评分到评价 544

第五章 教学方法创新 549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549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改进 551

第三节 研究式教学方法 554

第四节 竞赛式教学方法 557

第五节 案例教学方法 558

第六节 评课活动与教学方法创新 561

第六章 教学手段创新 564

第一节 教学手段的含义 564

第二节 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565

第三节 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途径 568

第四节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571

第六编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施 577

第一章 素质教育概论 577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 577

第二节 素质教育发展战略 586

第三节 素质教育基本思路 589

第四节 素质教育模式 591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定位 596

第一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596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603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 606

第四节 素质教育的政策 607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609

第一节 素质教育目标概述 609

第二节 素质教育目标设计 614

第三节 素质教育内容的确定 617

第四章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623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623

第二节 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 627

第三节 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 633

第四节 教师应具有主导作用 635

第五章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637

第一节 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弊端 637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639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 643

第四节 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 645

第五节 素质教育与教学组织形式 653

第六章 素质教育的实施 655

第一节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655

第二节 强化活动课程 663

第三节 重视环境陶冶 666

第四节 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671

第五节 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沟通 677

第六节 素质教育途径的新探索 681

第七章 素质教育实施责任 692

第一节 概述 692

第二节 政府的责任 699

第三节 校长的责任 705

第四节 教师的责任 710

第八章 素质教育的评估 715

第一节 进行素质教育评估的重要性 715

第二节 素质教育评估的原则与方法 716

第三节 素质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 721

第七编 现代学校管理新论 729

第一章 现代学校管理基本理论 729

第一节 学校管理概述 729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731

第三节 学校的常规管理 737

第四节 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 742

第二章 学校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746

第一节 学校领导体制的沿革 746

第二节 学校领导体制的选择与运用 748

第三节 学校管理机制的内容结构 753

第三章 现代学校管理的方法 761

第一节 学校管理的方法论 761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行政方法 763

第三节 学校管理的思想教育方法 766

第四节 学校管理的经济方法 771

第五节 学校管理的法律方法 775

第四章 教师工作管理 780

第一节 教师的常规管理 780

第二节 教师工作管理的重点内容和方法 781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 789

第一节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789

第二节 考试质量管理 796

第三节 课程管理 800

第四节 教学资源管理 804

第五节 教学研究管理 807

第六章 学校德育管理 812

第一节 德育管理的背景分析 812

第二节 德育管理的因素分析 817

第三节 德育管理的模式分析 823

第七章 学校健康管理 826

第一节 学校健康管理的任务与要求 826

第二节 学校健康管理的机构与制度 828

第三节 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829

第四节 学校卫生工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831

第五节 学校营养工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834

第六节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838

第八章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846

第一节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846

第二节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848

第三节 学校人力资源的规划 850

第四节 教职工的聘用与培训 851

第九章 学校质量管理 854

第一节 学校工作质量管理概述 854

第二节 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 859

第三节 学校工作的质量评价 863

第四节 学校工作的质量控制 871

第八编 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施 877

第一章 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877

第一节 特色学校建设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877

第二节 特色学校建设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880

第三节 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883

第二章 特色学校的内涵 886

第一节 特色学校的界定 886

第二节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 892

第三章 学校创建特色的理论基础 902

第一节 哲学与学校管理 902

第二节 文化与学校管理 906

第三节 组织与学校管理 912

第四节 环境与学校管理 917

第四章 学校创建特色的现实基础 923

第一节 学校创建特色的外部条件 923

第二节 学校创建特色的内部基础 930

第五章 特色学校建设的内容与原则 938

第一节 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内容 938

第二节 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原则 954

第六章 学校特色的类型与品位 959

第一节 学校特色的主要类型 959

第二节 学校特色的品位 978

第七章 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与模式 984

第一节 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 984

第二节 学校特色形成的常见模式 989

第八章 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和管理 998

第一节 特色项目选择 998

第二节 特色建设实施 1006

第三节 特色整体提升 1023

第四节 特色学校建设的管理 1031

第九章 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若干因素 1040

第一节 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外部因素 1040

第二节 影响特色学校建设的内部因素 1047

第十章 特色学校建设的评估 1052

第一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指导思想 1052

第二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依据 1056

第三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基本内容 1058

第四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基本方法 1064

第五节 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实施过程 1066

第九编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1073

第一章 中国校园文化特色 1073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积淀 107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的基调 1078

第二章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083

第一节 校园物质文化 1083

第二节 学校制度文化 1087

第三节 校园组织文化 1088

第四节 校园行为文化 1092

第五节 校园精神文化 1097

第三章 校园文化形态和文化活动 1102

第一节 校园生活文化 1102

第二节 校园艺术文化 1106

第三节 学校小群体文化 1109

第四节 校园社团文化 1114

第五节 校园文化活动 1119

第四章 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施 1141

第一节 校园文化设计的原则 1141

第二节 校园文化设计的目标追求 1144

第三节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1150

第五章 校园文化和美育 1155

第一节 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 1155

第二节 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1157

第三节 校园环境的审美 1159

第四节 课外活动的审美化 1162

第六章 校风与学风建设 1165

第一节 校风与学风 1165

第二节 校风与学风的重要作用 1166

第三节 学术活动与学术空气 1168

第四节 系风班风建设 117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