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社教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61319460
  • 页数:354 页
图书介绍: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目录

绪论 1

一、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1

二、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农业地理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5

附图 10

绪论图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行政区划图 10

第一章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11

第一节 自然条件概述 11

一、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11

二、气候较今冷湿 14

附表 16

表1-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干湿状况 16

三、土壤状况 17

第二节 农业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9

一、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 19

图1-1 明代旱涝蝗灾分布图 26

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7

一、明初的人口统计 31

第一节 人口数据的考释和评价 31

第二章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变迁 31

二、中后期的人口数据 34

表2-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户口变化 34

一、人口增长特征 38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劳动力流失 38

表2-2 明清时期苏皖浙赣地区家族人口增长状况 41

二、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45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劳动力分布 54

一、明初移民与屯垦 54

二、中后期的人口流动 62

表2-3 万历年间休宁县十一、十二和十五都部分田地分配统计 64

三、劳动力分布的变化 68

表2-4 明代前后期劳动力分布状况 70

第三章 土地垦殖特征 74

一、田地统计与土地类型 74

第一节 垦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 74

二、垦田面积的核定 77

表3-1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本区田地数字及升降百分比 78

表3-2.A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南直隶各府州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 79

表3-2.B 洪武、嘉靖、万历三朝浙江布政司各府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 80

表3-2.C 洪武、嘉靖、万历三朝江西布政司各府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 81

表3-3 万历以前丈田情况 84

表3-4 明代各地田、地、山、塘等项所占田额比重 95

一、明初荒地的复垦 98

第二节 土地垦殖的阶段特征 98

二、中后期的土地拓殖与田地抛荒 103

一、田地分布变化的特点 110

第三节 田地分布的变化 110

表3-5 南直隶、浙江、江西不同时期分府田地数 111

表3-6 部分州县万历十年后田额与丈田后田额之比较 113

表3-7 明代本区各府州垦殖指数的变化 124

图3-1 洪武二十四年垦殖指数图 128

图3-2 万历十年垦殖指数图 129

二、田地分布变化的原因 130

第四章 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134

第一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 134

一、明代对于本区水利建设的重视 134

二、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 137

三、水利建设的区域特点 146

表4-1 部分丘陵山地区水利灌溉面积及其所占的比重 147

图4-1 明代水利分区图 150

表4-2 明代太湖流域主要水利工程一览表 154

表4-3 嘉靖时期赣南山地各县水利工程数量及灌溉面积 178

一、各自为阵,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甚少 179

第二节 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79

三、农田水利与漕运的矛盾 181

二、灾后补苴有余,平时预防不足 181

四、中后期水利工程的失修与破坏 183

第五章 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187

第一节 水稻的生产和分布 187

一、水稻的主要品种 187

表5-1 各地水稻品种数量 190

二、主要水稻产区及其演化 194

表5-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各县征米数 196

图5-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秋粮米数分布图 200

三、关于双季稻的生产 201

四、水稻产量估测 204

表5-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水稻亩产 207

第二节 麦类作物的分布 209

一、黄淮平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209

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麦的生产 212

表5-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各地夏税麦数 216

第三节 其他粮食作物 219

一、豆类作物 219

图5-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夏税麦数分布图 222

二、黍、稷、粟、高粱等作物 224

表5-5 淮北平原部分州县夏税秋粮内容及所占份额 226

三、芋薯类作物 230

第四节 粮食作物区域组合特征和粮食流通 232

一、粮食作物区域组合特征 232

图5-3 粮食作物组合区域特征图 235

二、各地粮食供求状况 236

表5-6 明代后期苏皖浙赣地区各府州粮食供求状况 238

三、粮食运输路线与粮食集散市场 246

图5-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粮食供给状况图 251

第六章 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252

第一节 棉、麻生产与蚕桑业 252

一、棉花的生产和分布 254

二、麻类作物及其主要产区 261

表6-1 麻类作物的分布 262

三、蚕桑业的分布 269

图6-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棉麻与蚕桑业分布图 277

四、葛与黄草的作用和分布 279

第二节 油料作物 282

表6-2 油菜和芝麻的分布 283

一、油菜的分布 283

图6-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油料作物分布图 287

二、芝麻产区 288

第三节 茶叶的主要产区 290

一、茶叶的主要产区 290

二、名茶的分布 296

图6-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茶叶产区图 297

第四节 染色作物及其分布 300

图6-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染色作物分布图 305

第五节 经济作物构成的区域差异 306

第一节 农业区域特征的形成和演变 310

一、明代最富庶的农业区 310

第七章 农业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310

表7-1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苏皖浙赣地区各项农业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 311

二、区域分工渐趋形成 312

三、区间联系日益加强 316

四、农业结构发生转变 319

第二节 农业特征的形成因素 322

一、自然条件 323

二、地理位置 324

图7-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水运网络与农业圈层差异图 325

三、历史传承 328

表7-2 苏皖浙赣地区唐开元、长庆年间贡赋品种 330

第八章 过去与未来 33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335

一、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335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338

第二节 几点认识 344

一、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45

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347

三、转变农民经营观念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48

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51

后记 3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