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翠贞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10238930
  • 页数:135 页
图书介绍:
《病理生理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病理生理学内容 1

二、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2

第二章 疾病概论 3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 3

第二节 病因学 4

第三节 发病学 6

一、疾病时稳态的紊乱 6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6

三、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 7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8

第三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10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 10

一、水、钠的正常代谢 10

二、脱水 13

三、水中毒 17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19

一、钾的正常代谢 19

二、低钾血症 21

三、高钾血症 24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26

一、镁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26

二、低镁血症 27

三、高镁血症 28

第四章 水肿 30

第一节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30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增多 30

二、体内钠、水潴留 32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34

一、心性水肿 34

二、肾性水肿 35

三、肝性水肿 36

四、肺水肿 36

五、脑水肿 37

第三节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39

第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 41

第一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41

第二节 酸中毒 43

一、代谢性酸中毒 43

二、呼吸性酸中毒 49

第三节 碱中毒 51

一、代谢性碱中毒 51

二、呼吸性碱中毒 53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4

一、酸碱一致的混合型 54

二、酸碱混合型 54

第六章 缺氧 56

第一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57

一、低张性缺氧 57

二、血液性缺氧 57

三、循环性缺氧 58

四、组织性缺氧 58

第二节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59

一、呼吸系统变化 60

二、循环系统变化 60

三、血液系统变化 60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61

五、组织与细胞变化 61

第三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61

一、代谢耗氧率 61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62

第四节 氧疗和氧中毒 62

一、氧疗 62

二、氧中毒 62

第七章 发热 63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63

一、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 63

二、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 64

第二节发热的分期和热型 66

一、分期 66

二、热型 67

第三节 发热机体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67

一、代谢改变 67

二、机能改变 68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69

第五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69

一、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69

二、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70

三、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 70

四、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病人的护理 70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71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72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ⅩⅡ,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72

二、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72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72

四、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73

五、促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73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 74

一、分期 74

二、分型 74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75

一、出血 75

二、微血管栓塞引起脏器功能障碍 75

三、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76

四、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76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76

一、防治原发病 76

二、改善微循环 76

三、重新建立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77

四、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 77

第九章 休克 78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78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78

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79

三、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的特点分类 79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80

一、休克Ⅰ期 80

二、休克Ⅱ期 81

三、休克Ⅲ期 81

第三节 休克时代谢的变化 82

一、物质代谢障碍 82

二、酸碱平衡紊乱 82

第四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83

一、心功能改变 83

二、肾功能改变 83

三、肺功能改变 83

四、脑功能改变 84

五、肝和胃肠功能的改变 85

第五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85

一、感染性休克 85

二、过敏性休克 86

三、心源性休克 86

四、神经源性休克 86

第六节 休克的防治和护理原则 87

一、防治原则 87

二、护理原则 87

第十章 心力衰竭 89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和分类 89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 89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89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90

第二节 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功能及其意义 91

一、心率增快 91

二、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91

三、心肌肥大 91

四、心外的代偿 92

第三节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92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93

二、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94

三、心室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94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改变 95

一、心脏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95

二、呼吸功能改变 95

三、肝和胃肠功能的改变 96

四、其他器官 96

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96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97

一、防治原发病 97

二、减轻心脏负荷 97

三、提高心肌舒缩性 97

四、护理重点 97

第十一章 呼吸衰竭 98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98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99

二、弥散障碍 99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100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和机能的变化 102

一、酸碱平衡紊乱 102

二、呼吸系统变化 103

三、循环系统变化 103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04

五、肾功能变化 104

六、胃肠道变化 105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05

一、防治与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 105

二、改善肺通气 105

三、吸氧 105

四、密切观察监护病人 进行综合治疗 105

第十二章 肝功能衰竭 106

第一节 肝功能衰竭的原因 106

一、生物因子 106

二、化学药品中毒及过敏 106

三、营养缺乏 106

四、肿瘤 106

五、血液循环障碍 107

六、胆道阻塞 107

七、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07

第二节 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107

一、物质代谢障碍 107

二、屏障和生物转化(解毒)功能障碍 108

三、分泌和排泄功能障碍 108

四、凝血机制障碍 108

五、对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影响 108

第三节 肝性脑病 108

一、肝性脑病的原因和类型 109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09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113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14

第十三章 黄疸 115

第一节 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115

第二节 黄疸发生的机制 116

一、非酯型胆红素生成过多 116

二、肝细胞摄取、运载胆红素的功能障碍 117

三、肝细胞内胆红素酯化障碍 117

四、肝细胞对胆红素分泌障碍 117

五、胆汁的排泄障碍 117

六、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胆汁排泄综合性障碍 118

第三节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120

一、阻塞性黄疸的影响 120

二、非酯型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和核黄疸 120

第四节 黄疸患者的护理原则 121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122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122

一、肾单位损害 122

二、肾脏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紊乱 123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124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124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25

三、急性肾小管坏死时的类型及其机能代谢变化 126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127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127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127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阶段 128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28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129

五、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131

第四节 尿毒症 131

一、尿毒症毒素 132

二、尿毒症时的机能代谢变化 1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