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长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6728400
  • 页数:4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三篇,第一篇微生物学概论,阐明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其中包括细菌,放红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第二篇免疫学基础,简明阐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其中包括抗原,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和免疫学的应用,第三篇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制药,抗菌素生素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和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附录部分为本书中出现的微生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微生物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微生物学基本概念 1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二、微生物的特征 1

三、微生物的作用 2

四、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类地位 3

五、微生物的细胞水平分类 3

六、微生物的命名 5

第二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史 6

一、史前期 6

二、微生物的发现和“生命自然发生说”的否定 6

三、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8

四、病毒的发现 9

五、微生物生理学发展时期 9

六、现代微生物学发展时期 9

七、免疫学发展时期 10

八、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领域重大成就 10

第一篇微生物学概论 15

第一章细菌 15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5

一、细菌的大小 15

二、细菌的形态 16

三、细菌染色法 21

第二节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1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22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32

第三节细菌的繁殖 37

一、细菌的繁殖方式 37

二、细菌的菌落特征 38

第四节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39

一、细菌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 39

二、细菌的致病性 39

三、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41

第二章放线菌 44

第一节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44

一、菌丝 44

二、孢子 46

三、放线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47

四、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48

第二节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 49 )一、放线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49

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50

三、放线菌的培养条件 50

第三节放线菌代表属 51

一、链霉菌属 51

二、诺卡菌属 51

三、小单孢菌属 52

四、链孢囊菌属 52

五、游动放线菌属 53

八、放线菌属 54

七、弗兰克菌属 54

六、高温放线菌属 54

第四节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55

一、放线菌的致病性 55

二、放线菌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56

第三章其他原核微生物 58

第一节螺旋体 58

一、生物学性状 58

二、致病性螺旋体 58

第二节立克次体 61

一、生物学性状 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1

四、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62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62

第三节衣原体 63

一、生物学性状 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4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64

四、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64

第四节支原体 64

一、生物学性状 6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6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66

四、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67

第四章真菌 68

第一节酵母菌 69

一、形态和结构 70

二、繁殖方式、生活史及培养特征 73

三、常见酵母菌 76

四、酵母菌与医药工业 78

第二节霉菌 79

一、菌丝的形态和结构 79

二、霉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81

三、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82

四、霉菌的代表属 88

五、霉菌与医药工业 91

二、病毒的形态 94

一、病毒的大小 94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形态、化学组成、结构和分类 94

第五章病毒 94

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97

四、病毒的分类 101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 103

一、吸附 103

二、侵入和脱壳 103

三、生物合成 104

四、装配 108

五、释放 108

第三节病毒的培养 108

一、动物接种 108

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现象 109

二、鸡胚培养 109

三、细胞培养 109

第四节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111

一、干扰现象 111

二、干扰素 112

第五节抗病毒化学疗剂 114

一、抑制病毒侵入与脱壳 115

二、抑制病毒核酸合成 115

三、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 116

第六节噬菌体 116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116

二、噬菌体的增殖 118

三、噬菌斑及噬菌体效价 120

四、一步生长曲线 121

五、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生活周期 122

六、噬菌体的应用 123

第七节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24

一、病毒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24

二、病毒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性 124

三、病毒与人类疾病 125

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 134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34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34

二、营养要素及生理功能 135

一、营养类型的划分依据 139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39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40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运输 141

一、被动扩散 142

二、促进扩散 142

三、主动运输 143

四、基团转位 144

第四节培养基 144

一、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145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146

三、常用的培养基 147

一、微生物代谢的类型 149

第一节微生物代谢概论 149

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 149

二、微生物代谢和酶 151

第二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及能量产生 153

一、葡萄糖分解途径 153

二、发酵 158

三、呼吸作用 164

四、自养微生物的能量转化 171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与鉴定反应 175

一、多糖分解 175

二、糖分解及碳源利用 178

三、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分解 179

一、合成代谢的三要素 181

第四节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181

二、糖的生物合成 182

三、合成代谢的特殊产物 184

第五节微生物代谢的调控 186

一、酶活性的调节 186

二、酶合成的调节 188

三、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模式 192

四、代谢调节理论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94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198

第一节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与繁殖 198

一、细菌的个体生长与繁殖 198

二、真核细胞微生物的生长 200

一、测定群体生长繁殖的方法 201

第二节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201

二、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204

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208

一、营养物质 208

二、温度 208

三、pH 209

四、氧气 209

五、水的活度 210

第四节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211

一、纯培养 211

二、分批培养 213

三、连续培养 214

四、同步培养 215

五、厌氧培养 217

第九章微生物的控制 219

第一节微生物控制的意义 219

一、微生物控制的意义 219

二、基本概念 219

三、死亡曲线 220

第二节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 222

一、热力灭菌法 222

三、电离辐射 226

四、滤过除菌 226

二、紫外线 226

五、其他物理方法 227

第三节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 228

一、消毒剂的种类、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 229

二、化学疗剂 231

第十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35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35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236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中的存在形式 237

三、DNA的复制方式 243

第二节基因突变 245

一、基因和性状 245

二、基因突变 246

三、突变的分子机制 249

四、损伤的修复 253

第三节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255

一、转化 255

二、接合 258

三、转导 262

第十一章菌种选育与保藏 268

第一节自然选育 268

一、菌种衰退原因的分析 269

二、自然选育基本方法 270

第二节诱变育种 270

一、诱变育种的工作流程 271

二、突变的诱发 272

三、突变株的筛选 273

四、突变基因的表达 279

第三节杂交育种 280

一、常规的杂交育种 280

二、原生质体融合 281

第四节基因工程 283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283

二、基因工程在医药工业领域的应用 284

第五节菌种保藏 284

一、菌种保藏的原理 284

二、菌种保藏的方法 284

三、菌种保藏的注意事项 285

第十二章微生物的分类 287

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287

第二节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290

一、种 290

二、亚种或变种 290

三、型 290

四、群或类群 291

五、菌株或品系 291

第三节微生物分类的依据 291

一、形态特征 291

三、血清学试验和噬菌体分型 292

二、生理特性及生化反应 292

四、生态 293

五、细胞壁成分分析 293

六、红外光谱 293

七、核酸分析和分子杂交 294

八、数值分类法 295

第四节微生物分类系统简介 296

一、细菌分类系统简介 296

二、真菌分类系统简介 298

三、病毒分类简介 299

第二篇免疫学基础 305

概述 305

二、一定的理化性状 308

一、异物性 308

第十三章抗原 308

第一节构成抗原的条件 308

三、完整性 310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310

一、抗原的特异性 310

二、抗原的交叉反应 312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 312

一、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312

二、天然抗原和人工抗原 312

一、异种抗原 313

二、同种异型抗原 313

第四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313

三、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即半抗原) 313

三、自身抗原 314

四、肿瘤抗原 314

五、其他重要抗原 315

第五节免疫佐剂 315

一、概念及生物学作用 315

二、常见种类 315

三、作用机制 316

第十四章免疫系统 317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 317

一、概述 317

二、免疫球蛋白结构 318

三、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321

四、五类Ig的特性和功能 323

五、人工制备的抗体类型 324

第二节补体系统 325

一、概述 325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327

三、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 330

四、补体激活的调控 332

第三节细胞因子 333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333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33

三、常见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334

四、细胞因子与临床 336

一、MHC抗原 337

第四节免疫细胞膜分子 337

二、CD抗原 342

三、黏附分子 344

四、其他受体分子 345

第五节免疫器官 345

一、中枢免疫器官 345

二、外周免疫器官 346

第六节免疫细胞 348

一、T细胞和B细胞 348

二、抗原提呈细胞 354

三、其他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 356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58

一、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 358

第一节概述 358

第十五章免疫应答 358

第二节细胞免疫应答 361

一、CD4+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 361

二、Tc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63

三、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365

第三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365

一、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365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368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368

第四节免疫耐受 369

一、免疫耐受的类型 369

第五节免疫调节 370

二、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370

三、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370

一、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 371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373

第十六章超敏反应 374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374

一、发生机制 374

二、临床常见疾病 376

三、防治原则 377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378

一、发生机制 378

二、临床常见疾病 379

一、发病机制 380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380

二、临床常见疾病 381

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 382

一、发病机制 382

二、临床常见疾病 383

第十七章免疫学的应用 384

第一节免疫预防 384

一、特异性免疫的种类 384

二、人工主动免疫 384

三、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385

二、免疫增强剂 387

第二节免疫治疗 387

一、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387

三、免疫抑制剂 389

第三节免疫检测 390

一、抗原、抗体的检测 390

二、细胞免疫测定法 395

第三篇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399

第十八章微生物制药 399

第一节抗生素 399

一、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400

二、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401

三、抗生素的制备 403

四、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406

第二节氨基酸 407

一、氨基酸的应用 407

二、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408

三、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 409

四、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 411

五、赖氨酸的发酵 414

第三节维生素 414

一、维生素C 414

二、维生素B2 416

三、维生素B12 416

第四节甾体化合物 416

二、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17

一、微生物转化工艺 417

第五节酶与酶抑制剂 419

一、酶制剂 419

二、酶抑制剂 424

第六节菌体制剂 425

一、药用酵母 425

二、活菌制剂 426

第七节其他微生物制剂 426

一、核酸类物质 426

二、生物碱 427

三、微生物多糖 427

四、螺旋藻 427

一、体内抗菌试验 429

第十九章抗生素药效学 429

第一节抗生素的体内和体外药效 429

二、体外抗菌试验 430

第二节抗生素的含量测定 432

一、抗生素的效价单位 432

二、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学测定法 433

第三节抗药性 436

一、抗药性的概念 436

二、细菌抗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436

三、细菌抗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437

四、抗药性的防止 438

一、药物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 440

第一节微生物与药物变质 440

第二十章药物的微生物检查 440

二、药物变质与防护 442

三、药物生产中的GMP和GLP 443

第二节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 444

一、直接接种法 444

二、膜过滤法 445

第三节非灭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446

一、细菌和霉菌总数 446

二、控制菌检查 447

附录微生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452

参考文献 48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