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现代医药工业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与验证技术
现代医药工业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与验证技术

现代医药工业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与验证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友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10725068
  • 页数:236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实用拔牙学下一篇:泰式按摩
《现代医药工业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与验证技术》目录

第一章 实验室设施与设备的保证和管理 3

第一节 实验室设施 3

一、相关的法规要求 3

第一篇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 3

二、具体功能设施 4

第二节 实验室设备 11

一、相关的法规要求 11

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原则 11

三、医药工业微生物实验室主要设备仪器的质量保证和管理要求 12

一、标准品和对照品的来源 20

二、标准品、对照品的保管 20

第二章 标准品/对照品的使用及管理 20

第一节 概述 20

三、标准品、对照品的存储和领用 21

四、标准品/对照品的销毁及使用记录 21

五、定期对标准品/对照品进行抽样检查 21

六、特殊的标准品——菌种 21

第二节 抗生素标准品 21

一、使用与保存 21

二、效价复核 22

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举例 23

一、制定菌种保藏管理程序 25

第三节 菌种的保存与管理 25

二、菌种的来源 26

三、菌种的接收与复活 26

四、菌种的传代和保藏 27

五、菌种的几种常用保藏方法 28

六、标签要求 29

七、菌种的质量控制 30

八、其他相关事项 30

九、相关记录 31

二、组成形式 32

第四节 生物指示剂 32

一、定义 32

三、制备 34

四、生物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34

第五节 细菌内毒素标准品 35

一、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和工作标准品 35

二、内毒素挑战品 38

第三章 培养基、缓冲液和试剂 41

第一节 制备 41

一、外观检查 42

二、pH值检查 42

第二节 储存 42

第三节 质量控制 42

三、无菌性检查 43

四、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促菌生长性) 43

第四节 文件管理 48

第五节 标签 49

第六节 有效期的确认 49

第七节 培养基的融化程序确认 50

一、卫生洗涤剂 51

二、消毒剂及抗菌剂 51

第一节 微生物控制和控制用试剂的分类 51

第四章 消毒剂的使用及效力验证 51

三、化学灭菌剂 52

第二节 消毒剂的选择和交替使用 52

第三节 消毒剂的组成 52

第四节 消毒剂的效力等级 53

第五节 制药工业常用的消毒剂 54

一、醇类 54

二、酚类化合物 54

三、季铵盐类化合物 54

四、液体灭菌剂和杀芽胞剂 55

四、水 56

三、有机物 56

一、pH 56

第六节 影响消毒剂效力的主要因素 56

二、温度 56

第七节 消毒剂发挥作用的方式 57

一、破坏细胞膜类 57

二、阻断食物摄取和废物排泄 57

三、钝化关键酶类 57

第八节 细菌对消毒剂的耐受性 57

三、清洁剂之间的交互作用 58

四、精确的剂量 58

二、生物膜的形成 58

一、具耐受性的细菌和不能完全致死的消毒剂剂量 58

第九节 培训和安全 59

第十节 消毒剂的效力确认 59

一、确认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59

二、现场考察 59

三、实验室考察 60

第十一节 消毒剂稀释液的效期确认 62

第十二节 结束语 63

第五章 文件管理 64

第一节 指令性文件 64

一、原则要求 64

二、文件的产生及控制程序 64

三、分类 65

一、记录的原则 70

第二节 记录文件 70

二、原始数据的处理和保存 72

三、检验结果的计算 72

第三节 结束语 73

第六章 变更管理 74

第一节 定义 74

第二节 分类 74

第三节 变更的级别 74

第四节 变更的程序 75

第二节 意外性偏差 77

第七章 偏差管理 77

第一节 计划性偏差 77

第三节 偏差与变更的界定 78

第四节 异常或超标结果的处理 78

一、异常或超标结果的调查 78

二、生产过程调查 80

三、取样调查 80

四、调查报告 81

第五节 偏差案例 81

一、案例一(实验室偏差) 81

二、案例二(生产偏差) 82

三、案例三(取样偏差) 83

第一节 微生物室岗位培训 85

第八章 人员培训 85

第二节 培训的一般程序 86

一、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 86

二、操作考核 86

三、书面考核 86

四、再培训 86

五、培训证书 86

第三节 培训官 87

第四节 培训方案与计划 87

二、责任 88

一、工作评价和再培训的必要性 88

第五节 文档管理 89

第六节 交叉培训 89

第七节 范例 89

一、目的 90

二、培训对象及考核频率 90

三、培训 90

第九章 实验室质量系统的内审 93

第一节 内部审计 93

第二节 检查清单 93

三、粒径或粒子尺寸(particlesize) 101

四、洁净度或洁净级别(cleanlinessclass) 101

二、粒子及空气悬浮粒子particle&airborneparticulate 101

五、换气次数(airchanges) 101

第二篇 医药工业微生物学控制与验证 101

第一节 术语定义 101

第十章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的环境控制与评价 101

一、洁净区(室)cleanzone(clearoom) 101

十一、动态洁净室(设施)(operationalcleanroom)(facility) 102

十五、过滤器的完整性(filterintegrity) 102

十四、置信上限(upperconfidencelimit,UCL) 102

十三、等动力取样(isokineticsampling) 102

十二、非等动力取样(anisokineticsampling) 102

十、静态洁净室(设施)(at-restcleanroom(facility) 102

九、空态洁净室(设施)(as-builtcleanroom(facility) 102

八、非单向流(non-unidirectionalairflow) 102

七、单向流(unidirectionalairflow) 102

六、菌落单位(colonyformingunits,CFU) 102

十六、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processing) 103

十七、产品接触区(productcontactareas) 103

十八、趋势分析(trendanalysis) 103

第二节 洁净室(区)洁净级别的划分 103

一、级区的划分 103

二、医药用洁净环境的控制要求 103

一、实行全面监控 104

第三节 洁净区环境控制与评价的原则 104

三、相关的法规标准 104

二、制定系统的环境监测方案 105

三、实行动态监控 105

四、及时处理异常或超标结果 105

五、定期进行趋势分析 106

六、定期进行再验证 106

第四节 取样计划 106

第五节 取样点、取样量及监测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108

一、空气悬浮粒子监测 108

二、空气浮游菌监测 109

三、沉降菌监测 110

四、表面微生物监测 111

五、人员卫生监测 111

第六节 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 112

第七节 监测方法 113

一、空气悬浮粒子监测 114

二、空气微生物监测(沉降茵和浮游茵) 114

三、表面微生物监测和人员卫生监测 117

第八节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17

第九节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的环境监控 118

第十一节 监测方法的确认 119

第十节 环境微生物的鉴别 119

第十二节 人员培训和更衣 120

第十三节 动态下的无菌灌装区及其他环境控制区的微生物学评价 121

第十四节 结束语 121

第十一章 无菌检查用隔离器和隔离系统验证 123

第一节 隔离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123

一、概述 123

二、隔离器的基本组成 124

第二节 隔离器位置的选择 130

第三节 隔离系统的验证 130

二、运行确认(OQ) 131

一、安装确认(IQ) 131

三、性能确认(PQ) 134

四、包装完整性确认 134

五、隔离器内无菌状态的维持和环境监测 135

六、无菌试验结果的分析 135

七、培训与安全 135

第十二章 热力灭菌工艺的微生物学验证 137

第一节 术语定义 137

第二节 热力学灭菌工艺的基本原理 138

一、热对微生物细胞的效应 138

二、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 138

三、热力学灭菌工艺原理简介 139

五、热力学灭菌的动力学原理 140

四、无菌的影响因素 140

六、灭菌值(F值) 142

七、生物指示剂 143

第三节 灭菌工艺开发 143

一、确立灭菌终点 143

二、控制灭菌前含茵量的灭菌工艺 144

三、过热灭菌及去热原工艺 145

第四节 灭菌工艺验证 146

一、概述 146

二、验证试验 147

二、过热灭菌工艺 148

第五节 湿热灭菌工艺的生物学验证 148

一、验证的标准 148

三、残存概率灭菌工艺 150

四、讨论 150

第六节 残存曲线法测定D值 151

一、试验用仪器及材料 151

二、试验用芽胞悬浮液的制备 152

三、确定试验参数 153

四、线性回归分析法 153

五、试验步骤 154

八、D值测定试验记录 155

六、Z值的测定和计算 155

七、数据分析 155

第十三章 无菌生产工艺验证 157

第一节 无菌工艺验证的前提条件 157

一、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157

二、选择适当的验证方法 157

第二节 非培养基灌装验证 158

第三节 培养基灌装验证 158

一、培养基灌装试验的频率 158

二、模拟试验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158

三、培养基的选择 159

四、无菌培养基的制备 159

五、无菌灌封 160

六、培养条件和计数检查 161

七、污染菌的鉴别 161

八、培养基灵敏度检查 161

九、环境控制 162

十、结果评价 162

十一、偏差调查及纠偏措施 163

第四节 与无菌工艺验证相关的重要因素 164

一、环境设施的消毒 164

二、设备的清洗和灭菌 164

三、过滤器的验证和完好性检查 164

七、成品的无菌检查 165

六、气体过滤器的完好性检查 165

四、容器及其密封件的灭菌 165

五、包装容器的密封完好性检查 165

第十四章 制药用水系统的微生物学控制和验证 166

第一节 水的处理与消毒 166

一、水处理系统与微生物的相关性 166

二、水系统的消毒 167

三、有机物的处理 167

第二节 水的微生物质量监控 168

一、取样 168

二、微生物检测 169

三、检测量的确定 172

四、微生物鉴别 173

五、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 173

第三节 制药用水的总有机碳(TOC)测定和电导率测定 174

一、总有机碳(TOC)测定 174

二、电导率的测定 175

第四节 检验规程和数据分析 176

第五节 水系统的验证 177

一、验证策略 177

二、验证程序 177

第六节 制药用水系统的GMP认证/检查要点 178

三、注意事项 178

第一节 验证试验的关键要素 179

一、验证试验用挑战微生物 179

第十五章 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的验证 179

二、试验条件 180

第二节 验证策略 183

一、试验原理——微生物恢复生长的比较 183

二、验证的合格标准 183

三、无菌检查方法验证 184

第四节 验证试验报告 185

第五节 结束语 185

第三节 验证试验结果的评价 185

范例1 无菌检查方法的验证(薄膜过滤法) 186

范例2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平皿茵落计数法) 189

第十六章 无菌药品包装的密封完整性评估 192

第一节 概述 192

一、产品研发阶段的完整性测试 192

二、常规生产时的完整性测试 192

三、成品稳定性考察的完整性测试 193

四、微生物检测和物理检测方法的对比 193

五、评估方法的选择 193

三、高电压泄漏检测(HVLD) 194

二、氦气质谱法 194

一、起泡试验 194

第二节 物理检测法 194

四、液体示踪剂检测 195

五、包装顶部气体分析 195

六、残留气体的电离测试 195

七、真空/压力衰减测试 196

八、真空/压力保持测试 196

第三节 微生物挑战试验法 196

一、空气浮游菌挑战测试法 196

二、液体浸没法 197

一、试验方法 198

第四节 微生物挑战试验——液体浸没法实例 198

二、试验记录 200

第三篇 医药工业微生物分析的发展 205

第十七章 微生物鉴定 205

第一节 微生物鉴定程序 205

一、原则 205

二、细菌鉴定检索表 206

第二节 基本定向生化试验 207

一、革兰染色试验 207

二、3%氢氧化钾试验 208

三、接触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 208

五、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209

四、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 209

一、数值鉴定的基本原理 210

第三节 数值分类鉴定技术(API) 210

二、API鉴定系统的组成 212

三、数值鉴定的使用 212

四、API操作程序 215

五、实验室常用的API鉴定试验条 215

第四节 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 216

一、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工作原理 216

二、仪器构造 217

三、操作程序 217

五、结果的分析与验证 218

四、具体使用指导 218

六、利用自动分析仪软件资料对环境、工艺中的污染进行监控 219

七、自动化仪器的局限性 219

第五节 结束语 219

第十八章 数据的趋势分析和工艺的统计学控制 220

第一节 数据的趋势分析 220

第二节 工艺的统计学控制 221

第三节 工艺的性能分析 222

第四节 工艺的统计学控制的意义 224

第五节 统计学控制在微生物检测数据中的应用 225

第七节 结束语 227

第六节 微生物学数据分析中的共性问题 227

第十九章 量终灭菌产品的参数放行 228

第一节 概述 228

第二节 参数放行的理论基础 228

一、无菌是一个概率函数 228

二、在一定的灭菌方式下微生物的死亡呈几何级数变化 228

三、微生物数量与灭菌条件的相关性 229

第三节 实行参数放行的意义 229

一、它是灭菌工艺验证的自然结果 229

二、可以克服成品无菌检查的统计学局限性和不精确结果 229

四、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库存压力 230

三、减少质量控制成本 230

第四节 参数放行的实施概况 231

第五节 参数放行的实践要求 231

一、实施参数放行须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 231

二、严格控制和监测灭菌前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 231

三、严格控制灭菌工艺 232

四、须用指示剂监控每个灭菌批 233

五、须有区分已灭菌和未灭菌产品的系统 233

六、容器的密封完好性验证 234

第六节 无菌保证的放行程序 234

主要参考文献 2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