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肿瘤学进展  化学治疗  1964
肿瘤学进展  化学治疗  1964

肿瘤学进展 化学治疗 1964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桓兴编;黄量等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5
  • ISBN:14119·653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
《肿瘤学进展 化学治疗 1964》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吴桓兴 1

一、恶性肿瘤治疗的现状 1

二、肿瘤药物治疗的发展过程 5

三、肿瘤化学治疗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9

1.现有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主要缺点 9

2.由姑息性治疗向根治性治疗过渡 11

3.发展方向 11

第二章 肿瘤化学治疗中合成药物的进展和动向 黄量 14

一、烷化剂 14

1.氮芥化合物 15

(1)脂肪氮芥 16

(2)芳香氮芥 17

(3)芳香脂肪氮芥 19

(4)带有杂环的氮芥 20

(5)代谢物或类代谢物氮芥 21

(6)“潜伏化”氮芥 30

(7)连接于杂原子的氮芥 33

(8)单氯乙胺基化合物 33

(9)硫芥 34

2.乙烯亚胺类 35

3.磺酸甲酯类 39

4.环氧衍生物及其他类型烷化剂 40

二、抗代谢物 42

1.抗嘧啶类 43

(1)卤代嘧啶 43

(2)氮杂嘧啶 44

(3)氨基嘧啶及其他 45

2.抗嘌呤类 46

3.抗叶酸类 52

4.糖类的代谢物 53

5.其他抗代谢物 54

三、激素类 55

1.含氮化合物 57

四、其他类 57

2.杂环化合物 59

3.非含氮化合物 64

4.金属络合物 65

五、结语 66

第三章 肿瘤实验治疗的研究 韩锐 73

一、肿瘤实验治疗常用方法的评价 73

二、实验设计及影响疗效的一些因素 82

1.实验设计问题 82

2.影响动物移植性肿瘤生长的一些条件 87

(1)动物的种系因素 87

(2)瘤源的质和量 89

(3)接种条件 90

(4)移植性肿瘤的感染 90

三、新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前药理研究 91

1.急性毒性 93

2.亚急性毒性 93

3.局部刺激作用 94

第四章 烷化剂 韩锐 100

一、烷化剂的定义 100

二、烷化剂的发现历史 101

三、烷化剂的作用机制 104

1.氮芥 106

2.乙烯亚胺类化合物 111

3.马利兰 113

4.双环氧化合物 113

四、烷化剂在体内的代谢 114

五、寻找新烷化剂的途径 118

六、烷化剂的临床应用 123

七、结语 134

第五章 抗肿瘤抗代谢物 王振纲 孙燕 140

一、前言 140

二、抗代谢物作用假说 141

1.6-巯基嘌呤 142

(一)嘌呤类抗代谢物 142

三、抗代谢物的分类与药理作用及临床评价 142

2.硫代鸟嘌呤及其核甙 148

3.8-氮杂鸟嘌呤 150

4.其他 153

(二)嘧啶类抗代谢物 153

1.6-氮杂尿嘧啶及其核甙 154

2.5-氟尿嘧啶 156

3.5-氟脱氧尿嘧啶核甙及核甙酸 166

4.5-碘脱氧尿嘧啶核甙及5-碘脱氧胞嘧啶核甙 167

(三)叶酸类抗代谢物 168

(四)谷氨酰胺类抗代谢物 175

(五)其他 178

1.乌拉坦 178

2.抗葡萄糖代谢物 180

3.抗维生素类 180

四、结语 181

第六章 激素、抗菌素、植物药类及其他 王振纲 孙燕 周际昌 188

一、激素 188

1.雄性激素 188

2.雌性激素 190

3.黄体激素 193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素 193

1.放线菌素A及C 196

二、抗菌素 196

2.放线菌素K 197

3.放线菌素D 197

4.Аурантин 199

5.MitomycinC 202

三、植物药 207

1.长春花生物碱 208

2.秋水仙碱 216

四、其他 218

1.Maematoporphyrin-Hg 218

2.甲基乙二醛双(脒腙) 220

3.o,p′DDD(二氯苯二氯乙烷) 222

4.锑胺羧络合物 223

第七章 抗肿瘤药临床试用的方法问题 孙燕 228

一、临床试用新药的必要条件 229

1.药物方面的资料 231

2.临床资料 232

3.试用单位需有专门人员负责 232

二、试用步骤和方法 233

第一阶段:调整剂量 234

第二阶段:初步试用 237

第三阶段:与常用药物比较 247

第四阶段:确定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249

三、疗效的判定 255

1.对疗效判定指标的必要要求 256

2.现有的判定指标 258

3.特殊肿瘤的判断指标 261

4.统计学处理 263

四、一些问题的讨论 264

1.化学治疗的反作用 264

2.剂量、疗效与毒性的关系 265

3.关于个体差异与肿瘤-剂量曲线 267

4.怎样对待个别有效病例的问题 267

五、结论 268

一、给药途径的选择 274

第八章 给药途径和方法方面的进展 孙燕 274

二、常用给药途径 277

三、腔内注射 278

1.胸腹腔及心包腔内注射 278

2.脊髓腔内注射 280

3.膀胱内注射 280

4.肠腔内注射 281

四、动脉注射 281

1.方法 281

2.药物选择 285

3.给药方式 287

4.动脉注射的并发症 289

5.动脉注射的禁忌症 291

6.临床结果及评价 291

五、区域性灌注(或称分离灌注) 298

1.器械 298

2.所用药物及灌注部位 300

3.区域性灌注的并发症及处理 301

4.区域性灌注的适应症 302

5.禁忌症 302

6.临床疗效及评价 303

7.存在的问题 304

六、其他给药途径 307

第九章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 孙燕 313

一、网织内皮系统肿瘤 314

1.急性白血病 314

2.慢性白血病 319

3.恶性淋巴瘤 322

4.多发性骨髓瘤 326

二、生殖系统肿瘤 328

1.女性绒毛膜上皮癌 328

2.卵巢癌 329

3.子宫颈癌 331

4.子宫体癌 331

5.睾丸肿瘤 332

6.前列腺癌 333

三、乳腺癌 334

四、肺癌 343

五、消化道癌 349

1.食管癌 350

2.胃癌 350

3.结肠癌和直肠癌 352

4.原发性肝癌 354

5.胰腺癌 354

1.肾母细胞瘤 355

2.肾癌 355

六、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355

3.膀胱癌 356

七、其他肿瘤 356

1.头颈部癌 356

2.恶性黑色素瘤 357

3.神经母细胞瘤 358

4.视网膜母细胞瘤 359

8.肾上腺皮质癌 359

6.软组织及骨肉瘤 360

八、结语 360

第十章 结论:肿瘤化学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 韩锐 369

附录 3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