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交际心理学  人际行为
社会交际心理学  人际行为

社会交际心理学 人际行为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澳)福加斯(Forgas,Joseph P.)著;张保生,李 晖译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43803399
  • 页数:495 页
图书介绍:书名原文:InterpersonalbehaviourThepsychologyofsocialinteraction:据澳大利亚波格蒙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译出:本书研究了人物观察的准确性、印象形成的机制、个人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交际的环境因素等。
《社会交际心理学 人际行为》目录

目 录 1

序言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人类交际心理学 1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4

三 社会交际的过去和现状:历史回顾 9

四 社交技能与羞怯 11

五研究社会交际的途径 14

六人性模型和社会交际 16

七人类交际的科学理论 20

八使用本书的一些建议 22

第二章 观察他人:准确性问题 24

一 物理知觉与社会知觉 25

二对人知觉的研究范围 27

三 对人知觉判断的准确性 28

四什么是“准确的”判断? 30

五情绪观察的准确性 31

六 个性品质知觉的准确性 33

七 情绪对人物知觉判断的影响 39

八 定型——不准确性之源 42

九一些具体结论 44

第三章 按我们期望的样式观察人:内隐个性观 46

一 内隐个性观 46

二 个人构念和角色积贮测验 47

三 关于内隐个性观的研究 52

四 个性文化论 56

五知觉和分类 57

六对人知觉和人物类型 58

七 那人具有多少“典型性”? 59

八“典型”人物总是更易判断吗? 60

九偏见对人物分类的影响 67

十一些实际意义 69

中一 小结 70

第四章 印象形成 72

一格武塔方法和中心品质假说 73

二印象形成的算术模型 76

三信息整合研究 78

四算术模型的一些问题 81

五背景和语境的影响 82

六光环效应 83

七首位和近位效应 86

八定型和分类偏见 89

九 由期望而生的偏见 91

十否定性偏见 91

十一宽厚偏见 93

十二 小结 93

第五章 对人进行推论:归因理论 96

一海德和归因逻辑 97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 101

三 凯利的多维归因模型 102

四归因模型的某些假定 105

五归因研究 106

六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108

七对富有和贫穷的解释 109

八责任归因 111

九归因中追求因果关系的偏向 113

十追求内部归因的偏向 114

十一 行为者—观察者偏向 115

十二突出性效应 117

十三 反一致性信息的偏向 119

十四利己偏向 120

十五虚假一致性偏向 121

十七概要和小结 122

十六“公平世界”设想 122

第六章 自我归因: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126

一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126

二自我归因过程 129

三 作为观察者的行为者:客观自我觉察 130

四自我归因对动机的影响 131

五 自设障碍策略 133

六 习得无助性 135

七心理抗拒 137

八情绪自我归因 138

九对激发效应的错误归因 139

十 自我归因的一些实际成果 140

十一 激发转移研究 142

十二 认知自我归因 143

十三概要和小结 145

第七章 人际交流:语言的用途 148

一交流过程 148

二语言是独一无二的吗? 150

三我们是如何学会使用语言的? 151

四语言研究 152

五 语言、思想和文化 153

六语言相关性理论 154

七 我们思考自己的说话方式吗? 155

八对语言相关性的评价 159

九我该怎样称呼你?社会交际中对人的称呼 160

十社会群体的语言 163

十一语言和社会情境 169

十二 说了等于没说 171

十三言语交流——小结 174

第八章非言语交流 176

一言语交流与非言语交流的相似性和差别 177

二达尔文和表情研究 182

三非言语交流的功能 185

四社交情境调控 186

五 自我展示 189

六传达情绪状态 190

七态度交流 191

八信道控制 192

九 非言语信息的分类 193

十 小结 195

一 目光的运用:凝视和对视 196

第九章 各种各样的非言语信息 196

二瞳孔说话 200

三该看多少?交际中的视觉平衡 201

四 充当侵犯信号的凝视 203

五亲密平衡论 205

大 隐蔽维度:空间 208

七地盘 212

八触摸和身体接触 214

九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副语言提示 217

十以我们的身体传意:体语 223

十一性别和体语 225

十三小结 226

十二姿势 226

第十章 给人以好的形象:印象整饰 228

一表演艺术模型 230

二好的印象整饰者 231

三扮演何种形象? 233

四 形象和自我形象 235

五 自我意识和自我监察 238

六 印象整饰所需的一贯性 242

七 奉承的艺术:讨好 244

八赞许需要 247

九 日常交际事件的知觉 248

十 关于社会事件的实证研究 250

十一 交际事件的规定性提示 253

十二小结 254

第十一章 人类社交能力:亲和与吸引 256

一社会心理学和个人关系研究 257

二社会性是人类所固有的吗? 258

三隔离的后果 259

四孤独 262

五喜爱交际的原因 265

六亲和与吸引 266

七 关于喜欢的规定:作为态度的吸引 270

八吸引之测量 271

九吸引的两个变种:喜欢和羡摹 275

十吸引理论 276

十一奖赏、交换和吸引 276

十二 认知平衡论 279

十三 小结 282

第十二章 个人关系的发展 283

一 个人关系发展模型 284

二 个人关系的第一级水平:单相识阶段 284

三个人关系的第二级水平:表面性接触阶段 286

四 个人关系的第三级水平:亲密阶段 288

五 建立接触的重要性:物理近距性 289

六 社会和个人背景相似 291

七 相貌漂亮的重要性:体态吸引力 291

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态度相似和吸引 297

九 需要的互补性 302

十 才能和吸引 303

十一 自尊和吸引 306

十三 互惠和吸引 307

十二 良好个人品性和吸引 307

十四 个人关系中的得失效应 308

十五 自我表露 310

十六 概要和小结 314

第十三章 亲密关系 316

一 爱情 317

二喜欢和爱慕 317

三爱情理论 322

四 挫折和吸引: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325

五亲密关系的一般模型 326

六 文化对亲密关系“刻板印象”的影响 328

七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333

八处理令人不满的事情 334

九亲密关系的终止 337

十概要和小结 338

第十四章 社会影响:从众、服从和领导 340

一仅因为他人出现而对行为产生的影响 341

二群性懈怠和旁观者冷漠 347

三从众 348

四从众种类 352

五社会感染 353

六服从 354

七实验室中的服从 355

八影响服从的变项 357

九领导 360

十小结 365

第十五章 群体中的交际 367

一群体交际之测量 368

二群体形成阶段 371

三群体结构 372

四交流渠道 374

五群体凝聚力和参照群体 376

六群体决策和“集体思考” 380

七群体感染和个性弱化 381

八群体间的冲突与协作 383

九群体极端化效应 384

十训练性群体和交际自省群体 387

十一小结 390

第十六章 社会交际的生态学、方法论和应用方面 392

一社会交际生态学 393

二环境之静态方面 394

三动态环境因素:噪声、光线和温度 398

四 挤迫与私隐 401

五社会交际研究方法 403

六研究过程,创造和批判阶段 404

七若干研究方法 405

八实验室实验 407

九研究道德 408

十作为一种技能的交际 409

十一社交技能缺乏 410

十二 社交技能训练和治疗 412

十三 结束语 414

参考文献 4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