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金明,刘辉主编;邵启祥,王辉,吴俊英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7201117
  • 页数:358 页
图书介绍:第1版《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总体继承了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第5版规划教材《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核心内容,对总体章节的安排未做大的改动,但根据本版教材突出免疫学检验技术和检验项目的要求,以及国内外关于临床免疫学检验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和技术特点,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重新构思和整合调整,全书共29章,增加了第四章(标记物及其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第二十八章(心血管疾病及其免疫检测)和第二十九章(生殖免疫及其免疫检测),将原来的抗血清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制备合并为第三章(抗体制备)。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简介 1

一、免疫器官 1

二、免疫细胞 2

三、免疫分子 3

四、免疫与免疫应答 4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简介 5

一、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 5

二、感染免疫 5

三、移植免疫 6

四、肿瘤免疫 6

第三节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免疫检验 6

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6

二、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与临床免疫检验 10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及其结合反应 12

第一节 抗原 12

一、抗原的特性 12

二、用于免疫测定的抗原分类 13

第二节 抗体 13

一、抗体的特性 14

二、用于免疫测定的抗体分类 14

三、抗体产生的规律 14

第三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15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15

二、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16

三、液相中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17

四、固相表面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17

第四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18

一、特异性 18

二、可逆性 18

三、比例性 19

四、阶段性 19

第五节 影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因素 20

一、抗原抗体本身因素 20

二、反应基质因素 20

三、实验环境因素 20

第三章 抗体制备 22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 22

一、颗粒性抗原 22

二、可溶性抗原 23

三、半抗原 25

第二节 免疫佐剂 25

一、佐剂的种类 26

二、佐剂的生物学作用 26

三、佐剂的作用机制 26

第三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26

一、免疫动物的选择 26

二、抗原剂量的选择 27

三、免疫程序 27

四、采血方法 27

五、抗血清鉴定及保存 28

六、抗体的纯化 28

七、多克隆抗体的特性和应用 29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29

一、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30

二、杂交瘤细胞的制备过程 30

三、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32

四、单克隆抗体纯化 32

五、单克隆抗体鉴定 32

六、单克隆抗体的特性 33

七、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33

第五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应用 33

一、人源化抗体 33

二、小分子抗体 34

三、双特异抗体 35

四、抗体融合蛋白 36

五、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36

六、重组多克隆抗体 38

七、基因工程抗体的应用 39

第四章 标记物及其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41

第一节 标记物的种类及特性 41

一、放射性核素 41

二、荧光物质 41

三、酶和酶作用底物 42

四、化学发光剂 44

五、量子点 45

六、胶体金 46

第二节 常用的交联剂及特性 46

一、均一的双功能交联剂 47

二、非均一的双功能交联剂 48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48

一、基本方法 48

二、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48

三、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49

四、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49

第四节 荧光素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49

一、基本方法 49

二、荧光素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49

三、荧光素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50

四、荧光素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50

第五节 酶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50

一、基本方法 50

二、酶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51

三、酶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51

四、酶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51

第六节 化学发光剂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51

一、基本方法 51

二、化学发光剂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51

三、化学发光剂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51

四、化学发光剂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52

第七节 稀土离子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52

一、基本方法 52

二、稀土离子标记结合物的纯化、鉴定及保存 52

第八节 量子点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52

一、基本方法 52

二、量子点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52

三、量子点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52

四、量子点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53

第九节 胶体金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53

一、基本方法 53

二、胶体金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53

三、胶体金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53

四、胶体金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53

第五章 免疫凝集试验 55

第一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基本原理 55

第二节 直接免疫凝集试验 55

一、玻片凝集试验 56

二、试管凝集试验 56

第三节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 56

一、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类型 56

二、间接免疫血凝试验 57

三、颗粒免疫凝集试验 58

第四节 抗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凝集试验 59

一、直接Coombs试验 59

二、间接Coombs试验 59

第五节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60

第六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60

一、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61

二、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61

第七节 临床常用免疫凝集试验试剂方法特点 61

一、诊断菌液 61

二、载体颗粒 62

三、其他 62

第八节 影响免疫凝集试验的主要因素 62

一、抗原因素 63

二、抗血清因素 63

三、致敏颗粒试剂 63

四、血清标本 63

五、试验条件 63

第六章 免疫沉淀试验 65

第一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基本原理 65

一、基本原理 65

二、免疫沉淀试验的分类 66

三、免疫沉淀试验的特点 66

第二节 液相免疫沉淀试验 66

一、絮状免疫沉淀试验 66

二、免疫浊度测定 67

第三节 凝胶内免疫沉淀试验 68

一、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68

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69

三、免疫电泳技术 70

第四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临床应用 72

第五节 临床常用免疫沉淀试验试剂方法特点 72

一、胶乳增强的透射免疫比浊试验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的应用 73

二、胶乳增强的透射(散射)免疫比浊试验在血液凝固分析仪中的应用 73

三、免疫固定电泳在半自动电泳仪中的应用 74

四、散射免疫比浊试验在特种蛋白免疫分析仪中的应用 74

第六节 影响免疫沉淀试验的主要因素 74

第七章 放射免疫试验 76

第一节 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76

一、分析原理 76

二、抗原-抗体反应 77

三、分离技术 78

四、放射性测量和数据处理 78

第二节 免疫放射分析方法 79

一、分析原理 80

二、固相吸附分离技术 80

三、数据处理 81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的比较 82

第四节 放射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 82

第五节 影响放射免疫试验的关键因素 83

一、检测试剂 83

二、操作过程 83

三、测量仪器 83

四、曲线拟合 83

第八章 荧光免疫试验 85

第一节 荧光免疫试验的组成要素 85

一、荧光及荧光物质基础知识 85

二、荧光显微镜 86

三、荧光素-抗体结合物 87

第二节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87

一、基本原理 87

二、实验方法 87

三、注意事项 88

第三节 流式荧光免疫试验 88

一、基本原理 88

二、实验方法 89

三、方法评价 89

第四节 其他与荧光检测相关的免疫试验 89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验 89

二、荧光偏振免疫试验 91

第五节 荧光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 92

一、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92

二、其他荧光免疫试验 93

第六节 影响荧光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93

一、荧光素-抗体结合物 93

二、待检标本 94

三、其他 94

第九章 酶免疫试验 96

第一节 酶免疫试验的组成要素 96

一、固相载体 97

二、包被抗原或抗体 97

三、酶结合物 98

四、酶的显色底物与酶促发光底物 98

第二节 酶免疫试验的分类 98

一、均相酶免疫试验 99

二、异相酶免疫试验 100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00

一、ELISA的基本原理 100

二、ELISA方法建立的基本步骤 101

三、ELISA的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 102

第四节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106

一、基本原理 106

二、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 107

第五节 发光酶免疫试验 107

一、基本原理 107

二、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 107

三、荧光酶免疫试验 108

第六节 酶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及常用商品试剂的方法特点 109

一、均相酶免疫试验 109

二、异相酶免疫试验 109

第七节 影响酶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110

一、试剂盒原材料因素 110

二、标本因素 110

三、实验室环境因素 110

四、操作因素 111

第十章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114

第一节 概述 114

一、发光的分类 114

二、化学发光产生的条件 115

三、化学发光效率 115

四、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分类 115

五、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非均相分离方式 116

第二节 化学发光剂的特性 116

一、直接化学发光剂 117

二、电化学发光剂 117

第三节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类型 117

一、直接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117

二、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118

三、发光氧通道免疫试验 119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 121

第五节 临床常用化学发光免疫试验试剂特点 122

一、直接化学发光试剂 122

二、酶促化学发光试剂 122

三、电化学发光试剂 122

四、LOCI试剂 122

第六节 影响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122

一、标本的影响 122

二、试剂影响 122

三、其他 123

第十一章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 124

第一节 概述 124

一、常用的固相膜和标记物 124

二、固相膜的技术要求 125

第二节 免疫层析试验 125

一、原理 125

二、测定模式 125

三、技术要点 126

第三节 免疫渗滤试验 127

一、原理 127

二、测定模式 127

三、试剂盒组成和技术要点 127

第四节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28

一、原理 128

二、技术要点 129

三、方法学评价 129

第五节 免疫印迹试验 129

一、原理 129

二、技术要点 130

三、方法学评价 131

第六节 影响固相膜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131

一、试剂方面 131

二、标本方面 131

三、实验过程 132

第七节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 132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34

第一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34

一、组织处理 135

二、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5

三、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5

四、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常用酶及显色底物 137

第二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37

一、组织处理 137

二、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 138

第三节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138

一、生物素-亲合素法 138

二、葡萄球菌蛋白A法 140

三、凝集素法 140

四、生物素-链霉亲合素法 140

第四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141

一、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原理 141

二、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标本的制备要求 141

三、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141

第五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142

一、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142

二、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143

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拓展 143

第六节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因素 145

一、标本的处理 146

二、抗原的保存与修复 146

三、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147

四、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 147

五、质量控制 148

第十三章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150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 150

一、经典流式细胞仪 150

二、量化成像分析流式细胞仪 152

三、质谱流式细胞仪 153

第二节 数据的显示与分析 154

一、参数 154

二、散射光的测定 154

三、荧光测量 154

四、数据显示方式 155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 157

一、单细胞免疫标本的制备 157

二、常用的荧光染料与标记染色 159

三、基于免疫微球技术的应用 160

第四节 流式细胞分析的临床应用 161

一、机体免疫状态的检测 161

二、淋巴造血系统分化抗原及白血病免疫分型 163

三、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 163

四、艾滋病检测中的应用 164

五、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 164

六、移植免疫中的应用 164

第五节 影响流式细胞分析的主要因素 165

一、标本采集和单细胞悬液制备的质量控制 165

二、荧光染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66

三、仪器的质量控制 166

四、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66

第十四章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 168

第一节 免疫浊度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68

一、免疫散射比浊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69

二、自动化免疫散射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 171

第二节 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72

一、吖啶酯标记化学发光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72

二、酶联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72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74

四、发光氧通道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74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75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75

二、荧光偏振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76

第四节 酶联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177

第五节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选择与应用 178

一、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选择原则 178

二、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临床应用 178

第十五章 免疫细胞标志和功能检测技术 181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 181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181

二、淋巴细胞的分离 183

三、T、 B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分离 183

四、不同细胞分离方法的综合评价 185

第二节 淋巴细胞标志及亚群分类 185

一、T细胞表面标志及亚群 186

二、B细胞表面标志 187

三、NK细胞表面标志 188

第三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表面标志 188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188

二、树突状细胞 189

第四节 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 190

一、T细胞功能检测 190

二、B细胞功能检测 194

三、NK细胞活性测定 194

第五节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195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 195

二、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196

第六节 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196

一、免疫细胞表面标志检测 196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197

第十六章 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检测 200

第一节 概述 200

一、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特性与功能 200

二、黏附分子的特性与功能 201

第二节 临床常用的测定方法 201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01

二、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 202

三、流式细胞术 202

四、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204

五、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 204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测定的临床应用 205

一、临床应用原则 205

二、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05

三、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206

四、疾病疗效监测及指导用药 206

第十七章 免疫球蛋白检测 20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208

一、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208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209

第二节 IgG、 IgM、 IgA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10

一、血液IgG、 IgM、 IgA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10

二、血液IgG亚类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11

三、尿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12

四、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12

第三节 血液IgE和IgD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13

一、血液IgE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13

二、血液IgD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14

第四节 冷球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214

一、测定方法 214

二、临床意义 214

第十八章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216

第一节 补体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功能 216

一、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216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217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218

第二节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218

一、CP-CH50 218

二、脂质体均相免疫溶破试验 219

三、AP-CH50 219

第三节 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 220

一、免疫溶血法 220

二、免疫化学法 220

第四节 补体参与的试验 220

一、补体结合试验 221

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 221

三、补体参与的其他试验 222

第五节 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222

一、补体活性与含量增高 222

二、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或缺陷 222

三、补体裂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223

第十九章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及其在免疫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225

第一节 生物素的特性 225

一、生物素理化性质 225

二、活化生物素 226

第二节 亲合素和链霉亲合素的特性 227

一、亲合素 227

二、链霉亲合素 227

第三节 生物素与亲合素结合反应的特点 227

一、特异性 228

二、敏感性 228

三、稳定性 228

四、适用性 228

第四节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免疫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228

一、固相载体的包被 228

二、检测系统的信号放大 230

第二十章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233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33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技术特点 234

一、阳性反应判断值的设定 234

二、临床预测值 235

三、根据阳性预测值对免疫测定方法的分类 235

第三节 分析前质量保证 236

一、检验项目的申请 236

二、患者的准备 237

三、标本的采集 237

四、标本的运送 237

五、标本的接收 237

六、标本的保存 238

七、血清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常见内源性干扰因素 238

第四节 分析中的质量保证 238

一、实验室环境条件 239

二、仪器设备维护校准 239

三、试剂方法的性能验证 239

四、标准操作程序的建立 240

五、人员培训 240

六、标本前处理 241

七、室内质量控制 241

八、室间质量评价或实验室间比对 244

第五节 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244

一、结果的报告与解释 244

二、检验后标本的保存与处理 245

三、咨询服务 245

第二十一章 感染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247

第一节 概述 247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 248

一、非特异性标志物 248

二、链球菌感染 249

三、沙门菌感染 249

四、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49

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49

六、嗜肺军团菌感染 250

第三节 真菌感染性疾病 250

一、深部真菌感染 250

二、类真菌感染 250

第四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250

一、肝炎病毒感染 251

二、流感病毒感染 255

三、副流感病毒感染 256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256

五、冠状病毒感染 256

六、腺病毒感染 256

七、轮状病毒感染 256

八、EB病毒感染 257

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257

第五节TORCH感染 258

一、概述 258

二、弓形虫感染 258

三、风疹病毒感染 258

四、巨细胞病毒感染 259

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259

第六节 寄生虫感染 259

一、疟原虫感染 259

二、血吸虫感染 260

三、丝虫感染 260

四、华支睾吸虫感染 260

五、猪囊尾蚴感染 260

第七节 其他病原体感染 261

一、梅毒螺旋体感染 261

二、支原体感染 262

三、衣原体感染 262

四、立克次体感染 262

第二十二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264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264

一、Ⅰ型超敏反应体内检测方法 264

二、Ⅰ型超敏反应体外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265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267

一、Ⅱ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267

二、Ⅱ型超敏反应抗血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268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269

一、Ⅲ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269

二、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269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270

一、Ⅳ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270

二、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270

第二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272

第一节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简介 272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 272

二、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273

第二节 常用自身抗体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275

一、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75

二、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76

三、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76

四、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76

五、血管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77

六、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78

七、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79

八、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80

九、内分泌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81

十、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81

十一、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82

第三节 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检测流程 282

一、常用检测方法及方法选择 282

二、检测流程 283

三、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的解释 283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其他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283

一、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283

二、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284

三、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284

四、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284

第二十四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286

第一节 概述 286

一、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286

二、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287

三、常见免疫球蛋白增多病 287

第二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常用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289

一、异常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特点 289

二、M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89

三、尿液轻链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90

第三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应用原则 290

一、血清区带电泳 290

二、免疫电泳 292

三、免疫固定电泳 292

四、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293

五、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 293

第二十五章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检测 295

第一节 概述 295

一、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295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96

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299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常用检验项目 300

一、B细胞缺陷病的检测 300

二、T细胞缺陷病的检测 301

三、吞噬细胞缺陷病的检测 301

四、补体系统缺陷病的检测 302

五、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测 302

第二十六章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304

第一节 概述 304

一、肿瘤抗原分类 304

二、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305

第二节 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与相关肿瘤标志物 306

一、肿瘤标志物概述 306

二、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306

三、常见恶性肿瘤与相关肿瘤标志物 307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311

一、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 311

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312

三、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313

第四节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314

第二十七章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315

第一节 概述 315

一、移植的种类 315

二、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316

三、移植免疫特点 317

第二节 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319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319

二、急性排斥反应 319

三、慢性排斥反应 320

四、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321

第三节 器官移植前的组织配型与应用 321

一、HLA分型方法 321

二、HLA分型方法的应用 323

第四节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 324

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检测 324

二、尿微量蛋白检测 326

三、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检测 326

第五节 常用免疫抑制剂及其血液药物浓度监测 326

一、常用免疫抑制剂 327

二、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 328

第二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330

第一节 常见心血管疾病简介 330

一、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330

二、心肌疾病 331

三、心力衰竭 331

四、高血压 332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免疫检测 332

一、C-反应蛋白的免疫检测 332

二、细胞因子的免疫检测 333

三、肌钙蛋白的免疫检测 334

四、肌红蛋白的免疫检测 335

五、B型利钠肽和B型利钠肽原前体的免疫检测 335

六、D-二聚体的免疫检测 336

第三节 常用心血管疾病血液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 336

一、强心苷类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 336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 337

第二十九章 生殖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340

第一节 概述 340

一、生殖道组织的局部免疫 340

二、妊娠与免疫 341

三、自然流产与免疫 342

四、性激素与免疫 343

第二节 常用生殖相关免疫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344

一、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 344

二、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检测 345

三、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345

四、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检测 347

五、生殖系内分泌功能的免疫学检测 347

参考文献 350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3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