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腐败心理预防论  修订版
腐败心理预防论  修订版

腐败心理预防论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满满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7401353
  • 页数:2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犯罪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结合查办腐败案件的实践和对大量腐败个案的分析,较为准确科学地揭示了腐败行为内在的心理机制;针对社会预防和个体预防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对腐败实施心理预防的具体对策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
《腐败心理预防论 修订版》目录

第一章 腐败的可预防性 1

第一节 腐败概述 2

一、腐败的定义 2

二、腐败的特征 3

三、实施腐败行为的必要条件 7

第二节 腐败行为与心理预防 9

一、心理与心理学 9

二、腐败心理与腐败行为 11

三、心理预防的作用 13

第三节 对腐败心理的几点认识 16

一、腐败心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6

二、腐败心理基础的唯一性 20

三、腐败心理形成的渐进性和可转化性 20

第二章 环境心理预防论 23

第一节 腐败心理的社会原因 25

一、私有制、剥削制度的残余影响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25

二、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 29

三、制度上存在缺陷 31

四、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33

五、惩治不力 35

第二节 社会转型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7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37

二、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9

三、社会转型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42

第三节 交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50

一、人际交往的影响 51

二、大众传播的影响 56

第四节 家庭对腐败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作用 56

一、家庭对腐败心理形成的影响 56

二、家庭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65

第五节 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 68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减少诱发腐败现象的因素,并为防治腐败现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68

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教育活动,在思想、文化等领域营造预防腐败的社会氛围 69

三、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减少各种诱发腐败动机形成的因素和实施腐败行为的条件 73

四、加强对权力运用的监督、制约 77

五、提高全民反腐倡廉意识 85

第三章 个体心理预防论 87

第一节 个体性格与行为 88

一、性格概述 88

二、个体性格特征的分析 89

三、社会性格 93

第二节 个体情感的心理动力作用 96

一、情感概述 96

二、情感的特性 97

三、情感的作用 99

第三节 意志与行为调节 101

一、意志概述 101

二、意志的品质 102

三、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105

第四节 情绪与行为判断 108

一、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108

二、行为的理性判断模式 110

第五节 信念与行为 113

一、信念概述 113

二、人生观、价值观 116

三、腐败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118

第六节 道德与腐败心理预防 120

一、道德概述 120

二、道德作用 122

三、个体的道德培养 126

第七节 法制观念与腐败心理预防 130

一、法制观念概述 130

二、法律意识的内涵与作用 131

三、法律意识的培养 132

第八节 心态失衡与腐败心理 134

一、心态失衡概述 134

二、心态失衡所具有的特点 136

三、心态失衡的原因分析 137

四、心态失衡的消极影响 145

五、领导干部心态失衡的几个易发期 147

六、心态失衡的调节与矫正 149

第四章 腐败动机抑制论 153

第一节 动机激发的基础 154

一、需要概述 154

二、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155

三、需要结构 159

第二节 腐败者的需要结构 165

一、享乐主义的物质需要占优势 167

二、精神上需要强烈的虚荣心理 169

三、强烈的权力欲 176

第三节 腐败动机的特点 177

一、腐败动机的激发离不开外部的诱因条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178

二、激发腐败动机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181

三、腐败动机具有多样性和交叉性 182

四、腐败动机具有潜在危害性和反馈强化的特点 182

五、腐败动机具有实现的急迫性 184

六、腐败动机具有可良性转化性 185

第四节 腐败动机的抑制 186

一、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调节、控制人们的需要水平,建立健康合理的需要结构 186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189

三、提高腐败成本,严厉惩处腐败,打击、削弱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 191

第五章 个体态度预防论 197

第一节 态度概述 197

一、态度的定义 197

二、态度的成分及相互关系 199

三、态度与价值、价值观念 200

四、态度的特性 202

五、态度的功能 203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 208

一、态度影响行为 208

二、行为影响态度 210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 213

一、社会引导 214

二、群体影响 216

第四节 态度的改变 217

一、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 218

二、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219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及启示 223

一、沟通改变态度的理论 224

二、参与改变态度的理论 224

后记 2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