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新理学”批判的批判
“新理学”批判的批判

“新理学”批判的批判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忠著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561568149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
《“新理学”批判的批判》目录
标签:批判 理学

导言 1

一、“新理学”体系的基本面貌 1

二、对“新理学”批判的基本概况 4

三、对“新理学”批判的研究现状 9

四、研究的意义 11

第一章 对形上学的批判(上) 14

第一节“新理学”形上学的思想要旨 15

一、真际与实际 15

二、理与气 18

三、动静、阴阳与日新 21

第二节 陈家康、张岱年对真际的批判 25

一、哲学亦从实际出发 25

二、“真”、“实”不二 27

三、“过河拆桥”行不通 27

四、对滥用形式逻辑的批判 31

五、一切以客观真理为标准 32

六、“真”的辨析 33

第三节 陈家康、张岱年对理、气的批判 34

一、理不离物、理气不二 34

二、理有生灭、理有共殊 38

三、事理孰为根本 41

四、“气”的存在性困境 42

五、阴阳乃矛盾的统一 45

六、生产之物之理可创制 47

本章小结:本原之惑 48

第二章 对形上学的批判(下) 52

第一节 赵纪彬对“纯客观论”的批判 52

一、讲理不是理学的专利 53

二、旁观还是主动变革 54

三、真理是多元的吗 57

四、知命、制命与胜命 59

第二节 赵纪彬对“依照说”的批判 61

一、是实例还是实体 62

二、实际之外别无真际 64

三、“不死”之渊源 64

四、客观心本论的剖析 65

五、无其器则无其道 66

第三节 赵纪彬对动静、发展观的批判 68

一、静是动的特殊状态 69

二、四种“日新”的辨析 73

第四节 周谷城对“理样本说”的批判 82

一、理的本源批判 82

二、理的所在批判 84

本章小结:逻辑之困 85

第三章 对文化历史观和生活方法论的批判 90

第一节 文化历史观和生活方法论思想要旨 91

一、“类型论”的中西文化观 91

二、机械的历史发展图式 96

三、人的生活方法 97

四、人的基本生活方法 99

第二节胡绳对文化历史观的批判 99

一、肯定“类型论”文化观的进步性 100

二、批判唯生产技术观点 101

三、批判轻视思想启蒙和政治革命的观点 102

四、批判机械的历史发展图式 104

五、批判社会历史观上的守旧倾向 106

第三节 胡绳对生活方法论的批判 109

一、“人的生活方法”辨析 109

二、道德应接受理智的审查 112

三、“无情”未必真豪杰 118

四、“无为”何以达理想 126

五、“忠恕”如何对敌人 132

本章小结 135

第四章 对人生境界说的批判 139

第一节 人生境界说的思想要旨 140

一、高一层的觉解 140

二、人生四“境界” 142

第二节 周谷城对人生境界说的批判 145

一、取消成果为空言发展 145

二、单凭觉解不能发展 146

三、功利与道德并非对立 147

四、一切不介意则取消自由 147

第三节 杜国庠对人生境界说的批判 148

一、批判“境界说”的神秘性 148

二、揭示“境界说”的空疏性 149

三、部分与全体的逻辑辨析 152

本章小结 153

第五章 对中国哲学史观的批判 158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观的思想要旨 158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 159

二、主流与逆转 160

三、新统 161

第二节 杜国庠对中国哲学史观的批判 162

一、“中国哲学精神”辨析 162

二、中国哲学问题意识辨析 167

三、社会思潮根源的探析 170

四、哲学史研究方法批判 171

第三节 赵纪彬对中国哲学史观的批判 173

一、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玄学史吗 173

二、批判哲学史观的“基因论” 176

三、“主流”与“逆转”的辨析 177

本章小结 179

第六章“新理学”批判的批判 182

第一节对“真际”批判的批判 183

一、“真际”概念再辨析 183

二、“真际”的方法论困境 188

三、形式逻辑的作用问题 193

第二节 对理、气批判的批判 196

一、理的存在处所之惑 196

二、理可否由人创制 199

三、“气”的能动性困境 201

四、新旧理学区别问题 203

五、唯心主义本质再剖析 207

六、立场与方法的辨析 210

七、自由观点的偏狭性 211

八、道器关系再思考 214

第三节 对动静、发展观批判的批判 215

一、形上形下的忽视 215

二、突变渐变的曲解 216

三、批评方法的不当 218

第四节 对文化历史观和生活方法论批判的批判 219

一、“生产方法”概念的套用 220

二、“生活方法”的抽象与具体 221

第五节 对人生境界说批判的批判 227

一、境界划分的强人所难 227

二、境界说的评价问题 227

第六节 对中国哲学史观批判的批判 229

一、“高明”的标准问题 229

二、“逆转”是否为异端 230

三、高明与中庸是否对立 230

四、理论贡献的评价问题 232

本章小结 236

余论:批判的意义与留下的思考 238

一、批判的意义 238

二、留下的思考 243

参考文献 254

后记 2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