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育种原理与方法
育种原理与方法

育种原理与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昌谋编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3320172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
《育种原理与方法》目录

绪言 1

第一篇 作物育种 3

第一章 作物品种 3

第一节 品种的概念和作用 3

一、品种的概念 3

二、优良品种的作用 4

三、合理使用和管理品种 5

第二节 品种资源 6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 7

二、品种资源的搜集与鉴定 8

三、品种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9

第三节 品种的遗传组成 11

一、纯系品种 11

二、纯品种 11

三、多系品种 11

四、混合品种 12

五、群体品种 13

六、综合品种 13

七、杂交品种 13

八、多倍体品种 13

九、无性系品种 14

第二章 引种 16

第一节 引种的意义 16

第二节 引种原理 17

一、生态环境与引种 17

二、作物阶段发育与引种 18

三、作物生态型与引种 20

第三节 引种原则与引种方法 21

一、引种原则 21

二、引种方法 22

第三章 选择育种 25

第一节选择的基本原理 25

一、选择的原理 25

二、自然变异产生的原因 25

三、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26

第二节 选择的方法 27

一、个体选择法 27

二、混合选择法 29

三、改良混合选择法 31

四、集团选择法 32

五、轮回选择法 32

第四章 杂交育种 38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38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原则 38

一、育种目标 39

二、亲本选配原则 39

第三节 杂交方式 40

一、单交法 40

二、三交法 40

三、连续杂交法 40

四、双交法 41

五、回交法 41

第四节 杂交技术 41

一、调节开花期 41

二、控制授粉 43

三、授粉后加强管理 43

第五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43

一、系谱法 43

二、混合种植法 44

第六节 杂交育种程序 48

一、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 48

二、选种圃 49

三、鉴定圃 49

四、品种比较试验 49

五、生产试验及多点试验 49

六、种子繁殖田 49

第五章 远缘杂交育种 51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意义与作用 51

一、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新物种新类型 51

二、提高现有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和适应性 51

三、提高产量和质量 52

四、利用远缘杂交获得作物雄性不育系 52

第二节 远缘杂交不孕性及克服方法 52

一、远缘杂交不孕性的原因 52

二、远缘杂交不孕性的表现 52

三、克服远缘杂交不孕性的方法 52

第三节 远缘杂种夭亡与不育及其克服方法 54

一、远缘杂种夭亡与不育现象 54

二、杂种夭亡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54

三、杂种不育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54

第四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56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 56

二、远缘杂种后代的选择 57

第六章 杂种优势利用 59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表现 59

一、计算杂种优势的方法 59

二、杂种优势的表现 60

三、杂种优势的遗传学理论 61

第二节 杂交玉米 62

一、自交系的选育 62

二、配合力 63

三、杂交组合的选配 64

四、杂交制种技术 65

第三节 杂交水稻 68

一、雄性不育系及三系配套 68

二、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 70

三、水稻三系选育 71

四、核不育型的应用 73

第四节 自交不亲和性 77

一、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机理 77

二、自交不亲和性的生理机制 79

三、优良不亲和系应具备的特性 80

四、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80

五、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的方法 83

第七章 无性繁殖作物育种 85

第一节无性繁殖作物育种的特点 85

一、无性繁殖方式及无性系 85

二、无性繁殖作物的育种特点 85

第二节 无性繁殖作物的选择方法 86

一、无性系内的选择 86

二、芽变的利用 87

第三节 无性繁殖作物的有性杂交育种 87

一、诱导和促进开花 87

二、亲本选择的特点 87

三、实生苗的培育和选择 89

四、无性繁殖作物杂交育种程序 90

第四节 加速繁殖及提纯 90

一、加速繁殖 90

二、提纯 93

第八章 其他育种方法 94

第一节 诱变育种 94

一、辐射育种 94

二、化学诱变育种 98

第二节 抗病育种 100

一、作物与寄生物 101

二、抗性基因与病原小种 102

三、小种专化抗性 104

四、抗病育种的方法 105

五、抗病性的丧失和保持 107

第三节 遗传工程概说 110

一、细胞融合 111

二、基因工程 114

第九章 品种区域化鉴定和良种繁育 117

第一节 品种区域化鉴定与品种审定 117

一、区域试验 117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 118

三、品种审定 119

第二节 良种繁育 119

一、良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120

二、防止良种混杂退化的方法 121

三、加速良种繁殖方法 122

第三节 种子检验 122

一、田间检验 123

二、室内检验 123

第十章 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 126

第一节 田间试验的目的与要求 126

一、田间试验的目的 126

二、田间试验的要求 126

第二节 田间试验技术 128

一、田间试验的几个基本概念 128

二、田间试验设计的原则 129

三、田间试验技术 131

四、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 133

五、试验工作程序 134

第三节 常用统计数 136

一、平均数 136

二、方差和标准差 136

三、标准误 137

四、相关系数 138

五、回归系数 138

第四节 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139

一、表型值的剖分 139

二、方差的剖分 140

三、遗传力 140

四、遗传相关 144

第五节 差异显著性检验 146

一、差异显著性标准 146

二、两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147

三、两组百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152

四、方差分析 153

第二篇 家畜育种 159

第十一章 家畜的生产性能 159

第一节 家畜品种 159

一、家畜品种分类 159

二、品种资源的保存 160

三、品种资源的利用 163

第二节 家畜的外形特征 164

一、家畜外形鉴定的作用 164

二、家畜的体尺与体重 164

三、不同用途家畜的外形特点 169

四、外形鉴定方法 170

第三节 生产性能评定 171

一、肉用性能 171

二、乳用性能 174

三、毛用性能 174

四、役用性能 175

五、卵用性能 175

六、繁殖性能 176

第十二章 育种值的估算 179

第一节 估算育种值的原理 179

第二节 单项资料育种值的估算 182

一、根据个体本身记录估算育种值 182

二、根据祖先记录估算育种值 183

三、根据同胞记录估算育种值 183

四、根据后裔记录估算育种值 184

第三节 复合育种值和相对育种值 185

一、复合育种值 185

二、相对育种值 186

第十三章 选种方法 188

第一节 影响选种效果的因素 188

一、选择目标的稳定性 188

二、选择依据的准确性 188

三、性状的遗传力与遗传相关 188

四、选择差与选择强度 189

五、世代间隔 189

六、选择性状的数量 191

七、环境 191

第二节 选种方法的分类 192

一、外形选择与生产性能选择 192

二、表型值选择与育种值选择 193

三、单个性状选择与多个性状选择 193

四、个体选择与家系选择 193

五、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 194

第三节 系谱选择 194

第四节 同胞选择 195

一、全同胞选择 196

二、半同胞选择 196

三、“混合家系”选择 196

第五节 后裔选择 197

一、后裔选择的作用 197

二、后裔鉴定注意事项 197

三、后裔鉴定方法 198

第六节 合并选择 200

第七节 指数选择 201

一、什么是选择指数 201

二、选择指数计算公式 202

三、制订选择指数应注意的事项 203

第十四章 家畜的选配 205

第一节 品质选配 205

一、同质选配 205

二、异质选配 206

三、品质选配的应用 207

第二节 亲缘选配 207

一、近交程度的估计 207

二、近交的作用 211

三、近交的应用 213

第十五章 杂交与杂种优势利用 216

第一节 杂交 216

一、杂交的遗传效果 216

二、杂种优势的测定 216

三、杂交的应用 218

四、配合力测定 221

第二节 远缘杂交 223

一、家畜远缘杂交的成就 223

二、远缘杂种的繁殖力 224

三、远缘杂交杂种优势的利用 225

第十六章 畜禽繁育 227

第一节 品系繁育 227

一、品系的概念 227

二、品系的类别 228

三、品系繁育的作用 229

四、建立品系的方法 231

五、品系利用 233

第二节 良种繁育 234

一、一般原则 235

二、几种繁育体系 235

第三篇 微生物育种 240

第十七章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240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与培养 240

一、样品采集 240

二、增殖培养 241

第二节 纯种分离与检测 242

一、纯种分离 242

二、性能检测 243

第三节 菌种选育 244

一、生产选育 244

二、定向选育 244

第十八章 微生物诱变育种 246

第一节 诱变处理 246

第二节 诱变后的筛选 248

一、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248

二、高产菌株筛选 252

第十九章 微生物杂交育种 255

第一节 基因重组 255

一、转化 255

二、转导 256

三、溶源转变 257

四、接合 258

第二节 微生物杂交育种 258

一、能产生有性孢子的微生物杂交育种 259

二、不能产生有性孢子的微生物杂交育种 260

第二十章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 261

第一节 菌种的保藏 261

一、低温保藏法 261

二、干燥保藏法 262

三、隔绝空气保藏法 262

四、冻干保藏法 262

五、活体保藏法 262

第二节 菌种的复壮 263

一、菌种的衰退 263

二、菌种的复壮 264

主要参考文献 2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