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通解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段逸山,王庆其主编;叶进,朱抗美,李其忠副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35792884
- 页数:905 页
一 阴阳五行篇 1
一阴一阳之谓道。 1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 2
人与天地同一橐籥,故天地之气有升降,人之气亦随之。 3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4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5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6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7
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8
人身之脉,阳法天而健,阴法地而翕。 9
人者,天地之镇也。 10
人知夫生之为生,而不知生中有克;知克之为克,而不知克中有用。 11
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12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13
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 14
大抵人不能常动,亦不能常静。常动则胶于阳,而有以失于阴;常静则胶于阴,而有以失于阳。阴阳偏胜,则伤之者至矣。 15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6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17
凡阴虚之极阳必厥,阳虚之极阴必躁。 18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19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20
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 21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22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23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24
天地之间,动静之为者,无非气也;人身之内,转运升降者,亦气也。 25
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 26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27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28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9
天地变化之纪,人神运动之机,内外虽殊,其应则一也。 30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31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32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33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34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35
五行之理,甚而无以制之,则造化息也。 36
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 37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 38
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则天地四塞也。 39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40
五脏生克,须实从气机病情讲明,若徒作五行套语,茫然不知的实,多致错误。 41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 42
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 43
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44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45
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 46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47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其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48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49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50
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 51
以变化言之,则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52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53
生而无克,则有进无退,而气易尽;克而无生,则消者不长,而机以穷。 54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55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56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57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58
有死有生,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59
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60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61
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则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62
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63
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64
阳中之阴则为风,阳中之阳则为热;阴中之阳则为燥,阴中之阴则为寒。 65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66
阳化气,阴成形。 67
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 68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69
阳生于阴者,阳气生于阴精也;阴生于阳者,阴精生于阳化也。 70
阳主乎动,阴主乎静……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 71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72
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73
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74
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故物之生也,生于阳;而物之成也,成于阴。 75
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 76
阴不交于阳则阳亢,阳不交于阴则阴凝。 77
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之父;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 78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79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80
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 81
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 82
阴阳之体,曰乾与坤;阴阳之用,曰水与火;阴阳之化,曰形与气。 83
阴阳之理,极则必变。 84
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 85
阴阳水火,犹权衡也。一高则一下,一盛则一衰。 86
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 87
阴阳者,一气所分,宜平宜和,忌偏忌离。 88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89
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 90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91
阴阳者,术数之本;术数者,阴阳之著。 92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93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94
阴阳顺行,则消长自然,神清气爽;阴阳逆行,则往来失序,百病生焉。 95
阴阳调和,灾厉不行。 96
阴阳得其正,则平若权衡;阴阳失其和,则反如冰炭。 97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98
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99
阴潜阳内,阳伏阴中。阴得阳蒸,故能上升;阳得阴制,故能下降。阳蒸阴以息气,阴凝阳以澄精。 100
医易同原。 101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102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103
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104
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 105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106
命之所系,唯阴与阳。不识阴阳,焉知医理? 107
变虽无穷,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 108
居其内以通脏腑者,六气也;居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 109
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110
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 111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112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113
真气为阳,真水为阴。阳藏水中,阴藏气中。气主于升,气中有真水;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气。 114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115
唯阴而根乎阳也,则往来不穷,而化生有本;唯阳而根乎阴也,则显藏有本,而化生有用。 116
盖人有阴阳,即为气血。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117
盖天地万物,皆以土为本,故万物之旺由土而生,万物之衰由土而归也。 118
盖阴阳互为其根。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阴。 119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120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121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122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12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124
寒热,人身之阴阳耳。治则为阴阳,乖则为寒热。 125
二 医德医风篇 126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126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127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128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129
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130
凡治病,不问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伤残,医之过也。 131
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132
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足托。 133
夫医者,有生心者也,而作之有恒,则又有常心者也。 134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135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136
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 137
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138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139
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140
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141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142
世之医者茫无定见,勉为杂应之术,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 143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144
古之为医,以活人为功。 145
古之医也,以救死扶生为心,其业专而用方也慎。专则精而造诣入室,慎则审而投药奏功。 146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147
只恐失一己之名与利,遂不顾人之死与生。此轻忽人命之病,所宜急医者也。 148
达则愿为宰相,穷则愿为良医,以济人利物之功一也。 149
至重唯人命,最难却是医。 150
汝辈当为“明医”,精通医理,勿尚“名医”。 151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152
志欲敖,礼欲恭,语欲大,心欲小。 153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154
医之为道,至精至微,粗工凶凶,方技自逞,收一时之小效,致后死而弗计。 155
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156
医之为道,秉天地造化之权,掌疾病死生之柄。 157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158
医者,人之司命也。 159
医者之曲从病家,乃邀功避罪之良法也。 160
医者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161
医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 162
医家有割股之心。 163
医家首在立品。 164
医家误,强识病。病不识时莫强认,谦躬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 165
医道之小,业医者自小之也。 166
我所见者,唯此病之苦而已。我所忧者,唯去此病之苦而已。 167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168
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 169
昔人谓济人利物,无位者不能,唯医以救死扶生为功,故业之者,可以推不忍之心及于物,而于道有益。 170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171
或巧语诳人,或甘言悦听,或强辩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 172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 173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174
将不得人,是以兵与敌也;医不得人,是以人试药也。 175
偶中而愈,贪为己功;误药而亡,冤将奚白? 176
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 177
庸臣误国与庸医误人,其情同,其罪均,而其原皆本于不学。 178
腹无藏墨,诡言神授;目不识丁,假托秘传。此欺诈之流也。 179
黠医知温补之能杀人,而人不怨,以为可以藏拙而用之。 180
三 习医问道篇 181
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181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182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183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84
九死之病,可以试医。 185
九折臂而成医。 186
三折肱知为良医 187
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明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188
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 189
上工治未病。 190
上工救其萌牙,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191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92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193
上医医国,其次医疾。 194
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195
不可治者有六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识病,失于不知药。六失之中,有一于此,即为难治。 196
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 197
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 198
不破万卷书,安试药三品? 199
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 200
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 201
不得其人,则虽百医守病,适足致疑,而不能一愈也。 202
《内经》,其言深而要,其旨邃以宏,其考辨信而有徵,实为医家之祖。 203
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 204
方技之书,大要有四,经、脉、方、药而已。 205
方技之家,率多依托,但求其术之可用,无庸核其书之必真。 206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207
为医者,非博极群书不可。第有学无识,虽博而不知反约,则书不为我用,我反为书所缚矣。 208
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 209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210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211
四子之书,合之则见其全,分之即见其偏。 212
白头圭匕而庸庸没齿者,其咎在于无定见,而用治之不精也。 213
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则已。 214
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 215
议多者无成,医多者必败。 216
圣人之于学也,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 217
吏不以多断为良,医不以多刺为工。 218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219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 220
因名识病,因病识证。 221
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 222
仲景不徒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阳有余阴不足之谭不可以疵丹溪。 223
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唯求症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 224
任医如任将,皆安危之所关。 225
自古无独抱一经之名儒,亦无株守一家之名医。 226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227
医之为艺,探天地清浊之源,察阴阳消息之机,顺四时之宜,藉百药之功,以治人之疾者也。 228
医之为言意也。 229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 230
医之术难,医妇人尤难,医产中数体则又险而难。 231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23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233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 234
医不读《灵》《素》,何以知阴阳运变、德化政令?医不读《本草》,何以知名德性味、养生延年?医不读《难》《素》,何以知神圣工巧、妙理奥义?医不读杂科,何以知脉穴骨空、奇病异证? 235
医者以中庸之道存乎衷。 236
医者性情中正和平,然后可以用药,自不犯偏于寒热温凉一家之固执,而亦无笼统治病之弊矣。 237
医者要明天地阴阳上下之理,以譬周身。 238
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239
医者意也,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 240
医者意也,其术不尽于药石。 241
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 242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243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 244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 245
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 246
医理如剥蕉心,剥至无可剥,方可至理。 247
医唯实事,勿尚空谈。仲景书,所以传世不朽者,以其言皆实事,百家莫及也。 248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 249
医道通治道。 250
但知医而不知有《景岳全书》不可,知景岳而不知偏于温补之害不可。 251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252
若安危在举动之间,即用药虽善,若无胆量勇敢,而药不及病,亦犹杯水车薪。 253
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254
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 255
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 256
知医而不精深,不足为知医。 257
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258
泥书固不可以言医,而无书亦岂可以言医? 259
治身有黄帝之术,治世有孔子之经。 260
治身犹治天下。 261
治病有五难: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别药,此五也。 262
治病如权衡,高下轻重,随时变通,若偏矫一说,祸人不浅。 263
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264
学不博不可以为医,徒博亦不可以为医。 265
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 266
学书先定规矩,然后纵横跌宕,唯变所适,此亦医家之规矩。 267
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 268
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269
学贵知要,不在贪多;用贵适时,不专泥古。 270
参其一定之规,用我活变之法,尽望闻问切之心,必得神圣工巧之验。 271
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272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273
饶你读得王叔和,不如我见过病证多。 274
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275
积学日深,见病知源。 276
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277
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 278
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 279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280
病有生死,治有难易。生病不药可愈,死病虽药莫救。 281
病有轻重,工有高下,重病须高工。 282
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也。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 283
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284
读书之难,无过医书。 285
读古人书,须识其补偏救弊,一片苦心,互相羝触,即是互相阐发处。 286
读仲景书,用仲景之法,然未尝守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也。 287
读仲景书,按仲景法,不必拘泥仲景方,而通变用药,尤为得当。 288
得于心,应于手,有成法必有成效也。 289
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则心如明镜,笔发春花。 290
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291
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 292
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93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94
微病,恒医皆巧;笃剧,扁鹊乃良。 295
四 养生益寿篇 296
一少思虑养心气,二莫嗔怒养肝气,三薄滋味养脾气,四少言语养肺气,五节房室养肾气。 296
七情俱忘,六窗俱闭,元气浑沦,百脉皆畅,又何病焉? 297
人之可畏者,衽席之间,不知戒者过也。 298
人之寿夭,在于撙节。 299
人无日不在外治调摄之中,特习焉不察耳。 300
人可以参天地之干者,莫贵于眠食如常。 301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春气融融,故能生物;秋气肃肃,故能杀物。明乎生杀之机者,可与论养生。 302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303
人待老而求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矣。 304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 305
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病。 306
儿衣绵帛,特忌厚热。 307
大抵食有所犯,病从而生。非为不食,但不过食为贵,过食自然有伤。 308
万病之毒皆生于“浓”。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309
与其病后求良药,孰若病前能自防。 310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311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 312
上善若水,下愚如火。 313
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 314
口目乱心,圣人所以闭之;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 315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316
久病之人,胃气虚弱者,忽思荤茹,亦当少少与之,图浆水谷气入胃,此权变之道也。 317
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 318
凡人闲暇则病,小劳转健,有事则病反却,即病亦若可忘者。 319
凡目疾最忌房事,如犯之,不唯服药不应,而反增剧。 320
凡妇人非止临产须忧,至于产后,大须将慎。 321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心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322
凡经行之际,大忌寒凉等药,饮食亦然。 323
凡食之道,大充,伤形而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 324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 325
凡病之将愈,不可过于纳谷。 326
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 327
凡欲修养,须择净室,顺温凉之宜,明燥湿之异。 328
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329
女人尤宜清心节欲,便是调经却病之第一。 330
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331
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 332
天之生物,五味备焉,食之以调五脏,过则生疾。 333
夫人居处清净,则阳气周密,邪不能害。 334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335
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336
无待饥甚而后食,食不可太饱;或觉微渴而省饮,饮不欲太频。 337
五过不起于心,则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脏,则寿延遐算也。 33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339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340
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341
不以外物萦心,止声色以清耳目,戒淫佚以养性情,苟非深痼之病,未有不已者也。 342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343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344
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345
止声色以清耳目,戒淫佚以养性情,苟非深痼之病,未有不已者也。 346
少不可弱,老不可疟。 347
少视听,寡言笑,俱足宁心养神,即却病良方也。 348
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349
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 350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351
心不内守,则气自散,神自乱,精自耗。 352
心不可无所用,非谓必如槁木死灰,方为养生之道。 353
心不挠者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 354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355
心为一身之宰,脾为万物之母,养心养脾,摄生最要。 356
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 357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 358
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 359
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 360
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 361
心宽出少年。 362
心愈用而愈灵,极则神虚;肾愈泄而愈流,极则精竭。 363
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364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365
毋以脾胃热冷物,毋以脾胃软硬物,毋以脾胃熟生物。 366
未饥先食,稍饱即止,此是保脾胃良法。 367
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膏之以益脾阴。 368
甘肥生痰,厚味生阴。 369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 370
节饮食,惜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 371
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 372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373
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374
目疾一得,诸事宜戒,饮食,起居,房劳,人事,皆能损目。 375
四季脾旺不受邪。 376
生冷戕胃,饥饱戕脾,中气先馁。 377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378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379
犯时微若秋毫,感病重于嵩岱。 380
犯时微若秋毫,感病重如山岳。 381
冬三月宜常得酒药两三剂,至立春勿服,故能使百疾不生。 382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 383
冬寒犹可近火,火在表也;夏热必戒纳凉,凉入里也。 384
饥饱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 385
主静则悠远博厚,自强则坚实精明,操存则气血循轨而不乱,收敛则精神内守而不浮,是勤可以致寿考也。 386
半产重于大产。 387
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388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389
发宜多栉,手宜在面,齿宜数叩,津宜常咽。 390
发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数叩,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不言。 391
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392
百物养生,莫先口齿。 393
有病不服药,常得中医。 394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395
存想者,以意御气之道,自内而达外者也;按摩者,开关利气之道,自外而达内者也。 396
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397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398
先睡心,后睡眼。 399
伤风不醒变成劳。 400
华池之水,人身之真液也。 401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402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403
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营卫乃行,常有天命。 404
夙兴夜寐,常使清明在躬;淡餐素食,当使肠胃清虚。 405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 406
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 407
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养生家所忌也。 408
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 409
衣服节而肌肤和。 410
衣服厚暖,则表易招寒;滋味过多,则五脏生热。 411
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 412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13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414
讳疾忌医,骄恣不论于理之类,为不治之疾。 415
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416
阳气至头而极,宁少冷,毋过热。 417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418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419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420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421
妇人产后,百脉空虚,最易致疾。 422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423
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 424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 425
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 426
远唾损气,多唾损神,多汗损血,疾行损筋。 427
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 428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429
劳心劳力之人,须时时偷闲歇息,以保既耗之元气。 430
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 431
劳逸有中,则氤氲之气常充。 432
时时闭目以养神,日逐调息以养气,紧闭下元以养精,精充则气裕,气裕则神充。 433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434
男子以葆精为主,女子以调经为主。葆精之道,莫如寡欲;调经之道,先在养性。 435
男子精血宜闭,一毫不可渗漏;女子经血宜行,一毫不可壅滞。 436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437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438
体弱人每事当知所节。节欲,节劳,节饮食,此其大要。 439
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如屋宽。 440
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 441
身数沐浴,务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 442
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 443
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444
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害生。 445
饮食适乎脏,滋味适乎气,劳逸适乎筋骨,寒暖适乎肌肤,然后气脏平。 446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447
弃膻荤,甘素食,慎起居,吸清空,力行不倦,厥体渐癯,而持之益笃。 448
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 449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450
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451
良药效于瘳疾,未若无病之为贵矣。 452
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 453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54
忌浴当风、汗当风。须以手摩汗孔合,方许见风,必无中风、中寒之疾。 455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456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457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458
纵其情欲,则耗精而散气。 459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460
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461
取妻不取同姓。 462
若命可以重祷延,疾可以丰祀除,则富姓可以必长生,而贵人可以无疾病也。 463
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沮妒。 464
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465
肾气盛者,多欲无伤;肾气衰者,自当节养。 466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467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468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469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470
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471
和静则寿域,戾扰则凶徵。 472
佳丽之色,利于刃也;膏粱之味,毒于鸩也。 473
使人疗,不若先自疗。 474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475
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476
服平和汤而愈者,原不死之病,勿药亦可;服平和汤而后成不救者,医之罪也。 477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478
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479
治有病不若治于无病,疗身不若疗心。 480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481
房室不远,则耗其精。劳动不戒,则耗其力。言语不省,则耗其气。 482
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 483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便加酸,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 484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485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 486
春“嘘”明目本持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知金肺润,冬“吹”唯令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甚保神丹。 487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488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489
药饵之误罪在医,饮食之误罪在病人。 490
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 491
实死者多由医误,虚死者多由自戕。 492
春宣脏腑,夏补丹田,秋温脾胃,冬凉上膈。 493
轻天下,则神无累矣;细万物,则心不惑矣;齐死生,则志不慑矣;同变化,则明不眩矣。 494
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495
待扁鹊乃治病,终身不愈。 496
食色根于所胜,淫杀谓之恶业。 497
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498
食饮非宜,疾病蜂起;外邪乘此,缠绵靡已;浸淫经络,凝塞腠理。 499
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 500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501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502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503
胎妇平日常宜小劳,流通气血,自无难产之患。 504
养心无别法,只寡言、少食、息怒数般。 505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506
养生之道,莫先乎祛病。祛病之道,莫先乎宣通气血。 507
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理固然也。 508
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 509
养生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 510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511
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损元神。 512
养肝之要,在乎戒忿。 513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514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515
养性延年,要是汤药,非针灸之所及也。 516
养静为摄生首备。 517
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518
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疾,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 519
神气相合,可以长生。 520
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非浅。 521
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形则从,形胜神则穷。 522
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523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524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525
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发怒。 526
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 527
绝欲以养精,内观以养神,毋劳怒以耗气。 528
起居常慎,则天真之气得养。 529
莫饮卯时酒,莫食申时饭。 530
夏脏宜凉,冬脏宜温;背阴肢末,虽夏宜温;胸包心火,虽冬难热。 531
匿病者,不得良医。 532
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 533
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 534
病之将死,不可为良医。 535
病中必有悔悟处,病起莫教忘了。 536
病从口入,福从色败。 537
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 538
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539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540
病身最觉风霜早。 541
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542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543
病家误,不直说,讳病试医工与拙。 544
病家误,性躁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即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545
资以厚味,则生痰而泥膈。 546
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 547
益寿之方,全凭导引;安生之计,唯赖坐功。 548
酒以成礼,过则败德。 549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皆然。 550
消渴宜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劳,三咸食面食及炙煿之物。 551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552
调神气、慎酒色、节起居、省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大端也。 553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554
能尊生,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555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556
晨漱不如夜漱。 557
眼者身之镜,耳者体之牖。视多则镜昏,听众则牖闭。 558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559
唾不咽,则气海不润,气海不润,则津液乏,是以……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 560
唯五脏充足,六腑调和,经脉强盛,虽有所伤,亦不为病。 561
欲防夏之伤暑者,在于冬之藏精也。 562
欲求长生者,须以饭食为大补良方,独宿为延年妙品。 563
欲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564
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565
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四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566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567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568
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 56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570
葆精之道,首宜寡欲,次宜服药。 571
朝不可虚,暮不可实。 572
暑月食物,尤要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戒忌生冷,免有腹脏之疾。 573
最忌食后就寝,耳无所闻,脾即不磨,肺气又不为之四布,唯有郁结成病而已。 574
惩病克寿,矜壮暴死。 575
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 576
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豫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 577
善保身者,唯养脾胃……脾胃伤,则五脏皆无生气。 578
善养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579
善养生者,先寝食,后医药。 580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581
善养生者,能存其神,则气自裕,神之所至,气亦随之而往焉。 582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583
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584
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585
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 586
道气令和,引体令柔。 587
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 588
富人病多误于乱药,贫人病多误于因循。 589
愚医类能杀人,而不服药者未必死。 590
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 591
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 592
颐养之道,当顺适时候,则六气和平,万寿可保。 593
嗜甘则思节,酣旨则思戒。 594
嗜烟所致,耗血损年,卫生者宜远之。 595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 596
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 597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 598
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599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600
静以养身,俭以养性。 601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602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603
静然可以补病,眦媙可以休老。 604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605
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 606
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随也。 607
疑师不治病,疑药不服之。 608
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 609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610
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血之事皆当深戒。 611
精血乃化育之源,情欲是伐生之斧。 612
精者体之神,明者神之宝。劳多则精散,营竟则明消。 613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614
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615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 616
醉之为害,不可胜言。其于节欲,更须戒醉,醉后最忌犯欲。 617
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尤戒多。 618
醉醲饱鲜,昏人神志;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 619
飺食者,不肥体。 620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621
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 622
遵履五常,顺养性命,以保南山之寿,松柏之茂也。 623
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 624
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 625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626
五 精神气血篇 627
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也。 627
人之一身,以血为主,血以气为先。 628
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尿,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 629
人之大气,积于胸中;呼吸出入,上下流通。呼出之气,由心达肺;吸入之气,肝肾相济。 630
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斡旋全身。 631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632
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伤其气血者。 633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634
人之身如国。神如君,君良则国治;气如民,民聚则国强;精如财,财蓄则国富。 635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636
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 637
人身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竭。 638
人身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 639
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 640
人卧,血归于肝。 641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642
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 643
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644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645
凡人之身,卫气不到则冷,荣气不到则枯,宗气不到则痿痹不用。 646
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 647
卫气者,本于命门,达于三焦。以温分肉、筋骨、皮肤,剽悍滑疾而无所束者。 648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64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650
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 651
卫行脉外而内交于营,营行脉中而外交于卫。营卫调和,是谓平人。 652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653
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 654
女子以肝为先天。 655
女子属阴,以血为本。 656
天癸者,阴精也。 657
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肠,全仗元气蒸化,元气足则食易化,元气虚则食难化。 658
元气……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 659
无形之阳基于有形之阴,血行原藉乎气行,气行亦资乎血行,盖血能载气以行也。 660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661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662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663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664
《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 665
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 666
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 667
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 668
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既虚则鲜有不滞者,所以作痛。 669
气之与火,一理而已,动静之变,反化为二。 670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671
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672
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673
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 674
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675
气化者,三焦为元气之使,乃水中之火,根于肾,际于肺,升降于脾。 676
气为火之舟楫。 677
气为血帅,调经必先理气。 678
气为血行,血为气配,阴阳相维,循环无端。 679
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 680
气为重,血为轻,故血有不足可以渐生,若气不立即死矣。 681
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682
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 683
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684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685
气犹火也,水谷犹薪也,火大则能化薪,薪多则益能生火。 686
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 687
气者,一身之主。内无七情所伤,外无寒暑所犯,则一气周流,百骸疏畅。如有七情所干,寒暑所犯,则疾病生焉。 688
气者,人之根本也。 689
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690
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 691
气非血不运,血非气不运。 692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693
气甚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 694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695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696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697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 698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然则,死生在气,而气本于精。 699
气聚精盈则神王,气散精衰则神去。 700
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籥,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701
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 702
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为月信之原,而其统主则唯脾胃。 703
巴、黄,峻利之最者,无人气以运行,则虽入腹而犹匿于纸木器中,安然不动。 704
只要精气复得一分,便减一分病象。 705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706
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 707
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 708
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生于心,藏于肝,布于肺,施于肾。 709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然总由水谷精微所化。 710
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 711
血无火不升。 712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713
血气者,人之神。 714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715
血气得温则宣流,冷则凝涩。 716
血为营,营者,水谷之精气也。气为卫,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717
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 718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 719
血者有形之物,难以速生;气乃无形之物,易于迅发。 720
血者,阴之质也,随气运行,气盛则血充,气衰则血竭,气着则血滞,气升则血腾。 721
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 722
血旺则气平,气旺则血行也,气降则血降。 723
血所以运行周身者,赖冲、任、带三脉以管领之。 724
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 725
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 726
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 727
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 728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729
汗乃身之阳气所化。 730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731
汗由血液,本乎阴也。 732
汗者,精气也。 733
阳气以潜藏为贵,潜则弗亢,潜则可久,易道也。 734
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 735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736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737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738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739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740
阳加于阴谓之汗。 741
阴血暴脱,阳气犹存,不致殒命;阳气一脱,阴血虽充,难延旦夕。 742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743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744
妇人之血,降为月水,升为乳汁。 745
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 746
形以精而成,精以气而化,气以味而生,味以气而行。 747
形体之本在精血。 748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749
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750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751
形病气不病,虽羸瘦而无害;气病形不病,虽肥壮而可忧。 752
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血为阴,血虚即是水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753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754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755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756
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 757
男子以精为主,妇人以血为主。 758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759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760
饮食曰生之精,皆从生来元精之所化。 761
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 762
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 763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764
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 765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766
呼吸者,即先天太极之动静,人之一身之原气也。 767
使药之治病者,元气也。 768
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 769
宗气者,当与营卫并称,以见三焦上中下皆此气而为统宗也。 770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771
宗气留积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772
营卫之行,以宗气之呼吸为领神。 773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774
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于心,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775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776
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 777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778
津液者,血之余,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洼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 779
神由气化,而气本乎天,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形以精成,而精生于气,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 780
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 781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782
神犹火也,精犹油也。油尽则灯灭,精竭则神亡。 783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784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785
神者,正气也。 786
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 787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788
真气者,经气也。 789
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者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以为三焦之根本也。 790
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 791
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 792
胸中大气亦名宗气。为其实用能斡旋全身,故曰大气;为其为后天生命之宗主,故又曰宗气。 793
脏安则神守,神守则身强。 794
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得一分上升之火。 795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796
难得而易失者唯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唯此阳气。 797
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气。 798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799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800
营气者,生于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肤,充满推移于血脉之中而不动者也。 801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802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803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804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805
营者血也,卫者气也。 806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2版》赵骏 2018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跟师名中医经验录》严晓枫主编 2019
- 《老中医经典养胃方》李勇,杨长春主编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