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明隽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9008487
  • 页数:354 页
图书介绍:编写本教材的目的主要是为医学院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学习病理生理学理论、复习考试的参考。本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国际国内病理生理学相关教材,强调了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含疾病概论(即病理生理学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等)和病理生理学各论三个篇章的内容。
《病理生理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1

一、任务 1

二、地位 1

三、内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一、动物实验 2

二、临床观察 2

三、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

四、分子生物学实验 3

五、体外实验 3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3

第二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5

一、健康 5

二、亚健康 6

三、疾病 6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7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8

第三节 发病学 9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9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1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13

一、康复 14

二、死亡 14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与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6

第一节 正常水、钠代谢 16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16

二、体液的渗透压 17

三、水、钠平衡及调节 18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23

一、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23

二、体液容量减少 24

三、体液容量不变 28

四、体液容量过多 29

第三节 钾代谢与钾代谢紊乱 38

一、正常钾代谢 38

二、钾代谢紊乱 42

第四节 镁代谢与镁代谢紊乱 51

一、正常镁代谢 51

二、镁代谢紊乱 53

第五节 钙、磷代谢与钙、磷代谢紊乱 56

一、正常钙、磷代谢 56

二、钙、磷代谢紊乱 61

第四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66

第一节 概述 66

一、酸与碱的概念 66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 67

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68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检测指标 73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73

二、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74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76

一、代谢性酸中毒 76

二、呼吸性酸中毒 79

三、代谢性碱中毒 82

四、呼吸性碱中毒 86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88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89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90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诊断的病理生理基础 90

一、根据pH值的变化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及程度 91

二、根据临床资料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91

三、根据代偿情况判断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91

第五章 缺氧 95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95

一、血氧分压 95

二、血氧容量 95

三、血氧含量 96

四、血氧饱和度与P50 96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97

一、低张性缺氧 97

二、血液性缺氧 98

三、循环性缺氧 100

四、组织性缺氧 101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02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03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04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06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08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08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10

一、年龄 110

二、组织的耗氧率 110

三、适当的锻炼 110

第五节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110

一、氧疗 111

二、氧中毒 111

第六章 发热 113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14

一、发热激活物 114

二、内生致热原 116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18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122

一、体温上升期 123

二、高温持续期 123

三、体温下降期 123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 124

一、代谢改变 124

二、生理功能改变 126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127

第五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127

一、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127

二、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127

三、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 128

四、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 128

第七章 应激 129

第一节 概述 129

一、应激的概念 129

二、应激原 129

三、应激的分类 130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30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30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35

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39

第三节 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141

一、应激与疾病的关系 142

二、应激性溃疡 142

三、应激相关性躯体疾病 143

第四节 防治应激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146

一、预防、消除或减少应激原 146

二、积极治疗应激损伤 146

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146

四、补充营养 146

五、适当的心理治疗 146

第八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48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149

一、原因 149

二、条件 149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50

一、活性氧的作用 150

二、钙超载 155

三、白细胞的作用 158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生成障碍 160

第三节 机体主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161

一、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161

二、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162

三、其他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162

第四节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163

一、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163

二、保护生物膜,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163

三、清除自由基 163

四、减轻钙超载 163

五、减轻炎症反应 163

六、缺血预处理 164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65

第一节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平衡 165

一、正常机体的凝血 165

二、机体凝血功能的调节 167

第二节 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172

一、凝血因子异常与血栓形成 172

二、血浆抗凝因子异常与血栓形成 173

三、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 174

四、VEC损伤与血栓形成 174

五、血细胞异常与血栓形成 174

六、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血栓形成 175

第三节 出血的原因和机制 176

一、凝血因子异常与出血倾向 176

二、纤溶功能亢进与出血倾向 176

三、血小板异常与出血倾向 177

四、血管异常与出血倾向 178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79

一、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80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83

三、DIC的分期和分型 184

四、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186

五、DIC的实验室诊断及意义 188

六、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89

第十章 休克 191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192

一、按休克的病因进行分类 192

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进行分类 193

三、按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类 194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 194

一、代偿期 194

二、进展期 197

三、难治期 199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的变化 200

一、细胞代谢障碍 201

二、细胞损伤 201

三、器官功能障碍 202

第四节 其他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204

一、感染性休克 204

二、过敏性休克 205

三、心源性休克 205

第五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05

一、病因学防治 205

二、发病学治疗 205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207

四、防治器官功能障碍 207

第十一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208

第一节 概述 208

一、确保正常的发育和生长 209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209

三、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 209

第二节 凋亡的特征 209

一、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形态学变化 209

二、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 210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与过程 211

一、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211

二、细胞凋亡的过程 215

三、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 216

第四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 217

一、细胞凋亡不足 217

二、细胞凋亡过度 219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220

第五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220

一、合理利用凋亡相关因素 220

二、干预凋亡信号转导 221

三、调节凋亡相关基因 221

四、控制凋亡相关的酶学机制 221

五、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221

第十二章 心功能不全 223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及分类 223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223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224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225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227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过程 227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228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232

一、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233

二、心脏的代偿反应 233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 236

第四节 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237

一、心排血量不足 237

二、静脉系统淤血 239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41

一、防治原发病因及消除诱因 241

二、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构 241

三、调整心脏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 241

四、改善心脏的舒缩功能 241

五、其他 242

第十三章 呼吸功能不全 243

第一节 概述 243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243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244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244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245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248

第三节 机体主要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252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252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253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254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255

五、肾功能障碍 255

六、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256

第四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56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256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56

第五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57

一、防治原发病 257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258

三、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258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258

第十四章 肝功能不全 260

第一节 概述 260

一、肝脏疾病的常见病因 260

二、肝功能不全分类 262

三、肝功能不全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262

第二节 肝性脑病 265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分类和分期 265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67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275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76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277

一、概念及分类 277

二、发病机制 278

三、防治原则 279

第十五章 肾功能不全 281

第一节 概述 281

一、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281

二、肾功能不全的分类 281

三、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282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284

一、病因与分类 284

二、发病机制 286

三、功能和代谢变化 290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92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292

一、发病原因 292

二、发展过程 293

三、发病机制 294

四、功能和代谢变化 297

第四节 尿毒症 302

一、发病机制 302

二、功能和代谢变化 304

三、防治原则 306

第十六章 脑功能不全 308

第一节 概述 308

一、脑功能不全的概念 308

二、脑功能不全的病因 308

第二节 认知障碍 310

一、认知障碍的物质基础 310

二、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312

三、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 313

四、认知障碍的防治原则 320

第三节 意识障碍 320

一、意识障碍的物质基础 320

二、意识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321

三、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 323

四、意识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325

五、意识障碍的治疗原则 325

第十七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328

第一节 病因和分型 329

一、病因 329

二、分型 329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30

一、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 330

二、器官血流量减少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333

三、肠屏障功能损伤及肠道细菌移位 334

四、细胞代谢障碍 334

第三节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335

一、肺的功能代谢变化 335

二、肾的功能代谢变化 336

三、肝的功能代谢变化 336

四、胃肠的功能代谢变化 336

五、心脏的功能代谢变化 337

六、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337

七、免疫系统的变化 337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37

中英文索引 3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