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运良,涂开峰,谢新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4664761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涵盖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为了利用教学,在编写时,二者紧密融合,而每章节内容独立,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院校、师资状况不同的教学需要。为了使学生达到培养为实用型技术人才,每章后增加了能力测试;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章节后增加了预防原则;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了知识拓展、参考文献。根据特定对象,尽量使用典型图,以肉眼图、光镜下图,少用电镜下图;在内容上强调职业需求,尽量将行业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编写在教材内。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的内容及任务 2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2

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

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观察方法 3

五、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3

六、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4

第一章 疾病概论 5

一、健康、亚健康与疾病 6

二、病因学 6

三、发病学 7

四、疾病的过程和转归 8

第二章 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10

第一节 适应 11

一、萎缩 11

二、肥大 12

三、增生 12

四、化生 12

第二节 损伤 13

一、原因及发生机制 13

二、类型及形态学变化 14

第三节 组织损伤的修复 18

一、再生 18

二、纤维性修复 20

三、创伤愈合 21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5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26

一、动脉性充血 26

二、静脉性充血 26

第二节 出血 28

第三节 血栓形成 29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29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类型及形态 30

三、血栓形成的结局 31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2

第四节 栓塞 32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33

二、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33

第五节 梗死 35

一、原因和条件 35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35

三、对机体的影响 36

第四章 水与电解质代谢失常 38

第一节 水、钠代谢失常 39

一、体液容量减少 40

二、体液容量增多 42

第二节 钾代谢失常 45

一、低钾血症 45

二、高钾血症 46

第五章 炎症 48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49

第二节 基本病理变化 49

一、变质 49

二、渗出 50

三、增生 53

第三节 炎症介质 54

第四节 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55

一、局部临床表现 55

二、全身反应 55

第五节 炎症的临床类型 55

第六节 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 56

第七节 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 58

第八节 炎症的结局 60

第六章 酸碱平衡失常 62

一、常用的检测指标及意义 63

二、单纯性酸碱平衡失常 64

三、混合性酸碱平衡失常 68

第七章 发热 70

一、发热的原因 71

二、发热的发生机制 72

三、发热的分期 72

四、机体物质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73

五、预防原则 74

第八章 缺氧 75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76

一、血氧分压 76

二、血氧容量 76

三、血氧含量 76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76

五、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77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机制 77

一、低张性缺氧 77

二、血液性缺氧 77

三、循环性缺氧 78

四、组织性缺氧 78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79

一、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79

二、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80

第四节 缺氧的预防原则 81

第九章 休克 82

一、休克的原因及分类 83

二、休克的发生机制 84

三、各器官功能变化 87

四、防治原则 88

第十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89

第一节 DIC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90

一、原因 90

二、发生机制 90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90

第二节 DIC的分期和分型 91

一、分期 91

二、分型 91

第三节 DIC对机体的影响 92

第四节 DIC的预防原则 93

第十一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94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95

一、原因 95

二、条件 96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96

一、自由基的作用 96

二、钙超载的作用 98

三、白细胞的作用 99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 100

五、内皮素的作用 100

第三节 重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100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00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01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02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102

第十二章 应激 103

一、概述 104

二、应激的基本表现 104

三、应激与疾病 106

四、病理性应激的预防原则 107

第十三章 肿瘤 108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109

第二节 肿瘤的特征 109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 109

二、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 111

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12

四、肿瘤的复发 113

五、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13

第三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14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15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115

二、肿瘤的分类 116

第五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117

第六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 118

第七节 肿瘤的病因学 119

一、环境致瘤因素 119

二、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120

第八节 肿瘤的发病学 120

第九节 肿瘤的预防原则 121

第十节 常见肿瘤举例 121

一、上皮组织肿瘤 121

二、间叶组织肿瘤 123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125

四、其他肿瘤 126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27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12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28

二、基本病理变化 129

三、主要动脉病变 130

四、预防原则 131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131

一、心绞痛 131

二、心肌梗死 131

三、心肌纤维化 133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 133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3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34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34

三、预防原则 136

第四节 风湿病 13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36

二、基本病理变化 137

三、常见器官病理变化 137

四、预防原则 138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138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38

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39

三、预防原则 139

第六节 心瓣膜病 139

第七节 心肌炎 141

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 142

一、分类 143

二、原因和诱因 144

三、发生机制 144

四、机体的代偿反应 145

五、病理临床联系 146

六、预防原则 147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148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49

一、慢性支气管炎 149

二、肺气肿 150

三、支气管哮喘 152

四、支气管扩张症 152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5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53

二、病理变化 154

三、病理临床联系 154

四、预防原则 154

第三节 肺炎 154

一、细菌性肺炎 155

二、病毒性肺炎 157

三、支原体肺炎 158

四、各种肺炎的预防原则 158

第四节 肺硅沉着症 15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58

二、病理变化 159

三、分期及病变特征 159

四、并发症 159

五、预防原则 159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60

一、鼻咽癌 160

二、喉癌 160

三、肺癌 160

四、呼吸系统常见肿瘤的预防原则 161

第十七章 呼吸功能不全 162

一、原因及发生机制 163

二、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164

三、防治原则 165

第十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166

第一节 胃炎 167

一、急性胃炎 167

二、慢性胃炎 167

三、胃炎的预防原则 168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16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69

二、病理变化 169

三、病理临床联系 170

四、结局及并发症 170

五、预防原则 170

第三节 阑尾炎 17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70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171

三、结局与并发症 171

第四节 肝硬化 171

一、门脉性肝硬化 172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173

三、胆汁性肝硬化 174

四、肝硬化的预防原则 174

第五节 酒精性肝病 174

第六节 胰腺炎 175

第七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175

一、食管癌 175

二、胃癌 176

三、大肠癌 177

四、原发性肝癌 179

五、胰腺癌 179

第十九章 肝性脑病 181

一、原因及分类 182

二、发生机制 182

三、诱发因素 184

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85

第二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 186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18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87

二、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188

三、肾小球肾炎预防原则 193

第二节 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 19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93

二、肾盂肾炎 193

三、膀胱炎 195

四、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预防原则 195

第三节 尿石症 195

第四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96

一、肾细胞癌 196

二、膀胱上皮性肿瘤 197

第二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 199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 200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 202

三、尿毒症 204

四、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205

第二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207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208

一、慢性子宫颈炎 208

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208

三、子宫颈癌 209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210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210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 210

三、子宫内膜腺癌 211

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211

一、葡萄胎 211

二、侵蚀性葡萄胎 212

三、绒毛膜癌 213

第四节 卵巢上皮性肿瘤 213

第五节 乳腺疾病 214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214

二、乳腺肿瘤 215

第二十三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218

一、前列腺增生症 219

二、前列腺癌 219

三、阴茎鳞状细胞癌 219

四、精原细胞瘤 220

第二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221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222

一、甲状腺炎 222

二、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223

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224

四、甲状腺肿瘤 224

第二节 胰岛疾病 226

一、糖尿病 226

二、胰岛细胞瘤 227

第二十五章 传染病 229

第一节 结核病 230

一、概述 230

二、肺结核病 232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 234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23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36

二、基本病理变化 237

三、常见临床病理类型 238

四、预防原则 239

第三节 伤寒 239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241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42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43

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245

第八节 手足口病 246

第九节 性传播性疾病 247

一、淋病 247

二、梅毒 247

三、尖锐湿疣 249

四、艾滋病 249

五、性传染病的预防原则 251

第二十六章 寄生虫病 252

第一节 阿米巴病 253

一、肠阿米巴病 253

二、肠外阿米巴病 254

第二节 血吸虫病 254

第三节 丝虫病 2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