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道在日用  无准师范研究
道在日用  无准师范研究

道在日用 无准师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宁著作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59804693
  • 页数:414 页
图书介绍:无准师范(1177—1249)是南宋中末期主要禅宗宗师,哲学见地、佛法修为、证道境界、艺术造诣皆臻上乘,其人思想影响深远,元明临济系禅师多出自师范法脉,禅法“远播扶桑”。 《道在日用》一书初步实现了三点突破:一是对无准师范的《语录》进行了较精当的解读及深入的梳理,厘清了师范禅学的心髓与骨骼,复活师范禅学的慧命,千年遥契,莫逆于心;二是笔者初“发心”,研究师范一人,明晰禅宗“纲宗”,揭示佛学心髓,破除宗派藩篱,平章中印古今,融通儒释道三教;三是对中国禅宗史若干有争议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有独立、独到的见解,其中一些观点发前人所未发。
《道在日用 无准师范研究》目录

上编 禅的见地 3

第一章 道论/ 5

一、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 5

1.大道之源,乾坤一统/ 5

2.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 9

二、大道常在,缘起非实/ 11

1.造化无作而作,万法不然而然/ 12

2.缘起非实,真常自在/ 15

三、大道无相,无圣凡相/ 17

1.大朴未散,古佛家风/ 17

2.若凡若圣,情与无情尽向这里安居/ 18

3.见性不留佛,悟道不存师/ 20

4.佛陀观与上帝观/ 21

四、从上真宗,古今一贯/ 25

1.法无去来,无动转相/ 25

2.从上真宗,古今一贯/ 27

五、万法一如,道在日用/ 32

1.道在日用,声色纯真/ 32

2.佛法遍在,法身来也/ 34

3.大千“尽在拄杖头上安居禁足”/ 35

本章小结/ 39

附论:万法一如——禅的“哲学基础”/ 40

引子:禅是否有“哲学”?/ 40

一、禅的哲学先驱/ 42

1.“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42

2.大乘教派对终极实在,有形而上学的观念/ 46

二、禅就是以万法一如的观念建立它的哲学基础/ 51

1.禅就是以万法一如的观念建立它的哲学基础/ 52

2.禅:中国化、日常化/ 53

3.禅是一切哲学和宗教的究极事实/ 54

三、禅的当代哲学同盟/ 55

1.泛神论/ 56

2.海德格尔:回到形而上学的基础/ 57

余音/ 58

第二章 心性论/ 60

一、心外无法,道不可离/ 60

1.正法眼藏,人人本有/ 60

2.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63

二、非精非物,非佛非心/ 68

1.非物非心亦非佛/ 69

2.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 70

3.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犹是对外道邪见人说/ 71

三、心用心体,不一不异/ 74

1.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 74

2.大凡参学,先须自参/ 76

四、不知最亲,不会尤切/ 80

1.不知最亲,不会尤切/ 80

2.离念清净,乃能证入/ 86

附论1:今贤古哲论无明与般若直观/ 89

1.铃木大拙论无明与般若直观/ 89

2.老子:“知不知,上。”/ 92

3.庄子:“莫若以明。”/ 93

附论2:铃木大拙“答胡适博士”摘要/ 96

本章小结:人与道/ 98

上编提要/ 98

中编 禅的修行与境界 103

第一章 修行概论/ 103

1.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103

2.道无彼我,了无辙迹/ 105

3.内空、外空、内外空/ 109

本章小结/ 111

第二章 修行心要/ 112

一、证道关键:的的无私/ 112

1.的的无私,自断其首/ 113

2.揩磨灵台,不昧因果/ 116

附论:有我还是无我?/ 120

1.一切众生皆如也/ 121

2.是身无常、无我/ 122

3.于我、无我而不二/ 126

4.强调“无我”或“真我”,体现的是设教差别/ 127

二、修行原则:息见歇求/ 131

1.有求皆是苦,无求乃真乐/ 131

2.无道可学,无禅可参/ 135

三、祖师心要:一切不执/ 140

1.才有所重,便成窠臼/ 141

2.通身俱放下,触处见慈容/ 145

3.道在日用,平常心是道/ 150

4.再说平常心:平常心便叫作究竟之道/ 154

5.“无执”,是全体佛法的行持心要/ 157

附论:流出胸中,亦须吐却——悟后之修/ 159

1.既归之者,不得守住家乡/ 160

2.流出胸中,亦须吐却/ 161

3.灵山窠臼、今时窠臼、自己窠臼,一击粉碎/ 163

四、修行奥妙:空去实回/ 164

1.此行若空去,后必实回/ 164

2.若有所得,埋没大众/ 165

3.密在汝边,妙在转处/ 166

4.一切处不留,一切处成就/ 167

5.法界量灭,始好说禅/ 168

6.古今道者,“奥妙”相通/ 169

本章小结/ 172

第三章 修行方法/ 173

一、衲僧用处,了无定度/ 173

1.法无定相,遇缘即宗/ 174

2.道体一致,根机万别/ 174

二、牧牛观照,宗门常法/ 176

1.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177

2.牧牛、观照,顿法之渐/ 178

3.人人有个水牯牛,迥迥地常露现前/ 179

4.“牧牛”法门之殊胜/ 180

三、妄心观与真心观/ 181

1.“山外”真心观,“山家”妄心观/ 181

2.谛即不无,观即不得/ 182

附论:关于道学的方法/ 183

1.科学方法的一致与道学方法的多元/ 184

2.真理发生之方式/ 185

3.禅的行持原则与方法/ 185

4.禅学方法的迁变/ 186

本章小结/ 188

第四章 禅的境界/ 189

一、一见便见,更不再见/ 189

1.从永恒的观点去观照/ 190

2.一见便见,更不再见/ 192

3.诸法亦等,无有高下/ 195

二、万别千差,处事同一家/ 200

1.开悟,“直觉、直观”自性/ 200

2.万别千差,处事同一家/ 203

三、出没死生之际,如同游戏而已/ 207

1.东去也得,西去也得,不妨自由自在/ 207

2.出没死生之际,如同游戏而已/ 208

3.自由,只能是真如的属性和真如的体验/ 210

本章小结/ 214

中编提要/ 214

下编:禅的弘法 219

弘法概说:道无方所,行之在我/ 219

1.善为师者,应机设教/ 219

2.是故运斤者必须敏手,而受斤者亦须有不动之质/ 220

3.道无方所,行之在我/ 221

附论:关于禅门悖论/ 223

第一章 病与药/ 225

一、病:见地颠倒,行持执着,妄认境界/ 225

1.徇流昧源,本末颠倒/ 225

2.若不滞在澄澄湛湛中,便在纷纷扰扰处/ 227

3.悟道,是“识得根源”/ 232

二、药:应病与药,扶正祛邪/ 237

1.应病与药,杀活自在/ 237

2.治病枢要,扶正祛邪/ 240

本章小结/ 242

第二章 知与行/ 243

一、正文毕竟在什么处/ 243

1.经论正见,句句心语/ 243

2.正说曲说,咸指根本/ 244

二、禅以谤为义/ 246

1.禅以谤为义/ 247

2.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248

三、说禅说道易,成佛作祖难/ 250

1.说禅说道易,成佛作祖难/ 250

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52

附论:佛家知行关系散论/ 254

1.小乘重行持,大乘重见地/ 254

2.禅,“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256

3.“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辨析/ 258

四、“道得着底”与“道不着底”/ 261

1.“流通分”与“正宗分”/ 261

2.道得着底,堪与人天为师;道不着底,堪与佛祖为师/ 264

五、语默向上,别有一窍/ 266

1.语是谤,寂是诳/ 267

2.言而足,终日言而尽道/ 269

3.因言显道,因道立言/ 271

本章小结/ 272

第三章 顿与渐/ 273

一、南宗顿教简介/ 273

1.顿法(“无念顿法”)、顿教(“顿教法门”)、顿悟/ 273

2.南宗顿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74

3.顿悟境界: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277

4.理须顿悟,事要渐修/ 279

5.顿教法门之学修次第/ 281

二、顿教由来简介/ 282

1.道生论佛性、顿悟/ 283

2.天台判教简析/ 285

3.直指本源,是为宗乘/ 287

三、师范禅法的顿教特质/ 289

(一)不行理路,直下顿领/ 289

(二)不执方便,直指大道/ 291

1.宋代禅宗弘法方便概要/ 291

2.不执方便,直指大道/ 293

(三)不拘门户,唯依大道/ 296

1.棒喝、玄妙,总用不着/ 296

2.的的相承,无相常光/ 297

3.满眼湖山看不足,释迦弥勒是他奴/ 297

4.千车自古无歧辙,四海如今共一家/ 298

四、五家七宗心髓唯一,“纲宗”一致/ 299

1.悟则事同一家,不悟则万别千差/ 300

2.执诸宗差别而大扯葛藤,“顿法”早钝了/ 300

本章小结/ 301

第四章 信与疑/ 302

一、大信大志,“成佛作祖基本”/ 302

1.诸人分上各各有无价之宝/ 302

2.志愿坚确,如救头然/ 305

二、得其纲领要妙,善发钩深之问/ 307

1.得其纲领要妙,须善发钩深之问/ 307

2.教外别传,且道传个什么/ 308

3.千疑万疑,只是一疑/ 311

三、大信、大疑、大歇与大证/ 312

1.大信与大疑/ 312

2.大疑与大歇/ 314

3.大疑与大证/ 316

4.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 318

附论:“疑”之疑/ 323

本章小结/ 324

第五章 内学与外道/ 325

引言:三教同异概说/ 325

1.三教异同,论辩千载/ 325

2.千古同一道,圣人无二心/ 326

3.三教圣人同一舌头,各开门户,鞠其旨归,则无二致/ 326

一、三教之同:心髓唯一、“纲宗”一致/ 327

1.服有缁黄,道无彼我/ 327

2.几人穷极到无心/ 330

3.虚空广大,圣心广大/ 333

4.东海有圣人出焉,此言合也,此理合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言合也,此理合也/ 334

二、三教之异:弘道与淑世/ 336

(一)道体之说破与不说破/ 337

1.知佛在儒下?儒在佛之下?/ 337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338

3.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339

4.设教,没有无条件正确性,只有历史及机缘的恰当性/ 340

(二)入世,立功立德立言;出世,无己无心无执/ 343

1.入世与出世/ 343

2.为学日益与为道日损/ 345

3.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 346

(三)释老是出世道学,儒家乃淑世圣学,功德各有侧重/ 347

1.三教分工:弘道与淑世/ 348

2.圣学互补:社会本应分工,教法互融互补/ 350

3.相关问题讨论/ 352

附论:理学、心学同异辨/ 353

附录:杜维明《儒教》摘要/ 354

三、三教关系:只能和,不能合/ 357

(一)多元论、兼容论、排他论/ 357

1.世界各大宗教都是对同一终极实在同等有效的回应/ 357

2.排他论是偏执,极易祸己祸世/ 358

3.多元论是学者的客观与公允/ 359

4.习修者,必是温和的兼容/ 359

5.禅宗是兼容论者/ 360

(二)无准师范的三教兼容论/ 360

1.师范的三教兼容论:礼之用,和为贵/ 360

2.千祥并集,万善同归/ 362

(三)三教关系再检讨:只能和,不能合/ 365

1.儒学为撑住人间格局之学,一旦出格,便应出局/ 366

2.释、老不在人间争位子/ 367

3.三教只能和,不能合/ 367

4.历史的与超历史的/ 368

附论:禅,“可能和宗教有关,但不必如此”/ 369

1.冥契意识是否较支持某种教义或某种世界宗教?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不是/ 369

2.证道者可以独立于任何宗教制度,但“倾向于结盟”/ 369

3.“在火宅中打得彻了,不须求出家”,但弘法需要僧团/ 370

4.“人间佛教”:教理、教制、教产的改革/ 371

四、批判宋儒排佛论/ 371

(一)道体的无知/ 373

1.自性的误解/ 373

2.心性的颠倒/ 374

3.体用的割裂/ 375

(二)出世、入世的混淆/ 376

1.公私之辩/ 376

2.用与无用/ 378

(三)旨归之高低/ 381

1.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其害无涯/ 381

2.程子之不论生死,正如小儿夜间不敢说鬼/ 382

3.宋儒之排佛,已悖孔孟本怀/ 383

附论:佛门中的排他论批判/ 383

五、佛家“三教合一”论语录选读与辨析/ 385

(一)三教一致之正见/ 385

1.凡圣同源,道归一致/ 385

2.修身以儒,治心以释/ 386

(二)“三教合一”论的部分语录辨析/ 387

1.关于本末/ 387

2.关于行持/ 388

3.关于宗旨/ 392

本章小结/ 392

第六章 师范的法脉绵延/ 394

一、师范法脉,绵绵不断/ 394

1.断桥妙伦/ 395

2.雪岩祖钦/ 395

3.高峰原妙/ 396

4.高峰原妙法脉/ 398

附录:师范下雪岩祖钦一系传承关系表/ 398

二、道无南北,未离日本/ 400

1.无学祖元/ 400

2.圆尔辨圆/ 402

下编提要/ 407

明寂末后句:“禅仍旧活着”/ 408

参考文献举要/ 412

后记/ 41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