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审计学  第2版
审计学  第2版

审计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少勇,刘会芬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21320866
  • 页数:3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充分反映了审计在我国的最新实践,并很好地和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相一致,体现了编者对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感悟和认知。全书分为五篇十八章,包括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测试流程、审计的实际应用、审计完成过程、其他审计常识等内容。
《审计学 第2版》目录
标签:编著 审计

第一篇 审计基础知识 1

第1章 审计综述 1

1.1 审计概念 1

1.1.1 审计的产生 1

1.1.2 审计的职能 5

1.1.3 审计的对象 6

1.1.4 审计的含义 7

1.1.5 审计的分类 7

1.1.6 审计的保证程度 12

1.1.7 审计的要素 13

1.1.8 审计的组织体系 13

1.2 审计目标 16

1.2.1 审计的总体目标 16

1.2.2 审计的具体目标 18

1.2.3 审计的基本要求 19

1.3 审计风险 20

1.3.1 重大错报风险 20

1.3.2 检查风险 21

1.3.3 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关系 21

1.3.4 审计的固有限制 21

1.4 审计过程 22

1.4.1 接受业务委托 22

1.4.2 计划审计工作 23

1.4.3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3

1.4.4 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23

1.4.5 编制审计报告 23

复习思考题 23

第2章 审计计划 24

2.1 初步业务活动 24

2.1.1 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4

2.1.2 审计的前提条件 25

2.1.3 审计业务约定书 26

2.2 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27

2.2.1 总体审计策略 27

2.2.2 具体审计计划 32

2.2.3 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进一步措施 33

2.3 审计重要性 34

2.3.1 重要性的概念 34

2.3.2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34

2.3.3 错报 37

复习思考题 39

第3章 审计证据 40

3.1 审计证据的性质 40

3.1.1 审计证据的含义 40

3.1.2 审计证据的特征 41

3.2 审计程序 44

3.2.1 审计程序的概念和作用 44

3.2.2 审计程序的种类 44

3.3 函证 46

3.3.1 函证决策 46

3.3.2 函证的内容 47

3.3.3 询证函的设计 48

3.3.4 函证的实施与评价 49

3.4 分析程序 52

3.4.1 分析程序的目的 52

3.4.2 用作风险评估程序 53

3.4.3 用作实质性程序 53

3.4.4 用于总体复核 55

复习思考题 55

第4章 审计抽样 56

4.1 审计抽样概述 56

4.1.1 选取全部项目测试 56

4.1.2 选取特定项目测试 57

4.1.3 审计抽样 57

4.1.4 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58

4.1.5 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58

4.1.6 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59

4.2 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60

4.2.1 样本设计阶段 60

4.2.2 选取样本阶段 62

4.2.3 评价样本结果阶段 65

复习思考题 68

第5章 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69

5.1 信息技术在审计过程中的影响综述 69

5.1.1 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69

5.1.2 信息技术中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测试控制 71

5.1.3 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 73

5.2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 74

5.2.1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74

5.2.2 电子表格 75

5.2.3 其他信息技术环境涉及的内容 76

5.2.4 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 77

复习思考题 78

第6章 审计工作底稿 79

6.1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 79

6.1.1 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编制目的及编制要求 79

6.1.2 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要素和范围 81

6.2 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85

6.2.1 审计档案的内容 85

6.2.2 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规定 87

复习思考题 88

第7章 审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特殊事项 89

7.1 对舞弊和法律法规的考虑 89

7.1.1 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错误与舞弊综述 89

7.1.2 治理层、管理层的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90

7.1.3 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 90

7.1.4 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94

7.1.5 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 99

7.2 审计沟通 102

7.2.1 与治理层的沟通 102

7.2.2 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108

7.3 注册会计师利用他人的工作 111

7.3.1 利用内部审计工作 111

7.3.2 利用专家的工作 114

7.4 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117

7.4.1 与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概念综述 117

7.4.2 与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密切相关的审计知识概述 118

7.4.3 了解集团审计组成部分的注册会计师并与之沟通 121

7.4.4 合并过程综述 123

7.5 其他特殊项目的审计 123

7.5.1 审计会计估计 123

7.5.2 关联方的审计 128

7.5.3 考虑持续经营假设 133

7.5.4 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 136

复习思考题 139

第二篇 审计测试流程 140

第8章 风险评估 140

8.1 风险评估综述 140

8.1.1 风险评估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140

8.1.2 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及项目组内部的讨论 142

8.2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44

8.2.1 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145

8.2.2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145

8.2.3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147

8.2.4 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 148

8.2.5 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148

8.3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149

8.3.1 内部控制综述 149

8.3.2 内部控制的要素 153

8.3.3 在整体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内部控制 161

8.4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65

8.4.1 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165

8.4.2 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 167

8.4.3 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168

8.4.4 对风险评估的修正 169

复习思考题 169

第9章 风险应对 170

9.1 针对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170

9.1.1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170

9.1.2 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172

9.2 控制测试 175

9.2.1 控制测试的含义和要求 175

9.2.2 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176

9.3 实质性程序 180

9.3.1 实质性程序的含义和要求 180

9.3.2 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181

复习思考题 183

第三篇 审计实务知识 184

第10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184

10.1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点 185

10.1.1 不同行业类型的收入来源 185

10.1.2 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单据与会计记录 185

10.2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风险评估程序 187

10.2.1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 187

10.2.2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 188

10.2.3 销售与收款循环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190

10.3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193

10.3.1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 193

10.3.2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197

复习思考题 200

第11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201

11.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特点 201

11.1.1 不同行业类型的采购和费用支出 201

11.1.2 采购与付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单据与会计记录 201

11.2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风险评估程序 202

11.2.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 202

11.2.2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 204

11.2.3 采购与付款循环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205

11.3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206

11.3.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 206

11.3.2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209

复习思考题 211

第12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 212

12.1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特点 212

12.1.1 不同行业类型的存货性质 212

12.1.2 生产与存货循环涉及的主要单据与会计记录 212

12.2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风险评估程序 213

12.2.1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 213

12.2.2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 214

12.2.3 生产与存货循环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216

12.3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217

12.3.1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控制测试 217

12.3.2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219

复习思考题 226

第13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 228

13.1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特点 228

13.1.1 企业的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的性质 228

13.1.2 筹资与投资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单据与会计记录 228

13.2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风险评估程序 229

13.2.1 筹资与投资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229

13.2.2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内部控制 230

13.2.3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 231

13.3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232

13.3.1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 232

13.3.2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233

复习思考题 237

第14章 货币资金的审计 238

14.1 货币资金审计综述 238

14.1.1 货币资金与交易循环 238

14.1.2 涉及的主要单据和会计记录 238

14.2 货币资金的风险评估程序 238

14.2.1 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238

14.2.2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概述 239

14.2.3 货币资金的重大错报风险 240

14.3 货币资金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241

14.3.1 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 241

14.3.2 货币资金的实质性程序 242

复习思考题 245

第四篇 审计终结程序 246

第15章 完成审计工作 246

15.1 完成审计工作综述 246

15.1.1 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 246

15.1.2 评价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报 247

15.1.3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 248

15.2 期后事项 250

15.2.1 期后事项的种类 250

15.2.2 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 251

15.2.3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知悉的事实 252

15.2.4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报出后知悉的事实 253

15.3 书面声明 254

15.3.1 针对管理层责任的书面声明 254

15.3.2 其他书面声明 255

15.3.3 书面声明的日期和涵盖的期间 255

15.3.4 书面声明的形式 256

15.3.5 对书面声明可靠性的疑虑以及管理层不提供要求的书面声明 257

复习思考题 257

第16章 发表审计意见 258

16.1 审计报告综述 258

16.1.1 审计报告的含义 258

16.1.2 审计报告的作用 258

16.2 审计意见的形成 259

16.2.1 得出审计结论时考虑的领域 259

16.2.2 审计意见的类型 260

16.3 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260

16.3.1 审计报告的要素 260

16.3.2 对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示例 264

16.4 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 265

16.4.1 确定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框架 266

16.4.2 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 267

16.4.3 不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情形 268

16.4.4 就关键审计事项与治理层沟通 268

16.5 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68

16.5.1 非无保留意见的含义 268

16.5.2 确定非无保留意见的类型 269

16.5.3 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270

16.5.4 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272

复习思考题 276

第五篇 其他审计知识 278

第17章 审计质量控制 278

17.1 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准则 278

17.1.1 鉴证业务的主要内容 278

17.1.2 鉴证业务的承接 279

17.2 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控制准则 280

17.2.1 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和要素 280

17.2.2 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280

17.2.3 相关职业道德要求 281

17.2.4 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283

17.2.5 人力资源 285

17.2.6 业务执行 286

17.2.7 监控 290

复习思考题 293

第18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294

18.1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概述 294

18.1.1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294

18.1.2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概念框架 296

18.2 对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的具体运用 297

18.2.1 可能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297

18.2.2 应对不利影响的防范措施 298

18.2.3 专业服务委托 299

18.2.4 利益冲突 300

18.2.5 应客户的要求提供第二次意见 301

18.2.6 收费 301

18.2.7 专业服务营销 302

18.2.8 礼品和款待 303

18.2.9 保管客户资产 303

18.2.10 对客观和公正原则的要求 303

复习思考题 304

参考文献 3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