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大同军与雁北社会
大同军与雁北社会

大同军与雁北社会PDF电子书下载

军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瑜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9437725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边疆史的研究。大同军是七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一世纪中叶,唐、后唐及辽朝在雁门关以北地区设置的边防军镇。大同军视野下的雁北社会历经“唐代的北疆”、“沙陀的根据地”及“契丹的桥头堡”等三个时段的变迁,聚集了突厥、回纥、吐谷浑、粟特、沙陀、契丹等多个民族;诞生了以李克用为首的沙陀武装,对唐末五代及其后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雁北社会“多元一体的”的形成过程,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四夷二元政治架构下,边疆社会在政治军事、民族及民族关系等方面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及研究价值。
《大同军与雁北社会》目录
标签:社会

绪言 1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1

二、选题意义和价值 2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3

四、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5

第一章 唐朝的北疆(679—894) 6

第一节 大同军及雁北边防体系的建立 6

一、大同军建立的背景 6

二、大同军的建立及其沿革 8

三、九世纪末雁北军镇边防体系的构成 10

第二节 大同军视野下的雁北历史——以节度使、军使为线索 19

一、平狄军、大武军、大同军使与雁北 19

二、高秀严坚守云中 24

三、元和年间的科举军使与太平雁北 25

四、张献节与会昌年间的雁北烽烟 27

五、李国昌入主大同军 28

六、段文楚被杀斗鸡台 32

七、李国昌“再入”大同军 43

八、赫连铎被逼出云州 45

第三节 流动而多元的北疆——以雁北军人与东南地区的关系为视角 48

一、雁北军人与东南地区的关系 52

二、雁北人口流动及结构的特点 56

第四节 佛寺与雁北的佛教信仰形态 62

一、佛寺的兴修与沿革 62

二、佛寺所见雁北佛教信仰形态 67

第五节 军镇视域下的北疆生活 72

一、大同军城的平民生活 72

二、黄花堆的昭武九姓 81

三、朔州尚德府的名义军人 89

四、横野军将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 91

第二章 沙陀的根据地(894—936) 103

第一节 晋汴争霸背景下的大同军 103

一、东击桀燕 103

二、北抗契丹 108

第二节 后唐之雁北藩镇 111

第三节 从大同军节度使的任用看云州及雁北的重要性 114

一、历任大同军节度使 115

二、从大同军节度使之任用看云州及雁北的重要性 119

三、雁北:蕃汉交流的重要孔道 121

第四节 墓葬史料所见雁北民众生活 122

一、墓志所见民众生活 122

二、随葬器物所见民众生活 132

第五节 晚唐五代雁北社会多民族共生的生活图景——基于两《五代史》的考察 133

一、西来的胡人 134

二、共生的图景 138

第六节 方志中的历史记忆:雁北沙陀 142

一、历史名人 142

二、战争遗迹 158

第三章 契丹的桥头堡(936—1044) 163

第一节 大同军易帜 163

一、大同军易帜的历史背景 163

二、大同军易帜的历史过程 169

第二节 契丹南边的战事——以大同军为线索 171

一、后晋时期的雁北战事 171

二、后汉时期的雁北战事 176

三、后周时期的雁北战事 177

四、北宋太祖至太宗朝的雁北战事 178

第三节 契丹统御下的雁北社会 180

一、雁北的行政区划 180

二、吐谷浑部族迁徙所见雁北社会的多元与流动 184

三、释教之繁荣——以佛寺为视角 202

四、仕宦阶层的生活——以节度使为例 208

第四节 葬俗视角下雁北社会之变迁 219

一、唐、五代、辽代前期雁北社会之丧葬习俗 219

二、葬俗视角下的社会变迁 231

第四章 华夷之辨场域下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241

第一节 他族认同与我族认同的变换:李克用民族心理的多元变化及历史评价 242

一、李克用的历史评价 242

二、李克用儒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史书中的历史本原 243

三、李克用儒化过程中矛盾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247

四、李克用评价的重新审视 248

第二节 沙陀三部落的国、族观念 249

一、有国与无国 249

二、谁是蕃、汉 265

第三节 从后晋兴亡之际汉人仕宦阶层的决择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269

一、汉人仕宦阶层的决择 269

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271

第五章 文化认同: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 274

第一节 多元一体与文化认同 274

一、“烂兮”与“烂奚” 274

二、文化认同 277

第二节 文化认同的自然过程——以墓志为视角 284

一、祖述三代 284

二、忠孝为本 285

三、本贯之冒名及变迁 286

第三节 婚姻视角下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以石敬瑭家族为例的个案研究 290

一、一世至四世 291

二、五世 291

三、六世及七世 292

四、石晋灭亡后的宗室——以石金俊为例 293

结论 295

附表 7

表一:天宝元年十镇节度使设置及分布表 7

表二:9世纪初至70年代沙陀李氏职任表 38

表三:唐代雁北军人迁转东南的情况简表 48

表四:雁北军人本贯分布及归属简况表 60

表五:唐代云、蔚、朔三州佛寺兴修概况表 63

表六:大同市城区出土唐代墓志简表 73

表七:五代朔州、应州之粟特人简表 85

表八:朔州尚德府相关墓志内容简况表 90

表九:横野军相关墓志简况表 92

表十:张义福家族简况表 97

表十一:923—936年后唐与契丹之间的战事及交流 112

表十二:891—936年大同军节度使(防御使)任职一览表 115

表十三:开元至天复年间雁北出土墓志中志主的安葬简况 126

表十四:安审琦家族世系简表 140

表十五:石敬瑭一族人物列表 165

表十六:慕容曦光、慕容曦皓及武氏生、卒年对比表 192

表十七:吐谷浑慕容王室婚配简况表 193

表十八:936—1044年雁门以北之地节度使任职列表 208

表十九:1956年南郊唐墓墓葬情况一览表 220

表二十:2004年振华北街唐墓墓葬情况一览表 223

表二十一:24座唐墓墓葬形制对比表 224

表二十二:唐墓中出土的铜带扣、带饰、带板及铜钱简况表 225

表二十三:大同地区辽代前期墓葬情况一览表 230

表二十四:唐、五代、辽前期葬俗对比表 231

表二十五:段文楚家族世系表 280

表二十六:李存进家族官职迁转简表 289

表二十七:石敬瑭家族姻亲简况表 290

附图 19

图一:唐代雁北地区军镇分布图 19

图二:河东节度使高秀严碑 24

图三:贾府君墓志志盖 107

图四:贾府君墓志拓片 108

图五:双鸾宝相花镜、雀绕花枝镜 133

图六:陶罐 133

图七:李怀角街道一 147

图八:李怀角街道二 147

图九:灵丘县庄头村之存孝府 152

图十:太原龙泉寺 153

图十一:太原市龙泉寺之李存孝墓及墓碑 153

图十二:灵丘县存李存孝故里碑 154

图十三:山西怀仁县“怀想仁人”雕塑 161

图十四:观音堂钟、鼓楼券洞门额上的匾额 204

图十五:许从赟墓墓门东、西两侧壁画 217

图十六:许从赟墓北壁壁画 217

图十七:许从赟墓东壁及西壁壁画 218

图十八:许从赟墓东北角及西北角壁画 218

图十九:大同西北郊五代墓葬中的银下颌托图样 227

图二十:浑源唐墓塔式罐、壶组合 234

图二十一:振华北街唐墓塔式罐、壶组合一 235

图二十二:振华北街唐墓塔式罐、壶组合二 235

图二十三:振华北街唐墓塔式罐、壶组合三 235

图二十四:振华北街唐墓塔式罐、壶组合四 236

图二十五:许氏墓塔式罐、壶组合 236

图二十六:龙兴花园辽墓塔式罐、壶组合 236

图二十七:机车厂辽墓喇叭形器 237

图二十八:浑源唐墓北壁及西壁之壁画 238

图二十九:周家店墓墓门西侧“收财帛图” 239

图三十:安重荣德政碑赑屃碑座 264

图三十一:安重荣德政碑残片 264

参考文献 298

后记 3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