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
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

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牟燕,王清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22094292
  • 页数:6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覆盖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特征等。
《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目录

上篇 心血管疾病概论 2

第一章 心血管疾病概述 2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2

一、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2

二、心血管疾病治疗和研究现状 3

三、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4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特征 4

一、心脏的外形及其毗邻结构 5

二、心腔内的结构 6

三、心脏的构造 9

四、心脏传导系统 10

五、心脏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2

六、心包 14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 15

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15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19

三、血管生理 21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3

五、血量的调节 24

六、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 25

第四节 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 26

一、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与心血管疾病 26

二、细胞钙转运与心血管疾病 27

三、跨膜信号转导与心血管疾病 29

四、细胞因子与心血管疾病 33

五、黏附分子与心血管疾病 35

六、血小板与心血管疾病 37

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血管疾病 39

八、内皮素与心血管疾病 41

九、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 43

参考文献 44

第二章 心血管疾病的有关检查项目及意义 45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45

一、尿液 45

二、血常规 45

三、血心肌坏死标记物 45

四、心脏功能的标志物 47

五、心血管炎性标志物 48

第二节 心脏超声心动图 49

一、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种类 49

二、心脏超声检查方法 51

三、临床应用 52

第三节 平板运动试验 54

一、运动试验原理 54

二、运动试验方案 54

三、运动试验适应证 55

四、运动试验的禁忌证 55

五、运动试验终止指标 56

六、运动试验结果判断 57

七、运动试验危险分层 57

八、影响运动心电图判读的因素 58

九、运动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评价 59

第四节 心脏核医学检查 61

一、心脏核医学检查的种类 62

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64

第五节 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64

一、MSCT的技术发展 65

二、MSCT冠状动脉检查的价值 65

第六节 心血管病的磁共振成像 67

一、心脏MRI的临床应用 68

二、心脏MRI的禁忌证 70

第七节 冠状动脉造影术 70

一、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70

二、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0

参考文献 71

第三章 心电图检查 72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72

一、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72

二、电偶学说与容积导电 74

三、心电图导联 76

四、心电向量概念 79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83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83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 86

第三节 心房、心室扩大 89

一、心房肥大 89

二、心室肥厚 90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94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94

二、临床意义 96

第五节 心肌梗死 96

一、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96

二、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及分期 99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99

四、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电图改变 101

五、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102

第六节 心律失常 102

一、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103

二、心律失常的概念与分类 106

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107

第七节 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 123

一、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 123

二、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125

第八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126

一、心电图分析方法 126

二、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26

三、心电图对心脏病诊断的局限性 127

参考文献 127

第四章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128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28

一、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概念 128

二、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分类 129

三、可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130

四、不可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131

五、“新”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 131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132

一、综合控制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133

二、全面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策略 138

参考文献 138

中篇 心血管常见疾病及治疗 142

第五章 总论 142

一、心血管病的分类 142

二、各种病因的心血管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144

三、心血管病的诊断 144

四、心血管病的预后 148

五、心血管病的防治 148

第六章 心力衰竭 151

第一节 急性心力衰竭 151

一、病因 152

二、临床表现 152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56

四、治疗 157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 16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63

二、临床表现 167

三、辅助检查 172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75

五、治疗 175

参考文献 191

第七章 心律失常 192

第一节 概述 192

一、心脏起搏传导系统 192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194

三、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200

四、心律失常的分类 203

五、诊断与防治 204

第二节 常见心律失常与治疗 208

一、窦性心律失常 208

二、期前收缩 214

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19

四、室性心动过速 224

五、心房颤动 229

六、心脏传导异常 231

七、预激综合征 235

参考文献 236

第八章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237

第一节 概述 237

一、流行病学 23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37

三、病理解剖 239

四、临床类型 240

五、诊断标准和方法 241

第二节 稳定型心绞痛 242

一、发病机制 242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243

三、临床表现 244

四、辅助检查 24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247

六、治疗 248

第三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2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53

二、临床表现 254

三、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25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256

五、治疗 256

第四节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259

一、病理和病理生理 260

二、临床表现 262

三、并发症 264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26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267

六、治疗 269

七、预后 275

第五节 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表现形式 276

一、变异型心绞痛 276

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胸痛——X综合征 276

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77

参考文献 277

第九章 高血压 278

第一节 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 278

一、流行病学 278

二、发病机制 279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282

四、临床表现 283

五、高血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86

六、高血压病的治疗及预防 287

第二节 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305

一、病因 306

二、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307

参考文献 312

第十章 心肌病 313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 313

一、病理生理 314

二、临床表现 314

三、临床诊断 316

四、预防 316

五、治疗 316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 318

一、病理生理 318

二、临床表现 319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320

四、预防 321

五、治疗 322

第三节 限制型心肌病 322

一、病理生理 323

二、临床表现 323

三、诊断 324

四、预防和治疗 324

第四节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发育不全 324

一、病理生理 325

二、临床表现 325

三、诊断 325

四、预防和治疗 326

第五节 特异性心肌病 326

一、酒精性心肌病 326

二、围生期心肌病 327

三、药物性心肌病 327

四、克山病 327

参考文献 328

第十一章 肺源性心脏病 329

第一节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329

一、病因 329

二、病理生理 330

三、临床表现 331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32

五、治疗 333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34

一、病因 334

二、病理生理 335

三、临床表现 337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39

五、治疗 341

第三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345

一、病因 345

二、病理生理 346

三、临床表现 347

四、诊断 347

五、鉴别诊断 348

六、治疗 349

参考文献 352

第十二章 病毒性心肌炎 353

一、病因 353

二、病理 354

三、发病机制 354

四、临床表现 354

五、诊断 355

六、治疗 356

七、预后 357

参考文献 357

第十三章 心源性休克 359

第一节 概述 359

一、病因 359

二、病理生理 360

三、临床表现 361

四、诊断 362

第二节 治疗 362

一、一般治疗 362

二、病因治疗 363

三、补充血容量 363

四、血管活性药物 363

五、其他药物应用 364

六、预防并发症 365

七、心源性休克的其他治疗 365

参考文献 366

下篇 心血管疾病及治疗药物 368

第十四章β受体阻滞药 368

第一节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类及生理效应 368

一、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型 368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与功能 368

第二节β受体阻滞药的分类和药理学特性 369

一、分类 369

二、药理学特性 370

第三节β受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371

一、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 371

二、降低血压 372

三、抗心肌缺血 373

四、调节心力衰竭心肌神经内分泌机制 374

五、影响脂质代谢 374

第四节β受体阻滞药的药代动力学 375

一、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375

二、分布 375

三、代谢、排泄 376

第五节β受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 376

一、心血管系统 376

二、呼吸系统 377

三、代谢系统 378

四、中枢神经系统 378

五、影响性功能 378

六、撤药综合征 378

七、禁用和慎用 379

第六节β受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 379

一、治疗高血压 379

二、在其他高血压急症中的应用 383

三、治疗冠心病 384

四、治疗心律失常 388

五、治疗心力衰竭 391

六、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或临床状况 396

七、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用药 397

第七节β受体阻滞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98

一、药代动力学 398

二、药效学 399

第八节 各种β受体阻滞药的特征 399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 399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滞药 401

三、兼有扩张血管作用的β受体阻滞药 405

四、超短时作用的β受体阻滞药 408

参考文献 409

第十五章 钙通道阻滞药 410

第一节 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 410

一、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 410

二、苯噻硫?类钙通道阻滞药 411

三、苯烷类钙通道阻滞药 411

第二节 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411

一、药理作用 411

二、不良反应 416

第三节 临床应用 416

一、抗高血压 416

二、保护缺血心肌 417

三、抗心律失常 417

四、抗慢性心功能不全 417

五、其他应用 418

第四节 临床常用的钙通道阻滞药 418

参考文献 429

第十六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430

第一节 作用机制 430

第二节 化学结构及分类 432

一、ACEI的化学结构与构效关系 432

二、活性药与前药 432

第三节 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433

一、药理作用 433

二、不良反应 433

第四节 临床应用 435

一、治疗高血压 435

二、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肌梗死 435

三、治疗糖尿病肾病和其他肾病 435

第五节 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436

参考文献 451

第十七章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453

第一节 作用机制 453

第二节 分类 454

第三节 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454

一、药理作用 454

二、不良反应 455

第四节 临床应用 455

一、治疗高血压 455

二、保护靶器官 455

第五节 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456

参考文献 465

第十八章 利尿药 466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 466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 466

二、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466

第二节 利尿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468

一、常用的利尿药分类 468

二、利尿药的作用机制 469

第三节 利尿药的临床应用 469

一、消除水肿 469

二、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470

三、治疗高血压 470

四、尿崩症 472

五、特发性高尿钙和钙结石 472

六、高血钙 472

七、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472

第四节 利尿药的不良反应 472

一、电解质紊乱 472

二、代谢异常 474

三、其他 475

四、临床防治措施 476

第五节 利尿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478

一、噻嗪类利尿药 478

二、袢利尿药 478

三、螺内酯和其他保钾利尿药 478

第六节 利尿药抵抗 479

一、利尿药抵抗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79

二、利尿药抵抗的临床对策 479

第七节 常用的利尿药 482

一、高效利尿药 482

二、中效利尿药 491

三、低效利尿药 492

参考文献 499

第十九章 硝酸酯类药物 500

第一节 概述 500

一、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500

二、硝酸酯类药物的分类与特点 501

三、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501

四、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503

第二节 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 506

参考文献 513

第二十章 抗血栓药物 514

第一节 血栓形成的机制 514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栓形成 514

二、血小板功能亢进与血栓形成 515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与血栓形成 516

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与血栓形成 517

五、凝血酶与血栓形成 518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518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518

二、ADP受体拮抗药 521

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 521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 524

第三节 抗凝血药 528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528

二、凝血酶直接抑制药 533

三、维生素K拮抗药 538

四、Xa抑制药 540

第四节 溶血栓药 541

第五节 抗血栓药物研究方向 546

一、血栓形成和凝血机制研究进展 546

二、新型抗栓药物 546

参考文献 549

第二十一章 调血脂药物 550

第一节 概述 550

第二节 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552

一、他汀类 552

二、胆酸螯合药 562

三、胆固醇吸收抑制药 563

第三节 主要降低TG和VLDL的药物 565

一、贝特类 565

二、烟酸类 571

第四节 其他调脂药 573

一、抗氧化性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573

二、多烯脂肪酸制剂 574

三、其他 574

参考文献 575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576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分类 576

一、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576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577

第二节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 578

一、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578

二、Ⅱ类药——β受体阻滞药 584

三、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 588

四、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 592

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 595

参考文献 597

第二十三章 强心药物 598

第一节 强心苷 598

一、药理作用 599

二、药动学 602

三、几个常用概念 602

四、给药方法 603

五、制剂的选择 603

六、适应证 604

七、禁忌证 604

八、特殊情况下强心苷的临床应用 605

九、强心苷中毒 608

十、洋地黄中毒的预防 611

十一、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12

十二、各种强心苷类药物 617

第二节 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621

一、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622

二、儿茶酚胺类强心药 624

参考文献 624

第二十四章 用于休克的血管活性药 626

第一节 概述 626

一、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626

二、药物的应用范围与选用原则 627

第二节 常用药物 627

一、血管收缩药 627

二、血管扩张药 638

参考文献 643

附录 常用临床检验项目正常参考值 644

一、血液检验 644

二、体液、分泌及排泄物检验 648

缩略语表 6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