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凡平,王辉,李付广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11068382
- 页数:263 页
第一章 抗原 1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1
一、抗原的异物性 1
二、抗原的特异性 2
三、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3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4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4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5
三、免疫方法的影响 5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6
一、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而分类 6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分类 6
三、根据抗原是否由抗原提呈细胞所合成分类 7
第四节 其他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7
一、佐剂 7
二、超抗原 8
三、丝裂原 8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 10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0
一、基本结构 10
二、功能区 12
三、水解片段 12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13
一、同种型 14
二、同种异型 14
三、独特型 15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 1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库 15
二、抗体产生的多样性 18
第四节 抗体的功能与免疫球蛋白特性 18
一、抗体的功能 19
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19
第五节 抗体的人工制备 21
一、多克隆抗体 21
二、单克隆抗体 22
三、基因工程抗体 23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 24
一、多克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24
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24
三、低(无)免疫球蛋白血症 24
第三章 补体系统 26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26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26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27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 27
四、补体的合成和代谢 27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29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29
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31
三、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31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32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 34
一、补体的自身调节 34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 34
第四节 补体受体 36
一、补体受体1 36
二、补体受体2 37
三、补体受体3 37
四、补体受体4 37
五、其他补体受体 37
第五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38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38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39
三、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39
第六节补体系统与疾病 40
一、补体固有成分的遗传性缺陷 40
二、补体调节蛋白的缺陷 40
三、补体受体缺陷 41
第四章 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42
第一节 免疫器官 42
一、中枢免疫器官 42
二、外周免疫器官 44
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46
第二节 免疫细胞 47
一、T淋巴细胞 47
二、B淋巴细胞 53
三、自然杀伤细胞 56
四、抗原提呈细胞 58
五、造血干细胞 63
六、其他免疫细胞 63
第五章 细胞因子 65
第一节 细胞因子概述 65
一、细胞因子的来源和分布 65
二、细胞因子的命名和分类 65
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69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 70
一、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70
二、细胞因子的效应机制 71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72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72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公有亚基 72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73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 73
二、细胞因子与疾病的治疗 74
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75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 75
一、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信号转导的CD分子 76
二、参与提供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CD分子 77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78
第二节 黏附分子 79
一、黏附分子的种类 80
二、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82
三、黏附分子与临床 83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85
第一节 MHC结构 85
一、小鼠的MHC H-2系统 86
二、人的MHC—HLA复合体 86
第二节 HLA分布、结构与功能 88
一、HLA组织分布 88
二、HLA分子结构 88
三、HLA分子的功能 90
第三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91
一、多态性 91
二、单元型遗传 92
三、连锁不平衡 93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93
一、HLA分型的临床应用 93
二、HLA与疾病相关性 94
三、HLA抗原表达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95
第八章 免疫应答 97
第一节 抗原提呈与抗原识别 97
一、抗原提呈 97
二、抗原识别 99
第二节 体液免疫应答 100
一、TD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 100
二、TI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 103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104
第三节 细胞免疫应答 105
一、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105
二、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106
三、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108
第九章 免疫耐受 109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条件 110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10
二、机体因素 111
第二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112
一、中枢免疫耐受 112
二、外周免疫耐受 112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 114
一、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114
二、免疫耐受的终止 114
第四节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115
一、建立免疫耐受 115
二、打破免疫耐受 116
第十章 免疫调节 118
第一节 免疫分子的调节 118
一、抗原的免疫调节作用 118
二、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119
三、免疫复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119
四、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119
五、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119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调节 120
一、APC的免疫调节作用 120
二、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20
三、独特型网络和免疫调节 121
四、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 122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123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123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123
第四节 基因的免疫调节 124
一、MHC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 124
二、MHC对B淋巴细胞的调节 124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26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26
一、发生机制 126
二、临床常见疾病 129
三、防治原则 131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32
一、发生机制 132
二、临床常见疾病 134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35
一、发生机制 135
二、临床常见疾病 136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37
一、发生机制 137
二、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39
三、Ⅳ型超敏反应的局部与全身反应 139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病 142
第一节 概述 142
一、基本概念 142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142
三、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特征 143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144
一、分子模拟 144
二、隐蔽抗原的释放 144
三、自身抗原改变 145
四、表位扩展 145
五、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逃避“克隆选择” 145
六、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旁路活化 145
七、免疫调节异常 146
八、遗传 146
九、年龄与性别 147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 147
一、自身抗体介导的组织损伤(Ⅱ型超敏反应) 147
二、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的组织损伤(Ⅲ型超敏反应) 148
三、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Ⅳ型超敏反应) 148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148
一、恢复丧失的功能 148
二、通过药物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致病性 148
三、以自身免疫应答的各环节为靶点的新疗法 149
第五节 几种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特征 150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150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151
三、多发性硬化症 151
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152
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52
六、重症肌无力 153
七、甲状腺毒症 154
第十三章 免疫缺陷病 156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57
一、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 159
二、原发性T淋巴细胞缺陷 159
三、联合免疫缺陷 160
四、吞噬细胞缺陷 162
五、补体系统缺陷 162
第二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63
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原因 163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63
三、医源性免疫缺陷 165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免疫诊断与治疗 165
一、淋巴细胞计数和外周血象检查 165
二、活体组织检查 166
三、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查 166
四、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查 167
五、吞噬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查 168
六、补体系统免疫缺陷病的检查 169
七、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查 169
八、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169
第十四章 移植免疫 171
第一节 概述 171
一、基本概念 171
二、器官移植的种类 171
三、HLA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172
第二节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173
一、诱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 173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 173
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75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7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77
第四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178
一、选择合适的供体 178
二、检测和去除诱导移植排斥的相关因素 179
三、非特异性免疫抑制措施 179
四、诱导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 180
五、移植后的免疫监测 181
第五节 移植免疫的问题与展望 181
第十五章 肿瘤免疫 184
第一节 肿瘤抗原 184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 184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分类 185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186
一、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187
二、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187
第三节 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机制 189
一、肿瘤抗原缺陷和抗原调变 189
二、MHC抗原表达异常 189
三、肿瘤抗原的“封闭”或“覆盖” 189
四、肿瘤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障碍 189
五、肿瘤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异常 189
六、肿瘤细胞漏逸和免疫刺激 189
七、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 190
八、Fas/FasL抵抗 190
九、TIL的异常或信号传导异常 190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 190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 190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190
第十六章 抗感染免疫 193
第一节 固有免疫 193
一、屏障结构 194
二、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 195
三、体液因素 198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 199
一、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 199
二、细胞免疫的保护作用 200
三、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200
第三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201
一、抗胞外菌感染 201
二、抗胞内菌感染 202
第四节 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203
一、固有抗病毒免疫 203
二、适应性抗病毒免疫 204
第五节 抗真菌感染的免疫 205
一、固有免疫 205
二、适应性免疫 206
第六节 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206
一、寄生虫的抗原 206
二、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207
三、寄生虫性变态反应 208
第七节 病原体的免疫逃避机制 209
一、表面抗原变异、隐蔽或脱落 209
二、对吞噬细胞活性的抵抗 209
三、干扰或破坏免疫效应分子的功能 210
四、阻碍抗原提呈 210
五、感染淋巴细胞 211
第十七章 免疫预防 212
第一节 人工主动免疫 212
一、常用疫苗 212
二、新疫苗 214
三、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216
第二节 人工被动免疫 217
第十八章 免疫治疗 220
第一节 特异性免疫治疗 220
一、主动免疫治疗 220
二、被动免疫治疗 222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222
一、免疫增强剂 222
二、免疫抑制剂 224
第三节 免疫重建与免疫替代疗法 225
一、免疫重建 225
二、免疫替代疗法 226
第四节 中药的免疫治疗作用 226
一、调节非特异性免疫的中药 226
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中药 226
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中药 227
四、抑制免疫功能的中药 227
第十九章 免疫学检测的基本技术 228
第一节 体液免疫的检测 228
一、检测体液免疫的体外试验 228
二、检测体液免疫的体内试验 235
第二节 细胞免疫的检测 235
一、检测细胞免疫的体外试验 235
二、检测细胞免疫的体内试验 239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检测 239
一、免疫检测法 239
二、生物学检测法 240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240
第二十章 免疫检测的标记技术 242
第一节 免疫荧光技术 242
一、荧光抗体染色 242
二、荧光免疫测定 244
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 245
一、均相酶免疫测定 246
二、非均相酶免疫测定 246
第三节 放射免疫技术 249
一、液相放射免疫分析 249
二、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249
第四节 发光免疫技术 250
一、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250
二、生物发光免疫测定 251
第五节 免疫金标技术 251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254
第一节 免疫印迹技术 254
一、待测抗原的电泳分离 254
二、转移电泳 255
三、转印后的抗体杂交 256
四、杂交结果的检测 256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257
一、液相分子杂交 257
二、固相分子杂交 257
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 259
一、概述 259
二、免疫PCR 260
第四节 免疫沉淀技术 261
参考文献 263
- 《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韩忠朝著 2015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新编临床药物使用规范》孙国栋,解华主编 2017
- 《人体寄生虫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供基础 临床 预防 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第2版》诸欣平,苏川 2018
- 《牙髓病学 生物学与临床视角》(意)多米尼科·里库奇,(巴西)小约瑟·斯奎拉编;陈刚,殷欣,苏阳责编;刘贺,汪林译 2020
- 《药物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李敏主编 2018
- 《生物化学 本科临床 英文版》张晓伟 2018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 供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用 生物化学 本科》张又良,郭桂平主编 2016
- 《正畸临床拔牙矫治》(中国)段银钟 2019
- 《临床输血医学检验技术》郑文芝,袁忠海主编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