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的历程
中国哲学的历程

中国哲学的历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学智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49501250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颇见功力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全书系统叙述了自先秦至明清诸多哲学家的思想学说,详实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和兴衰历程。
《中国哲学的历程》目录
标签:历程 哲学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和中国哲学之发轫 1

一、夏商时期的宗教天命神学世界观 1

二、周人对殷商宗教神学的改造 3

三、春秋时期天道观的变化和中国哲学的最初形态 5

第一章 以政治论为主题的先秦诸子哲学 12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流变与哲学论争 12

第二节 天人之辩:天道与人道、宇宙与人类 28

一、春秋末天道观的变化与孔、墨的天道观 29

二、老、庄的“道德一体”和“人与天一”说 32

三、思孟学派: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 36

四、荀子、《易传》的天人统一观 39

第三节 天人之辩:自然与人为、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 43

一、孔、墨、孟:则天而有为 43

二、老、庄:顺天而无为 46

三、荀、《易》:顺天而有为 48

第四节 天人关系上的儒、道价值观 51

一、儒家的道德价值与群体价值 51

二、道家的自然价值观 56

第五节 人性的自觉和人格的完善 59

一、先秦时期关于“性”的界定 60

二、孟子的性善论 63

三、荀子的性恶论 66

四、孟、荀人性善、恶论之比较 69

第六节 先秦名实之辩 70

一、名实观之主要论争 71

二、名实观上绝对与相对的对立 73

三、“正名”的原则和“名”的分类 74

第七节 “求知”、“尽心”、“体道”:儒墨道认识论的不同路径 76

一、孔子:学道、求知、践礼 76

二、孟子:认识论与伦理学、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78

三、墨子:经验认识与“察类”、“明故” 79

四、老、庄:认识就是“体道” 81

五、坚持经验认知的后期墨家、稷下道家和荀子 86

第八节 诸子矛盾论:转化论系统与均衡论系统 90

一、孙武军事辩证法中的矛盾转化论 92

二、老子“贵柔”辩证法的智慧和矛盾转化论 93

三、韩非的“矛盾”之说 94

四、《易传》“贵刚”的辩证法及其均衡论 95

五、儒家“中庸”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与追求和谐的均衡论 97

第九节 先秦哲学的思想主题:政治论 100

第二章 以宇宙论为中心的汉代哲学 102

第一节 汉初哲学的综合趋势与汉代哲学发展进程 102

第二节 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宇宙系统论 108

第三节 目的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神学发展——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113

一、神学目的论体系的创立 114

二、神学目的论的延伸和强化:谶纬和《白虎通》 123

第四节 自然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理性发展——从《淮南子》到《太玄》 130

一、《淮南子》的自然哲学 130

二、扬雄《太玄》对宇宙系统模式的重建 135

第五节 王充的批判思想及其元气自然论 138

一、天道观和元气自然论 139

二、机械命定论及其理论教训 141

三、一切服从于思想的批判 142

第三章 以本体论为特征的魏晋玄学 145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145

一、从两汉哲学到魏晋玄学 146

二、玄学的思想主题和哲学思辨 148

三、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 149

第二节 “贵无”与“崇有”:同一旨趣,两种思路 153

一、正始玄学: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153

二、裴頠的“崇有”思想 158

三、郭象《庄子注》中的“崇有”、“独化”论 159

四、张湛《列子注》:玄学的衰落 163

第三节 名教与自然 165

一、正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 165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167

三、郭象:名教即自然 168

第四节 言意之辩 170

一、“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概念相对性的初步揭示 171

二、言尽意论:清醒而机械的概念论 174

第四章 儒、释、道三教纷争中的魏晋南北朝哲学 17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 177

一、佛教从初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177

二、般若学与“六家七宗” 180

三、僧肇的“不真空义” 183

四、慧远的“法性论”和“神不灭论” 184

五、竺道生与涅槃学 186

六、“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及形神之辩 18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与儒 192

一、道教的产生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192

二、葛洪与《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19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经学 197

第五章 释、道、儒三教会通中的隋唐哲学 200

第一节 隋唐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及释道儒三教的会通趋势 200

第二节 隋唐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的合一 202

一、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及其思想特点 202

二、本体论:“缘起”论和“自心顿现”论 204

三、心性论:“性具善恶”、“即心即佛”与“见性成佛” 208

四、佛教修行:超越经验认识的神秘证悟 211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思想 214

一、隋唐的崇道活动及道教经学概况 214

二、隋唐道教的心性论 216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儒家经学 219

第五节 韩愈、李翱的性情说与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关系论 221

一、隋唐时期“三教归一”与中国哲学的会通趋势 222

二、韩愈排佛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 223

三、韩愈的“性情三品”和李翱的“复性说” 225

四、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新义及其意义 227

第六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231

第一节 理学源流及其伦理本体化的基本品格 231

一、宋代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231

二、宋代理学的逻辑发展进程 234

三、元明时期理学的传播和心学的崛起 239

四、理学思想流派及其特征 243

第二节 张载的气论与心性论 246

一、张载“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246

二、张载的心性论 253

三、张载建立在气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 254

第三节 理本论:从二程到朱熹 257

一、二程既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也孕育了理学的矛盾 257

二、朱熹既继承发展了理本论体系,也暴露出新的矛盾 260

三、二程、朱熹的心性论 267

第四节 心本论与心物、知行之辩——从陆九渊到王守仁 272

一、朱陆之争与心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272

二、以主体“致良知”为核心的王守仁心学 274

第五节 罗钦顺、王廷相的主气论与理学变异 285

第六节 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290

一、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批判总结 291

二、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的实学思想 299

三、戴震的哲学思想 301

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304

主要参考文献 307

后记 312

修订版后记 3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