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并联机器人型综合的GF集理论
并联机器人型综合的GF集理论

并联机器人型综合的GF集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峰,杨加伦,葛巧德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30291998
  • 页数:1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在并联机器人构型综合和人形机器人构态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机器人构型、性能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了利用GF集的描述构型设计特征的方法。该GF集具有非代数、无量纲、六维无关联、有序性等特点,在一般并联机器人、解耦并联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的构型综合以及人形机器人构态规划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为解决并联机器人型综合这个难题,本书引入了若干种新型复合运动副、新型复合支链,丰富了并联机器人构型。上述复合运动副、复合支链均具有确定的末端特征,基于GF集及其求交定理可以方便的进行并联机器人的型综合。另外,利用描述机器人性能的GF集对人形机器人构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站立、倒立、坐、躺等基本构态,并对具有自交互的构态进行了深入分析。
上一篇:建筑生态学下一篇:非常完美养颜术
《并联机器人型综合的GF集理论》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概述 1

1.2 机构拓扑学研究的意义 1

1.3 并联机构的应用 2

1.4 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 5

1.5 机构型综合的群论方法 6

1.6 机构型综合的图论方法 6

1.7 机构型综合的螺旋理论 6

1.8 机构型综合的线性变换方法 7

1.9 机构型综合的单开链方法 7

1.10 本书内容 8

第二章 机器人末端特征GF集及其特性 9

2.1 概述 9

2.2 GF集的定义 9

2.3 GF集的分类 10

2.4 GF集的合成定律 12

2.4.1 移动特征合成定律 12

2.4.2 转动特征合成定律 12

2.5 并联机构拓扑的构成条件 15

第三章 GF集的求交运算法则 17

3.1 概述 17

3.2 GF集求交运算的性质 17

3.3 GF集的求交运算定理 18

3.3.1 第一类与第一类纯移动GF集求交定理 18

3.3.2 两个具有一维转动特征的第一类GF集求交定理 19

3.3.3 两个具有二维转动特征的第一类GF集求交定理 20

3.3.4 两个具有三维转动特征的第一类GF集求交定理 21

3.3.5 两个具有一维转动特征的第一类与第二类GF集求交定理 22

3.3.6 两个具有二维转动特征的第一类与第二类GF集求交定理 23

3.3.7 两个具有三维转动特征的第一类与第二类GF集求交定理 24

3.3.8 第二类一维纯转动与三维纯转动GF集求交定理 25

3.3.9 第二类二维纯转动与三维纯转动GF集求交定理 26

3.3.10 两个具有三维纯转动特征的第二类GF集求交定理 26

3.4 纯移动GF集求交运算法则 27

3.5 一维转动GF集求交运算法则 29

3.6 二维转动GF集求交运算法则 35

3.7 三维转动GF集求交运算法则 39

第四章 给定末端特征的机器人支链设计 43

4.1 概述 43

4.2 简单与复合运动副 43

4.3 支链中转动轴线迁移定理 46

4.4 具有纯移动末端特征的支链 47

4.4.1 GⅠ F(Ta Tb 0;0 0 0)类支链设计 47

4.4.2 GⅠ F(Ta Tb Tc;0 0 0)类支链设计 48

4.5 具有一维转动末端特征的机器人支链 50

4.5.1 GⅠ F(Ta 0 0;Rα 0 0)类支链设计 50

4.5.2 GⅠ F(Ta Tb 0;Rα 0 0)类支链设计 51

4.5.3 GⅠ F(Ta Tb Tc;Rα 0 0)类支链设计 53

4.5.4 GⅡ F(Rα 0 0;Ta 0 0)类支链设计 55

4.5.5 GⅡ F(Rα 0 0;Ta Tb 0)类支链设计 56

4.6 具有二维转动末端特征的机器人支链 56

4.6.1 GⅠ F(Ta 0 0;Rα Rβ 0)类支链设计 57

4.6.2 GⅠ F(Ta Tb 0;Rα Rβ 0)类支链设计 57

4.6.3 GⅠ F(Ta Tb Tc;Rα Rβ 0)类支链设计 59

4.6.4 GⅡ F(Rα Rβ 0;0 0 0)类支链设计 64

4.6.5 GⅡ F(Rα Rβ 0;Ta 0 0)类支链设计 64

4.6.6 GⅡ F(Rα Rβ 0;Ta Tb 0)类支链设计 65

4.7 具有三维转动末端特征的机器人支链 67

4.7.1 GⅠ F(Ta 0 0;Rα Rβ Rγ)类支链设计 67

4.7.2 GⅠ F(Ta Tb 0;Rα Rβ Rγ)类支链设计 68

4.7.3 GⅠ F(Ta Tb Tc;Rα Rβ Rγ)类支链设计 70

4.7.4 GⅡ F(Rα Rβ Rγ;0 0 0)类支链设计 71

4.7.5 GⅡ F(Rα Rβ Rγ;Ta 0 0)类支链设计 71

4.7.6 GⅡ F(Rα Rβ Rγ;Ta Tb 0)类支链设计 72

第五章 移动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74

5.1 概述 74

5.2 二维移动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74

5.3 三维移动并联机器人末端特征的组合形式 78

5.4 三维移动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80

第六章 具有一维转动特征的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84

6.1 概述 84

6.2 GⅠ F(Ta 0 0;Rα 0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84

6.3 GⅠ F(Ta Tb 0;Rα 0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87

6.3.1 末端特征GⅠ F(Ta Tb 0;Rα 0 0)的组合形式 87

6.3.2 GⅠ F(Ta Tb 0;Rα 0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89

6.4 GⅠ F(Ta Tb Tc;Rα 0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95

6.4.1 末端特征GⅠ F(Ta Tb Tc;Rα 0 0)的组合形式 95

6.4.2 GⅠ F(Ta Tb Tc;Rα 0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96

6.5 GⅡ F(Rα 0 0;Ta 0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00

6.6 GⅡ F(Rα 0 0;Ta Tb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02

6.6.1 末端特征GⅡ F(Rα 0 0;Ta Tb 0)的组合形式 102

6.6.2 GⅡ F(Rα 0 0;Ta Tb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03

第七章 具有二维转动特征的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06

7.1 概述 106

7.2 GⅠ F(Ta 0 0;Rα Rβ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06

7.2.1 末端特征GⅠ F(Ta 0 0;Rα Rβ 0)的组合形式 106

7.2.2 GⅠ F(Ta 0 0;Rα Rβ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07

7.3 GⅠ F(Ta Tb 0;Rα Rβ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10

7.3.1 末端特征GⅠ F(Ta Tb 0;Rα Rβ 0)的组合形式 110

7.3.2 GⅠ F(Ta Tb 0;Rα Rβ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12

7.4 GⅠ F(Ta Tb TC;Rα Rβ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16

7.4.1 末端特征GⅠ F(Ta Tb Tc;Rα Rβ 0)的组合形式 116

7.4.2 GⅠ F(Ta Tb Tc;Rα Rβ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16

7.5 GⅡ F(Rα Rβ 0;0 0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19

7.6 GⅡ F(Rα Rβ 0;Ta 0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22

7.6.1 末端特征GⅡ F(Rα Rβ 0;Ta 0 0)的组合形式 122

7.6.2 GⅡ F(Rα Rβ 0;Ta 0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23

7.7 GⅡ F(Rα Rβ 0;Ta Tb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26

7.7.1 末端特征GⅡ F(Rα Rβ 0;Ta Tb 0)的组合形式 126

7.7.2 GⅡ F(Rα Rβ 0;Ta Tb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27

第八章 具有三维转动特征的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30

8.1 概述 130

8.2 GⅠ F(Ta 0 0;Rα Rβ Rγ)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30

8.2.1 末端特征GⅠ F(Ta 0 0;Rα Rβ Rγ)的组合形式 130

8.2.2 GⅠ F(Ta 0 0;Rα Rβ Rγ)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31

8.3 GⅠ F(Ta Tb 0;Rα Rβ Rγ)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35

8.3.1 末端特征GⅠ F(Ta Tb 0;Rα Rβ Rγ)的组合形式 135

8.3.2 GⅠ F(Ta Tb 0;Rα Rβ Rγ)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36

8.4 GⅠ F(Ta Tb Tc;Rα Rβ Rγ)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39

8.5 GⅡ F(Rα Rβ Rγ;0 0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40

8.5.1 末端特征GⅡ F(Rα Rβ Rγ;0 0 0)的组合形式 140

8.5.2 GⅡ F(Rα Rβ Rγ;0 0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43

8.6 GⅡ F(Rα Rβ Rγ;Ta 0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46

8.6.1 末端特征GⅡ F(Rα Rβ Rγ;Ta 0 0)的组合形式 146

8.6.2 GⅡ F(Rα Rβ Rγ;Ta 0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47

8.7 GⅡ F(Rα Rβ Rγ;Ta Tb 0)型并联机器人型综合 150

8.7.1 末端特征GⅡ F(Rα Rβ Rγ;Ta Tb 0)的组合形式 150

8.7.2 GⅡ F(Rα Rβ Rγ;Ta Tb 0)型并联机器人机构类型 151

第九章 二至六自由度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构型 155

9.1 概述 155

9.2 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支链类型 155

9.3 并联微操作机器人输入与输出关联关系 159

9.4 六自由度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构型 161

9.4.1 1-2-3型6-DOF并联微操作机构 161

9.4.2 2-2-2型6-DOF并联微操作机构 162

9.5 五自由度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构型 163

9.5.1 2-2-1型5-DOF(xyzβγ)并联微操作机构 163

9.5.2 1-1-3型5-DOF(xyzβγ)并联微操作机构 165

9.5.3 1-2-2型5-DOF(yzαβγ)并联微操作机构 165

9.6 四自由度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构型 167

9.6.1 1-1-2型4-DOF(xyzα)并联微操作机构 167

9.6.2 0-1-3型4-DOF(yzαβ)并联微操作机构 168

9.6.3 1-1-2型4-DOF(yzαβ)并联微操作机构 168

9.6.4 1-1-2型4-DOF(zαβγ)并联微操作机构 169

9.7 三自由度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构型 170

9.7.1 1-1-1型3-DOF(xyz)并联微操作机构 170

9.7.2 1-2-0型3-DOF(xyγ)并联微操作机构 171

9.7.3 0-0-3型3-DOF(zαβ)并联微操作机构 172

9.7.4 0-1-2型3-DOF(zαβ)并联微操作机构 172

9.8 二自由度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构型 173

9.8.1 1-1-0型2-DOF(xy)并联微操作机构 173

9.8.2 0-0-2型2-DOF(zα)并联微操作机构 174

9.9 三种并联微操作机器人 175

第十章 重载操作机的构型 176

10.1 概述 176

10.2 锻造操作机输入和输出关联特性与分解 176

10.3 Ⅵ型操作机主运动机构的构型 178

10.4 Ⅴ型操作机主运动机构的构型 179

10.5 Ⅳ型操作机主运动机构的构型 181

10.6 Ⅲ型操作机主运动机构的构型 183

10.7 锻造操作机构型的应用 184

参考文献 1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