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现代领导学
现代领导学

现代领导学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殿富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8319670
  • 页数:5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字体规范,设计合理,同步训练,字词全面。是小学生写字用书。
《现代领导学》目录
标签:领导

第一章 领导科学论 1

第一节 领导活动是一门科学 1

一、一门科学成立的几个基本条件 2

二、领导学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 3

三、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与来源 4

四、拥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 7

五、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 8

第二节 领导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8

一、领导科学的性质 9

二、国外领导科学的学科地位 9

三、领导科学拥有自己的社会需要 10

第三节 领导学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12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2

二、自创境界体现三个特色 12

三、寻找到本学科建设的“桥梁”与“工具” 14

四、建立自己的科学研究模式 15

五、紧紧抓住其生命力之所在 16

第二章 领导活动论 18

第一节 领导的科学涵盖 18

一、“领导”的多重含义 18

二、“领导”的最基本定义 22

三、领导的发生与发展 23

四、领导产生的动因 26

五、领导——统治——管理 28

六、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31

第二节 领导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 33

一、领导活动的定义 33

二、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34

三、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5

第三节 领导活动的基本特征 36

一、目的性 36

二、受动性 37

三、创造性 39

四、社会性 39

五、连续性 40

六、超前性 40

七、层次性 40

八、综合性 41

九、特殊性 41

第四节 领导活动的一般过程 42

一、科学决策 战略规划 42

二、宣传群众 组织实施 43

三、检查指导 反馈调整 44

四、阶段总结 重新布局 45

第三章 领导主体论 46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领导活动的主体 47

一、领导主体的“规定性”是什么? 47

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48

三、领导与群众: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50

四、领导者:“主导”?“主体”? 55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56

一、“主力军”——“创造者”——“决定的力量” 56

二、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 58

三、知识分子的特殊作用 59

四、群众的制约作用 62

第三节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65

一、历史上“重民思想”的实质与意义 65

二、“主体”——“主体性”——“主体意识” 70

三、我们的“全部任务”与“基本方针” 73

四、现代政治的呼唤 75

五、坚持共产党人的“黄金原则” 76

第四节 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77

一、领导活动的根本工作路线 77

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81

三、坚不可摧的政治优势 83

四、学会“扮演社会主宰者的角色” 84

五、掌握“一切大革命的基本规律” 85

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87

七、打破“恶性周期率”的法宝 88

第四章 领导人才论 92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人才 92

一、“领导人才学”的一个悖论 92

二、领导人才与事业 93

三、社会主义的领导人才标准 96

四、领导人才政策的时代性 98

五、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 99

六、领导人才类型 101

第二节 领导人才与领导制度 102

一、政治王国的“哥德巴赫猜想” 102

二、中国古代“人治”与“法治”思想 103

三、西方“人治”与“法治”思想 106

四、二千年“历史公案”所昭示的 110

五、“我们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 112

六、建立理想的领导制度 113

第三节 领导人才现象 118

一、“苏步青效应”的效应 118

二、“弱能亨通效应”辩证 119

三、“逆淘汰现象”虽非规律 120

四、“陈陈相因现象”的悲剧 122

五、“彼得原则”下的“素质递减律” 123

六、“冗官政治”下的“霍布森选择效应” 124

七、领导人才夹角现象 125

八、“积薪现象”的双重效应 126

第四节 领导人才规律 127

一、领导人才规律的特殊性 127

二、领导人才成长的相关因素 127

三、一组有关领导人才的材料 128

四、时势创造律 133

五、流动跃迁律 135

六、文化塑造律 137

七、适才适职律 143

八、条件素质律 143

九、递进发展律 145

第五节 领导人才的素质与区别 146

一、现代领导人才的必备素质 146

二、潜隐领导人才的一般特征 155

三、“循吏”——“廉吏”——“能吏” 156

四、“将才”——“相才”——“帅才” 157

五、“国用”——“国器”——“国宝” 158

六、奴才——庸才——人才 159

七、学历——经历——能力 160

八、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 161

九、领导人才识别的误区 162

十、要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164

第六节 领导人才的选拔使用与培养 165

一、“罗兰夫人错觉”与“死墙说” 165

二、列宁的“矛盾公式” 165

三、“知与不知”与“遇与不遇” 167

四、“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169

五、贤者在位能者谋政 171

六、“因才以取之,审能以任之” 174

七、我国古代与西方用人制度 175

八、建立科学的领导人才选用机制 177

九、一个跨世纪的历史课题 180

第五章 领导人格论 183

第一节 领导人格概述 184

一、人格——“社会的看守人” 184

二、古代中西理想政治人格模式 185

三、领导人格定义与结构 187

四、社会主义领导人格的核心 188

五、领导人格的基本特征 189

六、领导人格障碍 191

七、领导权力的人格化 193

第二节 领导人格的社会期待 194

一、领导人格社会期待的时代性 194

二、不能忘记的人格“制高点” 195

三、历史反差与“疏离现象” 196

四、社会人格模式的转换 197

五、当代领导人格的社会期待 199

六、当代领导人格类型 200

第三节 领导人格的理想境界 204

一、一代光辉的典范 204

二、无产阶级党性与人性的统一 205

三、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融合 207

四、领导角色与平民角色的和谐 209

五、勤政、廉政、美政的统一 211

六、传统美德与现代人格的共生 213

第四节 领导人格的力量与作用 215

一、个人影响力与晕轮效应 215

二、群体粘合力与辐辏效应 215

三、外在渗透力与模仿效应 216

四、时空超越力与“巨树效应” 217

五、自我约束力与“律他效应” 218

六、心理缓冲力与“最小阻力效应” 219

七、社会感召力与归属效应 220

八、领导人格作用辩证 221

第五节 领导人格的形成 222

一、“制造王冠的金匠并不制造美德” 222

二、无法规避的社会雕刀 223

三、文化:领导人格的“童年母乳” 224

四、政治“河床”中的“铋2—4” 226

五、只有学习伟大才会有高尚 227

六、共产党人的“伟大悟性” 228

七、实践:永远不可取代的“缔造者” 230

第六章 领导境况论 232

第一节 境况理论概说 233

一、什么是境况 233

二、“政治上唯一正确的原则” 234

三、“领导情境理论”的启示 235

四、“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辩证观 236

第二节 历史境况的制约 238

一、历史遗留:“黄金”与“十字架” 238

二、历史阶段:不可一苇以航之 238

三、历史趋势:黄河九曲终归海 239

第三节 社会物质经济条件的制约 240

一、领导活动的一条“红线” 240

二、“第二个耶拿”所昭示的 243

三、物质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246

第四节 社会政治因素的制约 247

一、战争为什么“没有自己的逻辑” 247

二、君临一切与几被遗忘的一个名词 248

三、经济的“最高点”与“生命线” 250

四、政治文化:“囚徒将军”的预言 252

五、政治社会化:政治优势的传习 255

六、政治体制——跳不出的舞台 257

第五节 自然条件的制约 258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条件观 258

二、一个使人类倍受惩罚的链条 260

三、“天气陛下”:一场大雪中溃败的两个帝国 261

四、“准三维政治”:“不可逾越”的海峡 262

五、时间——不可逆的主宰与裁判 264

六、揭开神秘的“青铜色帷幕” 264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的境况制约观 267

一、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267

二、历史不在消极地适应中发展 268

三、什么是我们“真正的出发点” 269

四、滑铁卢:领导活动的历史多棱镜 271

第七章 领导动力论 280

第一节 领导动力概述 281

一、动力:实现领导目标的保证 281

二、不可或缺的三个“动力效应” 282

三、领导活动的三种相关“动力学” 285

四、领导动力的科学内涵 28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动力观 287

一、“动力”:一个多重含义的概念 287

二、“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 287

三、“归根到底”的动力?“唯一动力” 288

四、历史发展的其他动力 290

五、“历史合力”的条件与范围 290

六、历史动力与领导动力 292

第三节 领导活动的基本动力因素 292

一、揭开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 292

二、人类社会的“万有引力”——需要 294

三、“部落意识”的发展——主体精神 298

四、“夕阳效应”的底蕴——潜能 301

第四节 科技动力论 305

一、不灭的现代“阿拉廷神灯” 305

二、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309

三、不可忽视的“双向互动” 310

四、“第一生产力”并非直接生产力 312

五、“观念财富”与“实际财富” 315

六、“优势”在何处? 317

第五节 冲突动力论 318

一、“巫师”控制不了的“魔鬼” 318

二、人与自然的矛盾动力 319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动力 320

四、群体冲突动力 321

五、自我冲突动力 321

第六节 改革开放动力论 322

一、“推动一切工作的动力” 322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必然 323

三、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生产力 325

四、解放生产力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327

五、赢得优势首先要掌握优势 328

六、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改革开放效应 330

七、思想的实现要靠实践的力量 336

八、让我们永远超越“铁器时代” 338

第八章 领导相关作用力论 340

第一节 领导活动中思想道德的作用力 340

一、“拉普拉斯智慧之妖”的困惑 340

二、思想理论之树并非“灰色”的 342

三、道德:“禁锢”中的历史张力 349

第二节 领导活动中的文化作用力 352

一、文化:并非“祭坛”上的“梦” 352

二、社会文化的两种力 353

三、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354

四、克服文化悖论现象的销蚀作用 362

第三节 领导活动中政治要素的作用力 369

一、“政治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 369

二、政治力学的“强大杠杆”——政党与组织 371

三、“第四种权力”——政治舆论 373

第四节 领导活动中的社会心理作用力 381

一、看不见的微妙铁幕 381

二、非我群心理的适应与解除 383

三、“观众”心理的干扰与转变 384

四、习惯心理的束缚与打破 385

五、“东方式忌妒心理”的矫正 390

六、社会偏离心理的回归 391

七、主观投射心理的预防 392

八、多元反馈心理的应对 394

九、对抗心理的克服与化解 395

十、从众心理障碍的排除 397

十一、铁幕:不是打不破的 398

第九章 领导动力机制论 402

第一节 社会主义领导动力机制原则 403

一、可怕的“综合动力贫乏症” 403

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404

三、调动人的主体性的原则 405

四、效能、效率、效益原则 407

五、科学性原则 410

六、社会主义导向原则 410

七、建立动力机制的两个基点 411

第二节 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414

一、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第一原则 414

二、利益——人类的一种共同需要 416

三、“几何公理”怎样受到了反对 419

四、要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420

五、责任感与义务感的结合 421

第三节 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竞争机制 423

一、达尔文——“洛克菲勒法则”——中国改革 423

二、竞争——市场“王国”中的主宰 425

三、竞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426

四、竞争——现代领导活动的心理驱动 428

五、社会主义竞争的正负效应 430

六、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多维性 431

第四节 “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434

一、值得借鉴的西方管理思想 434

二、有待发展的社会主义管理思想 439

三、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444

四、不可忽视的一个“必要前提” 446

第五节 “责权利誉用”相结合的责任机制 447

一、我们需要社会主义的“责任学” 447

二、责任与“强制履行观念” 449

三、把人从“柏拉图宪法”下解放出来 450

四、“责任田”怎样才能长出动力树 451

五、“责任制”并非包治百病 452

六、人事与政策相结合的领导机制 453

第十章 领导方略论 455

第一节 领导活动的大政要略 456

一、“忧海水少,不可以泪益之” 456

二、紧紧扭住“经济”这个中心 456

三、正确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 457

四、避免“最大的失误”——科学决策 458

五、走出“巫马期效应”的怪圈——用人 460

六、“最小阻力原则”的实现——沟通协调 461

七、“最低限制原理”的打破——班子建设 462

八、建构领导活动的“黄金动力链” 465

九、社会控制与政治教育 466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66

第二节 毛泽东的领导方法观 467

一、实现领导目标的“桥”和“船” 467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观 468

三、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观 471

四、“精兵简政”,统筹兼顾的方法观 474

五、层次领导的万法观 475

六、注重思想教育的方法观 476

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 477

第三节 现代领导思想方法 479

一、“人类智慧的原罪”之根 479

二、“原则不是出发点”——唯物方法 479

三、“奇怪”而“万应的原则”——辩证方法 481

四、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历史方法 482

五、“一条指导性的线索”——阶级分析方法 483

六、“唯一适用的方式”——辩证逻辑方法 484

七、“体系才是现实的”——系统方法 485

八、铲除“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理论分析方法 486

九、“酿造悲剧的灾星”——不学无术 487

第四节 现代领导艺术 488

一、领导艺术的“网上纽结”——范畴 488

二、“原则”与“权变” 489

三、“精确”与“模糊” 492

四、“过犹不及”与“适度” 500

五、“有为”与“不为” 503

六、“超脱”与“躬亲” 505

七、“明直”与“象征” 507

八、“审时”与“度势” 509

九、“自力”与“借助” 511

十、“真理”与“谎言” 512

十一、“刚”与“柔” 514

十二、“张”与“弛” 520

十三、“极”与“一” 521

第十一章 领袖论 524

第一节 领袖的学科内涵 524

一、领袖的含义 524

二、领袖——英雄——伟人 526

三、领袖与领袖集团 527

四、领袖与领导活动 528

第二节 历史上的英雄史观 529

一、历史:一个扑朔迷离的命题 529

二、原始崇拜:神——自然的人格化 530

三、传统人文崇拜:圣——神的人文化 531

四、第六崇拜:英雄——人的泛神化 533

五、兰普赫勒特的“万有史观” 534

六、马克思主义的“英雄史观” 535

第三节 领袖的地位与作用 537

一、民族之林的巨树——阶级的代表 537

二、“意志统一”的保证——领导核心 539

三、“革命胜利最深的源泉”——组织作用 541

四、向目标挺进的旗手——前导作用 542

五、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启蒙作用 543

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制约作用 544

七、“社会关系的逻辑”与伟人的“全部作用” 545

第四节 领袖是怎样产生的 546

一、产生什么样的领袖取决于时代的必然 546

二、谁成为领袖取决于历史的偶然 547

三、同等境况中取决于个人素质 548

四、社会实践造就了伟人 550

五、从犹太遗民到“最杰出的国务卿” 551

六、普列汉诺夫的“条件论” 555

七、又一个“巨人时代”的终结 555

后记 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