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祖亭主编;李步海,李春涯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72386
  • 页数:4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教育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基本要求为标准,以二类本科专业的分析化学基本内容为主。全书共三篇,包括分析化学概论篇、化学分析篇和仪器分析篇,共17章。内容包括理论、实验、例题与习题以及电子教案系列。本书对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同等重视,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以及学生进一步发展深造的实用性。
《分析化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

1.1.1分析化学的定义 1

1.1.2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1.2分析方法分类 2

1.2.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2

1.2.2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3

1.2.3无机分析、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 3

1.2.4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及痕量分析 3

1.3分析过程 4

1.3.1分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 4

1.3.2分析方法的选择 4

1.3.3样品的采取与处理 6

1.3.4必需的化学分离、富集与掩蔽 6

1.3.5计算分析结果并写出报告 6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数据处理及质量保证 8

2.1误差、数据处理 8

2.1.1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8

2.1.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4

2.1.3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7

2.1.4显著性检验 24

2.1.5可疑值取舍 27

2.1.6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 29

2.1.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2

2.2质量保证 33

2.2.1质量控制 34

2.2.2质量评价 35

2.2.3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44

思考题与习题 46

第3章 分析测量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的分离方法 49

3.1分析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49

3.1.1分析试样的采取 49

3.1.2样品的制备 50

3.2常用分离方法 52

3.2.1沉淀分离法 52

3.2.2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 54

3.2.3平面色谱分离法 60

3.2.4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 62

3.2.5液膜分离法 64

思考题与习题 64

第4章 化学分析概论 66

4.1化学分析概述 66

4.2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66

4.3滴定分析概述 68

4.3.1滴定分析过程与术语 68

4.3.2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68

4.3.3滴定分析方式 68

4.4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 69

4.4.1标准物质 69

4.4.2基准物质 70

4.4.3标准溶液 71

4.5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72

4.5.1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常用公式 72

4.5.2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72

思考题与习题 76

第5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80

5.1引言 80

5.1.1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的主要内容 80

5.1.2酸碱平衡的研究方法 80

5.1.3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 80

5.1.4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 82

5.2分布系数δ的计算 83

5.2.1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 83

5.2.2多元弱酸及其共轭碱 84

5.3质子条件与pH计算 86

5.3.1质子条件 86

5.3.2 pH的计算 87

5.4酸碱缓冲溶液 90

5.4.1缓冲溶液pH的计算 91

5.4.2缓冲指数β与缓冲范围 92

5.4.3缓冲溶液的种类、选择与配制 94

5.5酸碱指示剂 95

5.5.1酸碱指示剂原理 95

5.5.2指示剂的用量 96

5.5.3混合指示剂 97

5.6酸碱滴定原理 97

5.6.1用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 97

5.6.2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的滴定曲线 99

5.6.3用强碱滴定多元酸或混合酸的滴定曲线 100

5.7终点误差 101

5.7.1强碱滴定强酸的终点误差 101

5.7.2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102

5.7.3强碱滴定多元弱酸 103

5.8酸碱滴定的应用 104

5.8.1混合碱的测定 104

5.8.2极弱酸(碱)的测定 105

5.8.3铵盐中氮的测定 106

5.8.4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磷 106

5.8.5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 107

5.8.6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107

思考题与习题 108

第6章 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 112

6.1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112

6.1.1络合物的基本概念 112

6.1.2氨羧络合剂及乙二胺四乙酸 113

6.2络合物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114

6.2.1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114

6.2.2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116

6.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17

6.3.1副反应系数 118

6.3.2条件稳定常数 121

6.4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23

6.4.1络合滴定曲线 123

6.4.2金属离子指示剂 125

6.4.3终点误差 127

6.5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130

6.5.1单一离子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130

6.5.2混合离子分别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131

6.6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132

6.6.1控制溶液的pH 132

6.6.2掩蔽干扰离子 133

6.6.3其他滴定剂的应用 135

6.7络合滴定方式及滴定结果的计算 135

6.7.1络合滴定方式 135

6.7.2络合滴定结果的计算 137

思考题与习题 138

第7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 142

7.1氧化还原平衡 142

7.1.1电极电势方程和条件电极电势 142

7.1.2影响条件电极电势的因素 143

7.1.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47

7.1.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49

7.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150

7.2.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50

7.2.2氧化还原指示剂 154

7.3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156

7.4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158

7.4.1高锰酸钾法 158

7.4.2重铬酸钾法 160

7.4.3碘量法 161

7.4.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65

7.5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68

思考题与习题 173

第8章 沉淀平衡与沉淀分析法 176

8.1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176

8.1.1溶度积、条件溶度积和溶解度及相互换算 176

8.1.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因素 177

8.2沉淀滴定 180

8.2.1滴定曲线 180

8.2.2沉淀滴定法 181

8.3重量分析法 183

8.3.1概述 183

8.3.2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 184

8.3.3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85

8.3.4沉淀条件的选择 187

8.3.5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188

8.3.6有机沉淀剂 189

思考题与习题 190

第9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92

9.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192

9.1.1概述 192

9.1.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 192

9.1.3常用术语 197

9.1.4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99

9.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02

9.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202

9.2.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04

9.3紫外-可见光谱的应用 206

9.3.1纯度检查 206

9.3.2定性分析 206

9.3.3定量分析 208

思考题与习题 213

第10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215

10.1引言 215

10.1.1红外光区的特点 215

10.1.2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216

10.2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217

10.2.1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217

10.2.2分子振动与振动频率 217

10.2.3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220

10.3红外光谱仪 225

10.3.1红外光谱仪的类型 225

10.3.2红外光谱仪主要部件 227

10.4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228

10.4.1试样的制备 228

10.4.2定性分析 230

10.4.3定量分析 231

思考题与习题 233

第11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234

11.1引言 234

11.2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234

11.2.1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 234

11.2.2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37

11.2.3影响荧光和磷光的因素 239

11.2.4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 242

11.2.5荧光、磷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44

11.3化学发光分析法 246

11.3.1概述 246

11.3.2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246

11.3.3化学发光的测量仪器 247

11.3.4化学发光反应及应用 248

思考题与习题 249

第12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 250

12.1引言 250

12.1.1发展简史 250

12.1.2分析特点 250

12.2原子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251

12.2.1原子光谱的产生 251

12.2.2原子能级图 251

12.2.3谱线强度 252

12.2.4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253

12.3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254

12.3.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 254

12.3.2分析方法 261

12.3.3光谱背景的扣除 263

12.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63

12.4.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263

12.4.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67

12.4.3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273

12.4.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实验技术 276

12.4.5原子吸收的分析方法 277

12.4.6分析方法的评价 278

12.5原子荧光光谱法 279

12.5.1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79

12.5.2原子荧光分析仪器 281

12.5.3原子荧光干扰及消除 282

思考题与习题 282

第13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84

13.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84

13.1.1原子核的自旋运动 284

13.1.2核的自旋能级和核磁共振 285

13.1.3核自旋能级分布和弛豫过程 287

13.2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 288

13.2.1化学位移 288

13.2.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290

13.2.3化学位移与结构的关系 292

13.2.4核磁共振谱图 294

13.3自旋偶合与自旋系统 294

13.3.1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294

13.3.2偶合常数 296

13.3.3自旋系统 297

13.4核磁共振波谱仪 298

13.4.1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 298

13.4.2脉冲傅里叶变换波谱仪 299

13.4.3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 301

思考题与习题 303

第14章 电分析化学法 305

14.1引言 305

14.1.1电分析化学基本装置 305

14.1.2电分析化学基本术语和概念 307

14.1.3电分析化学方法分类 309

14.2电位分析法 309

14.2.1概述 309

14.2.2电位分析法的指示电极 310

14.2.3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 313

14.2.4电位分析方法 315

14.3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317

14.3.1电解分析法 317

14.3.2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19

14.4极谱法和伏安法 322

14.5电分析化学新方法 329

14.5.1化学修饰电极 329

14.5.2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330

14.5.3微、纳米电分析化学 330

14.5.4联用技术 330

思考题与习题 330

第15章 色谱分析法 332

15.1引言 332

15.1.1色谱法简介 332

15.1.2色谱法的分类 332

15.1.3色谱图及色谱常用术语 333

15.2色谱理论基础 336

15.2.1塔板理论 336

15.2.2速率理论 337

15.2.3分离度 340

15.2.4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 341

15.3气相色谱法 343

15.3.1概述 343

15.3.2气相色谱仪 344

15.3.3气相色谱固定相 347

15.3.4气相色谱法分离条件的选择 351

15.4高效液相色谱法 353

15.4.1概述 353

15.4.2高效液相色谱仪 353

15.4.3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类和分离原理 357

思考题与习题 361

第16章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363

16.1热分析法 363

16.1.1概述 363

16.1.2热重法 363

16.1.3差热分析法 366

16.1.4差示扫描量热法 368

16.2电子能谱法 370

16.2.1概述 370

16.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原理及应用 370

16.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371

16.3质谱分析法 373

16.3.1概述 373

16.3.2质谱仪 373

16.3.3质谱分析过程、原理及应用 376

16.4拉曼光谱法 377

16.4.1概述 377

16.4.2拉曼光谱仪 378

16.4.3拉曼光谱法与红外光谱法的比较 379

16.4.4拉曼光谱法的应用 380

思考题与习题 381

参考文献 382

附录 384

附录1离子的a值 384

附录2离子的活度系数 384

附录3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0) 385

附录4常用缓冲溶液 387

附录5酸碱指示剂 388

附录6混合酸碱指示剂 389

附录7络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 389

附录8氨羧络合类螯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I=0.1mol·L-1) 395

附录9 EDTA的lgαY(H)值 396

附录10一些络合剂的lgαL(H)值 397

附录11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 397

附录12校正酸效应、水解效应及生成酸式或碱式络合物效应后EDTA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398

附录13常用金属指示剂 398

附录14标准电极电势E?(ψ?)(18~25℃) 399

附录15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E?′(ψ?′) 403

附录16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 404

附录17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406

附录18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