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  上
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  上

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尚永亮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7081512
  • 页数:5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元和诗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中晚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时段,描述其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和情形,力求把握这一群体在创作上的特质及其在诗史流程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我的微微我的天堂
《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 上》目录

导论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研究进路 1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路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1

二、元和诗歌在诗史上的重要性及其整体特征 4

三、元和诗人群的诗派特点与相关辨析 11

四、元和诗歌的研究现状与基本构想 15

第一编 中晚唐五代时期 25

第一章 韩孟诗派在中晚唐的传播与接受 25

第一节 概述 26

第二节 韩孟诗派的形成和自我接受 31

一、以韩愈、孟郊为中心的交游群体之形成 32

二、韩孟诗派的自我接受 36

第三节 元和诗坛的横向比较 38

一、韩孟诗派与“元和体”之关系 39

二、张籍的意义 41

三、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与韩孟诗派 44

第四节 杜牧、李商隐与韩孟诗派 46

一、杜、李对韩愈诗歌之接受 47

二、杜、李在李贺诗歌接受中的重要意义 48

第五节 对贾岛的接受及其社会文化原因 53

一、接受贾岛的诗人群体与接受内容 53

二、“贾岛现象”的社会文化原因 57

第二章 元白诗派在中晚唐的传播与接受 61

第一节 概述 62

第二节 “元和体”诗传播接受状况之考察 70

一、“元和体”诸说之渊源及其辨析 70

二、“元和体”原初内涵之确认 77

三、“元和体”之传播时间、地域及受众层次、态度的变化 88

第三节 中晚唐诗人对元白诗的褒扬和批评 98

一、始于中唐的肯定和褒扬 98

二、杜牧等晚唐诗人对元白诗风的不满和批评 101

第四节 唱和诗与讽喻诗在晚唐五代的反响 107

一、对“元和体”的效法 107

二、怨刺精神的展现 109

第五节 元白诗派通俗诗风在五代的流变 113

第三章 刘柳诗歌在中晚唐的传播与接受 118

第一节 概述 119

第二节 政治行为和文学才能毁誉参半 121

第三节 柳宗元诗歌当世传播效应分析 125

一、酬赠诗和独白诗——柳诗创作的两种类型 126

二、生存状态对柳诗传播的直接影响 131

三、立名思想对柳诗传播的限制 135

第四节 刘禹锡诗歌的民间传播 140

第五节 晚唐名家对刘诗的接受 146

一、杜牧与刘禹锡 147

二、李商隐与刘禹锡 156

三、温庭筠与刘禹锡 163

第四章 元和诗人别集的整理与传播 170

第一节 韩孟诗派别集的整理与传播 171

一、韩愈集、孟郊集 171

二、李贺集、贾岛集 174

第二节 元白诗派别集的整理与传播 176

一、白居易集 176

二、元稹集、张籍集、王建集 184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别集的整理与传播 189

一、柳宗元集 189

二、刘禹锡集 190

第二编 两宋时期 197

第五章 韩孟诗派在两宋的传播与接受 197

第一节 概述 198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对韩孟的群体接受 215

一、个体接受和群体接受:意义重心的偏移 216

二、群体接受的几种形式:推名、唱和、联句、拟作 221

三、群体接受的内容与效应 228

四、群体接受的文化背景与深层原因 235

第三节 王安石、王令对韩孟诗派接受之异同 241

一、矛盾表象下的暗中袭承 242

二、旗帜鲜明的倾心摹仿 244

三、二王交谊及其接受韩诗之差异 248

第四节 苏轼对韩孟诗派的权威评价 252

一、“诗格之变,自退之始” 253

二、“郊寒岛瘦” 258

第五节 两宋之交的分化趋向与多层面接受 261

一、黄庭坚的理论贡献与创作实绩 262

二、陈师道的“身作贾孟行诗图” 267

三、由“以文为诗”之争反映的诗坛动向 270

第六节 南宋后期对贾岛、李贺的接受 275

一、永嘉四灵的崇贾之风 275

二、江湖派诗人的接受态度 278

三、谢翱等遗民诗人对韩孟诗派的接受 280

第六章 元白诗派在两宋的传播与接受 284

第一节 概述 284

第二节 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仿效 288

一、宋初游乐与崇白之风 289

二、宋初学白的代表诗人 291

三、晁迥与释智圆之崇白 294

第三节 王禹偁与白居易 298

一、王、白诗歌之关联 298

二、对唱和诗的热衷 301

三、讽喻诗创作及其他 303

第四节 欧、梅对元白诗派的接受 307

一、对白居易的基本态度 308

二、讽喻精神与平淡特色 311

第五节 苏轼之“慕白”及其对白居易的超越 313

一、“出处依稀似乐天” 314

二、苏与白之差异及其对白的超越 320

三、苏轼等北宋诗人对白诗的仿效 327

第六节 “白俗”论及其在两宋的流变 339

一、“白俗”论辨析 339

二、“白俗”论影响下的北宋批评 341

三、南宋人如何看“白俗” 346

四、“白俗”论产生的思想文化原因 354

第七节 宋代评论视野中的元白诗派 357

一、道德评判与元稹接受 357

二、元白长篇及其优劣评说 361

三、对张王乐府的评价 365

四、对元白诗派之认定及其接受史的探寻 370

第七章 刘柳诗歌在两宋的传播与接受 373

第一节 概述 374

第二节 对刘柳政治作为的两种态度 376

一、否定态度之转变:以范仲淹、王安石为代表 377

二、否定态度的继承和变化:以《新唐书》、司马光和苏轼为中心 381

三、南宋人的延续和发展 389

第三节 欧、梅、王与刘柳诗歌 392

第四节 苏轼对柳宗元诗歌的诗学批评和创作接受 397

一、以陶、韦、柳同论的方式阐释柳诗风格 398

二、从柳诗接受主流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影响 403

三、从创作层面看苏轼对柳诗的接受 420

第五节 苏轼对刘禹锡的创作接受和理论发展 425

一、“刘郎”与“桃花”:苏、刘的讽刺诗 427

二、苏、刘诗句渊源关系之案例分析 434

三、“虚静”和“象外”:苏、刘创作理论之承接 444

第六节 江西诗派对刘禹锡诗的群体接受 448

一、对刘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48

二、对刘诗艺术的普遍喜爱和高度赞誉 453

三、以点化的方式借鉴刘诗 459

第七节 江西诗派与柳宗元诗歌 467

第八节 南宋诗话与刘柳诗歌 474

一、严羽《沧浪诗话》接受柳诗的贡献 475

二、刘克庄《后村诗话》对“诗豪”刘禹锡之解读 483

第八章 元和诗人别集的整理与传播 488

第一节 韩孟诗派别集的整理与传播 488

一、韩愈集、孟郊集 488

二、李贺集、贾岛集 492

第二节 元白诗派别集的整理与传播 494

一、白居易集、元稹集 494

二、张籍集、王建集 498

第三节 刘柳别集的整理和传播 5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