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讲义(上卷) 2
绪言 2
?、国人起源说 3
(一)西方人类起源说 5
(二)中国古代传说 5
(三)黄种人源流考 7
甲、国史精神动力及史书 8
一、国史之动力及其精神 11
(一)国史进步之动力 11
(二)中国立国之精神 13
(三)中西历史动力及立国精神之印证 15
二、国史特点及读史注意事项 15
(一)历史最悠久 16
(二)历史无间断 16
(三)历史最详密 16
(四)国史体裁 16
(五)注意国史之连续性 17
三、中国史书之演进 18
(附廿五史书目表) 21
乙、国史社会、经济、政治 22
四、中国之婚姻制度 22
(一)婚姻概说 23
(二)中国婚姻制度 24
(1)掠夺婚 24
(2)服务婚 25
(3)内婚制 25
(4)聘娶婚 26
(5)多妻制 27
①媵 28
②妾 28
③双娶 29
④通奸卖淫 29
(6)同姓不婚 32
(7)家族制度之下的婚姻 32
(8)周时合独政策 35
(9)结婚年龄 36
(10)结婚季节 37
五、中国之族制 38
(一)族制之变迁 38
(1)血族团体 38
(2)舅权 38
(3)氏族 39
①氏族之起源 39
②氏族之变迁 39
③姓与氏 40
④世系 42
(二)宗法制度 42
(1)同宗 42
(2)大宗宗子 43
(3)小宗宗子 43
(4)大宗职责 43
(三)家庭制度 43
(1)家庭之形成 43
(2)家庭之矛盾 45
(3)家庭之责任 45
(4)家往何处去 46
(四)继承制度 47
(1)母系氏族时期 47
(2)父系氏族时期 47
(3)无后问题 48
(4)私有财产处理 49
(5)立嗣立男之意 49
六、中国的社会 50
(一)社会概说 50
(二)中国社会 51
(1)贵族封建 52
①王 52
②诸侯 52
③士大夫 53
④庶民 53
⑤奴婢 53
⑥战国末期之变迁 53
1.王权衰微 53
2.郡县建立 53
3.姓氏衰微 54
4.士大夫衰微 54
5.庶人地位变迁 55
(2)军人商贾 55
(3)世族门第 56
(4)科举竞选 57
(5)阶级隔离 58
(6)官僚政客 59
(三)中西社会演进比较 61
(1)西方社会 61
(2)东方社会 62
七、中国的经济 64
(一)中国经济概说 64
(1)战国以前 64
(2)秦汉至唐中业 64
(3)唐中业至明朝 65
(4)明末至清末 65
(5)清末至抗战前 65
(二)中国经济结构之形成 66
(1)游行与定居经济结合 68
(2)农业与工艺经济结合 68
(3)农业与工业、畜牧、建筑结合 68
(三)中国人的经济概念 68
(四)中国经济上的反常措施 69
(1)保障穷人 69
(2)各行业平等 69
(3)不打经济算盘 70
(4)美善的私情 71
(5)生产道德 71
(6)劳动喜悦 72
(7)互助不争 72
(五)中国经济制度 72
(1)户口赋税 73
(2)土地制度 76
(3)封邑 80
(4)员外 80
(5)税制 80
(6)粮仓 81
(7)析产 82
(8)官贷 82
(六)东西经济发展之比较印证 83
(1)青铜时代 83
(2)铁器时代 83
(3)机器纺织时代 83
(4)蒸气时代 83
(5)原子时代 84
(七)结论 84
八、中国的政治 85
(一)中国政体 86
(二)中国政治制度 88
(1)封建至统一 88
(2)王室政府至仕人政府 88
(3)仕族门第至科举竞选 88
(三)由官制看政治之演进 89
(1)秦汉官制 89
(2)魏晋南北朝 89
(3)隋唐 90
(4)宋代 91
(5)元代 91
(6)明代 92
(7)清代 92
(四)中国的民权与宪法 93
(1)民权 93
(2)宪法 94
丙、国史盛衰趋势 96
九、历代盛衰大势 96
(一)政治因素 96
(二)经济因素 98
(1)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98
(2)经济系统之构成 99
(3)从经济观点看历代盛衰 99
①周代 100
②秦 100
③汉 100
④三国 102
⑤魏晋南北朝 103
⑥隋 103
⑦唐 104
⑧宋 106
⑨元 108
⑩明 109
(11)清 110
十、中国之积弊 111
(一)周代初尝权利滋味 111
(二)秦代争权保权 112
(三)汉代结党争权 112
(四)三国争地夺权 112
(五)隋代争权逞欲 113
(六)中唐散漫不振 113
(1)社会解体 113
(2)贫弱无助 114
(3)科举变质 114
(七)宋代因循苟安 114
(八)忙于征战的元朝 115
(九)匆忙错误的明朝 116
(十)颟顸无能的清朝 116
(十一)民国不停的纷争 117
(1)匆促鼎革 117
(2)新旧混杂 118
(3)政治无中心 118
(4)民间无气节 118
(十二)今日之症结 118
(十三)未来之变及适应 120
丁、中西之别 122
十一、中西文化之比较 122
(一)文化文明之阐释 123
(1)文 123
(2)文明 123
(3)文化 123
(二)中西文化之区别 124
(1)东方 124
(2)西方 124
(3)共产主义 125
(三)中西历史文化之区别 126
(1)治国史偏颇趋向 126
①古书不足信 126
②采西法分期 127
③科学考证 127
(2)中西不同之点 127
①历久常新 127
②不易瞭解 127
③天下为公 127
④成物制物 128
⑤浩瀚广大 128
⑥生之喜悦 128
⑦重人不重物 128
⑧天人密切 128
⑨志在天下 128
⑩王道永恒 128
(11)有份有位 128
(12)团圆对称 129
(13)演变化生 129
(14)伦常关系 129
(15)人的和谐 129
(16)虚实奇正 130
(17)顺乎自然 130
(18)注重礼乐 130
(19)史为中心 130
(20)穷通变换 130
中国通史讲义(下卷) 133
绪言 133
甲、中国学术思想概说 137
一、学术思想之形成 137
二、学术思想之内容 138
三、学术思想研究之方法 140
四、中西学术思想之区别 141
五、中国学术思想之发展 142
六、中国学术思想之地位 145
(一)贵族、宗教、学术三位一体 145
(二)学术脱离宗教而独立 145
(三)学术超然政治之上 146
七、中国学术思想演进分期 147
(一)春秋战国时期 147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47
(三)晚唐五代时期 147
(四)民国时期 147
八、中国学术思想之转变 148
九、中国学术思想之派别 149
十、中国学术思想概要表 151
十一、中国学术思想之性格及其脉动 154
(一)墨家 154
(二)道家 155
(三)儒家 155
(四)佛家 155
十二、中国学术思想之基本原则 156
(一)学术思想之用途 156
(二)学术思想之实际作用 156
(三)学术思想不易之道 156
十三、中国学术思想之精神 157
(一)妙乐 157
(二)道统 158
(三)境界 159
十四、中国学术思想之弱点 159
(一)过重实践 159
(二)不重立言 160
(三)不重智识 160
(四)不重逻辑 160
(五)忽略宇宙论 161
十五、西洋文化之发展 161
(一)竞争思想 161
(二)仁爱思想 161
(三)法治信念 162
(四)西洋思想之核心问题 162
十六、中西文化交流所带来的问题 163
(一)先秦 163
(二)西洋中世纪 163
(三)宋明 163
(四)晚清 163
十七、三民主义与中国文化之渊源 164
十八、中西学术思想未来的发展 166
(一)中国 166
(二)希伯来 166
(三)希腊 166
(四)印度 167
(五)未来思想之趋向 168
乙、儒家 169
一、孔子 169
(一)何谓儒 169
(二)何谓儒家 170
(三)孔子生平 170
(四)孔子思想 177
(1)中心思想——仁 177
①仁的重要 177
②儒术 178
③仁的内涵 178
(2) 基本修养 180
①忠恕 180
②四毋 180
③三友 181
④君子 181
(3)伦理 182
(4)孝道 183
(5)政治 184
(6)其他 185
(五)儒道的实行 185
(1)目的 185
(2)基础 185
(3)实行程序 186
(六)生死之辩 187
(七)孔子的几个重要观点 187
(1)哲学 187
(2)组织 187
(3)古今 187
(4)伦理 188
(5)鬼神 188
(6)天人 188
(7)现实永生 188
(八)儒家哲学之重点 188
(1)生生 188
(2)尽性 189
(3)天人合德 189
(4)知行合一 189
(九)儒门课程 189
(十)孔子思想体系表 191
二、孟子 192
(一)孟子生平 192
(二)孟子著作及思想 194
(1)著作 194
(2)思想 194
①道德主义 194
②王道主义 194
③民贵思想 195
④性善思想 195
⑤圣人主义 196
三、荀子 197
(一)荀子生平 197
(二)学术思想 198
(1)唯物倾向 198
(2)性恶论 199
(3)心性说 199
①以心节欲 199
②好恶相连 199
③权衡利害 200
④静虚之道 200
⑤强调礼义 200
⑥以礼代法 200
(4)政治哲学 200
①尽伦尽制 200
②分工互助 200
四、法家 201
(一)齐法家 201
(二)晋法家 202
(1)重术派 202
(2)重法派 202
(3)重势派 203
(4)集三派之大成 203
(三)法家思想 203
(1)法治观念 204
(2)国家主义 204
(3)功利主义 204
(4)兵农合一 204
(5)驱民耕战 204
五、阴阳家 205
邹衍及其思想 206
(一)大九州说 206
(二)五德终始说 206
六、宋明理学 207
(一)理学所包含的学派 207
(1)玄学 207
(2)佛学 208
(3)经学 208
(二)理学之内容 208
(1)象数 208
(2)理气 208
(3)心性 208
(三)理学的本体论 209
(1)本体论 209
(2)心性论 210
(3)修养论 210
(四)传统思想的中心问题 211
(1)天人问题 211
(2)知识问题 212
(五)理学如何解决人生问题 213
(1)陆象山 213
(2)弗洛姆 214
(2)基督教 215
(3)佛家 215
(4)疏离问题 215
(5)理学解决的方法 217
(6)理学的和谐沟通 217
①仁爱 217
②智慧 217
③道义 217
七、结论 217
丙、墨家 219
一、墨子 219
(一)墨子生平 219
(二)墨子著作 222
(1)墨子 222
(2)墨经 223
(三)墨子思想 223
(1)墨家之道 223
①宇宙论 223
②修养论 223
③实践论 223
④人生论 223
⑤政治论 223
⑥辩证论 223
(2)基本观念 223
①兼爱 223
②天志 224
③非攻 224
④尚贤 224
⑤实利 224
⑥自力 224
(3)应用哲学 224
①功利主义 224
②奋斗目标 225
(四)墨家组织 226
(1)钜子 226
(2)宗教制裁 226
(3)政治制裁 227
(五)自然科学(墨经) 227
(1)智识论及逻辑思想 227
(2)社会政治伦理思想 228
(3)自然科学 230
(六)墨家思想体系表 234
二、公孙龙子 235
(一)生平及著作 235
(二)白马论 235
(三)坚白论 237
(四)合异同 239
(五)离坚白 240
三、惠施 241
(一)思想目的 242
(二)物理分析 243
四、结论 243
(一)墨子思想之贡献 243
(二)墨子思想之缺点 245
丁、道家 246
一、杨朱 246
(一)杨朱简介 246
(二)基本观念 246
(三)生死观点 247
(四)现实观点 247
二、老子 247
(一)老子传说 248
(二)老子著作 248
(三)思想重点 249
(四)哲学要旨 249
(1)哲学体系—— 250
(2)哲学基础——道 250
①道之说明 250
②道之循环 251
③道之对待 251
④道之法则 252
(3)哲学精神 253
(附道之表解) 255
三、庄子 256
(一)庄子生平 256
(二)庄子著作及行谊 257
(三)庄子思想概要 260
(1)定律 261
(2)方法 261
(3)情操 261
(4)政治 261
(四)庄子理论 261
(1)道 261
①时空观 263
②是非观 263
③社会观 263
(2)无 263
(五)庄子思想重点 264
(1)齐?物论 264
(2)无待逍遥 265
(3)破生死执 265
(4)恬淡寡欲 267
(5)顺性保真 267
(6)虚静无为 267
(7)无用为用 268
(8)全生 268
(附庄子道之分解表) 269
(六)结论 269
四、抱扑子 271
(一)抱扑子自述 271
(二)抱扑子著作 272
(1)内篇 272
①畅言 272
②论仙 272
③对俗 272
④至理 272
⑤道意 272
⑥明本 272
⑦杂应 273
⑧地真 273
(2) 外篇 273
①崇教 273
②时难 273
③用刑 273
④源诫 274
(3)养生篇 274
戊、佛家 277
一、禅宗之起源 277
二、慧能 278
三、禅宗重要原则 279
四、禅所使用的方法 280
(一)佛 280
(二)禅 281
五、禅的哲学 281
(一)摩诃 281
(二)般若 281
(三)波罗密 282
六、佛与菩提 282
七、禅修方法 283
(一)智性法 283
(二)意志法 283
八、禅之特质 284
(一)教外别传 284
(二)不立文守 284
(三)直指人心 284
(四)见性成佛 284
九、禅究竟是什么 285
十、禅非虚无 286
十一、禅非理性 290
十二、禅是高度的肯定 293
十三、禅是日常生活 295
十四、禅悟 298
(一)非集中非预期 299
(二)突然闪出如释重负 299
(三)超理论不思考 299
(四)大变动新境界 300
(五)无外力无对象 300
(六)恢复正常 300
十五、结论 302
(一)阴阳 302
(二)五行 303
(三)气 303
(四)太极 303
(五)有无 303
(六)动力 303
(七)慎始 304
(八)顺乎自然 304
(九)祸福相倚 304
(十)齐一物论 304
(十一)穷理尽性 304
(十二)生之喜悦 305
十六、现代人的隐忧 305
(一)人与自然分离 305
(二)贪婪与智慧具增 306
(三)仇视排挤 306
(四)人性兽性矛盾 306
(五)倚赖与享受 306
(六)反叛与固执 307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泰国通史 珍藏本》段立生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7卷》张静如总主编 2014
- 《中国通史》崇贤书院主编 2016
- 《二十面体和5次方程的解的讲义》(德)菲利克斯·克莱因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3卷》温乐群,周良书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5卷》陈明显,李永丰,苗伟东 2014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1卷》王令金 2014
- 《西方地理通史》文聘元编 2019
- 《柳诒徵自述》柳诒徵著;文明国编 2013
- 《国史要义》柳诒徵著 2014
- 《柳治徵中国文化史 上》柳治徵著 2013
- 《柳治徵中国文化史 中》柳治徵著 2013
- 《企业知识资本管理 人力与组织资本互动转化机制探究的视角》范徵著 2013
- 《谈谈癌,跳跳舞 抗癌人生的下半场《与癌圆舞》续编》关瑞徵著 2013
- 《柳治徵中国文化史 下》柳治徵著 2013
- 《中国通史讲义》周徵著 1986
- 《国史要义》柳诒徵著 2018
- 《中国文化史 下》柳诒徵著 2015
- 《为革命事业奉献终生》王纪华纪念集编审委员会 1995
- 《事业单位招聘护士综合应试策略》杨会香,井秀玲,马小霞主编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上班族出走 90年代生涯新主张 事业与休息的平衡观》廖和敏著 1996
- 《莎士比亚公司》(美)西尔薇亚·比奇 2020
- 《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管理方法技术与服务创新丛书 俄罗斯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徐胡乡责编;肖秋会 2019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ANSYS有限元基础教程》王新荣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