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法理学
法理学

法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晖,陈金钊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40175746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
《法理学》目录
标签:法理学 法理

转型社会的法理面向——纯粹法理学导言 1

一、普通法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

目录 1

二、纯粹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三、纯粹法理学的研究范围 6

四、纯粹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9

第一节 宏观存在视角的法律概念 15

一、作为存在的、可被实证的法律 15

第一章 法律概念 15

二、从宏观存在视角理解法律概念 17

第二节 作为法律要素的法律概念 23

一、法律的构成要素 23

二、作为法律构成要素的法律概念 25

第三节 法律的特征 28

一、规范之为法律的特征 28

二、强制之为法律的特征 29

三、法律的普遍性特征 30

四、法律的公开特征 31

五、法律的明晰特征 32

六、法律的可诉特征 33

七、法律的程序特征 34

第四节 法律概念与司法 35

一、宏观存在视角的法律概念与司法 35

二、作为法律要素之法律概念与司法 37

第一节 法律体系的含义与特征 41

一、法律体系的含义 41

第二章 法律体系 41

二、法律体系的特征 43

第二节 演绎建构主义的法律体系——立法中心主义的法律体系 50

一、演绎建构性法律体系的含义 50

二、演绎建构性法律体系的特征 50

三、演绎建构性法律体系的逻辑根据 51

第三节 归纳进化主义的法律体系——司法中心主义的法律体系 54

一、归纳进化主义法律体系的含义 54

二、归纳进化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55

三、归纳进化主义法律体系的哲学基础 56

一、法律体系与部门法的划分 59

第四节 法律体系与司法 59

二、法律体系对司法的作用 61

三、司法对法律体系的作用 63

第三章 法律原则 67

第一节 法律原则的含义及特征 67

一、法律原则的含义 67

二、法律原则的特征 69

一、法律原则分类的不同观点 72

第二节 法律原则的分类 72

二、不同视角下的法律原则分类 73

第三节 法律原则的效力和适用条件 77

一、法律原则效力问题的争议 77

二、法律原则的效力何在 78

第四节 法律原则与司法 83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 83

二、法律原则对司法的作用 83

三、法官和司法活动对法律原则的作用 85

第一节 法律规则的含义与特征 89

一、法律规则的含义 89

第四章 法律规则 89

二、法律规则的特征 90

第二节 法律规则的分类 94

一、以法律规则的内容为根据的分类 94

二、以法律规则的完整程度为根据的分类 96

三、以法律规则的效力为根据的分类 97

四、以法律规则与其调整对象在逻辑上的关系为根据的分类 99

第三节 法律规则的要素 100

一、法律规则要素的含义及学说 100

二、法律规则要素的具体内容 101

第四节 法律规则与司法 108

一、两者的一般关系 108

二、法律规则是司法的主要规范依据 109

三、司法对法律规则的完善功能 111

第五章 判例规则 115

第一节 判例规则的基本含义 115

一、判例作为法律规则 115

二、判例规则的学理界定 116

三、判例规则的普遍价值 118

一、对我国既有判例(法律)观念的反思 119

第二节 判例规则的法律性质 119

二、判例规则的法律性质 120

三、判例法规则与人类经验 123

第三节 判例规则的特征 123

一、判例规则特征的比较视域 123

二、判例规则的内在特征 124

第四节 判例规则与法官职业 130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 130

二、法官职业缔造判例规则 130

三、判例规则完善法官职业 132

第六章 法律实体 136

第一节 法律实体的含义与特征 136

一、法律实体的含义 136

二、法律实体的特征 137

第二节 法律实体与实质理性、形式理性 141

一、实质理性的含义 141

二、法律实体与实质理性 142

第三节 法律实体的实践价值 146

三、法律实体与形式理性 146

一、法律实体是检视法律合法性的价值根据 147

二、法律实体表明根据良法统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8

三、法律实体作为实质理性的规范表达,本身是法律实践的指示灯 149

四、法律实体在结果意义上最终决定着人们的权利实有状态 150

第四节 法律实体与司法 151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 151

二、法律实体对于司法活动的作用 152

三、司法活动对于法律实体的作用 154

一、法律程序的含义 160

第七章 法律程序 160

第一节 法律程序的含义与特征 160

二、法律程序的特征 162

第二节 法律程序与形式正义 166

一、形式正义的含义 166

二、形式正义与法律的一般关系 166

三、法律程序与形式正义的关系 167

第三节 法律程序的实践价值 171

一、法律程序方便了主体在交往行为中的路向选择 171

二、法律程序预设了国家权力干预主体行为的范围 172

三、法律程序提供了主体交往中权衡利弊时的行动准则 174

四、法律程序打开了主体预知未来的透明视界 176

第四节 法律程序与司法 178

一、两者的一般关系 178

二、司法过程的程序性质 179

第八章 法律事实 186

第一节 法律事实的含义 186

一、我国学者以往关于法律事实的基本观点 186

二、四个视角的法律事实 187

三、法律事实的界定 189

第二节 事实的规定性和法律的规范 190

一、人类生活中事实的规定性与法律调整 190

二、不同事实之规定性的认知方式与法律调整 191

三、关于事实与法律关系的一般结论 195

第三节 狭义的法律事实及其特征 198

一、狭义的法律事实的概念 198

二、狭义的法律事实的分类 198

三、狭义的法律事实的特征 200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 202

第四节 法律事实与司法 202

二、法官根据法律事实决疑解纷 203

三、法官分析法律事实以发现法律 204

四、法官依据法律事实来创制法律 205

第九章 法律调整 209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内涵 209

一、关于法律调整的不同学术观点 209

二、法律调整的主体 210

三、法律调整的对象 212

四、法律调整的内在动力 213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机制 214

一、法律调整机制的含义 214

二、法律调整事实世界的根据 215

三、法律调整事实世界的原理 216

第三节 法律调整的方式 220

一、法律调整方式的一般问题 220

二、权利规范与放任性调整 221

三、义务规范与导向性调整 224

四、道义规范与奖励性调整 225

五、越轨行为与强制性(制裁性)调整 226

第四节 法律调整与司法 227

一、司法作为法律调整的最终阶段 228

二、司法活动需要贯彻法律调整的不同方式 228

三、法律调整需要借助司法活动 229

四、司法决定着法律调整的权威效果 230

第一节 社会关系与法律调整 232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 232

第十章 法律关系 232

二、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 234

第二节 法律关系:概念、特征、分类 235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235

二、法律关系的特征 237

三、法律关系的分类 240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要素和运行 245

一、法律调整下的主体:法律关系主体 245

二、法律调整下的客体:法律关系客体 247

三、权利义务的法律调整:法律关系的内容 250

四、法律关系的运行 252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 253

第四节 法律关系与司法 253

二、法律关系是司法的直接目的和事实根据 254

三、司法活动是恢复、维护、修整法律关系的基本机制 257

第十一章 法律效力 261

第一节 法律效力的内涵与外延 261

一、法律效力的内涵 261

二、法律效力的外延 263

一、法律效力逻辑前提的一般问题 268

第二节 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实质合理性追求 268

二、法律中的主体需要与法律效力 269

三、法律中的“事物关系的规定”与法律效力 271

第三节 法律的逻辑技术效力——形式合理性追求 273

一、法律的逻辑技术效力的一般问题 273

二、法律的表达技巧与其效力 275

三、法律的程序性质与其效力 277

四、法律的强制保障与其效力 278

二、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实现机制 279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 279

第四节 法律效力与司法 279

三、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创生机制 280

四、司法是法律效力的补救机制 282

第十二章 法律实效 285

第一节 法律实效的含义解释 285

一、法律实效的概念 285

二、法律实效的逻辑指向 286

第二节 法律实效的实现样式和条件 289

一、法律实效的实现样式 289

二、法律实效实现的保障机制 291

第三节 法律实效与法律评估 296

一、法律评估的含义 296

二、法律评估的根据 299

三、法律评估的作用 300

第四节 法律实效与司法 301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问题 301

二、司法对法律实效的基本影响 301

三、法律实效对司法活动的作用 303

一、关于法律职业的不同观点 308

第十三章 法律职业 308

第一节 法律职业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308

二、法律职业的内涵 309

三、法律职业的外延 311

第二节 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其特征 313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含义 313

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特征 314

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活动场域 321

一、三者对法律负责的原因不同 322

第三节 不同法律职业之差异比较 322

二、三者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同 325

三、三者从业的态度不同 326

四、三者从业的方式不同 328

五、三者的职业性质不同 328

第四节 法律职业与法治 330

一、民众、法律精英与法治 330

二、法律职业者与法治 330

三、一般的结论 335

第十四章 法律思维 338

一、关于法律思维定义的检索与分析 339

第一节 什么是法律思维 339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346

三、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 347

第二节 法律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350

一、法律思维结构 351

二、法律思维方法 352

三、法律思维程序 354

一、我国现存法律思维对法治的影响 358

第三节 法律思维方式与法治 358

二、法律思维对法治的积极意义 360

第十五章 法律发现 364

第一节 法律发现的必要性 364

一、面对多种多样的法律,法官必须识别 367

二、法律解释的多样性使法官必须选择 368

三、司法过程的复杂性使法官必须慎思 370

第二节 法律发现的立场及特征 371

一、认识法律发现的立场 371

二、法律发现的特征 375

第三节 法律发现的思维走向 379

一、法律发现的主要场所 380

二、法律发现的辅助场所 383

第十六章 法律渊源 387

第一节 法律渊源定义的检索 387

一、国际法学中的法源定义 388

二、民法学与经济法学中的法源定义 389

三、法理学中的法源定义 391

四、法律渊源概念的进一步分析 395

第二节 司法立场的法律渊源 399

一、法律渊源与法律发现 400

二、法律渊源的实质是法官法源 401

三、法律渊源与法律解释 403

第三节 法律渊源的分类及其意义 406

一、法官判案的正式渊源 406

二、法官判案的非正式渊源 409

三、法律渊源与法治 413

一、法律解释的对象 418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对象与目标 418

第十七章 法律解释 418

二、法律解释的立场 420

三、法律解释的目标 421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特征 423

一、法律解释的独断性与探究性 423

二、法律解释的创造性 426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论属性 427

一、法律解释的原则 429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原则与方法 429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 432

三、法律解释的方式 435

四、法律解释的结果 437

第十八章 法律论证 441

第一节 法律论证问题的提出 441

一、司法之法需要证成 441

二、从法律感到法律论证 445

三、法律论证的方法论意义 449

一、论证与法律论证 451

第二节 法律论证的特征 451

二、法律论证的特征 455

第三节 法律论证的场景及其方法 460

一、法律论证的场景 460

二、法律论证与正确判断 463

三、法律论证与说服 466

第十九章 法律推理 471

第一节 对法律推理的界定 471

一、法学视野中的法律推理定义 472

二、法律逻辑学视野中的法律推理定义 473

三、归纳推理、实质推理与法律推理 474

第二节 三段论与法律推理 476

一、对三段论推理的种种责难 476

二、三段论意义的再生 481

三、法律推理与判决理由 484

第三节 法律推理对法治的意义 489

一、法律推理有助于法治的实现 489

二、坚信法律推理的可能性是法治论者的最后堡垒 490

三、在司法过程中坚守法律推理是现代法治的特征 492

后记 4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