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塑料薄膜手册
塑料薄膜手册

塑料薄膜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埃及)艾尔赛义德M.阿卜杜勒-巴里(ElsayedM.Abdel-Bary)张玉霞,王向东译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579044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聚烯烃薄膜生产技术,聚烯烃薄膜的加工,加工工艺及其耐性,助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聚氯乙烯的分解与稳定以及废弃物的回收。
《塑料薄膜手册》目录

第1章 聚烯烃薄膜生产技术 1

1.1 简介 1

目录 1

1.2 聚烯烃的结构 2

1.2.1 低密度聚乙烯 2

1.2.2 高密度聚乙烯 3

1.2.3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3

1.2.6 聚丙烯共聚物 4

1.3 聚烯烃薄膜的形态 4

1.2.5 聚丙烯 4

1.2.4 极低密度聚乙烯和超低密度聚乙烯 4

1.4 聚烯烃的流变性能 5

1.4.1 高密度聚乙烯 5

1.4.2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6

1.4.3 极低密度聚乙烯和超低密度聚乙烯 6

1.4.4 长支链低密度聚乙烯 6

1.4.5 聚丙烯 7

1.5 吹塑薄膜生产(管膜法) 8

1.5.1 挤出机的性能 8

1.5.2 螺杆设计 9

1.5.3 霜白线和吹胀比 9

1.6.1 挤出工艺 10

1.6 流延薄膜生产 10

1.6.3 挤出涂覆 11

1.7 薄膜的拉伸 11

1.7.1 吹胀过程中的拉伸 11

1.7.2 拉伸取向 11

1.6.2 轧光 11

1.7.3 双向拉伸(双向拉伸聚丙烯) 12

1.8 表面性能 12

1.8.1 光泽度 12

1.8.2 雾度 13

1.8.3 表面能 13

1.9 表面改性 14

1.9.1 电晕放电 14

1.8.4 滑爽性 14

1.8.5 粘连 14

1.9.2 防粘连 15

1.9.3 滑爽添加剂 15

1.9.4 润滑剂 16

1.9.5 抗静电剂 16

1.10 内添加剂 16

1.10.1 抗氧剂 16

1.11 力学性能 17

1.10.2 紫外线吸收剂 17

1.11.1 拉伸性能 18

1.11.2 冲击性能 19

1.11.3 动态力学性能 20

1.11.4 介电性能 20

1.12 显微分析 21

1.12.1 光学性能——应变时的偏光效果 21

1.1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蚀刻 22

1.12.3 原子力显微镜 22

1.13.2 温度调制DSC 23

1.13.1 差示扫描量热计 23

1.13 热分析 23

1.14 红外光谱 24

1.14.1 特性 24

1.14.2 共混物和复合层的组分分析 24

1.14.3 表面分析 24

1.14.4 其他性能 25

1.15 应用 25

1.15.1 包装 25

1.15.2 复合薄膜 26

1.15.4 热封 27

1.15.3 共挤出薄膜 27

1.15.5 农用 28

1.16 结论 28

参考文献 28

第2章 聚烯烃薄膜的加工 31

2.1 简介 31

2.2 影响树脂基本性能的参数 32

2.2.1 分子量(摩尔质量)和分布指数 32

2.2.2 熔体流动速率(流动性能) 32

2.2.3 密度 33

2.2.4 链支化 34

2.2.5 特性黏度 35

2.2.6 熔点和熔化热 36

2.2.7 熔体性能——流变 36

2.2.8 拉伸黏度 37

2.2.9 弹性 38

2.3 吹塑薄膜挤出(管膜法) 38

2.3.1 简介 38

2.3.2 吹塑薄膜工艺 39

2.3.3 不同的薄膜冷却方法 39

2.3.4 挤出机规格 41

2.3.6 挤出设备的选型 42

2.3.5 功率 42

2.4 流延薄膜的挤出 44

2.4.1 流延薄膜生产工艺 44

2.4.2 挤出参数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45

2.4.3 吹胀比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47

2.5 加工中疑难问题解答 47

2.6 收缩薄膜 51

2.6.1 收缩膜的种类 51

2.6.2 收缩膜的性能 51

2.6.3 收缩膜的生产 52

2.6.4 收缩烘道和烘箱 54

参考文献 55

第3章 聚丙烯薄膜的加工工艺及其耐久性 58

3.1 简介 58

3.2 PP的结构和合成 61

3.3 薄膜加工 67

3.4 添加剂 67

3.5 PP的UV降解性 68

3.5.1 UV降解机理 68

3.5.2 UV降解对PP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69

3.5.3 添加剂对PP的稳定作用 70

3.6.1 材料和实验步骤 71

3.6 实例分析 71

3.6.2 耐久性-微观结构间的关系 72

3.6.3 耐久性-加工条件间的关系 74

3.6.4 耐久性-添加剂性能间的关系 77

3.7 结论 80

参考文献 81

第4章 助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 86

4.1 简介 86

4.2 非均匀聚合物结构 86

4.3 助剂吸附 86

4.4 助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的定量分析 90

4.5 助剂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94

4.5.1 结晶度和超分子结构 94

4.5.2 聚合物取向的影响 94

4.5.3 聚合物极性基团的作用 96

4.5.4 第二种化合物的影响 97

4.5.5 高分子量助剂的溶解特性 98

4.5.6 聚合物氧化的影响 99

4.6 助剂的溶解度及其损失 100

参考文献 101

5.1 简介 105

第5章 聚氯乙烯:分解与稳定 105

5.2 PVC稳定性差的影响因素 106

5.3 羰烯丙基的鉴别 109

5.4 稳定PVC的主要方法 111

5.5 PVC的光稳定 115

5.6 增塑剂对PVC在溶液中分解的影响 116

5.7 PVC的“反应echo”稳定性 122

5.8 今后的任务 123

参考文献 124

6.2 作用机理 128

第6章 聚合物阻燃剂的生态环境问题 128

6.1 简介 128

6.3 卤化二苯醚——二?英 130

6.4 阻燃体系 133

6.5 膨胀型添加剂 134

6.6 聚合物有机成焦物 140

6.7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143

参考文献 146

第7章 污染环境中聚合物与氧化氮的相互作用 149

7.1 简介 149

7.2.1 乙烯基聚合物:PE、PP、PS、PMMA、PAN、PVC和PVF 150

7.2 NO2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 150

7.2.2 不饱和聚合物 152

7.2.3 聚酰胺、聚氨酯和聚酰胺-酰亚胺 156

7.3 NO与聚合物的反应 159

7.4 结论 164

参考文献 165

第8章 塑料薄膜的改性 168

8.1 简介 168

8.2 力学性能的提高 168

8.2.1 拉伸 168

8.3 化学改性 169

8.2.3 交联 169

8.2.2 结晶 169

8.3.1 氟化 170

8.3.2 氯化 171

8.3.3 溴化 171

8.3.4 硫化 172

8.3.5 化学蚀刻 172

8.3.6 接枝 173

8.4 表面改性的物理方法 175

8.4.1 等离子体处理 175

8.4.2 电晕处理 175

8.5.1 重量法 176

8.5 表征 176

8.5.2 热分析 177

8.5.3 扫描电子显微镜 177

8.5.4 溶胀测量 177

8.5.5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177

8.5.6 介电松弛 178

8.5.7 表面性能 178

8.5.8 光谱分析 178

8.5.9 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法或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179

8.6 应用 179

参考文献 180

第9章 塑料薄膜在包装中的应用 185

9.1 简介 185

9.2 包装的作用 185

9.3 软包装的种类 186

9.3.1 缠绕包装 186

9.3.2 袋、大袋和封合袋 187

9.3.3 封合袋的生产 188

9.3.4 开口与再封口性 188

9.4 热封 189

9.6 主要的包装薄膜 190

9.6.1 低密度聚乙烯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190

9.5 包装薄膜的其他应用 190

9.6.2 高密度聚乙烯 192

9.6.3 聚丙烯 192

9.6.4 聚氯乙烯 192

9.6.5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93

9.6.6 聚偏氯乙烯 194

9.6.7 聚三氟氯乙烯 195

9.6.8 聚乙烯醇 195

9.6.9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196

9.6.10 聚酰胺(尼龙) 197

9.6.13 其他塑料 198

9.6.11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和酸类共聚物薄膜 198

9.6.12 离子聚合物 198

9.7 多层塑料薄膜 199

9.7.1 涂覆 199

9.7.2 复合 199

9.7.3 共挤出 200

9.7.4 镀金属 200

9.7.5 氧化硅涂覆 200

9.7.6 其他无机阻透涂覆 201

9.8 表面处理 201

9.10 印刷 202

9.9 静电放电 202

9.11 阻透材料与渗透 203

9.12 环境问题 205

参考文献 206

第10章 塑料薄膜在农业上的应用 207

10.1 简介 207

10.2 塑料薄膜的生产 207

10.3 农用塑料薄膜的性能 208

10.4 大棚膜对阳光辐射的稳定性 208

10.4.1 紫外线稳定剂 209

10.4.2 稳定剂功效要求 210

10.4.3 实验室和室外光氧化的评估 213

10.5 影响大棚膜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213

10.5.1 温度 213

10.5.2 湿度 214

10.5.3 风 214

10.5.4 雾的形成 214

10.5.5 环境污染 215

10.5.6 农药的影响 215

10.6 大棚膜耐老化性 215

10.6.1 老化因素的评估 215

10.6.2 化学结构的变化 216

10.7.1 简介 217

10.7.2 环境污染 217

10.7 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 217

参考文献 219

第11章 评估烧伤植皮效果的物理化学标准 224

11.1 简介 224

11.2 现代外科烧伤植皮 224

11.2.1 动物原生材料基植皮 226

11.2.2 合成材料基植皮 227

11.2.3 植物原生材料基植皮 227

11.3.1 吸收-扩散性能 228

11.3 所测烧伤植皮性能的选用 228

11.3.2 黏结性能 229

11.3.3 力学性能 229

11.4 烧伤植皮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方法 229

11.4.1 材料多孔性的测定 229

11.4.2 孔的尺寸和数目的测定 229

11.4.3 材料-介质界面表面能的估算 230

11.4.4 材料吸收性的测定 230

11.4.5 烧伤植皮空气透过率的测定 231

11.5.1 烧伤植皮吸收性的测定 232

11.5 结果和讨论 232

11.4.6 烧伤植皮黏结性的测定 232

11.4.7 烧伤植皮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232

11.5.2 烧伤植皮对液体介质的吸收动力学 236

11.5.3 烧伤植皮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238

11.5.4 烧伤植皮的空气透过率测定 241

11.5.5 烧伤植皮的黏结性测定 246

11.6 烧伤植皮的作用过程 248

11.6.1 从植皮表面蒸发水 248

11.6.2 植皮从含一定量水的肌体中吸收液体 249

11.6.3 水从伤口向周边的传质 250

11.7.2 急救用烧伤植皮的特性 251

11.7 急救用烧伤植皮效果的评估 251

11.7.1 急救用烧伤植皮的要求 251

11.8 结论 252

参考文献 253

第12章 塑料薄膜的测试 257

12.1 简介 257

12.2 对测试方法的要求 257

12.2.1 要求 257

12.2.2 测试结果的解释 258

12.3.2 试样调控 259

12.3 塑料薄膜的性能 259

12.3.1 尺寸 259

12.4 力学性能测试 260

12.4.1 拉伸性能测试(静态) 260

12.4.2 冲击强度 262

12.4.3 抗撕裂性 263

12.4.4 弯曲刚性(挠曲模量) 264

12.4.5 动态力学性能 264

12.5.4 耐化学品性 265

12.5.3 透明度 265

12.5.2 折射率和黄度指数 265

12.5.1 塑料的密度 265

12.5 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测试 265

12.5.5 雾度和透光率 266

12.5.6 着火点、燃烧特征速率和氧指数 266

12.5.7 静态和动态摩擦系数 266

12.5.8 塑料薄膜和固体塑料的镜面光泽 267

12.5.9 PE和PP薄膜的湿润张力 268

12.5.10 塑料薄膜的无约束线性热收缩率 268

12.5.14 13C NMR鉴别LLDPE的组分 269

12.5.13 平行板法测粘连力 269

12.5.11 收缩张力和取向消除应力 269

12.5.12 刚性 269

12.5.15 蠕变和蠕变破坏 270

12.5.16 室外天候老化 270

12.5.17 耐磨蚀性 270

12.5.18 耐划痕性 271

12.5.19 环境应力开裂 271

12.5.20 水蒸气透过率 271

12.6.1 PET薄膜的标准规范 272

12.6.2 LDPE薄膜的标准规范(通用和包装用薄膜) 272

12.6 塑料薄膜的标准规范 272

12.5.21 氧气透过率 272

12.6.3 MDPE和通用级PE薄膜(通用和包装用薄膜)的标准规范 273

12.6.4 OPP薄膜的标准规范 273

12.6.5 交联聚乙烯塑料的标准规范 273

参考文献 274

第13章 塑料废弃物的回收 279

13.1 简介 279

13.2 塑料回收的主要方法 279

13.2.2 二次回收 280

13.2.3 三次回收 280

13.2.1 一次回收 280

13.2.4 四次回收 281

13.2.5 结论 282

13.3 收集和分类 283

13.3.1 树脂的鉴别 283

13.3.2 树脂分选总论 284

13.3.3 根据密度分选树脂 284

13.3.4 根据颜色分选树脂 285

13.3.5 根据物理化学性能分选树脂 285

13.5 分选得到的PVC废弃物的再利用 287

13.4 分选得到的PET废弃物的再利用 287

13.5.1 混合塑料废弃物的化学回收 288

13.5.2 富含PVC的废弃物的化学回收 289

13.6 分选过的PE废弃物的回收 290

13.6.1 助剂对PE塑料废弃物的污染 290

13.6.2 再加工对PE废弃物的污染 291

13.7 HDPE的回收 291

13.7.1 回收HDPE的应用 291

13.7.2 橡胶改性制品 291

13.8 辐射回收技术 292

13.9 生物降解聚合物 292

参考文献 29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