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网络文化通论
网络文化通论

网络文化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文明,吕福玉著
  • 出 版 社:北京:学习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4702194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采用文化基本理论来界定网络文化概念,初步搭建了包括网络文化资源、网络文化行为、网络文化心态、网络文化制度和网络文化传播在内的网络文化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体系,并从媒介文化批判的视角,阐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提出文化存量的概念,力图推动网络文化成为21世纪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
《网络文化通论》目录

绪论——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1

一、抓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执政党新时期的一大要务 1

(一)抓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2

(二)提升和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2

二、网络生活:网民的“第二人生” 4

(一)网络造就的“第二人生” 4

(二)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需求假象 5

(三)虚拟照进现实 6

三、网络文化的“三位一体” 7

(一)人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化中的显现 7

(二)网络信息对人的影响和对文化的作用 7

(三)网络文化促使人的“向文而化” 8

四、网络:当代公民的“第四成长环境” 9

(一)网络环境的现状 9

(二)网络环境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关系 9

(三)“第四成长环境”的影响 10

五、上网:当代人的“第五习惯” 11

(一)“第五习惯”的原因 11

(二)“第五习惯”的表现 12

(三)“第五习惯”的利与弊 13

六、网络文化建设与“六大建设”紧密关联 13

(一)网络文化建设与“六大建设” 14

(二)全面协调,共同发展 15

第一章 网络文化界定 16

第一节 从文化的定义观照网络文化的概念 16

一、什么是文化 16

(一)文化的一般定义 16

(二)文化的基本形态 18

(三)文化的构成要素 18

二、什么是网络文化 19

(一)对网络文化的不同界定 19

(二)网络文化的科学内涵 21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基本结构 24

一、网络文化的五大要素 25

二、网络文化的“理想类型” 26

(一)网络文化模式: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27

(二)网络文化内容:诸多网络文化现象的综合体 28

(三)网络文化本质:人类新的网络化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图式 28

三、网络文化的不同层面 29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 30

一、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 30

二、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 33

三、网络文化的主体特征 36

第四节 网络文化的主要功能 38

一、网络文化功能简析 38

二、网络文化现状概览 44

第二章 网络文化资源 46

第一节 网络文化资源的概念、特征与发展 46

一、网络文化资源的概念 46

二、网络文化资源的特征 47

三、中国网络文化资源的发展 49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技术资源 50

一、计算机技术资源 51

二、网络技术资源 52

三、通信技术资源 55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内容资源 57

一、网络文化内容资源的特点与类别 57

(一)网络文化内容资源的主要特点 57

(二)网络文化内容资源的基本类别 58

二、网站文化资源 59

(一)网络文化内容资源建设要以网站为抓手 59

(二)网络文化内容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 60

三、网民文化资源 63

(一)网民概念辨析 63

(二)网民的文化诉求 64

(三)网络文化的平民视阈 65

四、网络文化资源的问题分析 68

五、网络文化资源的本土化 72

第三章 网络文化行为 74

第一节 网络时空的无限扩展性 75

一、网络时间的无限扩展 75

二、网络空间的无限扩展 76

三、“网络疆域”与“电子邻近” 77

第二节 网络行为的多样性 79

一、从热词流行分析网络言语行为的补救功能 79

二、从网络诸“客”看网民全新的生存方式 83

(一)网络“客”现象的形成与发展 83

(二)网络“客”群体的类别归属与网络“客”文化的传播特征 83

(三)网络“客”文化的双重透视 84

三、“人肉搜索”——网络行为带来的立法争议 87

第三节 网络行为的约束性 91

一、网络行为的善与恶 91

(一)网络行为的类型 91

(二)网络行为的善恶 92

(三)网络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93

二、网络行为的伦理规范 93

第四章 网络文化心态 97

第一节 网络流行文化所反映的大众心态 97

第二节 网络文化心态结构解析 105

一、网络文化的社会意识 105

二、网络文化的社会心理 106

第三节 网络文化心态功能分析 108

一、网络文化的政治、法律思想 108

(一)网络文化的政治思想 109

(二)网络文化的法律思想 112

二、网络文化的哲学、文学艺术意识 113

三、网络文化所反映的人们日常精神状态 116

四、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118

第五章 网络文化制度 123

第一节 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得与失 124

一、我们因网络而得到的 124

二、我们因网络而失去的 125

第二节 兴利除弊:网络文化的制度追求 126

一、网络文化是柄双刃剑 127

二、大兴网络文化之利 130

三、力除网络文化之弊 131

(一)网络文化传播造成的生态危害 132

(二)网络文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消极效应 133

(三)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135

第三节 规范发展:网络文化的制度设计 137

一、全党全民,共建共享 138

(一)加强网络信息和舆论监控机制 139

(二)强化正面网络评论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139

(三)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139

(四)结合网络重要时政,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139

二、在他律中规范 140

(一)制度现状:网络相关法律缺失 141

(二)法律尺度:确保平等共享与预防网络犯罪 142

(三)法律规制:保障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导性路径 142

三、在自律中发展 145

(一)网络文化的道德建设 145

(二)重视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 147

(三)强化网民自律意识 149

(四)引进“部分权利保留”的灵活版权行使模式 151

(五)网络自律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152

第六章 网络文化传播(上) 154

第一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互动性规律 154

一、互动的概念阐释 154

二、互动传播的意蕴与模式 157

三、网络互动的基本类型与具体形式 161

四、网络文化传播的线上与线下互动 163

五、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互动 166

第二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权威性规律 168

一、权威与权威性 169

二、网络文化传播中权威性的解构 170

三、网络文化传播权威性的重构 174

四、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正面作用 178

(一)网络意见领袖产生的原因 178

(二)网络意见领袖的构成 180

(三)网络意见领袖的特性 181

(四)网络意见领袖的正负作用 182

第三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非线性规律 183

一、线性传播与非线性传播 184

二、非线性传播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具体应用 189

(一)技术上的非线性 189

(二)信息检索的非线性 191

(三)传播方式的非线性 192

(四)网民思维的非线性 193

三、非线性传播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正负效应 193

(一)主要的正面效应 194

(二)突出的负面影响 196

四、非线性传播规律对网络文化传播的若干启示 198

第七章 网络文化传播(下) 202

第一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超时空规律 202

一、时空观与超时空理念 202

二、网络文化的超时空传播 206

三、网络文化超时空传播的正负效应 208

四、遵循超时空规律,发展健康网络文化 212

(一)遵循超时空传播规律 212

(二)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213

第二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对立效应规律 216

一、对立、对立效应及其规律性 217

二、现实社会矛盾冲突的折射 221

三、对立效应的破解与转化 224

四、媒体的社会弥合功能 227

第三节 网络文化传播的突变规律 230

一、突变论的基本特性与社会化应用 230

二、文化突变的一般法则与网络文化突变律 233

三、网络舆情的突变及其应对 237

(一)网络舆情突变的具体表征 237

(二)网络舆情突变的应对举措 238

第八章 网络文化批判 241

第一节 网络文化的现象学批判 242

一、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243

二、从“艳照门”事件看私人领域公共化 246

三、从博客看公共领域私人化 248

四、从李希光事件看网络实名制 251

五、“网络综合征”的文化反思 252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媒介文化学批判 254

一、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 255

二、网络文化与非网络文化 259

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261

四、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 263

五、网络文化传播的效果与公信力 267

第九章 网络文化建设 270

第一节 网络文化重在建设 271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技术建设 272

一、互联网新技术建设 273

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建设 275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 277

一、网络文学异军突起 278

二、网络恶搞亟待疏导 281

第四节 网络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86

一、网络文化建设调查结果分析 286

二、增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 290

第五节 网络文化视阈中的微博景观 291

一、“微博文化”高速渗入社会生活 292

二、裂变式传播碎片化信息 298

三、自媒体时代的“微文化” 301

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公民文化 303

五、“微博文化”与企业文化及消费文化 306

六、存量文化的数字化推广 308

第十章 网络文化管理 310

第一节 网络文化善在管理 310

一、网络文化的“脱序状态” 311

二、网络文化管理的强制性与非强制性 315

三、网络文化管理的内化与外化 315

四、变“守”和“堵”为“攻”与“疏” 316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技术管理 320

一、隐性的中心辐射状模式 320

二、“对等系统”的无中心状态 321

(一)Web 2.0与去中心化趋势 321

(二)传统过滤技术的弊端 322

三、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监管 323

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监管 326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内容管理 326

一、操作性语言对于思想的阉割和控制 327

二、有限管制:尽量减少直接干预 327

三、内容分级:值得探索的途径 328

四、志愿者:值得借鉴的做法 330

五、网络文化的公共治理 331

第十一章 网络文化: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 333

第一节“山寨文化”:文化发展的“双刃剑” 333

一、山寨文化的正面效应 333

二、山寨文化的负面影响 334

三、山寨文化的去路 336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文化存量与文化增量 336

一、网络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 337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扬弃与创新 338

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明 342

(一)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342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补融合 347

第三节 文化网络化:文化发展的加速器 352

一、网络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足的弥补 353

二、网络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355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信息化社会的主导产业 356

一、什么是网络文化产业 356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357

三、网络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58

参考文献 361

后记 3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