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针灸学概要
中国针灸学概要

中国针灸学概要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4048·2891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针灸学概要》目录

上篇 中医学基础概述 3

第一章 阴阳、五行 3

一、阴阳 3

(一)阴阳的对立依存 3

(二)阴阳的消长转化 5

二、五行 7

(一)事物的五行归类 7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8

第二章 脏腑 11

一、脏 11

(一)心 11

(二)肝 12

(三)脾 13

(四)肺 13

(五)肾 14

(六)心包 15

二、腑 15

(一)小肠 15

(二)胆 15

(三)胃 16

(四)大肠 16

(五)膀胱 16

(六)三焦 16

三、奇恒之腑 17

(一)脑 17

(二)女子胞 17

第三章 经络 18

一、命名和分类 18

二、经络的作用 20

第四章 气血津液 22

一、气 22

二、血 23

三、津液 24

第五章 病因 25

一、六淫 27

(一)风 27

(二)寒 27

(三)暑 28

(四)湿 28

(五)燥 28

(六)热(火、温) 29

二、七情 29

三、其他致病因素 30

(一)饮食不调 30

(二)过劳过逸 31

(三)外伤 31

(四)瘀血和痰 31

第六章 诊法 33

一、望诊 33

(一)望神 33

(二)望色 33

(三)望形 34

(四)望舌 34

二、闻诊 36

(一)听声音 36

(二)嗅气味 36

三、问诊 37

(一)问寒热 37

(二)问汗 37

(三)问饮食口味 38

(四)问二便 38

(五)问痛 38

(六)问睡眠 39

(七)问经带 39

四、切诊 40

(一)脉诊 40

(二)经络输穴按诊 42

第七章 辨证 43

一、八纲辨证 43

(一)表里 44

(二)寒热 44

(三)虚实 45

(四)阴阳 46

二、脏腑辨证 46

(一)心脏病证 47

(二)肝脏病证 48

(三)脾脏病证 50

(四)肺脏病证 50

(五)肾脏病证 51

(六)心包病证 52

(七)小肠腑病证 53

(八)胆腑病证 53

(九)胃腑病证 53

(十)大肠腑病证 54

(十一)膀胱腑病证 55

三、经络辨证 55

(一)十二经脉病候 56

(二)奇经八脉病候 57

中篇 经络与输穴 61

第一章 经络输穴概述 61

一、十四经体表分布概况 61

(一)四肢 61

(二)躯干 62

(三)头面颈项 62

二、输穴的分类 64

(一)十四经输穴 64

(二)经外奇穴 64

(三)阿是穴 64

三、特定穴 64

(一)五输穴 64

(二)原穴 65

(三)络穴 65

(四)郄穴 65

(五)背俞穴 65

(六)募穴 65

(七)交会穴 65

四、输穴的定位法 66

(一)解剖标志法 66

(二)骨度分寸法 66

(三)手指比量法 67

五、十四经输穴的主治纲要 69

第二章 十二经脉和输穴 77

一、手太阴肺经 77

1.中府 78

2.云门 79

3.天府 79

4.侠白 79

5.尺泽 79

6.孔最 80

7.列缺 80

8.经渠 81

9.太渊 82

10.鱼际 82

11.少商 82

二、手阳明大肠经 84

1.商阳 86

2.二间 87

3.三间 87

4.合谷 87

5.阳溪 88

6.偏历 88

7.温溜 89

8.下廉 89

9.上廉 89

10.手三里 89

11.曲池 90

12.肘髎 90

13.五里(手) 90

14.臂臑 91

15.肩髃 91

16.巨骨 91

17.天鼎 92

18.扶突(颈) 92

19.禾髎(鼻) 92

20.迎香 93

三、足阳明胃经 95

1.承泣 97

2.四白 97

3.巨髎(鼻) 97

4.地仓 98

5.大迎 98

6.颊车 99

7.下关 99

8.头维 99

9.人迎 99

10.水突 100

11.气舍 100

12.缺盆 101

13.气户 101

14.库房 101

15.屋翳 101

16.膺窗 102

17.乳中 102

18.乳根 102

19.不容 103

20.承满 103

21.梁门 103

22.关门 104

23.太乙 105

24.滑肉门 105

25.天枢 105

26.外陵 105

27.大巨 106

28.水道 106

29.归来 106

30.气冲 106

31.髀关 107

32.伏兔(股) 107

33.阴市 108

34.梁丘 108

35.犊鼻 108

36.足三里 108

37.上巨虚 109

38.条口 109

39.下巨虚 110

40.丰隆 110

41.解溪 110

42.冲阳 111

43.陷谷 111

44.内庭 111

45.厉兑 112

四、足太阴脾经 115

1.隐白 116

2.大都 116

3.太白 117

4.公孙 117

5.商丘 117

6.三阴交 117

7.漏谷 118

8.地机 119

9.阴陵泉 119

10.血海 119

11.箕门 120

12.冲门 120

13.府舍 120

14.腹结 121

15.大横 121

16.腹哀 122

17.食窦 122

18.天溪 122

19.胸乡 122

20.周荣 123

21.大包 123

五、手少阴心经 125

1.极泉 127

2.青灵 127

3.少海 127

4.灵道 127

5.通里 128

6.阴郄 128

7.神门 129

8.少府 129

9.少冲 129

六、手太阳小肠经 131

1.少泽 133

2.前谷 133

3.后溪 134

4.腕骨(手) 134

5.阳谷 134

6.养老 135

7.支正 135

8.小海 136

9.肩贞 136

10.臑俞 137

11.天宗 137

12.秉风 138

13.曲垣 138

14.肩外俞 138

15.肩中俞 138

16.天窗 139

17.天容 139

18.颧髎 140

19.听宫 140

七、足太阳膀胱经 142

1.睛明 143

2.攒竹 144

3.眉冲 144

4.曲差 144

5.五处 145

6.承光 145

7.通天 145

8.络却 145

9.玉枕 146

10.天柱 146

11.大杼 146

12.风门 147

13.肺俞 148

14.厥阴俞 148

15.心俞 148

16.督俞 148

17.膈俞 149

18.肝俞 149

19.胆俞 149

20.脾俞 150

21.胃俞 150

22.三焦俞 150

23.肾俞 150

24.气海俞 151

25.大肠俞 151

26.关元俞 151

27.小肠俞 151

28.膀胱俞 152

29.中膂俞 152

30.白环俞 152

31.上髎 152

32.次髎 153

33.中髎 153

34.下髎 153

35.会阳 153

36.承扶 154

37.殷门 154

38.浮郄 154

39.委阳 155

40.委中 155

41.附分 156

42.魄户 156

43.膏肓俞 156

44.神堂 157

45.譩譆 157

46.膈关 157

47.魂门 157

48.阳纲 158

49.意舍 158

50.胃仓 158

51.肓门 158

52.志室 159

53.胞肓 159

54.秩边 159

55.合阳 159

56.承筋 160

57.承山 160

58.飞扬 160

59.跗阳 161

60.昆仑 161

61.仆参 161

62.申脉 162

63.金门(足) 162

64.京骨 162

65.束骨 162

66.通谷(足) 163

67.至阴 163

八、足少阴肾经 166

1.涌泉 167

2.然谷 168

3.太溪 168

4.大钟 168

5.水泉 169

6.照海 169

7.复溜 169

8.交信 169

9.筑宾 170

10.阴谷 171

11.横骨 171

12.大赫 171

13.气穴 171

14.四满 172

15.中注(腹) 172

16.肓俞 173

17.商曲 173

18.石关 173

19.阴都 173

20.通谷(腹) 174

21.幽门 174

22.步廊 174

23.神封 174

24.灵墟 175

25.神藏 175

26.彧中 175

27.俞府 175

九、手厥阴心包经 178

1.天池 179

2.天泉 179

3.曲泽 179

4.郄门 180

5.间使 181

6.内关 181

7.大陵 181

8.劳宫 182

9.中冲 182

十、手少阳三焦经 184

1.关冲 186

2.液门 186

3.中渚(手) 187

4.阳池 187

5.外关 187

6.支沟 188

7.会宗 188

8.三阳络 189

9.四渎 189

10.天井 189

11.清冷渊 190

12.消泺 190

1 3.臑会 190

14.肩髎 191

15.天髎 191

16.天牖 191

17.翳风 191

18.瘈脉 192

19.颅息 192

20.角孙 193

21.耳门 193

22.和髎(耳) 193

23.丝竹空 193

十一、足少阳胆经 195

1.瞳子髎 197

2.听会 197

3.上关 197

4.颔厌 198

5.悬颅 198

6.悬厘 198

7.曲鬓 198

8.率谷 199

9.天冲 199

10.浮白 199

11.头窍阴 199

12.完骨(头) 200

13.本神 200

14.阳白 200

15.头临泣 201

16.目窗 201

17.正营 201

18.承灵 202

19.脑空 202

20.风池 202

21.肩井 203

22.渊腋 204

23.辄筋 204

24.日月 204

25.京门(腰) 205

26.带脉 205

27.五枢 206

28.维道 206

29.居髎(股) 206

30.环跳 206

31.风市 207

32.中渎(股) 208

33.膝阳关 208

34.阳陵泉 208

35.阳交 208

36.外丘 209

37.光明 209

38.阳辅 210

39.悬钟 210

40.丘墟 210

41.足临泣 211

42.地五会 211

43.侠溪 211

44.足窍阴 212

十二、足厥阴肝经 215

1.大敦 215

2.行间 215

3.太冲 217

4.中封 217

5.蠡沟 218

6.中都(足) 218

7.膝关 219

8.曲泉 219

9.阴包 219

10.五里(股) 220

11.阴廉 220

12.急脉 220

1 3.章门 221

14.期门 221

第三章 奇经八脉与输穴 附:经外奇穴 224

一、督脉 224

1.长强 224

2.腰俞 224

3.腰阳关 225

4.命门 226

5.悬枢 226

6.脊中 227

7.中枢 228

8.筋缩 228

9.至阳 228

10.灵台 228

11.神道 229

12.身柱 229

13.陶道 229

14.大椎 229

15.哑门 230

16.风府 231

17.脑户 231

18.强间 231

19.后顶 231

20.百会 232

21.前顶 232

22.囟会 232

23.上星 232

24.神庭 233

25.素髎 233

26.人中 233

27.兑端 233

28.龈交(口) 234

二、任脉 236

1.会阴 237

2.曲骨 237

3.中极 237

4.关元 238

5.石门 239

6.气海 239

7.阴交(腹) 239

8.神阙 240

9.水分 240

10.下脘 240

11.建里 240

12.中脘 241

13.上脘 241

14.巨阙 241

15.鸠尾 241

16.中庭 242

17.膻中 242

18.玉堂 242

19.紫宫(胸) 242

20.华盖 243

21.璇玑 243

22.天突 243

23.廉泉 244

24.承浆 244

三、冲脉 246

四、带脉 247

五、阳跷脉 247

六、阴跷脉 247

七、阳维脉 249

八、阴维脉 249

附:经外奇穴 251

1.印堂 251

2.太阳 251

3.鱼腰 251

4.四神聪 252

5.金津、玉液 252

6.定喘 253

7.华佗夹脊 253

8.胃管下俞 254

9.腰眼 255

10.十七椎 255

11.子宫(腹) 255

12.肩前(肩内陵) 255

13.中泉 256

14.四缝 256

15.十宣 257

16.八邪 257

17.膝眼 257

18.阑尾穴 258

19.胆囊穴 258

20.八风 259

下篇 针灸治疗 263

第一章 针灸法 263

一、毫针刺法 263

(一)针具和练习法 263

(二)术前准备 265

(三)进针及出针 266

(四)得气和补泻法 268

(五)注意事项 271

(六)异常现象的处理 271

二、其他针法 272

(一)三棱针刺法 272

(二)皮肤针刺法 273

(三)皮内针刺法 273

三、灸法 275

(一)术前准备 275

(二)灸法的分类 276

(三)注意事项 278

附:拔罐疗法 279

第二章 治疗概述 280

一、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280

二、处方配穴的基本原则 281

三、特定穴的应用 283

(一)原穴和络穴的应用 283

(二)背俞和募穴的应用 284

(三)五输穴的应用 285

(四)郄穴、下合穴的应用 286

(五)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288

第三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290

一、中风 290

二、昏厥 293

三、头痛 293

四、眩晕 295

五、口眼歪斜 297

六、中暑 298

七、疟疾 299

八、感冒 300

九、咳嗽 301

十、喘证 303

十一、失眠 304

十二、心悸、怔忡 306

十三、癫狂 307

十四、呕吐 308

十五、呃逆 309

十六、胃脘痛 310

十七、腹痛 311

十八、泄泻 312

十九、痢疾 313

二十、黄疸 314

二十一、胁痛 315

二十二、腰痛 316

二十三、水肿 317

二十四、遗尿 318

二十五、癃闭 319

二十六、遗精 320

二十七、阳萎 321

二十八、痹证 322

二十九、痿证附:小儿瘫痪 324

三十、脏躁 325

三十、闭经 326

三十二、痛经 327

三十三、崩漏 328

三十四、带下 329

三十五、妊娠恶阻 330

三十六、乳汁少 331

三十七、小儿惊风 332

三十八、小儿腹泻 333

三十九、痄腮 334

四十、风疹 334

四十一、丹毒 附:缠腰火丹 335

四十二、疔疮、红丝疔 336

四十三、乳痈 337

四十四、肠痈 337

四十五、气瘿 338

四十六、扭挫伤 339

四十七、耳鸣、耳聋 340

四十八、目赤肿痛 341

四十九、鼻渊 342

五十、鼻衄 343

五十一、齿痛 343

五十二、因喉肿痛 344

附篇 349

第一章 耳针疗法 349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349

二、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350

三、耳针的穴位 352

(一)耳穴的分布规律 353

(二)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353

四、耳针的临床应用 356

(一)选穴原则 356

(二)操作方法 357

(三)注意事项 358

(四)常见病证的耳针选穴举例 358

第二章 针刺麻醉简介 360

穴名索引 36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