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躬圃著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1109222
  • 页数:497 页
图书介绍: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目录

引言 1

上篇:观点与原理 2

第一章:乳汁与摇篮 2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观点 11

一.民本与物本 12

二.民本与天命 29

三.民本与民权 36

第三章:人的经济行为自由度化 48

一.中国古代农民家庭生产 49

二.西欧古代农民家庭生产 55

三.劳动生产效率与独立性的差别 61

四.不同的经济行为自由度与管理 76

第四章:利益相关原理 94

一.利益相关原理 95

二.人本身 99

三.竞争与协调 103

四.所有者与管理者、生产者相关关系 113

五.不同层次管理者的不同认识 133

第五章:三种核心思想 147

一.敬财主义 148

二.单向的敬人主义 155

三.双向的敬人主义 160

四.敬业主义 170

第六章: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186

一.管理之本 188

二.立法原则 193

三.执法与特权 199

(1)执法有度 199

(2)依法行事 201

(3)法不阿私 203

(4)以法择人 206

第七章:消费与积累观点 217

一.中国古代农民的观点及成因 219

二.西欧领主的观点及成因 221

三.中国封建国家的观点及成因 235

下篇:制度与方法 245

第八章:素质性人才管理 245

一.人才素质分类 251

(1)基本素质 251

(2)能力素质 253

①政研能力素质 255

②识人用人能力素质 256

③行政能力素质 258

(3)道德素质 260

二.人才素质识别方法 265

(1)观察法 265

(2)调察法 267

(3)考察法 270

(4)检察法 273

三.人才素质性使用方法 279

(1)人才素质互补性使用方法 279

(2)人才素质引导性使用方法 283

①利益引导 284

②岗位引导 286

③责任引导 288

(3)人才素质培养性使用方法 291

四.人才管理素质论与封建专制 293

第九章:赋权制度与利益责任 302

一.经济学三权与管理学三权 303

二.经营管理形式与异化运动 306

(1)委托制与自营制 306

①管理权与所有权关系 306

②经营权与使用权关系 309

③受益权与分配权关系 315

(2)租赁制 320

三.第一管理系统:流官制 330

(1)流官制的管理特点亏意义 332

(2)流官制的管理机制与鱼网效用 341

①人的管理机制与鱼网效用 342

②监察和行政管理机制与鱼网效用 345

③议政系统与行政系统分离 347

(3)流官制积敝 349

四.第二管理系统:民主自治制 358

(1)民主自治制的基础 358

(2)民主自治制的特点 360

①第二极赋权与利益责任 360

②化防范性管理为经营性管理 365

③优化人才配置管理,挖掘人才潜力 366

(3)民主自治制的软资源 367

(4)民主自治制机制作用 369

①从赋权关系和赋权责任上消除异化 370

②最节约的管理系统是自治自律管理系统 371

③建立第二监察系统 372

第十章 奖惩方法与引导原则 381

一.奖惩方法的依据 382

二.奖的方法 387

三.惩的方法 391

第十一章:管理制度层次与层次间关系 398

一.管理制度种类层次区分与起源 399

(1)礼制 400

(2)法制 403

(3)礼制与法制的管理制度层次关系 405

(4)管理层次制度理论的抽象认识根源 407

二.管理制度层次理论的第三层次及成因 410

(1)综合型生产力与系统经性管理制度 411

(2)系统经营性管理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 417

三.华夏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 419

第十二章.结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428

一.传统文化理性认识的光彩 429

(1)认识、承认人的行为能力是管理的基本依据;认识、承认人的行为能力的不,应进行不同的管理 429

(2)从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中,认识人的行为能力发挥作用时所必需的社会关系性条件,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433

(3)要使“义利观”成为人们行为准则,必须形成保障性的秩序制度和反映这一行为准则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礼”与“仁”的管理概念 443

(4)人的行为能力、价值观、管理制度、指导思想,是一种有着自己规定性的,处于客观运动中有着变化可能的客观存在,要使之在客观运动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规定性而不至于消亡,就必须对其进行主动的主观培养,中国先哲将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名之为教”,从而使教广泛地作 453

①教的基础 453

②行为能力之教 456

③伦理之教 461

④刑赏之教 464

⑤贵同之教 469

一俗之教 472

①教与政 477

二.华夏传统文化结构 479

三.华夏传统文化与当代管理 484

(1)敬人主义与“义利观” 484

(2)敬业主义与“义利观” 487

(3)教道与“义利观” 490

四.简短结语 4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