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东北林学院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6046·1016
  • 页数:177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花卉园艺下一篇:桑树栽培及育种学
《森林生态学》目录

绪论 1

上篇 森林环境 4

第一章 光因子 4

第一节 光的性质与变化 5

第二节 光对树木的重要性 5

一、树木的光合作用 6

二、光对树木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7

三、光周期与林木生长发育 8

第三节 树种的耐荫性 9

一、树种耐荫性的概念 9

二、树种耐荫性的鉴别 10

第四节 林内光照条件 11

三、影响耐荫性的因素 11

一、林内光照强度 12

二、林内的光质 13

三、林内光照的分布 13

四、林内光照的调节 13

第五节 森林对光能的利用及提高光能利用的途径 14

第二章 温度因子 15

第一节 温度和树种分布 15

第二节 温度对树木生长发育的影响 16

一、温度与生理活动 16

二、温度与生长发育 18

二、季节变温与物候 19

一、昼夜变温与温周期现象 19

第三节 节律性变温对树木的影响 19

三、积温与树木需热量 20

第四节 非节律性变温对树木的影响 21

一、低温 22

二、高温 23

第五节 森林对温度的影响 23

第三章 水分因子 25

第一节 水分对森林的作用 25

一、水分对树木的重要性 25

二、不同形态的水及其生态意义 25

三、水分条件和森林分布 27

四、水分亏缺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27

二、树木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和要求 28

第二节 树木对水分的需要及其适应 28

一、树木对水分的需要 28

第三节 森林对水分的影响 30

一、森林在水分循环和降水中的作用 30

二、林冠截留 32

三、森林中的地表蒸发 33

四、森林中的空气湿度 33

五、森林中的地表径流 33

六、森林的蒸腾作用 34

七、森林中的土壤湿度 36

第四节 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6

二、氧 37

一、大气的组成 37

第四章 大气因子 37

第一节 大气及其生态意义 37

三、二氧化碳 38

四、闪电 40

第二节 大气的污染及其对树木的影响 41

一、大气污染的形成 41

二、大气污染对树木的危害 42

三、树木对大气污染的抗性 43

四、树木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 44

五、树木与森林对大气污染的净化效应 45

第三节 风对树木的影响及森林的防风作用 47

一、风对树木的影响 47

二、森林的防风作用与防护林带 48

第五章 土壤因子 51

第一节 母岩、土壤物理性状与树木生长 51

一、母岩和土层厚度 51

二、土壤质地和结构 52

三、土壤水分和空气 52

四、土壤温度 54

第二节 土壤化学性状与树木生长 54

一、土壤反应 54

二、土壤养分元素 55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与树木生长 56

一、固氮微生物 56

二、菌根真菌 57

第四节 森林死地被物和矿质元素循环 58

一、森林内的死地被物 58

二、矿质元素的循环 59

第五节 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措施 60

第六章 生物因子 60

第一节 森林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61

一、直接关系 61

二、间接关系 62

第二节 动物与森林植物间的关系 65

一、动物对森林的依存与适应 65

二、森林动物与植物间的关系 66

第三节 森林中生物关系的调节和控制 68

第七章 地形因子 69

第一节 地形及其基本类型 69

第二节 巨大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70

第三节 山地地形因子对森林的影响 72

一、海拔高度 72

二、坡向 72

三、坡位 73

四、坡度 74

五、沟谷宽度 75

第四节 几种特殊地貌的生态特点及其植被 76

一、黄土高原地貌及植被 76

三、海岸地貌及红树林 77

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及森林植被 77

四、荒漠区地貌及山地植被 78

生态因子与森林植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79

下篇 森林群落和生态系统 84

第八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84

第一节 森林植物种类 84

一、种类组成 84

二、种的确限度 86

第二节 森林植物种类数量 86

一、多度或密度 86

二、优势度 88

一、成层现象 89

三、频度 89

第三节 森林成层现象和年龄结构 89

二、林层的动态变化 91

三、年龄结构 92

第四节 森林外貌特征 92

一、外貌或外形 93

二、季相变化 95

第九章 森林群落的发生和演替 97

第一节 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 97

一、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 97

第二节 森林演替原因和分类 99

一、森林演替概念 99

二、森林群落发育时期 99

二、森林演替原因 100

三、森林演替分类 101

第三节 森林群落的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102

一、原生演替与森林形成 102

二、次生演替与森林恢复 103

第四节 群落演替的“顶极”学说 104

一、单元演替顶极 104

二、多元演替顶极 105

三、顶极格式假说 106

第五节 森林演替实例 106

一、东北东部山地针阔混交林的演替 106

二、长江中、下游常绿阔叶林的演替 109

三、热带、亚热带的雨林、季雨林的演替 111

第十章 森林群落分类 113

第一节 森林群落分类的主要学派 113

一、森林类型学的产生 113

二、英美学派 114

三、法瑞学派 115

第二节 生态学的林型学 116

一、生态学派的理论基础 116

二、生态学派的分类方法 117

第三节 生物地理群落学的林型学 119

一、生物地理群落学的理论基础 119

二、生物地理群落学的分类方法 120

一、天然林的分类 122

第四节 我国的林型工作 122

二、人工林的分类 124

三、无林地立地条件的分类 125

第五节 森林类型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 127

第十一章 森林分布 128

第一节 世界森林分布 128

一、针叶林 128

二、落叶阔叶林 129

三、硬叶常绿阔叶林 129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29

六、热带雨林 130

五、季雨林 130

第二节 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32

第三节 我国森林植被分区 134

一、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134

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135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136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137

五、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138

六、温带草原区域 139

七、温带荒漠区域 139

八、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139

一、生物圈 141

二、生态系统 141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一般概念 141

第十二章 森林生态系统概述 141

三、生态系统分类 144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 144

一、森林内的绿色植物 145

二、森林内的动物 145

三、森林土壤生物 146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147

一、关于能量的基本概念 148

二、太阳能的固定 148

三、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 149

四、能量流 152

二、生物循环 153

一、养分元素循环类型 153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53

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57

四、养分循环模式 159

第十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分析 160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160

一、生产力与生物量 160

二、森林生产力和生物量 162

三、测定生物生产力方法 165

第二节 生态系统分析 167

一、生态系统分析与数学模型 167

二、生态系统分析的过程(建立系统模型的方法) 168

三、生态系统分析举例 171

主要参考文献 1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