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针灸急症验案
中国针灸急症验案

中国针灸急症验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志杰,殷克敬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6907648
  • 页数:58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针灸急症验案》目录

上篇 总论 2

一、针灸治疗急症的发展概况 2

二、急症的针灸治疗 8

6、急性鼻炎 27

3、便血 31

三、腧穴的性能 32

中篇 证治各论 40

一、内科急症 40

(一)急救 40

1、中风 40

2、昏迷 49

3、休克 54

4、晕厥 57

5、中暑 61

6、溺水 64

7、蛔厥 66

8、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70

(二)血症 73

1、咯血 74

2、呕血 79

4、尿血 83

(三)诸痛症 87

1、头痛 87

2、胃痛 94

3、胸痹 100

4、面痛 107

5、腹痛 110

6、胁痛 116

(四)内科杂症 119

1、发热 119

3、眩晕 129

2、哮喘 133

4、呕吐 134

5、呃逆 140

6、面风 144

7、惊悸 怔忡 146

8、泄泻 152

9、痢疾 158

10、奔豚气 164

11、黄疸 168

12、噎膈 170

13、水肿 175

14、癫痫 177

15、脏躁 182

16、癃闭 190

17、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195

二、妇、儿科急症 197

1、妊娠恶阻 197

2、胎位不正 201

3、妊娠小便不利 203

4、痛经 205

5、子痫 209

6、崩漏 212

7、滞产 218

8、产后血晕 221

9、小儿急惊风 223

8、急性腰痛 225

10.小儿泄泻 227

三、外伤科急症 232

1、乳痈 232

2、肠痈 234

3、痄腮 239

4、瘾疹 242

5、丹毒 245

6、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249

7、扭伤 252

9、落枕 259

10、漆疮 261

11、下肢痹痛(坐骨神经痛) 262

1、暴发火眼 266

四、五官科急症 266

2、电光性眼炎 268

3、青风内障 270

4、牙痛 273

5、咽喉肿痛 276

7、鼻衄 280

下篇 临证案例 284

伤寒(3例) 284

痢疾(5例) 288

中暑(2例) 293

脱证(2例) 296

厥证(2例) 298

昏迷(10例) 300

痉证(5例) 313

眩晕(5例) 320

中风(9例)* 325

痧证(3例) 339

呕吐(4例) 342

霍乱(2例) 347

急性胃脘痛(4例) 348

呃逆(3例) 353

便秘(3例) 356

暴泻(7例) 359

黄疸(4例) 366

疟疾(2例) 373

哮喘证(3例) 375

面痛(2例) 380

头痛 381

胁痛(2例) 383

腹痛(3例) 386

胸痛(2例) 389

心悸(5例) 392

心痛(2例) 398

脏躁(2例) 400

癫狂(6例) 402

痫证(4例) 411

水肿(2例) 417

隆闭(6例) 419

淋证(3例) 426

遗尿(4例) 429

遗精[附·阳痿] (2例) 433

热证(5例) 437

中气下陷(胃下垂) 446

便血 447

疝气(3例) 449

落枕(2例) 452

痹证(12例) 454

痿证(9例) 470

惊风(5例) 485

痄腮(2例) 491

乳痈(3例) 493

丹毒(3例) 496

肠痈(2例) 499

疔疮(4例) 501

瘾疹(2例) 506

痛经(6例) 508

崩漏(5例) 515

闭经(4例) 521

盆腔炎(2例) 525

妊娠恶阻(2例) 527

胎死不下(2例) 529

滞产(2例) 530

胞衣不下(3例) 532

恶露不尽(4例) 535

产后血晕(2例) 539

产后缺乳(2例) 541

子宫下垂(2例) 542

带下(3例) 543

月经不调(4例) 545

热入血室(2例) 551

附录 557

(一)历史常用针灸歌诀 557

1.四总穴歌 557

2.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557

3.回阳九针歌 559

4.行针指要歌 560

5.肘后歌 562

6.杂病十一穴歌 562

7.杂病穴法歌 564

8.玉龙歌 566

9.胜玉歌 573

10.百症赋 574

11.席弘赋 576

12.玉龙赋 576

13.灵光赋 580

14.拦江赋 581

(二)主要参考文献 583

跋 5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