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600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广东卷》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109035840
  • 页数:300001 页
图书介绍:详今略古地记录了广东省各条战线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历史进程。
《中国农业全书 广东卷》目录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7

第一节 广东土地资源 7

一、地貌及地类 8

(一) 山地与丘陵 8

(二) 台地 8

(三) 盆谷地和平原 8

(四) 河流与水库 8

二、土壤 8

(一) 土壤的分布 8

(二) 土壤的类型 9

1.水稻土土壤 9

2.赤红壤 9

3.红壤 9

4.砖红壤 9

5.黄壤 10

6.紫色土土壤 10

7.石灰上土壤 10

8.滨海盐上土壤 10

9.滨海砂土土壤 10

10.潮土土类 10

三、农业土地资源 11

(一) 林地 11

1.林地面积 11

2.林业分布 11

(二) 耕地 12

(三) 园地 12

(四) 牧草地 12

(五) 陆地水域 12

(六) 荒山荒地 12

(七) 沿海滩涂 12

四、农业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 13

(一) 农业土地开发的历史演变 13

(二) 广东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势与特点 13

1.自然条件 13

2.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 14

3.农用土地集约化 14

(三) 农业土地管理 14

1.农业土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2.农业土地的规划管理 15

3.农业土地的依法管理 15

五、耕地保护 15

(一) 依法保护耕地 16

(二) 计划管理建设用地 16

(三) 建立全省耕地垦复基金制度 16

(四) 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17

第二节 气候资源 17

一、气候特征与变化趋势 17

(一) 气候特征 17

1.气温较高 17

2.夏长冬短 17

3.干湿季节分明 17

4.热带气旋频繁 17

(二)气侯变化趋势 17

二、气候资源与分布 18

(一) 太阳辐射和光照 18

(二) 热量资源和气温 18

(三) 降水 18

(四) 风 18

三、灾害性天气 19

(一) 低温阴雨 19

(二) 干旱 19

(三) 暴雨 19

(四) 热带气旋 19

(五) 寒露风 19

(六) 寒潮 20

四、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 20

(一) 气候优势 20

(二) 不利气侯因素 20

(三)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0

五、气象监测和预报 20

(一) 气象监测 20

(二) 气象预报和服务 21

六、农业气象工作 21

第三节 水资源 22

一、水资源量 22

(一) 降雨 22

(二) 径流 22

(三) 地下水 25

(四) 水资源总量 26

二、水质 26

(一) 污染源概况 26

(二) 水质综合评价 26

三、水力资源 27

四、水资源评价 28

第四节 海洋及海涂资源 28

一、广东的海岸海域 29

二、海洋生物资源 29

(一) 浮游生物资源 29

(二) 增养殖生物资源 30

1.潮间带生物 30

2.增养殖生物 30

(三)海洋水产资源 31

1.鱼类 31

2.虾类 31

3.头足类 31

4.软体动物 31

5.藻类 31

(四) 海洋捕捞品种资源及渔场分布 31

三、海涂资源 34

(一) 海涂面积、类型和分布 34

(二) 宜围垦海涂 34

(三) 宜水产增养殖海涂和浅海 34

四、海岛资源 35

(一) 设县和乡镇的海岛 35

(二) 海岛的分布 35

五、海洋海涂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35

(一) 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35

(二) 海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35

(三) 海涂资源的利用分类和养殖面积 36

1.滩涂可供养殖面积 36

2.0--5米水深浅海面积 36

3.潮上带可供养殖面积 36

(四) 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 36

1.综合开发的岛屿 36

2.以渔业为主的岛屿 36

3.开发旅游资源的海岛 36

4.建立自然保护基地的海岛 36

(五) 海洋资源保护区 36

第五节 生物资源 37

一、农作物与果树资源 37

(一) 粮油作物资源与分布 37

1.稻种资源 37

2.旱粮作物资源 37

3.油料作物资源 37

4.粮油作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37

(二) 经济作物资源与分布 38

1.甘蔗 38

2.茶叶 38

3.蔬菜 39

4.麻类 39

5.蚕桑 39

6.花卉 39

(三) 果树资源与分布 40

(四) 热带作物资源与分布 40

1.具有较大种植规模的热带作物 40

2.南药和热带果树 41

二、森林资源 41

(一) 广东森林资源状况 41

1.林地面积与蓄积量 41

2.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 42

(二) 森林植被类型及林木品种 42

1.森林植被类型 42

2.林木品种 42

3.引进优良树种 42

(三) 森林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 42

(四) 林地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评价 43

三、畜、禽品种资源 43

(一) 家畜类 43

1.生猪 43

2.水、黄牛 44

3.羊 44

4.兔 44

(二) 家禽类 44

1.肉鸡 44

2.鸭 45

3.鹅 45

(三) 食用珍禽类 46

四、饲料资源 46

(一) 农业系统的饲料资源 46

(二) 甘蔗糖业系统的饲料资源 47

(三) 水产系统的饲料资源 47

1.低值鱼类 47

2.小贝类 47

3.水产品加工下脚料 47

4.鱼粉 47

5.牡蛎壳 48

6.密齿苦草(俗称茜草) 48

(四) 轻工和食品工业系统的饲料资源 48

五、淡水水产资源 48

(一) 传统养殖鱼类 48

(二) 引进外国品种 48

(三) 移植国内品种 48

(四) 杂交培育品种 48

(五) 驯化名贵品种 49

六、野生动植物资源 49

(一) 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 49

1.国家保护动物 49

2.益鸟类 49

(二) 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 50

1.材用植物 50

2.药用植物 50

3.芳香植物 50

4.油脂植物 50

5.纤维植物 50

6.野生果类植物 50

7.淀粉植物 50

8.观赏植物 50

七、昆虫与微生物资源 50

(一) 昆虫资源 50

1.天敌昆虫资源 51

(1) 稻田害虫天敌 51

(2) 森林害虫天敌 51

(3) 菜区害虫天敌 51

(4) 果园害虫天敌 51

2.食用昆虫资源 51

3.药用昆虫资源 52

4.工业原料昆虫资源 52

(二) 微生物资源 52

1.主要种类及利用 52

2.利用评价和开发潜力 53

第六节 农业能源与农业环境 53

一、农业能源 53

(一) 农业能源供求概况 53

1.秸秆 53

2.薪柴 53

3.杂草 53

4.沼气 54

(二) 发展农业能源的途径 54

1.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能源 54

2.积极发展新农业能源 54

二、农业环境 55

(一) 农业环境保护 55

1.农业环境监测 55

2.农业环境治理 55

3.推广生态农业 56

4.依法管理农业环境 56

(二) 农业环境存在问题与对策 56

1.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56

2.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57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58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 58

一、农村人口的增长与构成 58

(一) 农村人口增长的特点 58

(二) 农村人口构成 59

二、农村劳动力的增长与分布 59

(一) 农村劳动力增长的特点 59

(二) 农村劳动力的地区分布 59

(三)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 59

三、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素质 59

(一) 农村人口素质 59

(二) 农村劳动力素质 60

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60

第二节 农村财政、金融、保险 61

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61

(一) 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体制 61

(二) 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下的农业投入 61

(三) 大包干财政体制下的农业投入 62

(四) 财政预算外收入对农业的投入 62

(五) 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重点 63

(六) 建立乡镇财政,健全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管理体系 63

二、农村信贷 63

(一) 农业生产贷款 63

1.国营农业企业贷款 63

2.农业集体贷款 64

3.农户贷款 64

(二) 农村工业贷款 64

1.乡镇企业贷款 64

2.农村国营工业贷款 64

3.集镇集体工业贷款 65

(三) 农村商业贷款 65

(四) 农村信贷改革 65

(五) 农村信用合作社 66

1.从试办到乡乡有社(1951--1955年) 66

2.整顿改组和撤并(1956--1965年) 66

3.贫下中农管理(1966--1974年) 66

4.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1975--1979年) 66

5.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1980年以来) 66

三、农业基本建设 67

(一)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67

(二) 农业基本建设的重点 67

四、农业税收 68

(一) 农业税制 68

(二) 农业税的管理 68

(三) 农业税种 68

1.全额累进税率 68

2.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69

3.农林特产农业税 69

(四) 农业税的收缴方式 69

(五) 农业税的减免 69

五、农业保险 69

(一) 试办期的农业保险 69

(二) 农业保险的恢复和发展 70

(三) 农业保险改革 70

(四) 社会效益 71

第三节 水利产业 71

一、发展历程 71

(一) 堵口复堤,联围筑闸,恢复生产(1950--1952年) 72

(二) 发展灌溉,排灌兼筹,治理水土(1953年--1957) 72

(三) 蓄泄兼施,综合开发,统一治理(1958--1965年) 72

(四) 全面配套,加强管理,恢复效益(1966年--1976年) 73

(五) 转轨变型,全面服务,以法治水(1978--1992年) 73

1.更新水利工作观念 73

2.调整水利服务对象 73

3.“以法治水”工作得到加强 74

二、水库建设 74

(一) 水库建造 74

(二) 水库分布与管理 74

(三) 水库效益 74

1.提高防洪能力 74

2.扩大灌溉面积 75

3.为工业供水 75

4.发展水电 75

三、江海堤围建设 75

(一) 联围筑闸 75

(二) 江河堤围治理 75

(三) 堤围的作用与效益 76

四、农田灌溉 76

(一) 蓄水灌溉 76

(二) 自流引水灌溉 76

(三) 提水灌溉 76

(四) 节水灌溉 77

五、改造中低产田 77

(一) 整治排灌系统 77

(二)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77

(三) 改造低产田与建设吨粮田相结合 77

六、水土保持 78

(一) 水土流失的分布与危害 78

(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78

七、城乡供水 78

(一) 农村卫生改水 78

(二) 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78

(三) 城乡供水 78

1.向香港供水 78

2.向澳门供水 79

3.向城乡供水 79

八、三防工作 79

(一) 建立“三防”机构和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79

(二) 安全检查和应急措施 79

(三) 贮备防汛抢险物料 79

(四) 加强无线电通讯建设 79

九、水库移民安置 79

十、水利管理与综合经营 80

(一) 水利管理 80

(二) 综合经营 80

第四节 农村电力、交通、通信 81

一、农村电力 81

(一) 小水电 81

1.办示范点阶段(1950--1959年) 81

2.起步发展阶段(1960--1969年) 81

3.大力发展阶段(1970--1979年) 81

4.迅速发展阶段(1980--1991年) 81

(二) 小火电 82

(三) 风力发电 82

(四) 地方电网建设 82

(五)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82

(六) 农村沼气建设 83

二、农村交通运输 83

(一) 公路运输 83

1.恢复、整修时期(1949--1957年) 83

2.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 84

3.大发展时期(1979--1991年) 84

(二) 铁路运输 84

(三) 内河航运 85

三、农村邮电通信 85

第五节 农用化学工业 86

一、化肥 87

(一) 化肥生产 87

(二) 化肥推广应用 87

1.化肥应用示范推广 87

2.因土配方科学施肥 87

3.化肥施用效应 87

二、农药 87

(一) 农药生产 87

(二) 农药推广应用 88

三、农膜 88

(一) 农膜生产 88

(二) 农膜推广应用 88

第六节 农业机械工业与农业机械化 88

一、农业机械工业建设 88

(一) 农业机械生产规模 89

(二) 农业机械生产技术水平 89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89

(一) 创建阶段(1950--1957年) 89

(二) 农业机械体系初步形成阶段(1958--1965年) 89

(三) 大办农业机械化阶段(1966--1978年) 90

(四) 协调发展阶段(1979--1992年) 90

三、主要农业机械的应用 90

(一) 农用动力机械 90

(二) 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耕作机械 90

1.农用基本建设机械 90

2.耕作机具 90

(三)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 90

(四) 收获脱粒机械 90

(五) 运输机械 91

(六) 值保机械 91

(七) 加工机械 91

四、农业机械管理 91

(一) 管理体制 91

(二) 服务体系 91

(三) 农业机械监督管理 92

第七节 饲料工业 92

一、主要发展历程 92

二、饲料工业建设 92

三、饲料生产与使用 93

第八节 村镇建设 93

一、村镇建设水平 93

二、村镇建设的主要措施与经验 94

(一)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 94

(二) 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94

(三) 抓规划试点,以典型引路 94

(四) 推广新型设计,建筑形式多样化、合理化 94

(五) “人民城镇人民建”,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94

(六) 培训人才,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95

第三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96

第一节 土地改革 96

一、土地占有的特点 96

二、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 97

(一) 对华侨的土地政策 97

(二) 对工商业者的政策 97

(三) 对特殊土地的政策 97

三、土地改革的过程 97

(一) 减租退押,清匪反霸 98

(二) 三县和八县土改 98

(三) 大规模的土改运动 98

(四) 开展土改整队 99

(五) 土改复查 99

(六) 查田定产 99

四、土地改革的胜利和存在问题 99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100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 100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 100

(一) 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0

(二) 初级社的发展与扩大 101

(三) 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化 101

三、农业合作社的生产资料入社政策 102

(一) 土地的处理 102

(二) 耕畜、大农具的处理 102

(三) 牲畜、林木、果树的处理 102

(四) 生产股金、公共积累的处理 102

四、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103

(一) 生产计划制度 103

(二) 劳动管理制度 103

(三) 定额计酬制度 103

(四) 生产责任制度 103

(五) 财务会计、收益分配制度 103

五、农业合作社的问题与整顿 103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 104

一、人民公社化与体制调整 104

(一) 人民公社社有制阶段 104

(二) 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阶段 105

(三)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阶段 105

二、整风整社与加强经营管理 106

(一) 农村的“三反”运动 106

(二) 整风整社运动 106

(三) 加强生产队经营管理 106

三、农村的“四清”运动 107

四、十年动乱中的人民公社 108

(一) 减少或取消自留地 108

(二) 限制家庭副业和集体的多种经营 108

(三) 限制农村集市贸易 108

(四) 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108

(五) 推广大寨“标兵工分”制度 109

(六) 搞“穷过渡” 109

(七) 普及大寨县中的农田基本建设 109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10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 110

(一) 联产到组责任制的推行 110

(二) 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实行 110

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111

(一) 改革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 112

(二) 改革“政社合一”体制 112

三、改革农村产业结构和流通体制 112

(一) 调整改革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112

(二) 改革农村流通体制 112

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13

(一)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113

(二) 多种形式的联合经济 113

(三) 股份合作经济 113

(四) 外资经济 113

五、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13

(一) 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 114

(二) 设置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114

(三) 加强土地、承包合同、财务管理 114

(四) 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15

(五) 发展集体经济 115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经济变迁 116

一、远古时期的广东农业 116

二、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广东农业 116

三、明清时期的广东农村经济 117

四、鸦片战争后的广东农村经济 118

(一) 自然经济初步解体 118

(二) 农业中现代资本主义经营的发展 118

五、封建土地关系和剥削关系 119

(一) 封建土地所有制 119

(二) 土地使用情况 119

(三) 封建剥削关系 119

六、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广东农村经济 119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 121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121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 121

(一) 缓慢变动时期(1949--1978年) 121

(二) 大调整时期(1979--1992年) 122

二、农村产业结构状况 122

(一) 种植业生产结构 122

(二) 农业生产结构 122

(三) 农村三次产业结构 123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124

第二节 种植业 125

一、生产水平 125

(一) 粮食作物 125

1.水稻 125

2.薯类 127

3.小麦 127

4.玉米、高粱 128

5.豆类 128

(二) 经济作物 128

1.糖蔗 129

2.花生 129

3.茶叶 129

4.蚕桑 129

5.黄红麻 130

6.蔬菜 130

7.花卉 130

8.烟叶 130

9.药材 130

(三) 岭南水果 130

1.四大佳果 131

2.其他主要水果 131

3.水果加工 132

二、发展历程 132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132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 133

1.恢复发展时期(1950--1957年) 133

2.挫折调整时期(1958--1978年) 133

3.全面发展时期(1979--1992年) 134

三、种植业制度改革 135

(一) 种植方式的改革 135

1.改挣稿为翻耕(间作改连作) 135

2.改单造为双造 135

3.推广各种轮作制 135

4.间套种制度 136

(二) 改良与更新农作物品种 136

1.品种普查与品种改良 136

2.矮化育种与品种更新 137

(三) 改造低产田 137

(四) 种植业创高产活动 137

1.粮食创高产活动 137

2.糖蔗创高产活动 138

3.花生创高产活动 138

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138

(一) 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 138

1.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城市郊区 138

2.潮汕平原地区 139

3.雷州半岛和粤西地区 139

4.山区 139

(二) 综合开发利用资源 139

(三) 发展优质适销品种 139

(四) 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40

(五) 兴办农产品加工业 140

(六) 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 141

第三节 林业 141

一、生产水平 141

(一) 林地林木状况 141

1.林地林种 141

2.林木生长 142

3.现有森林特点 143

(1) 森林资源少,有增长潜力 143

(2) 集体林多,国有林少 143

(3) 资源结构欠合理,比例不协调 143

(4) 动、植物物种品类丰富 143

(二) 林木种苗 143

1.采种育苗 143

2.林木引种 143

(三) 植物造林 144

1.用材林 144

2.防护林 144

3.薪炭林 145

4.经济林 145

5.竹林 146

6.飞机播种造林 146

7.义务植树 146

(四) 育林 147

1.封山育林 147

2.疏残林改造 147

3.中幼林抚育 147

(五) 森林保护 147

1.森林防火 147

2.森林病虫害防治 148

3.森林、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148

4.森林公园 149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149

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 149

八宝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149

小坑国家森林公园 149

平顶岗森林公园 149

(六) 森林工业 149

1.森林采伐方式 149

2.迹地更新 149

3.木材集运 149

4.木材加工 150

(1) 制材 150

(2) 人造板 150

(3) 木片 150

(4) 林纸 150

(5) 木粉 150

(七) 林产化学工业 150

1.松香 150

2.栲胶 150

3.紫胶 150

4.精细化工技术的应用 151

二、经营体制与基本建设投资 151

(一) 国有林经营 151

1.国营林场 151

2.国营采伐场 152

(二) 乡村林场 152

(三) 林业专业户 152

(四) 林业基本建设投资 153

1.营林基本建设投资 153

2.森林工业基本建设投资 153

三、发展历程 153

(一) 创业时期(1950--1957年) 153

(二) “大跃进”与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 154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 154

(四) 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年) 155

1.加强森林法规建设 155

2.落实林业“三定” 155

3.改革林业经营体制 155

(五) “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 156

1.绿化号召 156

2.政策措施 156

3.绿化效益 157

第四节 畜牧业 158

一、生产水平 158

(一) 畜禽产品 158

1.养猪业 158

2.养牛业 159

3.养禽业 160

4.其他饲养业 161

(二) 畜牧业生产分布 161

1.畜禽地方品种分布 161

2.区域性生产基地分布 162

(三) 畜牧业生产结构 162

1.所有制结构 162

2.畜禽品种结构 162

二、发展历程 162

(一) 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163

(二) 缓慢发展时期(1958--1978年) 163

(三) 迅速发展时期(1978年以来) 163

1.取消派养派购政策 163

2.猪禽与草食动物全面发展 163

3.增加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 164

4.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畜牧业 164

5.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 164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165

(一)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65

1.三级良种繁育 165

2.猪的良种繁育 165

3.禽的良种繁育 166

4.其他禽种繁育 166

(二) 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166

1.建立健全兽医防疫机构和队伍 166

2.防疫措施与重大成果 166

3.兽药生产与药政管理 167

(三) 饲料生产体系建设 167

1.配(混)合饲料生产 167

2.牧草生产与基地建设 168

(四) 现代化畜牧企业 168

1.广东省畜牧发展总公司 168

2.广东省食品企业集团公司 169

3.光明华侨畜牧场 169

第五节 水产业生产 169

一、生产水平 169

(一) 海洋捕捞业 170

1.渔船与渔场 170

2.作业方式 171

3.远洋渔业 172

4.国有海洋捕捞企业 172

5.渔港建设 172

6.港澳流动渔民 172

(二) 海水养殖业 173

1.鱼类养殖 173

2.对虾养殖 174

3.贝类养殖 174

4.青蟹养殖 175

5.藻类养殖 175

6.种苗生产 175

(三) 淡水捕捞业 175

(四) 淡水养殖业 176

1.淡水养殖区域分布 176

2.生产方式 176

3.苗种生产基地 177

4.淡水优质鱼养殖 178

5.其他名优品种养殖 178

(五) 水产品保鲜加工 179

1.制冰冷藏业 179

2.水产品加工业 179

3.水产品综合利用 179

二、发展历程 179

(一) 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180

(二) 二十年徘徊(1958--1978年) 180

1.“大跃进”时期 180

2.调整时期 180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81

(三) 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2年) 181

1.逐步建立以渔船为独立生产经营单位的体制 181

2.水产养殖实行联合承包 182

3.取消派购、放开鱼价 182

4.实行多渠道流通和综合服务 182

5.调整生产布局 183

6.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183

7.发展水产科技 183

三、渔政渔港监督管理 184

(一) 渔政管理 184

(二) 渔港监督 188

(三) 渔业船舶检验 188

第六节 乡镇企业 188

一、生产发展水平 188

(一) 组织形式与地区分布 188

(二) 产业结构 189

1.第一产业 190

2.第二产业 190

3.第三产业 191

(三) 主要产品产量 192

(四) 超亿元的镇、村和企业 192

1.超亿元镇 192

2.超亿元村 192

3.超亿元企业 193

二、外向型乡镇企业 195

(一) 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形式 195

1.外贸企业 195

2.外资企业 195

(二) 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的政策措施 196

1.优惠的政策措施 196

2.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196

3.多元引进外资 197

(三) 外向型乡镇企业发展过程 197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197

(一) 创办社队企业及其缓慢发展时期 197

(二)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198

四、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因 199

(一) 市场调节运作机制 199

1.在生产上,以销定产 199

2.结构上优化组合 199

3.重视供销,搞活流通 200

(二) 富有活力的企业机制 200

1.自负盈亏的风险机制 200

2.自主经营的决策机制 200

3.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 200

4.外引内育的人才机制 200

5.精神鼓励的机制 200

(三) 不断吸收先进的科技与管理方法 200

1.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201

2.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或购买技术专利,开发新产品 201

3.与科研单位合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201

4.推广应用科学管理方法 201

(四) 多种类型发展 202

1.顺德形式 202

2.南海形式 202

3.东莞形式 202

4.云浮形式 202

5.利用资源的发展形式 202

五、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202

(一) 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 202

(二)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变革 203

(三) 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203

(四) 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203

(五) 乡镇企业是实现小康水平的关键 203

第七节 农垦企业 203

一、生产水平 204

(一) 热带、亚热带农林牧渔业 204

1.橡胶生产 204

2.剑麻生产 204

3.糖蔗生产 205

4.茶叶生产 205

5.水果生产 205

6.畜禽饲养 205

7.水产养殖 205

8.林木生产 206

(二) 农垦工业 206

1.生产规模 206

2.经济效益 206

3.荣获国优部优省优奖产品 207

(三) 建筑业、运输业 207

1.建筑业 207

2.运输业 207

(四) 商业、饮食服务业 207

1.商业 207

2.对外贸易 208

3.饮食、服务业 208

二、发展历程 208

(一)创立垦殖基地(1951--1953年) 208

1.华南垦殖局成立 208

2.组建林业工程部队 208

3.汇集各方人才 208

4.大规模垦荒种胶 208

(二) 第一次调整(1953--1957年) 209

1.精简机构,清理损失 209

2.提高质量,巩固发展 209

3.改善经营,建立经济核算制 209

4.多种经营,稳步前进 209

(三) 第二次“大发展”与调整(1958--1965年) 209

1.第二次“大发展” 210

2.第二次调整 210

3.总结种胶割胶和农林牧结合的经验 210

(四) 第三次“大发展”与调整(1969--1975年) 210

1.第三次“大发展” 211

2.第三次调整 211

(五) 辖属划分与变更 211

1.划出直属农场管理局 211

2.划出海南农垦局和通什农垦局 211

三、垦区改革与建设 211

(一) 改革大统大包旧模式,兴办“职工家庭农场” 211

1.推行农场“财务大包干” 211

2.实行职工“岗位承包责任制” 212

3.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 212

(二)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212

1.调整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热带经济作物 212

2.发展牧渔业生产,建立畜禽渔商品生产基地 213

(三)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工商运建综合经营 213

1.改革农垦工业内部结构 213

2.活跃流通渠道 213

3.改革运输业、建筑业的经营体制 213

(四) 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强化企业管理职能 213

1.改革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 213

2.改革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投资做法 214

3.改革物资供销管理,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物资供销网络 214

4.普遍推行场(厂)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214

(五) 改革单一国营经济,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214

(六) 开发人才,振兴农垦企业 214

1.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14

2.岗位培训,造就人才 214

(七) 依靠科技振兴农垦经济 214

1.打破“植胶禁区”,实现橡胶大面积北移 215

2.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引种试种、技术改进、示范推广成功 215

3.选育出驰名中外的优良水果品种“红江橙” 215

4.旱坡地蔗吨糖田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成功 215

第五章 农产品流通 216

第一节 农产品计划购销体制 216

一、政企合一的国营、供销合作商业 216

(一) 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的创建(1950--1952年) 216

(二) 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的三次分工(1953--1956年) 216

(三) 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的频繁更动与调整(1958--1962年) 217

(四) “文化大革命”时的国营、供销合作商业体制(1966--1976年) 217

二、计划管理制度 218

(一) 农产品分类管理 218

(二) 统购统销政策 218

(三) 派购政策 219

(四) 奖售政策 220

(五) 议购议销 220

三、流通渠道与环节 221

(一) 流通渠道 221

(二) 流通环节 221

第二节 农产品流通改革 222

一、购销体制改革 222

(一) “十二项”措施 222

(二) “四个打破”的改革 223

(三) 供销社体制改革 223

1.恢复“三性” 223

2.实行“五个突破” 223

3.“六个发展” 223

二、调整农产品购销政策 224

(一) 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 224

(二) 农产品价格改革 224

1.调整价格理顺关系 224

2.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 225

3.加强宏观调控价格 225

三、发展个体商业 225

四、流通改革成效 226

(一) 农产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226

(二) 价值规律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26

(三)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226

第三节 城乡集贸市场 226

一、集贸市场的演变 226

二、集贸市场的发展与建设 227

(一) 集市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227

(二) 建设多功能的集贸市场 228

三、城乡集市贸易管理 228

(一)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原则 228

(二) 城乡集贸市场管理范围 229

1.管理上市商品 229

2.管理参加集贸市场活动的人员 229

3.管理经营活动和市场秩序 229

4.推行规范化管理 229

四、典型集贸市场介绍 229

(一) 广州市清平农副产品市场 229

(二) 南海市西樵纺织品市场 229

(三) 普宁市流沙服装专业市场 230

(四) 三水市西南耕牛市场 230

(五) 高州市曹江香蕉批发市场 230

第六章 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231

第一节 对外开放 231

一、对外开放的历程 231

二、农产品出口经营体制改革 232

(一) 下放出口经营权和外资利用审批权限 232

1.下放出口经营权 232

2.下放外资利用审批权限 232

(二) 改革独家经营的外贸进出口体制 232

1.农业系统成立贸易公司 232

2.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地方出口公司 232

(三) 农产品出口实行承包经营 233

三、多种方式吸引外商投资 233

(一) 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和产业 233

(二) 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 233

1.中外合资经营 233

2.中外合作经营 233

3.外商独资经营 234

4.合作开发 234

5.补偿贸易 234

6.加工装配 234

7.国际租赁 234

(三) 引进外资的效果 234

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235

(一) 农副产品出口的特点 235

(二) 出口市场多元化 235

(三) 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进口 235

第二节 农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236

一、对外交往与科技交流 236

二、对外经济合作 236

(一) 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 236

(二) 引进优良种子种苗 236

(三)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237

1.援助马里种植甘蔗 237

2.援助尼日尔共和国种植水稻 237

3.援助玻利维亚改良茶叶生产 237

三、拓宽农牧产品的对外贸易 237

(一) 建立农牧业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237

(二) 农牧产品出口量增加和构成比例发生变化 237

第三节 林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238

一、对外交往与科技交流 238

二、引进优良树种、害虫天敌、外资和生产技术设备 238

(一) 引进优良树种 239

(二) 引进害虫天敌 239

(三) 引进外资 239

1.利用世界银行贷款 239

2.外商直接投资造林 239

(四) 引进木材加工技术设备 240

三、开拓林木产品出口贸易 240

第四节 水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240

一、对外交往与科技交流 241

(一) 对外交往 241

(二) 引种和推广工作 241

(三) 举办技术交流会和学术讲座 242

(四) 举办国际渔业展览会 242

二、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 242

(一) 引进外资,改造渔船 242

(二) 引进技术,发展新的养殖行业 242

(三) 利用外资发展水产饲料工业 242

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243

(一) 援助越南 243

(二) 援助古巴 243

(三) 援助民主也门 243

(四) 援助埃及 243

(五) 培训亚非国家淡水养鱼技术人员 243

四、对外贸易 243

(一) 水产品出口 243

(二) 输出深海捕捞渔工 244

(三) 发展远洋渔业 244

第五节 水利水电事业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244

一、培训外国水利水电专业人员 244

二、对外经济技术工程援助 245

(一) 刚果布昂扎水电站工程 245

(二) 索马里费诺力水利电力工程 245

三、欧洲共同体援建广东北江洪水预报和调度项目 245

第七章 农业教育与科技 247

第一节 高等农业教育 247

一、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规模 247

二、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247

三、广东成人高等农业教育 249

四、广东高等农业教育改革 250

(一)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与招生分配制度 250

(二)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调整专业设置 250

(三) 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改善教学条件 250

(四) 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51

第二节 中等农业教育 252

一、中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252

二、中等农业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253

(一) 培养目标 253

(二) 学校科类和专业设置 253

(三)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53

三、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 254

第三节 农村教育 256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 256

(一)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256

(二) 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 257

二、农村职业教育 258

三、农村成人教育 259

(一) 扫盲教育 259

(二) 农村成人继续教育 259

(三) 实施“燎原计划” 259

第四节 农业科研 260

一、科研机构、队伍 260

(一) 农牧业科研机构 260

(二) 林业科研机构 260

(三) 水产科研机构 261

(四) 水利水电科研机构 261

(五) 农垦科研机构 261

(六) 科学院属农业科研机构 261

(七) 农业机械科研机构 261

(八) 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力量 262

二、科研成果和水平 262

(一) 农牧业研究成果 262

1.水稻选育种 262

2.农作物育种的成就 263

3.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 263

4.农业害虫生物防治 263

5.畜牧兽医科研成就 264

(二) 林业科研成果 264

(三) 水产科研成果 264

1.“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 264

2.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养殖及插核育珠技术 265

3.珠江三角洲万亩连片鱼塘高产综合技术 265

(四) 水利水电科技成果 265

1.广州抽水蓄能电站 265

2.新丰江水电站 265

3.南水水电站 265

4.白垢水电站 266

5.泉水双曲薄拱坝 266

(五) 热带作物科研成果 266

1.橡胶大面积北移成功 266

2.龙舌兰麻杂种11648号的引种试种与推广 266

三、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 266

(一) 创业和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5年 266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267

(三) 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2年) 268

1.面向经济建设,调整服务方向 268

2.围绕生产实际,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工作 268

3.加强技术开发,推进横向联合,兴办经济实体 269

4.进行科技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269

5.进行专业技术职务改革,放活科技人员 269

第五节 农业技术推广 269

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 270

(一) 农作物技术推广机构、队伍 270

(二) 林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 270

(三) 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 270

(四) 渔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 270

(五) 水利技术推广机构、队伍 271

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历程 271

(一) 创建时期(1950--1957年) 271

(二) 曲折前进时期(1958--1976年) 271

(三) 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7--1993年) 272

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改革 273

(一) 加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 273

(二) 加强乡镇、管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 273

(三) 制订政策措施,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 273

(四) 采取多途径、多形式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273

1.实行按重点项目推广技术 273

2.普遍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 274

3.举办经济实体,开展综合经营服务 274

4.组织流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宣传队送技术下乡 274

(五) 开展创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镇活动 274

四、星火计划 274

(一) 项目安排情况 274

(二) 星火计划实施的效果 275

第六节 农业标准化 275

一、广东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276

(一) 起步阶段 276

(二) 种子标准化大发展阶段 276

(三) 农业标准化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阶段 276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企业标准化 277

(一) 采用国际标准 277

(二) 企业标准化 277

三、农业综合标准化 278

(一) 新会县的柑桔综合标准化 278

(二) 南雄县烤烟综合标准化 278

(三) 汕头市鳗鱼综合标准化 279

第八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280

第一节 集体经济收益分配 280

一、互助组的收益分配 280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 280

(一) 初级社的收益分配 280

(二) 高级社的收益分配 281

三、农村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281

(一) 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281

(二) 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281

(三)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282

1.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收益分配 282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收益分配 282

3.农村改革初期的收益分配 282

四、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 282

(一) 农户包干分配 282

(二) 集体统一核算分配 282

(三) 股份制分红 283

第二节 农户经济收支 283

一、农户总收入及其来源 283

(一) 总收入水平 283

1.从集体得到的收入 283

2.家庭经营收入 284

3.其他非生产性收入 284

(二) 现金收入水平 284

1.从集体得到的现金收入 284

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 284

3.其他非生产性现金收入 285

二、农户生产经营支出及其构成 285

(一) 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285

(二) 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 285

(三) 生产性固定资产拥有量 285

三、纯收入及其变化的特点 285

(一) 纯收入水平 285

(二) 纯收入变化的特点 286

1.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 286

2.家庭经营纯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 286

3.来自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上升 286

4.现金纯收入显著增加 286

5.低收入户减少,高收入户增多 286

(三) 不同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286

第三节 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287

一、生活消费水平 287

(一) 生活消费支出 287

1.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 287

2.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较快 287

3.不同地区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287

(二) 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287

1.购买生活消费品支出 288

2.文化生活服务现金支出 288

二、消费结构及其变化 288

(一) 1949--1978年的消费结构 289

1.物质性消费支出比重大,维持时间长 289

2.食品、燃料支出比重下降,衣着、住房、用品支出比重上升 289

3.主食支出比重大,下降速度慢 289

4.衣着以棉布为主,款式,色调单 289

5.建房以泥砖为主,家庭摆设简单 289

(二) 1979--1992年的消费结构 289

1.生活消费品支出比重下降,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上升 289

2.住房、用品支出比重上升,食品、衣着、燃料支出比重下降 289

3.由自给性消费为主转向商品性消费为主 290

4.由主食型结构转向副食型结构 290

三、农民的营养水平 290

(一) 食物消费量 290

(二) 营养水平 291

四、农民住房面积、耐用物品拥有量及储蓄存款 291

(一) 农民住房面积 291

(二) 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 291

(三) 储蓄存款 291

第四节 农村社会福利 291

一、政府救济 291

(一) 自然灾害救济 292

1.救灾工作方针 292

2.救灾款物的使用范围和原则 292

(二) 社会救济 292

1.困难户的救济 292

2.“五保”工作的对象、内容及供给原则 292

二、优待抚恤和退伍军人安置 292

(一) 优抚工作方针 293

(二) 国家抚恤补助 293

(三) 群众优待办法 293

(四)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293

1.复员军人安置 293

2.农村退伍军人安置 293

3.城镇退伍军人安置 294

第五节 农业经济效益 294

一、农业投入 294

(一)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294

(二) 对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 294

(三) 对农业生产的活劳动投入 294

(四) 农业投入来源 294

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及生产能力的扩大 294

(一) 扩大了农业固定资产,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294

(二)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95

(三) 发展了为农业服务的科学技术事业和加强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 295

三、农业产出水平 295

四、农业经济效益指标 296

(一) 农业投入产出率 296

(二) 农业物质费用产值率 296

(三) 农业劳动生产率 296

(四) 土地生产率 297

(五) 农产品成本产值率 297

第九章 农村基层组织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98

第一节 农村党支部 298

一、农村党支部 298

(一) 农村党支部建设的历史进程 298

(二) 新时期的农村党支部建设 299

1.建设一支觉悟高,能力强,纪律严的党员队伍 299

2.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堡垒 300

二、青年、民兵、妇女等群众组织 300

(一) 青年团支部建设 300

(二) 妇代会建设 301

(三) 民兵组织建设 301

(四) 治保组织建设 301

第二节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301

一、行政区划调整 301

(一) 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 301

(二) 设市撤县,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301

(三) 撤乡建镇 301

二、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301

三、乡镇政权机构的沿革 302

第三节 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与文明村建设 302

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302

(一) 商品经济条件下农村思想工作 302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 303

(三)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303

二、道德教育与文明村建设 303

(一) “三兼顾”教育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303

(二) 文明村(镇)建设 303

1.文明村(镇)建设内容 304

2.文明村(镇)建设标准和要求 304

3.文明村(镇)创建办法 304

(三) “文明户”建设 304

1.“文明户”的基本要求 304

2.“文明户”的条件 304

3.“文明户”的评议方法 304

4.创建“文明户”的效果 304

(四) 树文明新风活动 304

三、法制教育 305

(一) 农业立法 305

(二) 普及法律常识教育 305

(三) 乡规民约与群众自治 305

第四节 农村文化 306

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306

(一) 农村文化活动及文化机构发展历程 306

(二) 农村电影 307

(三) 艺术表演团体 307

(四) 公共图书馆与文物、博物馆 307

(五) 音乐茶座等社会文化市场发展 307

(六) 对外文化交流 308

二、民风民俗 308

(一) 广州迎春花市 308

(二) 中山钟村出会 308

(三) 顺德大良鱼灯会 308

(四) 粤东客家地区舞狮与舞龙活动 309

(五) 潮汕传统节日演戏 309

(六) 惠来舞九鳄 309

(七) 高州八音班 309

(八) 梅菉泥塑 309

(九) 化州出灯 310

(十) 春班演出 310

(十一) 雷州游傩 310

(十二) 粤北纸马、推车、春牛等舞蹈活动 310

(十三) 瑶族舞龙灯 310

(十四) 曲江唱灯子 310

(十五) 忠信灯街 310

(十六) 博罗舞黄牛 311

(十七) 佛山秋色 311

(十八) 沙湾飘色和鳌鱼舞 311

(十九) 阳江、中山重阳风筝 311

(二十) 麻车火狗 312

(二十一) 普宁英歌舞 312

(二十二) 澄海蜈蚣舞 312

(二十三) 陆丰钱鼓舞 312

(二十四) 大埔鲤鱼灯与狮灯 312

(二十五) 新会纱龙 313

(二十六) 茂名跳花棚 313

(二十七) 吴川貔貅舞 313

(二十八) 龙舟竞渡 313

(二十九) 广式月饼 313

(三十) 凤城食谱 313

(三十一) 雷州年糕 313

三、旅游景观 314

(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 314

(二) 粤东地区 314

(三) 粤西地区 314

(四) 粤北地区 314

四、农业文化遗产 314

(一) 农业文物 314

1.四千年前的稻谷遗存 314

2.西汉陶猪模型 314

3.东汉陶水田模型 314

4.西晋犁田、耙田模型 314

5.古代的广东农书 314

(二) 古代农业技术 314

1.以猄蚁防治柑橘害虫 314

2.?菜水培法 314

3.基塘生产方式 315

4.火焙鸭和嘌蛋 315

(三) 古代农村名特产 315

1.白眷米 315

2.丝苗米 315

3.南华草菇 315

4.罗浮贡柑 315

5.泷水果下马 315

6.西江鱼苗 315

7.入筒细布 315

8.棉织精品--黎锦 315

第五节 农村卫生与计划生育 315

一、农村卫生 315

(一) 发展历程 315

(二) 医疗事业 316

(三) 卫生防疫 317

(四) 爱国卫生运动 317

(五) 妇幼保健 317

二、农村计划生育 317

(一) 农村计划生育发展历程 318

1.初始阶段(1949--1969年) 318

2.全面开展阶段(1970--1979年) 318

3.深入发展阶段(1980--1991年) 318

(二) 基层计划生育组织 319

1.队伍建设 319

2.阵地建设 320

(三) 计划生育系列保险 320

第十章 区域经济与农业区划 321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农村经济 321

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兴办创汇型农业商品基地 322

二、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 322

三、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322

四、大力发展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323

五、珠江三角洲市、县选介 323

(一) 广州市 323

番禺市 324

(二) 深圳市 325

(三) 珠海市 326

(四) 佛山市 327

1.南海市 328

2.顺德市 329

(五) 中山市 330

(六) 东莞市 331

(七) 江门市 332

开平市 333

(八) 惠州市 334

第二节 东西两翼沿海农村经济 335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335

二、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335

三、加强市场建设,建立流通体系 336

四、积极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 336

五、东西两翼沿海市县选介 336

(一) 汕头市 336

(二) 潮州市 337

(三) 揭阳市 338

普宁县 339

(四) 汕尾市 340

(五) 湛江市 341

廉江县 342

(六) 茂名市 343

1.高州县 344

2.电白县 345

(七) 阳江市 346

第三节 山区农村经济 347

一、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治山致富 347

二、以开放促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 348

三、制定扶持政策,组织政府机关和发达地区扶贫 348

四、山区市县选介 348

(一) 肇庆市 348

云浮市 350

(二) 韶关市 350

南雄县 351

(三) 清远市 352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354

(四) 梅州市 354

梅县 356

(五) 河源市 356

第四节 广东省农业区划 357

一、农业区划的历史沿革 357

(一) 调查研究阶段 357

(二) 试点实践阶段 358

(三) 全面开展阶段 358

二、农业区划的成果 358

三、农业分区 358

(一) 北江山地丘陵农业区 359

(二) 西江丘陵山地农业区 359

(三) 东、韩江上游丘陵山地农业区 359

(四) 潮汕平原农业区 359

(五) 珠江三角洲农业区 359

(六) 海、陆、蕙、博滨海台地农业区 360

(七) 鉴江、漠阳江流域农业区 360

(八) 雷州半岛农业区 360

(九) 南海海洋渔业区 361

第十一章 农业机构 363

第一节 省级农业管理机构 363

一、省级农业管理机构沿革 363

(一) 形成时期(1949--1956年) 363

(二) 变动时期(1957--1965年) 363

(三) 动乱时期(1966--1976年) 364

(四) 恢复和改革时期(1977--1992年) 364

二、现设省级农业管理机构 364

(一) 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广东省农业委员会 365

(二) 广东省农业厅 365

(三) 广东省林业厅 366

(四) 广东省水利电力厅 366

(五) 广东省水产局 367

(六) 广东省乡镇企业管理局 367

(七) 广东省畜牧局 367

(八) 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368

(九) 广东省国土厅 368

(十) 广东省农垦总局 368

(十一) 广东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368

(十二) 珠江水利委员会 369

(十三) 广东省气象局 369

(十四) 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 369

(十五) 广东动植物检疫总所、广州动植物检疫局 370

(十六) 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 370

(十七) 广东省农业机械厅 370

第二节 农业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 371

一、农业科研机构 371

(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371

(二)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371

(三) 轻工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 371

(四)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371

(五) 广东省土壤研究所 371

(六)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371

(七)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371

(八)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旱地作物研究所 371

(九)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371

(十)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371

(十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371

(十二)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71

(十三)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372

(十四)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372

(十五)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372

(十六) 广东省华侨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十七)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十八) 深圳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372

(十九)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二十) 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二十一) 韶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二十二) 梅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二十三) 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二十四) 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二十五) 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二十六) 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2

(二十七)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73

(二十八) 湛江市蓖麻蚕科学研究所 373

(二十九) 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 373

(三十) 汕头市柑桔研究所 373

(三十一) 惠州市杨村华侨柑桔场柑桔研究所 373

二、林业科研机构 373

(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373

(二) 华南热带作物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 373

(三)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373

(四) 广东省湛江农垦局徐闻橡胶研究所 373

(五) 广东省湛江农垦局化州橡胶研究所 373

(六) 广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73

(七) 珠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373

(八) 汕头市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373

(九) 韶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74

(十) 梅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74

(十一) 惠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74

(十二) 江门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74

(十三) 佛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74

(十四) 湛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74

(十五) 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74

(十六) 肇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74

三、水产科研机构 374

(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374

(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374

(三) 广州市水产研究所 374

(四) 珠海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374

(五) 汕头市水产研究所 374

(六) 韶关市水产研究所 374

(七) 梅州市水产研究所 374

(八) 惠州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 375

(九) 江门市水产研究所 375

(十) 佛山市水产研究所 375

(十一) 湛江市水产研究所 375

(十二) 肇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375

四、畜牧(禽)业科研机构 375

(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375

(二)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375

(三) 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375

(四) 广东动植物检疫总所科学技术研究所 375

(五) 广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 375

(六) 珠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375

(七) 韶关市畜牧研究所 375

(八) 汕头市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 375

(九) 江门市畜牧科学研究所 376

五、农机科研机构 376

(一) 华南热带作物机械化研究所 376

(二)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376

(三) 广州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376

(四) 汕头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376

(五) 韶关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376

(六) 梅州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376

(七) 惠州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376

(八) 佛山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376

(九) 湛江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376

(十) 广东省湛江农垦局机械研究所 376

(十一) 肇庆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376

六、水利水电科研机构 376

(一) 珠江水利委员会科学研究所 376

(二)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376

(三)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376

(四) 广州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377

(五)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施工科学研究所 377

七、花卉园艺科研机构 377

(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377

(二) 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 377

(三) 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377

(四) 珠海市园艺研究所 377

八、气象科研机构 377

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377

九、学会、研究会、协会 377

(一) 广东省农业经济学会 377

(二) 广东省农学会 377

(三) 广东省水利学会 377

(四) 珠江水利经济研究会 377

(五) 广东省林学会 378

(六) 广东省水产学会 378

(七) 广东省气象学会 378

(八) 广东水利学会珠江水利委员会分会 378

(九) 广东省粤西热带作物学会 378

(十) 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 378

(十一) 广东省家禽业协会 378

(十二) 广东省奶牛协会 378

(十三) 广东省养蜂学会 378

(十四) 广东省渔船渔机协会 378

第三节 高中等农业院校 379

(一) 普通高等农业院校 379

(二) 成人高等农业院校 379

(三) 普通中等农业学校 379

(四) 成人中等农业学校 380

第四节 省直农口厅局所属企事业单位 382

(一) 广东小农业委员会所属企事业单位 382

(二) 广东省农业厅所属企事业单位 382

(三) 广东省林业厅所属个事业单位 382

(四) 广东省水利电力厅所属企事业单位 383

(五) 广东省水产局所属企事业单位 383

(六) 广东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所属企事业单位 383

(七) 广东省畜牧局所属企事业单位 383

(八) 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属企事业单位 383

(九) 广东省国土厅所属企事业单位 383

(十) 广东省农垦总局所属企事业单位 383

(十一) 珠江水利委员会所属企事业单位 385

(十二) 广东省气象局所属企事业单位 385

(十三) 广东动植物检疫总所、广州动植物检疫局所属企事业单位 385

(十四) 其它农口厅局所属企事业单位 385

(十五) 重点企业选介 385

力争二十年实现广东农业现代化(代结束语) 394

附录:广东省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 397

一、全省人口和自然资源 397

二、全省基层组织与农业人口 397

三、全省乡镇劳动力 398

四、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及构成 398

五、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及指数 398

六、全省农业总产值 399

七、全省农业总产值指数 400

八、全省乡镇企业主要指标 400

九、全省农业现代化情况 400

十、农业科技,教育情况 401

十一、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401

十二、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广东占全国的比重 402

十三、全省主要农作物产量 402

十四、全省水果、茶叶、蚕茧生产情况 404

十五、全省林业生产情况 405

十六、全省畜牧业生产情况 406

十七、全省水产品产量 407

十八、全省农产品出口情况 4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