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牙周病微生物学
牙周病微生物学

牙周病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德懿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43306999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
《牙周病微生物学》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 1

第一节 牙齿和牙列 1

一、乳牙列 1

二、恒牙列 1

第二节 牙周组织 2

一、牙龈 2

边缘龈 2

附着龈 3

龈乳头 4

结合上皮 5

龈沟 8

牙龈的血液供应 9

二、牙周膜 9

牙龈组纤维束 9

牙周组纤维束 9

三、牙槽骨 11

四、牙骨质 12

第二章 牙周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 14

第一节 牙周生态系 14

一、牙周生态环境及正常菌群 14

二、口腔菌群的演替 14

分离运送 15

封闭静止 15

挡住型 15

生长加定植 15

定植 15

简单运送 15

三、口腔菌群的生长动力学 15

衰退 15

封闭隔离 16

四、影响牙周生态系的因素 16

牙周组织的解剖结构及理化特性 16

唾液的量、成分、流速及龈沟液的作用 16

牙周微环境的特性 16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7

宿主的健康情况 17

五、牙周生态区的划分 17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系层次 17

正常牙周的生态系组成 18

一、牙面沉积物种类 19

二、牙菌斑 19

第二节 牙面沉积物及其菌群分析 19

牙周袋的生态系组成 19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20

菌斑成熟过程中的菌群变化 21

牙菌斑的结构 21

牙菌斑的成分 22

牙菌斑的分类 22

菌斑细菌的吸附和集聚机制 24

三、白垢 26

四、食物碎屑 26

五、牙石 26

牙石的分类 26

牙石的临床特征 26

牙石的形成 27

牙石的成分 27

牙石与菌斑的关系 29

牙石的致病作用 29

牙石沉积原理 29

六、牙面色斑 30

第三节 牙周袋的生态特性 30

一、病变牙骨质 31

菌斑、牙石堆积 33

病变牙骨质的结构改变 33

二、炎性软组织壁 34

第四节 唾液与牙周微生物的关系 36

一、唾液的成分 37

有机成分 37

无机成分 37

酸碱度 37

三、唾液的菌群组成 38

二、唾液的作用 38

气体 38

氧化还原电势 38

第五节 龈沟液与牙周微生物的关系 39

一、龈沟液的成分 39

二、龈沟液的作用 39

三、龈沟液的细菌 40

第三章 牙周微生物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41

第一节 革兰氏阳性球菌 42

一、微球菌科 42

微球菌属 42

葡萄球菌属 43

二、链球菌科 44

三、消化球菌科 45

消化球菌属 45

消化链球菌属 46

第二节 革兰氏阳性杆菌和丝状菌 47

一、乳杆菌科 48

二、放线菌科 49

放线菌属 49

蛛网菌属 50

丝杆菌属 50

罗氏菌属 52

三、棒状杆菌属 52

四、丙酸杆菌科 53

丙酸杆菌属 53

真杆菌属 54

双歧杆菌属 54

五、诺卡氏菌科 55

六、芽孢杆菌科 56

一、奈瑟氏球菌科 57

第三节 革兰氏阴性球菌 57

奈瑟氏球菌属 58

布兰汉氏球菌属 59

二、韦荣氏球菌科 59

第四节 革兰氏阴性杆菌和丝状菌 60

一、类杆菌科 61

类杆菌属 61

梭杆菌属 65

纤毛菌属 66

沃廉氏菌属 66

月形单胞菌属 67

厌氧弧菌属 68

二、巴氏德菌科 68

嗜血杆菌属 68

放线杆菌属 68

弯曲杆菌属 71

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 71

艾肯氏菌属 71

三、位置不定的菌属 71

四、肠杆菌科 73

第五节 其他微生物 74

一、螺旋体科 74

密螺旋体属 74

疏螺旋体属 76

二、支原体 78

三、真菌 79

四、病毒 80

五、原虫 82

牙龈阿米巴 82

口腔梨形虫 83

第六节 牙周病有关厌氧菌的超微结构研究 83

一、扫描电镜观察 85

二、透射电镜观察 87

细胞壁和细胞膜 87

细菌附着有关的表面结构 87

细胞浆和核区 87

其他可能与致病性有关的结构 87

三、细菌超微结构研究的实用意义 90

第四章 牙周病的发病机制 92

第一节 菌斑细菌在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 92

一、菌斑细菌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 92

二、牙周病是宿主和细菌的不平衡 93

三、确定牙周病致病菌的标准和途径 93

四、龈下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是牙周病重要的致病菌 94

五、细菌参与破坏的可能机制 95

细菌侵袭 95

对宿主的损害 96

体内繁殖 96

抑制宿主防御机能 96

六、牙周微生物和牙周病活动度关系 97

七、牙周病的牙槽骨破坏机制 98

牙槽骨的生理性平衡 98

牙周病骨破坏的影响因素 99

牙槽骨破坏的途径 99

牙周病时影响骨吸收的细菌成分及产物 99

牙周病时影响骨吸收的宿主因子 100

第二节 免疫机制在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 102

一、非特异性(先天性)免疫 102

牙周的上皮屏障和纤维屏障系统 102

唾液和龈沟液的冲洗作用 102

体表共栖菌的竞争、干扰和拮抗作用 102

唾液和龈沟液中的杀菌或抑菌物质 102

吞噬细胞 104

二、特异性(获得性)免疫 106

细胞免疫 106

体液免疫 106

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108

非特异性免疫协助特异性免疫 109

特异性免疫增强非特异性免疫 109

四、牙周病和变态反应 109

Ⅰ型变态反应 111

Ⅱ型变态反应 111

Ⅲ型变态反应 111

Ⅳ型变态反应 111

五、牙周病发展四个阶段的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 112

初期 112

早期 112

晚期 113

中期 113

六、免疫抑制和免疫兴奋患者的牙周病 114

七、小结 114

第三节 细菌内毒素和牙周疾病 114

一、细菌内毒素的结构组成和生物学作用 115

二、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和牙周疾病关系 117

龈炎和实验性龈炎的细菌内毒素分析 117

龈沟液内毒素与牙周临床炎症程度、组织学炎症程度的关系 118

龈沟液内毒素量与龈沟液细菌类型数量的关系 118

牙菌斑内毒素量和临床炎症的关系 118

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与其它口腔感染性疾病关系 119

三、口腔细菌内毒素作用机制探讨 119

内毒素通过龈沟上皮及其扩散的途径 119

内毒素作用于细胞、影响牙龈附着的依据 120

内毒素对牙槽骨的吸收作用 121

内毒素引起牙骨质的改变 121

内毒素的免疫反应及其致炎作用 122

内毒素诱生和释放介质的作用 123

四、口腔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比较 123

各种口腔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的含量 124

各种口腔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 124

各种细菌内毒素的生物活性 125

口腔细菌内毒素的生物活性和疾病的关系 127

五、去除或降解口腔内毒素的方法 127

机械方法去除口腔内毒素 127

内毒素的化学解毒 127

六、口腔细菌内毒素测定对监测和防治牙周疾病的前景 128

第五章 各型牙周病的微生物特征 131

第一节 牙龈病 131

一、缘龈炎 131

四、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133

三、妊娠性龈炎 133

二、青春期龈炎 133

五、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136

第二节 牙周病 136

一、牙周炎 136

二、青少年牙周炎 139

病因探讨 140

实验室诊断 142

鉴别诊断 142

治疗 143

小结 143

三、牙周脓肿 143

四、牙周—牙髓综合征 144

第六章 牙周生态环境保护及牙周病防治 146

第一节 牙周病的非手术治疗 146

一、非手术治疗的范围 146

龈下刮治术 147

龈上洁治术 147

根面平整 147

二、非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147

四、机械清创在牙周病防治中的作用 147

三、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和局限性 147

第二节 牙周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148

一、预防保健措施的作用 148

二、预防保健措施必须结合定期专业治疗 149

三、常用的口腔卫生措施 149

漱口 149

刷牙 149

牙线、牙签和其他牙间清洁器 153

第三节 牙周病化学治疗现状和发展趋势 157

一、牙周病化学治疗现状 157

细菌性心内膜炎高危的牙周炎病人 158

三、选择抗菌药物的原则和标准 158

局限性青少年牙周炎 158

符合化学治疗控制菌斑的5项基本原则 158

二、推荐用抗菌素治疗的牙周病 158

伴全身症状的急性牙周感染 158

机械或手术失败复发的牙周炎 158

进展性或活动性牙周炎 158

适当的牙周病微生物分析 159

了解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 159

考虑病人的健康情况 159

四、牙周病微生物研究为选择抗菌素提供理论基础 159

五、常用抗菌素达血清、龈沟液浓度及其作用 159

青霉素 161

四环素 161

甲硝唑 162

六、常用抗菌素的副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 163

螺旋霉素 163

红霉素 163

七、牙周病的局部化学治疗 165

牙周病局部化学治疗概况 165

局部化学治疗常用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165

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167

抗菌漱口液和药物牙膏的发展潜力 167

全身和局部抗菌素治疗对比 168

八、牙周局部的药物控释系统研究 169

药物控释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169

局部控释药物治疗牙周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72

局部控缓释药物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结果和经验 172

第四节 牙周病的生态防治 176

一、牙周生态失调和微观生态防治的概念 176

九、小结 176

二、调整牙周微生态环境 177

消除牙周袋的手术 177

粘膜牙龈手术 177

牙周骨手术 177

三、增强宿主防御能力 178

四、调整细菌种群和保护生态平衡 178

非特异性地清除或减少牙周细菌 178

抗菌调整牙周细菌 178

替代疗法 179

五、小结 179

无菌动物技术 180

一、无菌动物 180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 180

第七章 牙周病微生物研究中的动物实验 180

无菌动物的饲养装置 181

二、悉生动物 182

三、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182

四、普通动物 182

第二节 常用实验动物口腔的解剖、生态特点 184

一、常用实验动物牙齿数目和生长特点 184

齿式和数目 184

牙齿生长特点 184

二、实验动物口腔的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类型 186

实验动物的口腔生态环境 186

实验动物的口腔微生物类型 186

选择不同种系实验动物的某些特殊反应 188

选用牙列、牙周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动物 188

选择人畜共患疾病和传统应用的实验动物 188

二、牙周病微生物研究常用的动物实验方法 188

选用与人牙周组织结构、病理改变相似的实验动物 188

一、牙周病微生物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188

第三节 实验动物对牙周病微生物学的贡献 188

选用遗传背景明确、具有已知菌丛、模型性状稳定的动物 188

复制动物模型法 189

离体组织器官法 189

病理解剖学、组织学观察法 189

免疫学观察法 189

三、用于牙周病研究的常用动物特点 189

小鼠 189

米鼠 189

猕猴和狨猴 190

无菌动物单感染的牙周致病能力 190

四、牙周病微生物研究中实验动物的贡献 190

家兔 190

猪 190

狗 190

豚鼠 190

仓鼠 190

动物实验证实菌斑细菌的致病作用 191

确定牙周病的病原菌离不开动物实验 191

器官培养或细胞培养研究菌斑细菌及其产物的作用 191

五、小结 192

附:常用实验动物中英文名称对照及染色体数目 192

常用实验动物的正常生理资料 192

常用实验动物繁殖生理数据(一) 193

常用实验动物繁殖生理数据(二) 193

常用麻醉剂的用法及剂量 194

一、牙周标本的采集方法 195

病损区牙龈或牙周袋的活体标本 195

第八章 牙周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195

第一节 直接观察法 195

龈沟液采集 196

二、显微镜检查法 196

唾液采集 196

光学显微镜 196

龈下菌斑采集 196

龈上菌斑采集 196

拔除的牙周病患牙 196

暗视野显微镜 197

相差显微镜 197

荧光显微镜 197

电子显微镜 198

三、直接观察相关的操作技术 198

细菌涂片标本的制作 198

革兰氏染色法 198

Hiss s荚膜染色法 199

刚果红负染色法 199

Leifson s鞭毛染色 199

芽胞染色法 200

悬滴法 200

压滴法 200

第二节 生物量测定法 200

一、总菌数测定 200

直接计数法 200

比例计数法 201

二、活菌数测定 201

三、细菌物质测定 201

直接法 201

比浊法 201

第三节 细菌培养法 201

一、采样 201

培养丢弃前标本保留 202

立即置入厌氧无菌小瓶 202

厌氧条件下采取标本 202

二、涂片 203

三、运输 203

四、分散 203

五、稀释 203

六、接种 203

七、培养 204

简易厌氧袋 204

抽气换气系统—厌氧缸 206

厌氧菌手套箱 206

滚管技术 207

初代培养 207

菌落 208

八、鉴定 208

次代培养 208

涂片、染色和镜检 210

抗生素纸片鉴定法 210

生化反应及酶的检查 210

胞外酶试验 211

鉴定过程中特殊情况分析及处理 212

九、菌种保存 213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在牙周厌氧菌鉴定中的应用 213

一、概述 213

二、气相色谱法的技术原理和应用范围 214

三、重要部件—检测器的比较和选择 215

四、厌氧菌气相色谱的操作程序 216

厌氧菌代谢产物分类和标准液配制 216

气相色谱的操作条件 217

检材的制备方法 217

五、代表性的牙周厌氧菌气相色谱图 218

六、气相色谱的数据分析程序 221

七、气相色谱分析的注意事项 222

关于培养基 222

关于培养时间 222

关于对照色谱图 222

八、气相色谱在牙周厌氧菌鉴定上的发展前景 222

第五节 牙周微生物研究常用的培养基 222

一、培养基分类 222

按培养基物理性状分类 222

三、配制培养基注意事项 223

根据培养目的常加抗菌或抑菌剂 223

氧化还原电势要求低 223

营养要求高 223

二、厌氧菌培养基的特殊要求 223

按培养基作用分类 223

四、牙周微生物研究常用的培养基 224

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224

CDC厌氧血琼脂 224

疱肉培养基 225

脑心浸液 226

乳酷消化大豆陈肉汤 226

EG琼脂 227

改良Cary-Blair培养基 228

蛋白胨酵母葡萄糖培养基 228

庖肉碳水化合物培养基 228

GAM液体、半固体、琼脂培养基 229

Rogosa s韦荣氏球菌琼脂培养基 229

TSBV培养基 230

CFAT培养基 230

Rogosa s乳酸杆菌培养基 230

诺卡氏菌鉴别培养基 231

沙氏葡萄糖琼脂 231

米粉吐温琼脂 231

卵黄培养基 231

明胶培养基 232

七叶灵琼脂 232

五、小结 232

第六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牙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233

一、细菌DNA G+C mol%测定 233

热变性温度法测定原理 233

Tm值测定方法 233

DNA G+C mol%在细菌分类鉴定上的应用 234

核酸分子杂交方法 235

DNA-DNA杂交判断细菌同源性数据 235

核酸分子杂交原理 235

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235

三、DNA探针鉴定技术 236

DNA探针鉴定原理 236

DNA探针杂交技术方法 236

核酸探针在牙周病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37

四、PCR技术快速检测牙周优势菌群 239

PCR反应 239

PCR反应原理 239

PCR技术应用前景 239

第七节 牙周厌氧菌药物敏感试验 240

一、常用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240

稀释法 240

扩散法 242

培养温度和时间 244

培养基成分 244

药敏纸片上抗菌素 244

二、药敏试验中各种影响因素的控制 244

药敏方法 244

自动化药敏 244

细菌接种量 244

选标准菌株作为操作误差的质量控制 245

三、牙周细菌药敏试验用途 245

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素 245

研制或评价抗菌斑药物 245

协助厌氧菌鉴定 245

细菌耐药性情况监测 245

第八节 细菌内毒素的提取、定量和分析方法 245

一、内毒素提取方法 245

酚水法 245

苯酚-氯仿-石油醚法 246

鲎试验原理 247

二、内毒素检测与鲎试验 247

鲎试验方法 248

鲎试验的注意事项 249

三、内毒素化学分析方法 249

核酸和蛋白质检测 249

中性糖分析 249

氨基葡萄糖测定 250

2-酮-3-脱氧-D-甘露醇辛酮糖酸分析 251

脂肪酸分析 251

附录: 252

牙周病常用指数 252

英汉名词对照表 255

总磷测定 257

主要参考文献 2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