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仲良等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309005562
- 页数:453 页
第一篇 脑的发展及其理化环境 7
第1章 脑的发展 7
第1节 神经系统的种系发展和皮层化 7
一、神经系统的种系发展 7
1. 没有特殊分化的单细胞动物 7
2. 有特殊分化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7
3. 低等无脊椎动物的弥散性无突触网状神经系统 7
绪言 7
4. 无脊椎动物的节状神经系统 8
5. 脑的形成 8
2. 两栖类 9
4. 鸟类 9
3. 爬行类 9
1. 鱼类 9
二、脑的皮层化 9
5. 哺乳类 10
第2节 脑的个体发展 12
一、神经管与脑囊的形成和发展 12
二、神经管的组织发生 14
2. 大脑皮层的组织发生 15
三、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特异性和可塑性 15
1. 神经系统结构的特异性 16
2. 神经系统结构的可塑性 17
第2章 脑的理化环境 20
第1节 脑膜 20
一、硬膜 20
第2节 脑脊液 21
三、软膜 21
二、蛛网膜 21
一、脑脊液的形成 22
二、脑脊液的循环 23
三、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23
第3节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 24
一、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 24
1. 脊髓的血液供应 24
2. 脑的血液供应 25
二、Willis动脉环 25
第4节 血-脑屏障 26
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6
1. 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 26
1.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力有关 28
2. 与物质的亲脂性有关 28
二、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一些因素 28
2. 3种屏障之间的相互关系 28
3. 与载体运转系统有关 29
4. 与酶的生物转化作用有关 29
三、脑屏障是一种生理屏障 29
四、血-脑屏障的功能意义 29
第二篇 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 30
第3章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0
第1节 神经元及其细微结构 30
一、神经元学说 30
二、神经元分类 31
三、神经元胞体的细微构筑 32
5. 神经元的投射方式 32
4. 对后继神经元的作用 32
3. 功能特性 32
1. 形态特征 32
2. 胞突数目 32
1. 神经元胞核 33
2. 神经元胞浆 33
四、神经元胞突的细微构筑 35
1. 轴突 35
2. 树突 36
第2节 轴浆流动或轴浆运输 37
3. 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逆向性轴流 38
二、轴浆流动的方式和速度 38
1. 慢速的顺向轴浆流动 38
2. 同位素自显影的观察方法 38
1. 直接观察方法 38
一、轴浆流动的观察方法 38
2. 快速的顺向轴浆流动 39
3. 快速的逆向轴浆流血动 39
三、轴浆流动的特性 40
1. 轴浆流动的双向性 40
2. 轴浆流动的速度 40
3. 轴浆流动的普遍性 40
4. 轴浆流动可被秋水仙碱和长春花碱所抑制 40
5. 轴浆流动的能量供应 40
四、轴突流动的机制 40
1. 快速轴浆流动的机制 40
一、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42
第3节 神经胶质细胞 42
3. 提供营养物质 42
1. 保持功能联系 42
五、轴浆流动的功能 42
2. 慢速轴浆流动的机制 42
2. 输送神经递质和酶系统 42
1. 少突胶质细胞 43
2. 星状胶质细胞 43
3. 小胶质细胞 43
4. 室管膜细胞 43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 43
4. 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具有狭窄的细胞间隙 44
2. 具有特殊的运输功能 44
1. 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 44
三、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44
3. 神经胶质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间隙接头 44
2. 不产生“全或无”的动作电位 44
1. 膜电位较高 44
3. 参与组成血-脑屏障 45
4. 填充神经细胞的缺损 45
5. 参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功能 45
6. 为神经元的迁移提供引导作用 45
第4章 突触和突触传递 47
第1节 突触的分类 47
一、根据突触接触部位 47
1. 轴突-树突型突触 47
2. 轴突-胞体型突触 47
2. 围包式突触 48
三、根据突触强微结构的特征 48
1. 依旁式突触 48
2.Ⅱ型突触——界膜对称性突触 48
四、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功能活动的影响 48
1. 兴奋性突触 48
1.Ⅰ型突触——界膜非对称性突触 48
7. 胞体-树突型突触 48
6. 树突-胞体型突触 48
5. 胞体-胞体型突触 48
4. 树突-树突型突触 48
3. 轴突-轴突型突触 48
二、根据突触连接方式 48
2. 抑制性突触 49
五、根据突触传递的性质 49
1. 化学传递突触 49
2. 电传递突触 49
1. 交互突触 50
2. 并联突触 50
六、根据突触排列情况 50
3. 混合突触 50
3. 串联突触 51
七、其他类型突触 51
1. 结突触 51
2. 棘突触 51
第2节 突触的结构 51
第3节 突触传递过程及其电变化 52
一、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 53
二、突触传递中的电变化 53
第4节 突触前抑制和易化 54
一、突触前抑制 54
二、突触前易化 56
第5节 突触后抑制 56
三、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 59
二、突触延搁 59
四、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59
一、突触的单向传递原则 59
第6节 突触传递的一般特性 59
五、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60
六、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 60
第5章 中枢神经递质 61
第1节 中枢神经递质的概念 61
一、中枢神经递质 61
1. 生物合成 61
2. 囊泡贮存 61
3. 释放 61
4. 作用于受体 61
5. 灭活 61
一、在不同水平上研究中枢递质的方法 62
第2节 研究中枢递质的一般方法 62
2. 单胺类 62
二、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 62
6. 药理学验证 62
1. 胆碱类 62
二、改变中枢递质含量的方法 63
1. 电刺激损毁 63
2. 化学刺激损毁 63
三、神经化学实验技术 63
1. 荧光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法 63
第3节 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64
1. 第2信使的概念 64
一、环核苷酸和神经系统 64
2. 同位素法 64
六、活体伏安法 64
五、形态学方法 64
四、生物测定法 64
2. 环磷酸鸟苷 65
2. cAMP的突触后效应 66
1. 突触后电位发生机制 66
二、环核苷酸及其相关酶在神经系统中的含量和亚细胞分布 66
三、环核苷酸在突触传递中的功能 66
第4节 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系统 67
一、胆碱能神经元通路 68
1. 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 68
2. 胆碱能网状上行系统 68
3. 隔区-海马通路 68
4. 纹状体 68
5. 皮层 68
二、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和重摄取 68
1. 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 69
2. 乙酰胆碱的贮存、释放和重摄取 69
3. 乙酰胆碱的分解和胆碱酯酶 70
4. 胆碱能受体 70
6. 中枢乙酰胆碱的功能 71
5. 乙酰胆碱的突触传递作用 71
第5节 单胺类神经递质 72
一、儿茶酚胺 72
1. 儿茶酚胺的神经元通路 72
2. 儿茶酚胺的合成、贮存和释放 74
3. 儿茶酚胺的摄取和重吸收 77
4. 儿茶酚胺对受体的作用 77
5. 儿茶酚胺的分解代谢 78
6. 药物对中枢儿茶酚胺的影响 78
7. 中枢儿茶酚胺的生理功能 79
二、5-羟色胺 80
1. 5-羟色胺能的神经元通路 80
2. 5-羟色胺的合成、贮存、释放和重摄取 80
一、作为中枢递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性 82
第6节 氨基酸 82
3. 中枢5-羟色胺的功能 82
二、γ-氨基丁酸 83
三、甘氨酸 83
四、谷氨酸 84
第6章 神经激素和神经肽 85
第1节 神经分泌神经元和神经分泌概念 85
一、神经分泌概念 85
二、神经分泌细胞的特征 85
1. 经典的神经分泌细胞与内分泌腺细胞的区别 85
2. 经典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物由许多神经分泌颗粒组成 86
3. 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末梢与一般神经纤维不同 86
4. 含有蛋白质性质的神经分泌颗粒 86
5. 神经分泌细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聚集成团 86
三、下丘脑的两类神经内分泌细胞 86
2. 小细胞神经分泌系统 87
1. 大细胞神经分泌系统 87
四、正中隆起和室管膜细胞 88
五、下丘脑与垂体在结构功能上的联系 88
第2节 下丘脑肽类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神经肽 89
一、下丘脑肽类激素的特性 89
二、下丘脑促垂体激素 90
1. 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功能 90
2. 下丘脑促垂体激素在脑内的分布 91
三、垂体神经肽 91
第3节 其他神经肽 92
一、P物质 92
二、吗啡样多肽 92
1.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分布及其生理意义 93
2. 关于脑啡肽和内啡肽胞体的分布 93
三、神经降压肽 94
3.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神经生物学特性 94
四、血管紧张素Ⅱ 95
五、血管活性肠肽 95
第4节 神经肽的行为效应 95
一、神经肽对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影响 95
1. 垂体后叶激素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95
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类似物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96
3. β-内啡肽及其片段与学习和记忆的关系 97
二、神经肽对行为的影响 97
1. 内啡肽 97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98
3. 促肾上腺皮腺激素 98
4. 血管紧张素Ⅱ 98
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98
第1节 脊髓的大体解剖 99
第三篇 中枢结构及其调控机制 99
第7章 脊髓 99
第2节 脊髓灰质 100
一、背角 101
二、侧角 101
三、腹角 101
第3节 脊髓灰质的板层结构 102
一、第Ⅰ板层 102
二、第Ⅱ板层 102
三、第Ⅲ板层 102
四、第Ⅳ板层 102
五、第Ⅴ板层 103
六、第Ⅵ板层 103
1. α-运动神经元 104
九、第Ⅸ板层 104
七、第Ⅶ板层 104
八、第Ⅷ板层 104
2. γ-运动神经元 105
3. β-运动神经元 105
十、第Ⅹ板层 105
第4节 脊髓白质的纤维联系 105
一、脊髓白质的纤维排列 105
二、脊髓的纤维联系 106
1. 上行纤维 108
2. 下行纤维 109
3. 脊髓节间联系 111
二、脊髓的单突触性和多突触性运动反射 112
1. 单突触性运动反射 112
一、脊髓是反射的低级中枢 112
第5节 脊髓的功能 112
2. 多突触性运动反射 115
第6节 脊休克及其形成机制 115
一、脊髓的横断水平与脊休克症状 115
二、反射的恢复和亢进 116
1. 总体反射 116
2. 伸反射 116
3. 自主性反射 116
三、脊休克的形成机制 116
四、脊髓反射的决定因素 117
1. 刺激因素 117
2. 结构基础 117
3. 生物学意义 118
三、皮层脊髓束损伤 119
二、腹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119
一、外周神经损伤 119
第7节 下行性运动的障碍 119
四、Brown-Sequard综合征 120
1. 传导束症状 120
2. 伤侧髓段症状 120
3. 损伤对侧症状 120
第8章 脑干 121
第1节 脑干的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121
一、脑干的外形 121
1. 脑干的侧面和腹面观 121
2. 脑干的背侧面观 121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122
1. 延脑 122
3. 中脑 125
第2节 脑干在空间位置和姿势反射中的作用 129
一、低位去大脑动物的静态姿势反射 129
1. 局部姿势反射 129
2. 桥脑 130
2. 节段性姿势反射 130
3. 一般姿势反射 130
二、去大脑僵直 131
1. 去大脑僵直 131
2. 去大脑僵直的反射机制 133
3. 去大脑僵直的中枢机制 133
三、高位去大脑动物或称中脑标本 134
1. 翻正反射 134
2. 眼球震颤、眩晕和后转反应 135
3. 依赖脑干更高级部位的姿势反射 135
二、脑神经纤维的种类 137
一、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差异 137
第9章 脑神经及其核团 137
第1节 脑神经的种类 137
第2节 12对脑神经及其核团的分布情况 139
一、嗅神经(Ⅰ) 139
二、视神经(Ⅱ) 139
三、动眼神经(Ⅲ) 139
四、滑车神经(Ⅳ) 139
五、三叉神经(Ⅴ) 140
六、外展神经(Ⅵ) 141
七、面神经(Ⅶ) 141
八、听神经(Ⅷ) 142
九、舌咽神经(Ⅸ) 143
十、迷走神经(Ⅹ) 143
十一、副神经(Ⅺ) 144
十二、舌下神经(Ⅻ) 145
1. 延脑网状核团 148
一、网状结构内的核团 148
第10章 网状结构 148
第1节 网状结构的一般解剖 148
2. 桥脑网状核团 149
3. 中脑网状核团 149
二、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 151
1. 网状结构内的纤维联系 151
2. 网状结构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之间的纤维联系 151
第2节 网状结构活动的生理特性 153
一、电反应特性 153
二、广泛的输入会聚性 154
三、向皮层的弥散投射 154
四、对药物的作用 154
第3节 网状结构的功能 154
1. 孤立脑和孤立大脑标本的制备 155
一、网状结构的上行性影响 155
2. 刺激网状结构对自发脑电活动的影响 156
二、网状结构的下行性影响 157
1. 关于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 157
2. 刺激网状结构时α-运动神经元反应的交互关系 158
3. 刺激网状结构时γ-运动神经元的反应 159
三、对感觉功能的调节作用 159
1. 触觉 159
2. 痛觉 159
3. 视觉 159
4. 听觉 160
四、网状结构对植物性功能的调节作用 160
1. 网状结构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机制 160
2. 网状结构在心-血管活动中的作用 164
第1节 小脑的分叶 167
第11章 小脑 167
一、绒球小结叶 168
二、小脑体 168
1. 前叶 168
2. 后叶 169
第2节 小脑内部结构 169
一、小脑皮层 169
1. 层次 169
2. 细胞的类型 170
3. 两种特殊纤维 171
二、小脑核及传出纤维 172
1. 小脑核团及其与小脑皮层投射 172
2. 小脑的传出纤维 172
6. 皮层桥脑小脑束 174
5. 橄榄小脑束 174
4. 网状小脑束 174
2. 脊髓小脑背束 174
1. 前庭小脑束 174
三、小脑的传入纤维 174
3. 脊髓小脑腹束 174
四、小脑皮层环路 175
第3节 小脑的运动功能 177
一、小脑的电生理学研究 177
1. 小脑皮层的躯体代表区 177
2. 大脑-小脑的联系 177
二、小脑的躯体运动 178
1. 小脑与随意运动 178
2. 小脑在平衡和站立中的作用 179
3. 小脑对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180
第5节 小脑的损毁及其临床症状 181
一、小脑的实验性损毁 181
第4节 小脑的植物性功能 181
二、小脑损伤(或病变)的临床症状 182
1. 绒球小结叶综合征 182
2. 外侧小脑综合症 182
3. 前侧或内侧小脑综合征 183
第12章 丘脑 184
第1节 丘脑核团及其纤维联系 184
一、前核群 185
二、中线核群 185
1. 背内侧核 186
2. 中央正中核-旁束核群 186
四、外侧核群 187
1. 外侧核群腹侧部 188
2. 外侧核群背侧部 189
第2节 丘脑与皮层关系 190
一、丘脑与皮层的纤维联系 190
3. 外侧膝状体 190
1. 特异性投射系统 190
3. 网状核 190
2. 内侧膝状体 190
1. 丘脑枕核 190
五、后核群 190
2.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92
二、丘脑网状核团的电生理学研究 192
1. 丘脑网状核团与募集反应 192
2. 丘脑网状核与睡眠 194
3. 丘脑网状核与癫痫 194
三、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关系 194
四、丘脑对脑电节律活动的调节作用 195
第3节 丘脑的功能 195
二、丘脑综合征 197
一、丘脑的实验性刺激和损毁 197
第4节 丘脑的实验性刺激、损毁和临床症状 197
第13章 纹状体-苍白球系统 199
第1节 纹状体-苍白球系统的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199
一、纹状体-苍白球系统的结构 199
1. 纹状体 199
2. 苍白球 200
二、纹状体-苍白球系统的纤维联系 200
1. 纹状体的纤维联系 200
2. 苍白球的纤维 201
第2节 纹状体-苍白球的生理功能 203
一、纹状体-苍白球对躯体活动的影响 203
1.刺激效应 203
二、纹状体-苍白球系统的植物性功能 204
1. 尾核对血压的影响 204
2. 实验性损毁 204
2. 尾核对瞳孔的影响 205
3. 尾核对皮肤电反射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影响 206
4. 尾核对唾液分泌的影响 206
第3节 纹状体-苍白球系统的病理症状及其产生机制 207
一、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综合征及其发病机制 207
1. 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综合征 207
2. 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08
二、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综合征及其发病机制 208
2. 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09
第14章 植物性神经系统 214
第1节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特性 215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215
二、植物性神经节是外周中枢 217
三、关于内脏感觉纤维 219
四、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 219
1. 颈皮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反射 220
2. 呼吸反射 220
3. 瞳孔皮肤反射 220
第2节 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220
一、内脏活动的外周调节作用 220
1. 保持本器官完整的调节 221
2. 器官间的调节 221
3. 整个脏腑系统的调节 221
4. 脏腑对体外环境的适应 221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221
1.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221
4. 新皮层在调节植物性功能中的作用 222
2. 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222
3. 小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对植物性功能的调节作用 222
第3节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和牵涉痛 223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临床病例 223
1. 肢端动脉痉挛病(Raynaud病) 223
2. 消化性溃疡病 223
3. 先天性无神经节巨结肠症(Hirschsprung病) 223
二、牵涉痛及其产生机制 223
1. 聚合-易化学说 224
2. 聚合-投射学说 224
3. 闸门控制学说 224
4. 周围突起理论 225
1. 关于嘌呤能神经 226
2. 嘌呤神经元 226
第4节 植物性神经的第3成分——嘌呤能和肽能神经 226
一、嘌呤能神经 226
3. Burnstock模型 227
4. 消化道嘌呤能神经的生理作用 227
二、肽能神经 227
1. 舒血管肠肽 228
2. 胃泌素 228
3. 生长抑制素 228
第5节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药物学 228
一、药物作用与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关系 228
4. 新斯的明 229
3. 毒扁豆碱 229
5. 阿托品 229
1. 咽碱 229
二、植物性神经的药物作用 229
2. 毒蕈碱 229
6. 东茛菪碱 230
7. 麦角毒 230
第15章 下丘脑 231
第1节 下丘脑的结构 231
一、下丘脑的分区及其细胞核团 231
1. 视前区 231
2. 视上区 231
3. 漏斗区 232
4. 乳头体区 233
二、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234
1. 传入纤维 234
2. 传出纤维 235
一、对摄食的调节 237
第2节 下丘脑的功能 237
1. 恒温器学说 239
2. 恒糖器学说 239
3. 神经化学学说 239
二、下丘脑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240
三、对肾水流和催产素分泌的调节 242
四、对垂体前叶激素的调节 243
五、对植物性功能的影响 244
六、对情绪反应的作用 244
七、在动机中的作用 245
八、对睡眠的影响 246
九、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247
第3节 下丘脑损伤的临床症状 247
一、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 248
二、间脑性或自主性癫痫 248
第16章 边缘系统 249
第1节 边缘系统的概况 250
第2节 海马的结构 251
一、海马的结构和分区 252
1. 分子层 254
2. 隐窝层 254
3. 辐射层 254
4. 锥体细胞层 254
5. 多形细胞层 255
6. 海马槽 255
7. 上皮细胞层 255
二、齿状回的分层 255
三、海马的纤维联系 255
1. 传入纤维 255
2. 传出纤维 256
四、海马的生理功能 257
1. 海马的行为反应 258
2. 海马θ节律 258
3. 海马与学习、记忆 260
4. 海马与神经内分泌 261
第3节 杏仁核 261
一、杏仁核群 262
二、杏仁核群的纤维联系 262
1. 传入纤维 262
2. 传出纤维 262
三、杏仁核群的功能 263
1. 嗅觉功能 263
2. 植物性效应 264
3. 摄食活动 264
4. 对探究反射的影响 264
5. 情绪与性行为 265
6. 觉醒和睡眠 266
7. 学习和记忆 266
8. 与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267
第4节 隔区 267
一、隔区及其纤维联系 267
二、隔区的生理功能 268
1. 隔区的植物性效应 268
2. 水消耗 268
3. 行为活动 268
4.情绪反应 269
5. 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270
6. 神经化学问题 270
1. 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271
二、扣带回的生理功能 271
一、扣带回的结构与纤维联系 271
第5节 扣带回 271
3. 对植物性反应的影响 272
4.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273
第17章 大脑皮层 274
第1节 大脑皮层的细胞构筑学 274
一、大脑皮层的神经元 274
1. 锥体细胞 275
2. 颗粒细胞 275
3. 梭形细胞 275
4. 马提诺蒂氏细胞 275
5. 卡赫尔氏水平细胞 275
二、大脑皮层的分层结构 275
6. 梭形细胞层 276
5. 大锥体细胞层 276
4. 内颗粒层 276
3. 锥体细胞层 276
2. 外颗粒层 276
1. 分子层 276
三、大脑皮层神经元间的联系 277
1. 丘脑的投射纤维 277
2. 传出神经元 277
3. 联络神经元 278
四、大脑皮层的柱形单位 278
1. 皮层柱的结构和特性 278
2. 皮层柱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 279
3. 皮层柱的生理功能 279
第2节 大脑皮层的分区和分型 279
一、皮层分类 279
二、皮层的分区 280
第3节 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281
一、皮层运动区 282
1. 第一躯体运动区 282
2. 运动前区 283
3. 辅助运动区 283
二、皮层感觉区 283
1. 第一躯体感觉区 283
2. 第二躯体感觉区 283
3. 第三躯体感觉区 284
三、皮层视区 284
1. 第一视区 284
1. 运动性语言区 285
五、与语言有关的皮层区 285
2. 第二听区 285
3. 第三听区 285
四、皮层听区 285
2. 第二视区(18区)和第三视区(19区) 285
1. 第一听区 285
2. 第二语言区 286
第4节 大脑半球的纤维联系 286
一、联络纤维 286
二、连合纤维 287
1. 前连合 287
2. 海马连合 287
3. 胼胝体 287
三、皮层的投射纤维 288
1. 内囊 288
2. 外囊 289
第18章 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 290
第1节 关于皮层运动区 290
三、皮层功能定位的重叠现象 291
一、电刺激方法为皮层和其他中枢提供解剖联系 291
二、皮层运动区的定位图谱反映了机体运动的精密程度 291
四、运动皮层的柱形结构 292
第2节 皮层下行的运动系统 293
一、皮层下行运动系统的两种不同分类方法 293
1. Phillips和Porter的分类法 293
2. Ruch和Fetz的分类法 294
二、锥体束和旁锥体系统 294
1. 锥体束 294
2. 旁锥体系统 296
三、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统和锥体外系统 296
1. 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统 296
4. 易变性 297
3. 易化作用 297
2. 后放 297
1. 潜伏期 297
2. 锥体外系统 297
四、运动皮层及其传出通路的兴奋特性 297
5. 扩布性阻抑 298
第3节 运动皮层神经元活动的电生理学研究 298
一、锥体束的D波和I波反应 298
二、锥体细胞放电与运动间的关系 298
三、锥体细胞放电与运动的时间关系 299
四、锥体细胞的放电与肌肉收缩力量间的关系 301
第4节 损伤运动皮层或锥体束对运动的影响 301
一、损伤运动皮层或锥体束对运动的影响 301
2. 单侧切除猫的锥体束 302
三、上位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302
3. 单侧损伤猴的锥体束 302
1. 单侧切除大鼠的锥体束 302
二、实验性分析 302
1. 运动性症状 303
2. 姿势反射 303
3. 其他反射 303
4. 肌肉萎缩 303
第四篇 脑的高级功能 305
第19章 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305
第1节 脑的自发电活动 305
一、脑电图的记录方法 305
二、脑电图的波形分类及其生理意义 307
1. δ波 307
2. θ波 307
3. α波 307
1. 癫痫 308
三、异常脑电图 308
4. β波和γ波 308
2. 脑肿瘤 309
四、影响脑电图的因素 309
1. 引导电极的安放部位 309
2. 觉醒和睡眠不同阶段的脑电图变化 309
3. 年龄、个体差异和动物种类 309
4. 疾病对脑电图的影响 309
5. 其他 310
第2节 脑电图的产生机制 310
一、脑电节律活动的形成机制 310
二、脑电节律活动的起搏点在丘脑 311
1. 内侧丘脑节律起步学说 312
2. 随意的节律起步学说 312
2. 癫痫 313
3. 颅脑外伤检查 313
四、脑电图的应用 313
1. 病灶的诊断 313
三、脑电图的去同步化机制 313
4. 脑电图应用于睡眠、梦实质的研究 314
5. 脑电图作为死亡的判断标准 314
第3节 皮层的恒定电位和超慢电位 314
一、恒电位 314
二、超慢电位 315
第4节 诱发电位 315
一、诱发电位 315
二、诱发电位的波形分析 316
1. 诱发电位的特性 316
2. 诱发电位的波形 316
1. 正相波的发生机制 317
2. 负相波的发生机制 317
三、诱发电位的发生机制 317
第5节 直接皮层电反应 318
一、直接皮层电反应的波形分析 318
二、直接皮层电反应的浅反应和深反应的形成机制 318
第20章 觉醒和睡眠 320
第1节 觉醒及其发生机制 320
一、觉醒反应 320
1. 脑电觉醒 320
2. 行为觉醒 320
二、觉醒状态的维持及其机制 320
1. 脑干网状结构对维持觉醒是必要的 320
2. 睡眠的持续期 321
1. 睡眠的预备期 321
一、睡眠的特性 321
第2节 睡眠 321
2. 中枢神经递质在觉醒中的作用 321
3. 睡眠的周期性 322
二、睡眠的分期 322
三、睡眠的不同状态 323
1. 无眼球快速运动睡眠 323
2. 眼球快速运动睡眠 323
3. NREM和REM的生理意义 324
四、觉醒-睡眠周期 325
五、睡眠的个体发生 325
第3节 影响睡眠与觉醒的因素 326
一、体内稳定因素 326
五、情绪和识别因素 327
四、周期性节律和生物钟 327
三、外界刺激 327
二、激素 327
第4节 睡眠的发生机制 328
一、被动过程学说 328
1. Bremer的实验 328
2. Moruzzi-Magoun实验 328
二、主动过程学说 328
1. 睡眠不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特定结构产生的 328
2. 睡眠是由特定的中枢神经结构的功能产生的 329
三、睡眠的中枢递质机制 329
1. 5-羟色胺在睡眠中的作用 329
2. 去甲肾上腺素在睡眠中的作用 331
3. 乙酰胆碱在睡眠中的作用 331
1.δ-睡眠肽对睡眠的影响 332
四、肽类物质在睡眠中的作用 332
4. 多巴胺在睡眠中的作用 332
2. S因子和尿性睡眠促进因子对睡眠的影响 333
3. 前列腺素与褪黑色素在睡眠中的作用 333
第5节 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334
一、失眠症 334
二、睡眠异常现象 334
1. 梦游症 334
2. 夜惊、恶梦 334
3. 说梦话 334
三、发作性嗜眠症 334
1. 睡眠发作 335
2. 睡眠麻痹 335
3. 睡眠过度症 335
1. 非联合学习 336
一、学习与条件反射 336
第1节 脑的学习功能 336
第21章 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336
2. 联合学习包括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337
二、学习的神经机制 339
1. 习惯化和敏感化的神经机制 339
2. 条件反射和暂时性接通机制 341
第2节 记忆 343
一、记忆和记忆过程 343
1. 记忆的3个阶段 343
2. 记忆过程 346
二、记忆的发展 347
3. 活动对记忆的影响 348
2. 理解对记忆的影响 348
1. 明确目的对记忆的影响 348
三、影响记忆的因素 348
4. 记忆中图形的变化 349
5. 清醒和睡眠对记忆的影响 349
四、记忆机制 350
1. 记忆与回返环路 350
2. 记忆与大分子 350
3. 记忆的神经解剖学机制 352
第3节 记忆障碍的临床疾患 353
一、记忆增强 353
二、记忆减退 353
1. 顺行性遗忘症 353
四、记忆虚构症 354
1. 记忆错构症 354
2. 记忆恍惚 354
三、记忆错误 354
3. 心因性遗忘症 354
2. 逆行性遗忘症 354
第22章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355
第1节 大脑半球的优势概念 355
第2节 分裂脑的临床观察和实验性研究 356
第3节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357
一、 视觉 358
二、实体感觉和触觉分辨 360
三、听觉 360
四、运动控制 361
五、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362
六、记忆 363
第4节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协调、代偿和转化 364
第5节 如何发挥大脑两半球的优势 365
第五篇 脑的感觉功能 367
第23章 痛和镇痛 367
第1节 痛和痛反应 367
一、痛觉的特性 367
二、痛觉的分类 367
1. 刺痛 367
2. 灼痛 367
3. 钝痛 368
三、痛反应 368
1. 局部反应 368
2. 反射性反应 368
3. 行为反应 368
第2节 外周痛觉信息的形成和传导 368
一、关于伤害痛感觉器的形态学研究 368
3. 多型伤害感受器 369
2. 机械温度型伤害感觉器 369
三、伤害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 369
1. 机械型伤害感觉器 369
二、感受器的分类 369
第3节 脑内的主要痛觉整合中枢 370
一、脊髓及其传递疼痛信息的上行通路 370
1. 脊髓背角内有关的痛结构 370
2. 传递痛觉信息的脊髓上行通路 371
二、脑干网状结构 372
三、丘脑 372
四、下丘脑 373
五、边缘系统 373
六、纹状体-苍白球系统 374
七、大脑皮层 374
第4节 痛觉的调制 375
一、外周输入对痛觉的调制 375
二、脑干的下行性痛觉调制 377
三、闸门控制学说 378
第5节 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 380
一、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 380
二、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380
1. 针刺信息的中枢传导途径 380
2. 脑内一些与针刺镇痛作用有关的结构 380
3. 针刺与痛觉传入信号的相互作用 381
三、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 382
1. 单胺类神经递质 382
2.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383
3. 其他 383
第24章 视觉的神经生理学 385
第1节 视网膜的神经功能 385
一、视网膜的结构 385
二、视色素 387
1. 早感受器电位 389
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电活动——感受器电位 389
2. 晚感受器电位 390
3. 视觉激发机制(钙离子与cGMP假设) 392
四、视网膜中各级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及电活动 395
1. 突触传递 395
2. 视网膜内各级细胞的电活动 395
五、神经节细胞的兴奋及其传递功能 397
1. 视神经节细胞的“给”、“撤”反应及感受野 397
2. 传递视觉图像中有关对比的信号——侧抑制过程 398
第2节 视觉的中枢通路 398
第3节 外侧膝状体的功能 400
一、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信息传递的中间中转站 400
二、外侧膝状体细胞的同心圆式感受野在图像处理中的作用 400
1. 简单神经元 401
第4节 视皮层的功能 401
一、视皮层的感受野 401
2. 复杂神经元 402
3. 超复杂神经元 402
二、视皮层细胞的特征调谐 403
1. 方位-方向选择性 403
2. 空间频率选择性 403
3. 双眼视差(距离)选择性 403
三、视皮层的柱状构筑——功能性 403
1. 方位柱 403
2. 眼优势柱 403
3. 空间频率柱 404
4. 颜色柱 404
四、皮层神经对复杂???的反应 404
1. 质地辨认 404
2. ?叫?区对复杂图形的反应 405
一、视锥体细胞有3种不同的视色素 406
第5节 色觉 406
二、良好的颜色分辨需要3种锥感受器系统 407
三、色彩、饱和度和亮度 407
四、色觉的神经机制 408
五、视觉感受器遗传缺陷或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色盲 410
第25章 听觉系统生理 412
第1节 外周听觉生理 412
一、听觉器官(耳) 412
1. 外耳 412
2. 中耳 413
3. 内耳 416
二、听神经 422
1. 听神经传入纤维 422
一、听觉传导通路 426
2. 听神经传出纤维 426
第2节 听觉中枢生理 426
二、听觉系统各级中枢的解剖结构和细胞的生理活动特点 427
1. 耳蜗核团 427
2. 上橄榄核团 429
3. 外侧丘系核 430
4. 下叠体 430
5. 内侧膝状体 431
三、听皮层 431
1. 听皮层的解剖结构 431
2. 听皮层的生理功能 432
3. 听皮层的柱状结构和功能 433
4. 苦味 434
3. 甜味 434
2. 咸味 434
一、基本味觉 434
第1节 味觉 434
第23章 化学感受器——味觉和嗅觉 434
1. 酸味 434
二、味觉阈值 435
三、天然食品成分的味道 435
四、味蕾及其功能 436
1. 味蕾的位置 436
2. 味蕾对味刺激的专一性 436
3. 味蕾的兴奋机制和感受器电位 437
4. 味蕾产生的神经冲动 437
五、味觉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 438
六、味觉的特性 438
1. 味觉的适应性 438
2. 味觉的感情特征 438
第2节 嗅觉 439
一、嗅觉膜和嗅细胞 439
3. 嗅觉对味觉的重要性 439
4. 味觉的选择作用和对食物的控制 439
二、嗅细胞的兴奋 440
1. 嗅觉所需的刺激 440
2. 嗅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440
3. 嗅觉的适应性 440
4. 基本嗅觉的探究 440
5. 嗅细胞兴奋的机制 441
6. 嗅觉的感情特性 441
7. 嗅觉阈值及其测定 441
三、嗅觉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 441
参考书 443
图表引文 445
- 《管理信息系统习题集》郭晓军 2016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中学物理奥赛辅导:热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崔宏滨 2012
- 《系统解剖学速记》阿虎医考研究组编 2019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工作手册》(荷)瑞克·考斯林克(RikGosselink) 2020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黄瓜低霜霉威残留性生理生化及分子基础研究》吴鹏,郭茜茜,朱琨编著 2018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森林生态系统卷 云南西双版纳》邓晓保·唐建维 2010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