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生物工艺学  上
生物工艺学  上

生物工艺学 上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俞俊棠,唐孝宣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62801509
  • 页数:44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人的由来下一篇:中国植被
《生物工艺学 上》目录

第一篇 生物反应过程原理 1

1 生物工艺学概论 1

1·1 生物工艺学的定义和特点 1

1·1·1 生物技术的多学科性 1

1·1·2 生物催化剂的特性 2

1·1·3 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 3

1·2 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 5

1·2·1 传统(古老)生物技术的追溯 5

1·2·2 第一代(初期)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 5

1·2·3 第二代(近代)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 5

1·2·4 第三代(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的挑战 7

1·3 生物技术的应用 9

1·3·1 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0

1·3·2 生物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0

1·3·3 生物技术应用于轻工、食品用酶的生产 12

1·3·4 生物技术应用于化工能源产品的生产 13

1·3·5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3

1·3·6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4

1·3·7 生物技术应用于金属浸取 15

1·3·8 生物技术应用于高技术研究开发 15

参考文献 15

2·2 微生物选择性分离的原理和发展 17

2·1·2 待筛选样品的性质 17

2·1·3 筛选方案的设计 17

2·1·1 微生物--生物产物的来源 17

2·1 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 17

2 菌种的来源 17

2·2·1 含微生物材料的选择 18

2·2·2 材料的预处理 18

2·2·3 所需菌种的分离 19

2·2·4 菌种的培养 20

2·2·5 菌落的选择 20

2·2·6 未来的发展 21

2·3 重要工业微生物的分离 21

2·3·1 施加选择压力的分离方法 22

2·3·2 随机分离方法 23

参考文献 24

3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25

3·1 调节的生化基础 26

3·1·1 微生物代谢调节部位 26

3·1·2 酶活力的调节 26

3·2 微生物代谢的协调作用 29

3·2·1 诱导作用 30

3·2·2 分解代谢物的调节 31

3·2·3 反馈调节 32

3·2·4 调节的方式 34

3·2·5 能荷的调节 40

3·3 初级代谢物的调节实例 40

3·3·1 避开固有的反馈调节 40

3·3·2 细胞通透性的变更 44

参考文献 46

4·2 次级代谢的调节 47

4·1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概念 47

4 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调节 47

4·2·1 前体的作用 48

4·2·2 营养期(生长期)--分化期(生产期)的关系 48

4·2·3 酶的诱导 48

4·2·4 反馈调节 49

4·2·5 分解代谢物的调节 50

4·2·6 能荷调节 50

4·2·7 避开次级代谢的调节 50

4·2·8 次级代谢物的产生菌 51

4·3 抗生素生物合成 51

4·3·1 总的概念 51

4·3·2 以短链脂肪酸作为前体的抗生素 52

4·3·3 肽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 62

4·3·4 氨基糖苷抗生素的生物合成与调节 69

参考文献 74

5 酶生产的调节 75

5·1 酶发酵的重要因素 75

5·2 诱导作用 75

5·3 反馈阻遏 76

5·4 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78

5·5 基因剂量 79

参考文献 79

6 菌种选育 80

6·1 自然选育 80

6·2·1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81

6·2 诱变育种 81

6·2·2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82

6·2·3 诱变育种工作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82

6·2·4 介绍几种物理、化学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84

6·3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86

6·3·1 噬菌体的分布 86

6·3·2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86

6·3·3 噬菌体的防治 87

6·4 杂交育种 87

6·4·1 细菌的杂交 88

6·4·2 放线菌的杂交育种 88

6·4·3 霉菌的杂交育种 91

6·5·1 原生质体融合的优越性 93

6·5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93

6·5·2 原生质体融合的一般步骤 94

6·5·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94

6·6 菌种保藏 95

6·6·1 菌种保藏的重要意义 95

6·6·2 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95

6·6·3 国内外主要菌种保藏机构介绍 97

参考文献 98

7 培养基 99

7·1 培养基的成分及来源 99

7·1·1 碳源 99

7·1·2 氮源 101

7·1·3 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102

7·1·4 前体促进剂和抑制剂 104

7·2·1 培养基的类型 106

7·2 培养基的类型及选择 106

7·2·2 培养基成分和配比的选择 107

参考文献 110

8 种子扩大培养 111

8·1 种子制备工艺 111

8·1·1 实验室种子制备 112

8·1·2 生产车间种子制备 112

8·1·3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114

8·2 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 115

参考文献 116

9·1 引言 117

9·2 发酵过程参数监测的研究概况 117

9 发酵工艺控制 117

9·3 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120

9·3·1 分批发酵 120

9·3·2 补料分批发酵 122

9·3·3 连续发酵 122

9·4 温度对发醇的影响及其控制 123

9·4·1 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 123

9·4·2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24

9·4·3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127

9·4·4 最适温度的选择 129

9·5 溶解氧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监控 130

9·5·1 溶氧作为发酵中氧是否足够的度量、了解菌对氧利用的规律 130

9·5·2 溶氧作为发酵异常情况的指示 133

9·5·3 溶氧作为发酵中间控制的手段之一 134

9·5·4 溶氧作为考查设备、工艺条件对氧供需与产物形成影响指标之一 136

9·5·5 发酵液中的溶氧控制 138

9·6 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控制 140

9·6·1 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140

9·6·2 最合适pH值的选择 141

9·6·3 pH的控制 143

9·7 二氧化碳和呼吸商 144

9·7·1 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 144

9·7·2 呼吸商与发酵的关系 147

9·8 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补料控制 148

9·8·1 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148

9·8·2 补料控制 149

9·9·2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消长规律 152

9·9·1 泡沫的产生及其影响 152

9·9 泡沫控制 152

9·9·3 泡沫的控制 153

9·10 发酵终点的判断 155

参考文献 156

10 基因工程原理 158

10·1 概述 158

10·1·1 基因工程的含义 158

10·1·2 基因工程诞生的基础 158

10·1·3 “操纵子”学说 160

10·1·4 研究基因工程的意义 161

10·2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过程 161

10·2·1 目的基因的准备 162

10·2·2 载体 164

10·2·3 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技术 167

10·2·4 转化 169

10·2·5 重组体的筛选与表达产物的鉴定 171

10·3 定点诱变和蛋白质工程 172

10·4 非E·coli系统的基因工程系统 174

10·4·1 芽孢杆菌基因工程系统 174

10·4·2 放线菌基因工程系统 175

10·4·3 氨基酸基因工程(棒状杆菌基因工程)系统 177

10·4·4 酵母基因工程系统 179

10·5 工程菌的稳定性问题 180

10·5·1 工程菌不稳定性的表现(倾向) 181

10·5·2 引起工程菌不稳定性的一些因素及对策 183

参考文献 187

11 酶与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 188

11·1·1 吸附法 189

11·1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方法 189

11·1·2 包埋法 190

11·1·3 交联法 192

11·1·4 化学共价法 194

11·1·5 逆胶束酶反应系统 199

11·2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实际应用 201

11·2·1 利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生产L-氨基酸 201

11·2·2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抗菌素生产中的应用 202

11·3 辅酶的再生技术 207

11·3·1 辅酶的固定化 209

11·3·2 辅酶的再生 211

参考文献 213

12·1 动植物细胞培养与产品 214

12 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 214

12·2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215

12·2·1 概述 215

12·2·2 培养基和添加剂 217

12·2·3 细胞培养的环境要求 221

12·2·4 细胞代谢 222

12·2·5 无菌技术 225

12·2·6 动物细胞培养工艺 227

12·3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229

12·3·1 概述 229

12·3·2 植物细胞培养流程 230

12·3·3 植物细胞培养基组成 231

12·3·5 植物细胞的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 232

12·3·4 培养基的准备 232

参考文献 234

附录 236

附录1 抗细菌的筛选 236

附录2 抗球虫菌的筛选 236

附录3 抗癌筛选 238

附录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239

附录5 发酵热的测定 240

第二篇 生物物质分离和纯化原理 242

13 下游加工过程概论 242

13·1 下游加工过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 242

13·2 传统生化产品和基因工程产品回收方法的比较 242

13·3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 243

13·4·1 一般工艺流程 245

13·4·2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245

13·4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和单元操作 245

13·4·3 细胞破碎和其碎片的分离 246

13·4·4 初步纯化(提取) 246

13·4·5 高度纯化(精制) 249

13·4·6 成品加工 250

13·5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发展趋向 251

参考文献 251

14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 253

14·1 发酵液的预处理 253

14·1·1 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 253

14·1·3 凝聚和絮凝技术 254

14·1·2 杂蛋白质的去除方法 254

14·2 发酵液的过滤 258

14·2·1 发酵液的过滤特性和滤饼的重量比阻 258

14·2·2 影响过滤速度的因素 259

14·2·3 改善过滤性能的方法 260

14·2·4 固-液分离设备的选择 260

参考文献 262

15 微生物细胞的破碎 263

15·1 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 263

15·1·1 细菌的细胞壁 263

15·1·2 酵母菌的细胞壁 264

15·1·3 其他真菌的细胞壁 264

15·2 微生物细胞的破碎技术 265

15·2·1 机械方法 265

15·1·4 细胞壁的结构和细胞的破碎 265

15·2·2 非机械方法 268

15·3 破碎率的测定 270

15·3·1 直接测定法 270

15·3·2 测定释放的蛋白质量或酶的活力 270

15·3·3 测定导电率 270

参考文献 270

16 沉淀法 272

16·1 盐析法 272

16·1·1 Cohn方程式 272

16·1·2 pH和温度的影响 273

16·1·3 (NH4)2SO4盐析法实际应用时的注意点 274

16·1·4 起始浓度的影响 275

16·1·5 盐析的机理 277

16·2 等电点沉淀法 278

16·3 有机溶剂沉淀法 278

16·4 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 280

16·5 聚电解质沉淀法 280

16·6 金属离子沉淀法 281

参考文献 281

17 膜分离过程 282

17·1 分类和定义 282

17·2 膜的制造 284

17·2·1 对膜的要求 284

17·2·2 制造膜的材料 284

17·2·3 相转变法制造膜 285

17·2·4 新近发展的膜 286

17·3·1 毛细管流动模型 287

17·3 分离机理 287

17·3·2 溶解-扩散模型 288

17·4 表征膜性能的参数 290

17·4·1 水通量 290

17·4·2 截留率和截断分子量 290

17·4·3 影响截留率的因素 292

17·4·4 孔道特征 292

17·5 传递理论 293

17·5·1 过滤模型 293

17·5·2 浓差极化--凝胶层模型 293

17·6 影响超滤速度的各种因素 295

17·6·2 进料浓度的影响 296

17·6·1 压力的影响 296

17·6·3 温度的影响 297

17·6·4 流速的影响 297

17·7 膜的污染 297

17·8 超滤器的型式及其适用范围 298

17·9 操作方式 302

17·10 膜过程的应用 302

17·10·1 小分子产品的生产 303

17·10·2 大分子产品的生产 303

参考文献 304

18 溶剂萃取法 305

18·1 分配定律 305

18·1·1 分配定律的导出 305

18·1·2 弱电解质在有机溶剂--水相间的分配平衡 307

18·3 水相条件的影响 308

18·2 溶剂的选择 308

18·3·1 pH值 309

18·3·2 温度 309

18·3·3 盐析 309

18·3·4 带溶剂 309

18·4 乳化和去乳化 310

18·4·1 乳浊液的形成 310

18·4·2 乳浊液的稳定条件和乳浊液的类型 311

18·4·3 乳浊液的破坏 313

18·4·4 常用的去乳化剂 313

18·5 萃取方式和理论收得率的计算 314

18·5·1 单级萃取 315

18·5·2 多级错流萃取 315

18·5·3 多级逆流萃取 317

18·5·4 萃取计算诺模图 318

参考文献 321

19 两水相萃取法 322

19·1 两水相的形成 322

19·2 相图 322

19·3 分配理论 324

19·3·1 表面能的影响 324

19·3·2 电荷的影响 325

19·3·3 综合考虑 326

19·4 影响分配的参数 327

19·4·1 聚合物的分子量 327

19·4·2 聚合物的浓度 327

19·4·3 盐类的影响 328

19·4·6 荷电PEG作为成相聚合物 329

19·4·4 pH值 329

19·4·5 温度 329

19·5 应用 330

19·5·1 工艺方面的问题 330

19·5·2 工程方面的问题 332

19·6 亲和萃取 333

参考文献 334

20 离子交换法 335

20·1 基本概念 335

20·1·1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336

20·1·2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336

20·1·5 树脂性能的比较 337

20·1·6 其他类型的树脂 337

20·1·4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337

20·1·3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337

20·1·7 树脂的命名 339

20·2 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 339

20·2·1 苯乙烯-二乙烯苯型磺酸基树脂 340

20·2·2 苯乙烯-二乙烯苯型胺基树脂 341

20·2·3 丙烯酸-二乙烯苯型羧基树脂 342

20·2·4 酚醛型树脂 343

20·2·5 多乙烯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 343

20·3 离子交换树脂的理化性能和测定方法 344

20·4 离子交换过程的理论基础 347

20·4·1 离子交换平衡方程式 347

20·4·2 离子交换速度 349

20·4·3 离子交换过程的运动学 352

20·5·2 离子的化合价 354

20·5 离子交换过程的选择性 354

20·5·1 离子的水化半径 354

20·5·3 溶液的酸碱度 355

20·5·4 交联度、膨胀度和分子筛 355

20·5·5 树脂与交换离子之间的辅助力 356

20·5·6 有机溶剂的影响 357

20·6 大网格离子交换树脂 358

20·7 偶极离子吸附 358

20·8 树脂和操作条件的选择及应用举例 359

20·8·1 树脂和操作条件的选择 359

20·8·2 应用举例 360

20·9·1 软水制备 361

20·9·2 无盐水制备 361

20·9 软水和无盐水的制备 361

20·9·3 有机物污染问题 363

20·9·4 再生方式 363

20·10 离子交换法提取蛋白质 364

20·10·1 亲水性离子交换剂 364

20·10·2 离子交换剂的交换容量 364

20·10·3 吸附机理 365

20·10·4 应用举例 366

20·11 离子交换膜和电渗析技术 366

20·11·1 离子交换膜 367

20·11·2 膜电位 367

20·11·3 电渗析制备无盐水 368

20·11·4 极化和沉淀 369

参考文献 370

21 吸附法 372

21·1 吸附过程的理论基础 372

21·1·1 基本概念 372

21·1·2 吸附的类型 373

21·1·3 吸附力的本质 374

21·1·4 吸附等温线 376

21·1·5 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 378

21·2 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 379

21·2·1 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的类型和结构 379

21·2·2 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的合成 382

21·2·3 大网格聚合物物理性能的测定 383

21·2·4 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的应用 384

参考文献 388

22 色层分离法 389

22·1 色层分离法的分类 389

22·2 色层分离法的基本概念 390

22·3 柱色层分离法的装置和操作 395

22·3·1 色层分离法中常用的层析剂材料 395

22·3·2 装置和操作 397

22·4 吸附色层分离法 400

22·4·1 无机吸附层析剂的色层分离法 400

22·4·2 疏水色层分离法 402

22·4·3 金属鳌合色层分离法 404

22·4·4 共价作用色层分离法 405

22·5 离子交换色层分离法 408

22·6·1 几种常用的生物亲和色层分离法 411

22·6 生物亲和色层分离法 411

22·6·2 亲和层析操作中的洗脱方法 413

22·6·3 免疫亲和色层分离法 414

22·6·4 固定化染料为层析剂进行亲和层析的方法 415

22·7 分配色层分离法 417

22·8 凝胶过滤法 420

22·9 电泳法 423

22·9·1 原理 423

22·9·2 纸和醋酸纤维素的电泳法 424

22·9·3 凝胶电泳法 425

22·10 纸色层分离法 426

22·11 薄层色层分离法 430

参考文献 432

23·1 结晶过程的实质 433

23 结晶法 433

23·2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434

23·2·1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方法 434

23·2·2 工业生产实例 435

23·3 晶核的形成 436

23·4 晶体的生长 438

23·5 提高晶体质量的途径 439

23·5·1 晶体的大小 439

23·5·2 晶体的形状 440

23·5·3 晶体的纯度 440

23·5·4 晶体的结块 441

23·5·5 重结晶 441

参考文献 4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