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
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

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致德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0002287X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
《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目录

绪论 1

第一篇 烧伤创面的修复 13

第一章 烧伤创面的病理变化及诊断 13

第一节 皮肤的正常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13

一、皮肤的构造 13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16

第二节 烧伤创面的病理变化 18

一、皮肤烧伤时微循环的变化 18

二、皮肤烧伤的分度 19

三、皮肤烧伤后的瘢痕 20

一、烧伤面积的诊断 21

二、烧伤深度的诊断 21

第三节 烧伤面积和深度的诊断 21

第二章 烧伤创面处理的一般原则 27

第一节 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 27

一、早期清创 28

二、包扎疗法 28

三、暴露疗法 28

四、干热疗法 29

五、浸泡疗法 30

六、创面局部外用药的用法 31

第二节 深度烧伤焦痂的处理 32

一、焦痂切开减压术 32

二、焦痂切除术 33

三、削痂术 36

四、酶脱痂和药物脱痂 37

第三节 烧伤创面的植皮修复 38

一、自体皮肤移植 38

五、自然脱痂 38

二、自体皮及异体皮结合移植 41

第四节 对烧伤创面研究的进展 43

一、60年代对烧伤创面认识的三大进展 44

二、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研究进展 45

第三章 微粒皮肤移植术 46

第一节 手术方法 47

一、手术操作 47

二、微粒皮外层覆盖物 47

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8

一、微粒皮修复创面的过程 49

第二节 微粒皮修复创面的过程及临床结果 49

二、影响微粒皮存活的因素 50

三、微粒皮移植的结果 50

四、微粒皮肤移植术的特点 51

第三节 手术后皮肤的组织学变化 51

第四节 微粒皮方向性的研究 52

第五节 微粒皮漂浮的机制 54

一、表皮与真皮的密度 54

二、表皮与真皮的总脂含量的测定 54

三、皮肤表皮面与真皮面的亲疏水性能 55

第六节 微粒皮肤移植术在肉芽创面上的应用 56

一、手术方法 56

二、创面愈合过程及临床结果 57

第七节 碎皮机的应用 58

一、动物试验 59

第八节 生物膜与微粒皮肤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59

二、临床应用实例 60

三、对生物膜与微粒皮肤移植术的认识 61

第四章 自体表皮异体真皮皮浆混合移植术 64

第一节 自体表皮异体真皮皮浆混合移植法 64

一、手术方法与步骤 64

二、创面愈合过程与病理检查 65

三、关于皮浆的扩展倍数 65

四、移植皮肤的反正面问题 65

七、妨碍手术成功的因素 66

第二节 异体表皮真皮间自体皮浆移植术 66

六、细胞团移植的优点 66

五、异体真皮在上皮细胞繁殖中的作用 66

一、材料与方法 67

二、异体真皮的作用 67

三、组织学观察 67

四、异体表皮真皮间自体皮浆移植术的临床意义 67

第三节 利用胶纸取皮植皮法 68

一、手术方法 68

二、临床效果的评价 68

第五章 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 70

第一节 大面积三度烧伤植皮的几种主要方式 70

一、大张异体皮开窗嵌入自体小皮片法 70

二、网状皮移植 71

三、Burke移植法 71

二、异体表皮细胞的培养 72

一、自体表皮细胞的培养 72

四、微粒皮肤移植术 72

第二节 表皮细胞的培养 72

三、活皮肤类似物 73

四、复合皮肤移植术 73

第三节 延长异体皮存活时间的方法 74

一、处理供体 74

二、处理受体 74

三、处理异体皮 75

第四节 烧伤创面的各类敷料 75

一、常规敷料 76

二、生物敷料 76

三、合成敷料 76

一、蒂部位置的“轴型”化 81

第六章 小面积深三度(四度)烧伤创面的修复 81

第一节 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及其改进 81

二、薄皮瓣的使用 82

三、皮瓣供区的直接闭合 82

四、缩短断蒂时间 82

五、腹部皮瓣的其它改进 83

第二节 显微外科技术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83

一、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证 84

二、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 84

三、术前检查与手术的准备 85

四、常用的烧伤显微外科手术 86

一、超比例随意皮瓣的预构步骤和制作方法 90

第三节 超比例随意皮瓣对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 90

二、动物实验 92

三、超比例随意皮瓣的临床应用 93

四、阻隔式迟延法的机理控讨 95

五、超比例随意皮瓣的应用特点 95

第七章 手部深度烧伤的早期治疗 99

第一节 手部烧伤的特点 99

一、手背烧伤的特点 99

二、手掌烧伤的特点 99

第二节 手部烧伤深度的分类及深度烧伤的分区 100

一、手部烧伤深度的分类 100

二、防止继发性感染 101

四、保持功能位置 101

三、减轻水肿 101

第三节 手部烧伤的处理原则 101

一、改善局部循环 101

二、手部深度烧伤的分区 101

五、尽快消灭创面 102

第四节 手部深度烧伤的处理方法 102

一、深二度和三度烧伤的处理 102

二、四度烧伤的处理 103

三、全指骨环形坏死的处理 103

第五节 前臂倒转皮瓣在手指指骨烧伤中的应用 103

一、前臂倒转皮瓣手术的原理 103

三、典型病例 104

二、前臂倒转皮瓣的手术方法 104

第六节 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在手部深度烧伤中的应用 105

一、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簿随意皮瓣的手术方法 105

二、皮瓣供应部位 106

三、整复效果 106

四、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的应用范围 106

五、典型病例 106

第八章 电烧伤及其创面的修复 109

第一节 电烧伤的流行病学资料 109

第二节 电烧伤的病理生理 110

一、影响电流致伤的因素 110

二、电流对人体的损伤作用 114

一、电休克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116

三、机体状态对电损伤的影响 116

第三节 电烧伤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116

二、电烧伤的临床表现 117

三、电烧伤的并发症 117

第四节 电烧伤创面的早期皮瓣修复 121

一、手术时机和电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 122

二、电烧伤的手术探查范围、步骤和方法 122

三、电烧伤烧损深部组织的识别 123

四、电烧伤损伤的深部组织的切除与保留 124

五、电烧伤创面的覆盖和各类皮瓣的优选 124

六、防止皮瓣下发生感染的措施 126

第五节 国内外对电烧伤创面治疗的研究 127

一、国内对电烧伤治疗的研究 127

三、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肢体功能 128

二、国内对电烧伤治疗的研究 128

第九章 常见电烧伤的治疗 134

第一节 广泛头皮和颅骨烧伤的早期修复 134

一、颅骨烧伤的治疗原则 134

二、坏死颅骨的手术时机 135

三、保留坏死颅骨的必要条件 135

四、治疗效果 135

第二节 腕部电烧伤的治疗 136

一、腕部电烧伤的分型 136

二、腕部电烧伤的早期治疗 136

三、腕部电烧伤的预后 137

第三节 上肢体电烧伤的修复 138

一、高压电击伤局部动脉损伤的特点 139

二、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 140

三、血循环的重建 140

四、扩创与覆盖 140

五、全身治疗 141

第四节 手指电烧伤的处理 141

第五节 大关节部位电烧伤创面的修复及功能重建 142

一、大关节部位致伤的原因与部位分布 143

二、大关节部位电烧伤的手术时机 143

三、大关节部位烧损的深部组织的处理 144

四、皮瓣、肌皮瓣、肌瓣种类的选择 145

五、皮瓣下感染的预防 146

六、大关节部位电烧伤创面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后功能的恢复 147

一、手腕部电烧伤肌腱和神经损伤的早期处理及其功能的恢 148

第六节 四肢电烧伤肌腱和神经损伤的处理及其功能的恢复 148

二、手腕部电烧伤后畸形晚期功能的修复 151

第七节 腹部电烧伤合并肠穿孔的治疗 155

一、腹部肠穿孔的诊断 155

二、腹部肠穿孔的治疗 155

三、典型病例 156

第八节 胸部电烧伤合并胸腔开放的处理 156

一、胸部创伤的早期处理 156

二、预防感染的措施 157

三、胸壁广泛烧伤缺损、洞穿的进一步处理 157

四、营养支持疗法 157

五、典型病例 157

第一节 磷烧伤与磷中毒的治疗 163

第十章 其他特殊原因烧伤的治疗 163

一、皮肤的局部损害 164

二、全身损害 165

三、磷烧伤与磷中毒的治疗措施 166

四、典型病例分析 169

第二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合并严重烧伤的治疗 173

一、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合并严重烧伤的特点 174

二、一氧化碳中毒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174

三、典型病例 174

第三节 氢氟酸烧伤的治疗 175

一、氢氟酸烧伤的特点 175

二、氢氟酸烧伤的治疗原则 176

三、氢氟酸烧伤的临床治疗效果 176

第十一章 烧伤病人的全身病理变化 183

第一节 烧伤休克期病人的病理变化 183

第二篇 烧伤病人的全身治疗 183

第二节 烧伤合并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184

第三节 烧伤病人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 184

第四节 烧伤病人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 185

一、呼吸道损伤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185

二、烧伤合并败血症时呼吸道的病理变化 185

三、呼吸道烧伤引起的病理变化 186

第五节 烧伤病人消化系统的病理变化 186

第六节 烧伤病人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 187

第七节 烧伤病人脑的病理变化 187

第九节 烧伤病人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 188

第八节 烧伤病人肾上腺的病理变化 188

第十二章 烧伤休克与治疗 191

第一节 休克的新概念 191

第二节 烧伤休克与预后 192

第三节 烧伤病人休克期的病理生理和形态学改变 192

一、烧伤病人休克期的微循环改变 192

二、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原因 193

三、烧伤病人的血容量和血液动力学改变 193

四、造成机体水电平衡障碍的原因 194

五、烧伤病人休克的应激反应中神经、内分泌的变化 194

六、烧伤休克与氧自由基的关系 195

七、与烧伤休克有关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195

二、烧伤休克的早期诊断 197

一、烧伤病人休克的特点 197

第四节 烧伤病人休克的特点及早期诊断 197

八、烧伤引起的内脏变化 197

第五节 烧伤休克的治疗 198

一、补液疗法 198

二、烧伤休克的其他处理 200

三、关于严重烧伤休克处理的探讨 201

四、抗氧化剂的应用 201

第十三章 烧伤与吸入性损伤 204

第一节 吸入性损伤的致伤因素和致伤机理 205

一、热力对呼吸道的损伤 205

二、烟雾及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的损伤 205

第二节 吸入性损伤的诊断分类和病程分期 207

一、吸入性损伤的诊断分类 207

二、吸入性损伤的病程分期 209

第三节 吸入性损伤的特殊检查 210

一、血液气体分析检查 210

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213

三、133氙肺扫描连续闪烁摄影检查 214

第四节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措施 215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气道梗阻 215

二、补足血容量,改善肺循环 216

三、预防肺部并发症,防治感染 216

四、正压给氧和机械通气 217

第五节 吸入性损伤的特殊疗法 217

一、机械呼吸 217

二、膜式氧合器 221

第一节 侵袭性感染的主要类型 223

一、败血症 223

第十四章 烧伤浸袭性感染的防治 223

二、创面脓毒症 224

三、特殊感染 224

第二节 烧伤侵袭性感染的发病情况 224

第三节 烧伤侵袭性感染的临床特点 226

一、感染发生的高峰时期及其影响因素 226

二、侵袭性感染的致病菌 228

三、侵袭性感染临床征象的特点 228

第四节 烧伤侵袭性感染的防治 231

一、防治烧伤合并症的意义 231

二、创面外用药物及其作用 231

三、创面切削痂与感染 232

四、营养的供给 233

五、抗生素的使用 234

第五节 厌氧菌感染与治疗 241

一、破伤风杆菌感染 241

二、气性坏疽 241

三、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242

四、厌氧菌感染的治疗措施 242

第六节 真菌感染与治疗 242

一、真菌败血症的发病特点 242

二、真菌败血症的诊断 243

三、真菌感染的防治 244

第七节 病毒感染与治疗 245

第一节 烧伤脓毒性休克的治疗 249

一、病理生理及病理解剖 249

第十五章 烧伤脓毒性休克及烧伤毒血症的治疗 249

二、脓毒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54

三、脓毒性休克的治疗 255

第二节 烧伤毒血症——“烧伤组织分解毒素”的实验研究 259

一、动物实验方法 259

二、焦痂的毒性作用 260

三、焦痂与烧伤组织分解毒素 264

第十六章 烧伤与免疫 268

第一节 烧伤病人免疫网络平衡失调的一般情况 268

一、吞噬细胞 268

二、补体系统及其它血清免疫物质 270

三、细胞免疫功能 270

四、体液免疫功能 272

五、白细胞间介素 273

第二节 免疫系统失衡的机理 274

一、免疫器官的损害 274

二、免疫成分的代谢紊乱 274

三、创面渗出的影响 275

四、血清免疫抑制物质 275

五、神经内分泌在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275

六、细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75

七、“烧伤毒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76

第三节 免疫缺陷的治疗 276

一、营养疗法 276

二、自动免疫及被动免疫 276

三、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276

二、抗菌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77

一、切痂手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77

第四节 烧伤治疗方法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277

四、其它免疫疗法 277

三、免疫抑制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78

第十七章 烧伤病人多系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 283

第一节 烧伤病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283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诱发因素和发病机制 284

一、机体低灌注和缺氧 284

二、内毒素的影响 285

三、免疫反应 285

四、急性代谢障碍 285

五、血栓环素(TXA2)的作用 286

六、氧自由基的增加 286

第三节 烧伤引起功能衰竭的器官及特点 286

二、肺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7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7

一、心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7

三、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8

四、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8

五、胃肠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8

六、凝血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8

七、能量代谢衰竭的诊断标准 288

八、免疫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8

九、脑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8

十、皮肤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288

四、掌握手术时机 289

三、控制感染 289

二、控制休克 289

一、重点观察与监护 289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289

第六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措施 290

一、肺功能衰竭的防治 290

二、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290

三、胃肠道功能衰竭的防治 290

四、免疫系统功能衰竭的防治 291

五、心功能衰竭的防治 291

六、营养支持疗法 291

第七节 烧伤合并肌肉及骨骼改变 292

一、烧伤继发性肌肉及骨骼变化的分类 292

二、烧伤后骨骼的改变 292

三、烧伤后关节周围结构的改变 293

四、烧伤后关节本身的改变 294

五、烧伤后继发于软组织挛缩的改变 294

第十八章 烧伤病人的代谢与营养 297

第一节 烧伤病人的代谢反应 297

一、热能代谢 297

二、蛋白质代谢 298

三、脂肪代谢 300

四、糖类代谢 301

五、维生素、无相盐及微量元素的代谢 302

第二节 烧伤创面感染和手术与尿氮排出量的关系 303

一、烧伤面积和深度不同的病人各个时期尿氮排出量的变化 303

二、烧伤病人并发败血症时尿氮排出量的变化 305

三、烧伤创面外科处理对尿氮排出量的影响 306

四、烧伤病人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尿氮量的变化 309

一、烧伤病人机体的负氮平衡状态 310

二、严重烧伤病人的消化机能障碍及处理方法 310

第三节 烧伤病人的营养治疗 310

三、烧伤病人的营养疗法 311

四、营养治疗应注意的问题 319

第四节 烧伤病人的急性肝损伤及营养治疗 321

一、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的肝功能分析 321

二、死亡的烧伤病人的肝脏病理分析 322

三、烧伤病人肝脏发生病理改变的原因及危害 322

四、烧伤病人急性肝损伤的营养疗法 323

五、特重烧伤合并肝损伤病人经营养治疗后的临床评价 325

第一节 应用中药成膜剂治疗浅二度烧伤 333

一、药物的制备与用法 333

第十九章 中医的烧伤外治法 333

第三篇 中医药学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333

二、病例分析 334

三、临床治疗效果 334

四、中药成膜剂治疗烧伤的探讨 336

第二节 应用中药儿茶等治疗深二度烧伤 337

一、病例分析 337

二、药物的制备与适应症 338

三、儿茶等中药鞣质的定性及定量鉴定 339

四、临床治疗效果 339

五、应用中药治疗重度烧伤病人肝功能的测定 341

一、药物制备及使用方法 343

二、临床观察 343

第三节 应用生肌象皮膏治疗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 343

三、对生肌象皮膏治疗效果的探讨 344

第四节 常用的烧伤外用中药制剂及其用法 346

一、适用于一度或浅二度烧伤的外用中药 346

二、适用于深二度烧伤创面的外用中药 346

三、适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中药 347

第二十章 中医的烧伤内治法 349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防治烧伤休克 349

一、烧伤休克的防治方法 349

二、烧伤休克的治疗效果 351

一、烧伤败血症的病因 353

二、烧伤败血症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353

第二节 烧伤败血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353

三、中西医结合防治烧伤休克的特点 353

三、烧伤败血症病人的预后 354

四、烧伤败血症的治疗方药 354

第三节 舌诊在大面积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355

一、休克期病人舌象的变化 355

二、感染期病人舌象的变化 356

三、恢复期病人舌象的变化 356

[附录一]烧伤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参考值 357

一、血液学检验正常值 357

二、血液生化检验正常值 358

三、尿液检验正常值 362

四、脑脊液检验正常值 364

五、胃液分析正常值 364

[附录二]烧伤临床彩色图谱 36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