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机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仲建等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30814664
- 页数:597 页
第一章 绪论 1
1.1有机定性分析的重要性 2
1.2有机定性分析的方法 2
第二章 初步检验 4
2.1试样均匀性的考察 4
2.2颜色 4
2.3气味 5
2.4味觉 6
2.5包装形式 6
2.6灼烧试验 6
2.7塑料的燃烧试验 7
2.8纤维的燃烧试验 8
第三章 试样的制备 10
3.1试样纯度的检验 10
3.2试样的提纯 12
3.2.1分拣法 12
3.2.2蒸馏与分馏 12
3.2.3减压蒸馏 16
3.2.4沸点与压力的关系 20
3.2.5分子蒸馏 24
3.2.6水蒸气蒸馏 26
3.2.7萃取 28
3.2.9重结晶 35
3.2.8水蒸气蒸馏—萃取联用 35
3.2.10升华 41
3.2.11干燥 44
第四章 混合物的分离 50
4.1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 50
4.1.1非均相的混合物 50
4.1.2均相的混合物 51
4.1.3选择性吸附 52
4.1.4高分子合成树脂 53
4.1.6色谱法 56
4.2化学方法 56
4.1.5逆流分布法 56
4.2.1二元混合物 57
4.2.2多元混合物 58
4.3混合物的初步检验 60
4.3.1液体的混合物 60
4.3.2固体的混合物 61
4.4合成有机化合物时所产生的混合物的分离 62
第五章 色谱法 65
5.1色谱法的分类 67
5.2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70
5.2.1色谱图 70
5.2.5校正保留体积(VR0) 72
5.2.4调整保留体积(VR′) 72
5.2.3保留体积(VR) 72
5.2.2死体积(VM) 72
5.2.6净保留体积(VN) 73
5.2.7比保留体积(Vg) 73
5.2.8相对保留值(ri?) 73
5.2.9保留指数 73
5.2.10亚甲基单位 78
5.2.11分离因子(α) 78
5.2.12比移值(Rf值) 78
5.2.13分配平衡 82
5.2.14容量因子 83
5.2.15等温线 84
5.2.16拖尾因子 86
5.2.17孔隙度 87
5.2.18流动相的流速 87
5.2.19柱效 90
5.2.20塔板理论 90
5.2.21速率理论 98
5.2.22柱外效应 110
5.2.23分离度 110
5.2.24分离数与有效峰数 123
5.2.25峰容量 125
5.2.26分析时间 126
5.3离子交换色谱法 128
5.4离子对色谱法 129
5.5凝胶色谱法 131
5.6亲和色谱法 136
5.7纸上色谱法 137
5.8薄层色谱法 139
5.9空心柱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CGC/FTIR) 144
5.9.1应用举例 145
5.9.2本底分离技术 149
5.9.3厚液膜空心柱色谱/FTIR 150
5.9.4键合相空心柱色谱/FTIR 150
5.9.5二维色谱/FTIR 151
5.10.2去除溶剂法 152
5.10.1在线检测 152
5.10空心柱超临界流体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CSFC/FTIR) 152
5.11超临界流体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53
5.11.1超临界流体 154
5.11.2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度 154
5.11.3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55
5.11.4空心柱超临界流体色谱—质谱(CSFC/MS)联用技术 161
5.12毛细管电泳 170
5.12.1毛细管区带电泳 170
5.12.2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 172
5.12.3应用 172
第六章 物理常数的测定 174
6.1熔点 174
6.1.1熔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75
6.1.2毛细管法 177
6.1.3显微测定法 180
6.1.4马昆铜块法 182
6.1.5低熔点的测定 182
6.1.6混合熔点 184
6.2凝固点 186
6.3沸点 187
6.3.1沸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87
6.3.2沸点对大气压力的校正 189
6.3.3溶液的沸点 190
6.3.4常量法 191
6.3.6微量法 192
6.3.5半微量法 192
6.3.7减压下沸点的测定 193
6.4比重 194
6.4.1比重管或比重瓶法 194
6.4.2比重计 195
6.4.3比重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97
6.5折光率 200
6.5.1阿贝折光计 200
6.5.2尼科折光计 203
6.5.3微量测定方法 204
6.5.4分子折光度 205
6.5.5色散和γ值 206
6.5.6比色散 209
6.6比旋光 209
6.6.1溶液的制备 210
6.6.2旋光管的用法 210
6.6.3旋光计与分光旋光光度计 211
6.6.4旋光计的用法 211
6.6.5比旋光的计算 212
6.7分子量 213
6.7.1拉斯特法 213
6.7.2等温蒸馏法 215
7.1元素定性分析 219
第七章 元素分析 219
7.1.1试样的分解 220
7.1.2元素的鉴定 222
7.1.3其它方法 226
7.2微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228
7.3有机元素定量分析仪 230
第八章 有机化合物的溶度分组 231
8.1水中的溶度试验 234
8.2乙醚中的溶度试验 235
8.35%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度试验 235
8.45%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溶度试验 235
8.8正性结果 236
8.785%磷酸中的溶度试验 236
8.6冷浓硫酸中的溶度试验 236
8.55%盐酸中的溶度试验 236
8.9溶度概论 237
8.9.1物理的溶解 237
8.9.2物理—化学的溶解 240
8.9.3化学的溶解 242
8.10有机化合物在七种溶剂中的溶度概括 246
8.10.1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度 246
8.10.2有机化合物在乙醚中的溶度 247
8.10.4有机化合物在5%盐酸中的溶度 248
8.10.3有机化合物在5%氢氧化钠溶液和5%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溶度 248
8.10.5有机化合物在85%磷酸中的溶度 249
8.10.6有机化合物在冷浓硫酸中的溶度 249
8.11临界物 250
8.12溶度表 250
第九章 分类试验 254
9.1分类试验的选用 254
9.1.1不饱和键 254
9.1.2含卤素的化合物 254
9.1.3对pH试纸呈中性反应,不含氮的S1组化合物;N1和N2组化合物 254
9.1.7A1组化合物 255
9.1.6S2组化合物 255
91.8A2组化合物 255
9.1.5对pH试纸呈碱性反应,并且含氮的S1组和S2组化合物;B组化合物 255
9.1.4对pH试纸呈酸性反应,并且不含氮的S1组和S2组化合物 255
9.1.9M组化合物 256
9.1.10I组化合物 256
9.2烃 256
9.2.1发烟硫酸试验 256
9.2.2硫酸甲酯试验 257
9.2.3氯化铝和氧化偶氮苯或三氯甲烷试验——弗利得(Friedel)—克来服(Crafts)反应 257
9.3不饱和键 258
9.3.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试验 258
9.3.2高锰酸钾溶液试验——贝尔(Baeyer)试验 259
9.4.2硝酸铈溶液试验 260
9.4.1金属钠试验 260
9.4醇 260
9.4.3三氧化铬试验——琼斯(Jones)氧化作用 261
9.4.4盐酸—氯化锌试验——卢卡斯(Lucas)试验 261
9.4.5过碘酸试验 261
9.4.6酰氯试验 261
9.5酚 262
9.5.1氯化铁试验 262
9.5.2溴水试验 262
9.6胺 263
9.6.1亚硝酸试验 263
9.6.2胩试验 265
9.6.3苯磺酰氯试验——邢思伯(Hinsberg)反应 265
9.7.1吐仑(Tollen)试剂试验 266
9.7.2洋红试验 266
9.7醛和酮 266
9.7.3本尼地(Benedict)溶液试验 267
9.7.4亚硫酸氢钠溶液试验 267
9.7.5黄碘试验 268
9.7.6胲氯化氢盐试验 268
9.7.7对-硝基苯肼试验 268
9.7.82,4-二硝基苯肼试验 268
9.8.2糖脎试验 269
9.8.4间-苯二酚溶液试验 269
9.8.3巴弗(Barfoed)试剂试验 269
9.8.1α-萘酚溶液试验——莫利希(Molisch)试验 269
9.8碳水化合物 269
9.9醚 270
9.9.1氢碘酸试验——蔡思乐(Zeisel)法 270
9.10环氧化合物 270
9.11酸 270
9.12氨基酸的茚三酮试验 271
9.13酯、酰卤、酸酐、酰胺和腈 271
9.13.1酰胲铁试验 271
9.13.2酯的皂化试验和皂化当量的测定 272
9.14.3锌—氯化铵试验 273
9.14.1氢氧化钠溶液试验 273
9.14.2氢氧化亚铁试验 273
9.14硝基物和相关的含氮物 273
9.13.3酰胺、N-取代酰胺和腈等的水解试验 273
9.15铵盐和胺盐 274
9.16卤素化合物 274
9.16.1硝酸银的酒精溶液试验 274
9.16.2碘化钠的丙酮溶液试验 275
9.17含硫化合物 276
9.17.1亚硝酸酯试验 276
9.17.2本尼地溶液试验 276
第十章 化学衍生法 278
10.1有机化合物系统鉴定法中的衍生物 278
10.2气相色谱法中的衍生物 278
10.2.1衍生化反应 293
10.3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衍生化反应 299
10.3.1紫外衍生反应 300
10.3.2荧光衍生反应 301
10.3.3电化学衍生反应 301
10.3.4旋光异构物的衍生反应 303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光谱 304
11.1引言 304
11.2电磁辐射和各种跃迁类型的关系 304
11.3电磁波能量单位间的关系 305
11.4有机化合物电子光谱的起源和紫外—可见光谱 306
11.4.1价电子能级的跃迁 306
11.4.2紫外—可见光谱的分类 306
11.4.3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原理、光谱图 307
11.4.4有机化合物键的类型和电子跃迁的关系 310
11.4.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其它术语 312
11.4.6紫外—可见光谱常用溶剂的选择 314
11.5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314
11.5.1孤立烯烃、多共轭烯烃、多元共轭炔烃 314
11.5.2羰基化合物 320
11.5.3芳烃化合物 325
11.5.4杂环化合物 331
11.6紫外—可见光谱在有机化学上的应用 332
第十二章 红外光谱 339
12.1引言 339
12.2.1模拟分子振动、谐振子振动模型 340
12.2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340
12.2.2多原子分子振动 342
12.2.3非红外活性振动和红外活性振动吸收 343
12.2.4红外光谱中吸收峰的增加和减少 344
12.2.5红外光谱中谱带的吸收强度 344
12.2.6影响各振动基团吸收峰位置变化的因素 344
12.3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GC/FTIR、LC/FTIR简介 348
12.4制样和测定技术 350
12.4.1透射法 350
12.4.2衰减全反射(α、t、r)技术 351
12.5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351
12.5.1有机化合物基本键(基团)的振动频率 351
12.5.2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352
12.6红外光谱的解析 377
12.7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378
12.7.1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定性鉴定 378
12.7.2鉴别异构体 382
12.7.3定量分析 384
第十三章 核磁共振基础 388
13.1核磁共振研究对象及核的性质 388
13.1.1核磁共振研究对象 388
13.1.2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和电四极矩 388
13.1.3核的进动和塞曼能级 389
13.1.5原子核系统的磁化强度矢量 390
13.1.4核磁共振及其观测 390
13.1.6弛豫 391
13.2化学位移 392
13.2.1化学位移与屏蔽常数 392
13.2.2化学位移的理论 392
13.2.3化学位移表示方法 393
13.2.4标准物质和溶剂 394
13.3自旋—自旋偶合与分裂 395
13.3.1自旋—自旋偶合理论 395
13.3.2自旋偶合选择定则和偶合常数 396
13.3.3多自旋系统的分裂 396
13.3.4二级谱 397
13.4.1灵敏度问题 398
13.4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 398
13.4.2旋转坐标系中的核磁共振 399
13.4.3自由感应衰减和傅里叶变换 400
13.4.4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测定 401
第十四章 氢谱 404
14.1有机化合物的1H化学位移 404
14.1.1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404
14.1.21H化学位移规律 406
14.2偶合常数与结构的关系 410
14.2.1偶合常数的一般规律 410
14.2.2同碳偶合常效 411
14.2.3邻位偶合常数 412
14.2.4含氮、氟、磷化合物的偶合常数 414
14.3谱图解析 415
14.3.1自旋体系表示法 415
14.3.2一级谱 416
14.3.3二级谱 417
14.3.4苯环氢的解析 422
14.4谱图解析中的一些问题 429
14.4.1分子的对称性 429
14.4.2假象简单图谱 431
14.4.3虚假偶合 432
14.4.4它核的影响 433
15.1.113C化学位移的一般特征 436
15.113C化学位移 436
第十五章 碳谱 436
15.1.2饱和链烃及其衍生物 439
15.1.3饱和环状烃 441
15.1.4烯烃及其衍生物 443
15.1.5炔烃 445
15.1.6芳烃 445
15.1.7羰基化合物 448
15.213C,X自旋偶合常数 453
15.2.1偶合常数的理论计算 453
15.2.2碳—氢偶合常数 454
15.2.4碳与它核的偶合常数 460
15.2.3碳—碳偶合常数 460
15.3弛豫和NOE 467
15.3.1自旋—晶格弛豫机理 467
15.3.2NOE和偶极弛豫 469
15.3.3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的应用 470
15.4动态核磁共振 475
15.4.1速率过程的简单理论 475
15.4.2单键的受阻旋转 477
15.4.3环的翻转 478
15.4.4氮的翻转 479
15.4.5互变异构 480
15.4.6氢交换平衡 480
16.1.1引言 481
16.1二维核磁共振 481
第十六章 核磁共振新测定技术和应用 481
16.1.2J分解二维核磁共振 482
16.1.3化学位移相关二维核磁共振 485
16.1.4自旋交换二维核磁共振 488
16.1.5二维核磁共振谱测定 490
16.2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 491
16.2.1固体和液体核磁共振谱的区别 491
16.2.2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的观测 492
16.2.3化学位移各向异性 493
16.2.413CCPMASNMR的应用 494
16.3.1核磁共振成象的基础 498
16.3核磁共振成象 498
16.3.2核磁共振成象仪器 500
16.3.3核磁共振图象 500
第十七章 质谱 504
17.1引言 504
17.2仪器和质谱的基本原理 504
17.2.1离子源 504
17.2.2离子分析器 508
17.2.3离子的检测和记录 511
17.3质谱的表示 511
17.3.2棒状图 512
17.4分子和由电离产生的分子离子振动能量状态和Wahrhaftig图 512
17.3.1列表法 512
17.5分子量、分子式的确定 513
17.5.1分子量的测定 513
17.5.2分子式的确定 514
17.6质谱中,分子裂分的一般规律 519
17.6.1奇电子离子、偶电子离子和质谱中常用的符号 519
17.6.2偶电子数规律 521
17.6.3消除和重排 522
17.6.4影响离子峰丰度的因素 526
17.7常见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528
17.7.1脂肪烃化合物 528
17.7.2芬香族化合物 551
17.8.1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TICR) 556
17.8其它质谱技术 556
17.8.2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 557
17.8.3串联质谱或质谱/质谱(MS/MS) 559
17.8.4负离子化学离解(NIC?) 559
17.9二次离子谱 561
17.9.1亚稳离子(MI)A2?,MI谱和质量分析离子动能谱(MIKES) 561
17.9.2碰撞诱导分解(CID)或碰撞活化(CA) 567
17.9.3二次(级)质谱—亚稳离子谱或碰撞活化谱的应用 569
17.10质谱解析 570
17.11质谱解析实例 572
第十八章 综合解析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580
部分汉英名词对照 589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分析化学》陈怀侠主编 2019
- 《影响葡萄和葡萄酒中酚类特征的因素分析》朱磊 2019
- 《仪器分析技术 第2版》曹国庆 2018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Power BI数据清洗与可视化交互式分析》陈剑 2020
- 《行测资料分析》李永新主编 2019
- 《药物分析》贡济宇主编 2017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药物分析》童珊珊,余江南 2019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