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卫生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晓燕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20708
- 页数:772 页
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绪论 3
一、卫生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3
二、卫生化学的发展简史 4
三、卫生化学的特点 5
四、卫生化学的发展趋势 5
五、本书的主要内容 7
第二章 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质量保证 8
第一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 8
一、误差及其传递 8
二、不确定度 13
三、可疑数据的取舍 14
四、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17
五、分析数据的假设检验 18
第二节 分析工作质量保证 19
一、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20
二、分析过程的质量评价 22
第三章 试验设计和优化方法 27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7
一、试验设计的含义 27
二、试验指标、因素和水平 28
三、并行试验与序贯试验 29
四、响应面分析 29
第二节 析因试验设计 30
一、基本概念 30
二、析因设计 30
三、析因试验的结果分析 32
第三节 正交试验设计 33
一、正交试验原理 33
二、正交表及其选用原则 34
三、正交试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35
四、因素水平数不等的正交试验设计 37
五、因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 39
第四节 均匀试验设计 41
一、均匀试验设计的概念及特点 41
二、均匀设计表 42
三、均匀设计的基本步骤 43
第五节 序贯优化方法 44
一、单纯形优化法 44
二、黄金分割法 47
第六节 试验设计和优化方法在卫生化学中的应用 48
一、正交设计优化气相色谱法的分离条件 49
二、均匀设计优化紫外光谱法的测试条件 49
第四章 分析仪器的检定和校准 53
第一节 计量器具及其量值传递与溯源 53
一、计量器具的概念与分类 53
二、量值传递与溯源 55
第二节 仪器的检定 55
一、检定的概念与分类 56
二、检定的方法与步骤 57
三、检定的技术规范 58
第三节 仪器的校准 62
一、校准的概念 63
二、校准的特点 63
三、校准规范的编制 63
四、校准证书或报告 66
五、校准结果的验证 66
第四节 仪器的期间核查 67
一、期间核查的概念 67
二、期间核查的对象 67
三、期间核查的方法 68
四、期间核查的管理 70
第二篇 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75
第五章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75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75
一、空气样品的采集 75
二、空气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78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78
一、水样的采集 78
二、水样的保存 81
第三节 食品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82
一、食品样品的采集 82
二、食品样品的保存 83
第四节 生物材料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84
一、生物材料样品的种类 84
二、血液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84
三、尿样的采集和保存 85
四、呼出气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85
第五节 化妆品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86
一、化妆品样品的采集原则与保存 86
二、化妆品样品的采集 86
第六节 土壤和底质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87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87
二、底质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88
第六章 样品预处理 90
第一节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评价标准 90
一、干扰组分除去的程度 90
二、待测组分的回收率 91
三、预处理方法的实用性 91
第二节 常规样品预处理方法简介 91
一、干灰化法 91
二、湿消化法 92
三、微波消解法 92
四、溶剂萃取法 93
五、挥发法和蒸馏法 94
六、顶空分析法 95
第三节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95
一、微波辅助萃取的机制 95
二、微波辅助萃取实验技术 96
三、微波辅助萃取的影响因素 96
四、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的应用 97
五、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的特点 97
第四节 固相萃取技术 97
一、固相萃取原理 98
二、固相萃取的特点 98
三、固相萃取的实验技术 98
四、固相萃取固定相和洗脱剂的选择 99
五、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100
第五节 固相微萃取技术 100
一、固相微萃取原理 101
二、固相微萃取实验技术 101
三、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影响因素 102
四、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 102
五、固相微萃取技术展望 103
第六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03
一、超临界流体及其萃取原理 103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流程与操作模式 104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影响因素 105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105
第七节 微乳相萃取技术 106
一、概述 106
二、胶团微乳相萃取技术 108
三、反胶团微乳相萃取技术 109
四、液—液—液三相萃取技术 111
第八节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和亚临界水萃取技术 112
一、加速溶剂萃取技术 112
二、亚临界水萃取技术 114
第九节 膜萃取技术 116
一、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 116
二、支持液体膜萃取 117
三、连续流动液膜萃取 119
四、微孔膜液液萃取 120
第十节 免疫亲和固相萃取技术 121
一、技术原理 121
二、实验技术 121
三、免疫亲和固相萃取柱的性能评价 124
四、技术应用 125
第十一节 吹扫捕集技术 125
一、原理与实验技术 126
二、吹扫效率的影响因素 126
三、吹扫捕集技术的应用 127
第十二节 浊点萃取技术 127
一、浊点萃取原理及操作流程 127
二、影响浊点萃取效率的因素 128
三、浊点萃取技术的应用 129
第三篇 分子光谱分析法 133
第七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33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 133
二、朗伯—比尔定律 134
三、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135
四、影响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因素 135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37
一、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37
二、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37
三、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38
四、仪器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与仪器评价 138
第三节 实验条件的选择和干扰的消除 142
一、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42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143
三、干扰及其消除 144
第四节 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方法 145
一、多波长分光光度法 145
二、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150
三、导数分光光度法 153
四、固相分光光度法 157
五、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 158
第八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160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60
一、分子的激发与去活化 160
二、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161
三、荧光寿命与荧光量子产率 162
四、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163
五、散射光对荧光分析的影响 163
六、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 164
第二节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65
一、有机化合物的荧光 165
二、无机盐的荧光 168
三、配合物的荧光 168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 168
一、仪器结构 168
二、荧光光谱的校正和荧光仪器的性能 171
第四节 环境因素对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的影响 171
一、溶剂性质的影响 171
二、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172
三、温度的影响 173
四、重原子效应 173
五、其他因素的影响 173
第五节 荧光的猝灭 175
一、荧光猝灭 175
二、荧光猝灭的类型 175
第六节 荧光分析的方法 177
一、常规分析方法 177
二、同步荧光分析方法 178
三、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181
第七节 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 182
一、单分子荧光检测原理与荧光特征 182
二、单分子荧光检测方法 183
三、单分子荧光检测的应用 184
第八节 偏振荧光分析法 185
一、荧光偏振与荧光各向异性 185
二、偏振荧光与荧光各向异性的应用 188
第九章 化学发光分析法 190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91
一、化学发光反应及激发态分子的产生 191
二、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191
三、化学发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192
四、影响化学发光的因素 193
第二节 化学发光仪 193
一、主要部件 193
二、类型 194
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技术 195
一、发光剂的选择 195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197
三、定量方法 198
四、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 198
第四节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 199
一、基本原理 199
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200
三、电化学发光技术 202
四、电致化学发光技术的应用 204
第五节 生物发光分析 204
一、生物发光原理 204
二、生物超微弱发光 205
三、生物发光分析的应用 206
第十章 激光分子光谱分析法 207
第一节 概述 207
一、激光的产生 207
二、激光器 209
三、激光的特性 212
四、激光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212
第二节 激光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13
一、激光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213
二、内腔吸收法 214
三、激光分子吸收光谱仪 214
四、激光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215
第三节 激光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215
一、激光紫外—可见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216
二、激光红外荧光光谱分析法 216
三、激光低温荧光光谱分析法 217
四、激光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218
五、激光分子荧光法与色谱分离技术联用 219
第四节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法 219
一、基本原理 219
二、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 220
三、激光拉曼光谱仪 221
四、共振拉曼光谱法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222
五、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的应用 223
第五节 激光光声光谱分析法 224
一、光声效应和光声光谱 224
二、光声光谱仪器 225
三、激光光声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226
第六节 激光光热光谱分析法 227
一、激光热透镜光谱分析法 228
二、激光光热偏转光谱分析法 228
第四篇 原子光谱分析法第十一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23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233
一、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布 233
二、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234
三、积分吸收系数、峰值吸收系数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34
四、定量分析方法 236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仪 236
一、光源 236
二、原子化器 238
三、分光系统 240
四、检测器与数据处理系统 240
五、背景校正装置 241
第三节 原子化方法 242
一、火焰原子化 242
二、石墨炉原子化 244
三、化学原子化 249
第四节 特殊进样技术 253
一、固体悬浮液进样 253
二、蒸气发生进样 255
三、乳化进样 255
四、微量进样 256
第五节 提高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灵敏度的技术 257
一、原子捕集技术 257
二、增感技术 258
第六节 干扰及其消除 260
一、光谱干扰 260
二、非光谱干扰 263
三、基体干扰 265
第七节 背景校正方法 265
一、连续光源背景校正法 265
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 266
三、自吸效应背景校正法 268
第十二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70
第一节 基本原理 271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271
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源的结构及特点 271
第二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272
一、仪器基本结构 272
二、主要组成部件 273
第三节 ICP-AES实验技术及应用 275
一、ICP-AES实验技术 275
二、干扰及其消除 277
三、应用 278
第十三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 280
第一节 基本原理 280
一、原子荧光的类型 281
二、原子荧光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282
第二节 仪器结构 283
一、仪器的基本构造与类型 283
二、激发光源 283
三、原子化器 284
四、分光系统 287
五、检测和数据处理系统 287
第三节 干扰及其消除 287
一、光谱干扰 288
二、原子荧光的猝灭 288
三、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 288
第四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289
一、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289
二、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289
三、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289
第五篇 电化学分析法 293
第十四章 电位分析法 293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概述 293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法基础 294
一、化学电池 294
二、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位 295
三、能斯特方程 296
第三节 电位分析法 297
一、基本原理 297
二、参比电极 297
三、指示电极——离子选择电极 298
四、直接电位法的应用 306
第十五章 伏安分析法与电位溶出法 310
第一节 经典极谱法 310
一、极谱法的基本装置 310
二、扩散电流和Ilkovi?方程 311
三、极谱干扰电流及其消除 315
四、分析方法 316
五、极谱法的特点 317
第二节 单扫描极谱法 317
一、基本原理 318
二、单扫描极谱波 318
三、单扫描示波极谱的特点和应用 319
第三节 方波极谱法 319
一、基本原理 319
二、方波极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321
第四节 脉冲极谱法 321
一、基本原理 321
二、脉冲极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322
第五节 循环伏安法 323
一、基本原理 323
二、循环伏安法的应用 323
第六节 阳极溶出伏安法 324
一、基本原理 324
二、影响溶出峰电流的因素 325
三、仪器装置 326
四、溶出伏安法的特点和应用 326
第七节 电位溶出分析法 327
一、基本原理 327
二、分析条件的选择 328
三、常规电位溶出法和微分电位溶出法 328
四、电位溶出法的特点和应用 329
第十六章 电导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330
第一节 电导分析法 330
一、电导分析的基本原理 330
二、溶液电导的测定方法 333
三、电导分析的应用 335
四、高频电导滴定 336
第二节 库仑分析法 337
一、基本原理 337
二、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 337
三、控制电流库仑分析法 340
四、微库仑分析法 341
第六篇 色谱分析法 345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345
第一节 概述 345
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 345
二、气相色谱仪及分析流程 346
三、色谱图 347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基本理论 349
一、分配平衡 349
二、塔板理论 350
三、速率理论 353
第三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355
一、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355
二、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357
第四节 气相色谱固定相 360
一、气-固色谱固定相 360
二、气-液色谱固定相 360
第五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 364
一、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364
二、常用检测器 365
第六节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 370
一、定性分析 370
二、定量分析 371
第七节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374
一、概述 374
二、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75
三、毛细管柱色谱系统 378
第八节 顶空和衍生化技术 382
一、顶空气相色谱法 382
二、衍生化气相色谱法 387
第九节 多维气相色谱法简介 393
一、二维气相色谱法 393
二、全二维气相色谱法 394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399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 399
一、高压输液系统 400
二、进样系统 402
三、分离系统 402
四、检测系统 403
五、数据处理系统 406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407
一、表征液相色谱柱填充性能的重要参数 407
二、高效液相色谱的速率理论 408
三、分离条件的选择 410
四、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方法 412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和分离原理 412
一、吸附色谱法分离原理 412
二、分配色谱法分离原理 413
三、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414
四、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 417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419
一、液固吸附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419
二、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420
第五节 化学衍生技术 422
一、柱前衍生 422
二、柱后衍生 422
三、衍生化试剂 423
第六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简介 424
一、超临界流体色谱发展简史 424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的仪器构造 425
三、超临界流体色谱的色谱柱、流动相和改性剂 426
四、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应用 427
第七节 微柱液相色谱法 427
一、概述 427
二、影响峰展宽的因素 429
三、仪器装置 430
四、微柱的制备 432
五、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433
第八节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 434
一、描述分离体系效能的参数 435
二、二维高效液相色谱的技术功能 436
三、二维高效液相色谱的流路系统 436
第九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437
一、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437
二、在环境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437
第十九章 离子色谱法 439
第一节 基本原理 439
一、离子交换 439
二、选择性系数 440
第二节 离子色谱仪 441
一、基本结构 441
二、分离柱 441
三、抑制柱 441
四、检测器 444
第三节 离子色谱法的类型 446
一、高效离子交换色谱 446
二、高效离子排斥色谱 449
第四节 色谱条件的选择 450
一、影响色谱峰扩张的因素 450
二、树脂的选择 451
三、洗脱液的选择 452
四、流速的选择 453
第五节 定性定量分析及应用 454
一、定性分析 454
二、定量分析 454
三、应用 454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 456
第一节 基本原理 457
一、基本概念 457
二、影响电渗流的因素 458
三、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参数 459
四、影响分离效率的因素 461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仪 462
一、进样系统 463
二、分离系统 464
三、检测系统 465
四、数据记录处理系统 469
第三节 分离模式 469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470
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471
三、毛细管凝胶电泳 472
四、毛细管等电聚焦 473
五、毛细管等速电泳 473
六、毛细管电色谱 474
七、其他分离模式 474
第四节 应用 475
一、氨基酸与蛋白质分析 475
二、手性化合物分析 477
第七篇 其他分析方法和技术 483
第二十一章 质谱及其联用技术 483
第一节 质谱分析基本原理 483
第二节 质谱仪 484
一、真空系统 484
二、进样系统 485
三、电离源 485
四、质量分析器 489
五、检测系统 492
第三节 质谱图和质谱表 492
一、质谱图 492
二、质谱表 493
第四节 定性和定量方法 494
一、定性方法 494
二、定量分析 495
第五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495
一、气—质联用仪 496
二、气—质联用分析技术 496
三、应用 499
第六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499
一、液—质谱联用仪 499
二、液—质联用分析技术 500
三、应用 503
第七节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 503
一、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 503
二、应用 505
第八节 串联质谱法 506
一、串联质谱仪 506
二、应用 507
第九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 507
一、ICP-MS的分析流程及仪器组成 508
二、ICP-MS实验技术 511
三、应用 515
第二十二章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516
第一节 基本原理 517
一、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过程 517
二、试样区带的分散过程 517
三、分散系数 518
四、化学动力学过程 519
五、能量转换过程 519
第二节 流动注射分析仪主要装置 520
一、流体驱动系统 520
二、进样系统 520
三、混合反应系统 521
四、检测与记录系统 521
第三节 流动注射分析实验技术 523
一、基本操作模式 523
二、流路设计 524
三、停留技术 525
四、在线预富集 526
五、固定化酶技术 526
第四节 流动注射分析的应用 527
一、FIA常用的检测方法 527
二、FIA实际应用 528
第二十三章 免疫分析法 531
第一节 免疫分析概述 531
一、抗原和抗体 531
二、免疫分析模式 533
第二节 酶免疫分析 536
一、基本原理 536
二、酶标抗原(抗体)的制备 536
三、测定方法及应用 538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 540
一、基本原理 540
二、放射性核素标记和固相抗体制备 542
三、测定方法 543
第四节 荧光免疫分析 545
一、基本原理 545
二、荧光免疫标记技术 545
三、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549
四、荧光免疫传感器 552
五、芯片上的荧光免疫分析 554
第五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555
一、基本原理 555
二、化学发光免疫标记技术 556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561
第六节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563
一、基本原理 563
二、电化学发光免疫标记技术 564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565
第二十四章 现场快速检测 567
第一节 日常快速检测 567
一、概述 567
二,化学比色法 567
三、酶联免疫吸附法 568
四、免疫胶体金技术 568
五、生物芯片 569
六、生物传感技术 571
七、其他检测技术 571
八、展望 572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化学物质快速检测 572
一、鼠药的快速检测 573
二、非食用色素的快速检测 577
三、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579
四、有毒气体的快速检测 581
五、其他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 584
第八篇 卫生化学新方法 597
第二十五章 共振光散射光谱分析法 597
第一节 基本原理 597
一、光散射现象 597
二、共振光散射技术原理 600
三、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定量依据和实验方法 603
第二节 共振光散射光谱分析法的影响因素 604
一、散射质点大小的影响 604
二、分子结构的影响 604
三、吸收光谱的影响与条件选择 604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 605
第三节 共振光散射新技术 605
一、共振光散射光谱校正技术 606
二、三维光散射技术 606
三、液/液界面全内反射—共振光散射技术 606
四、流动注射—共振光散射技术 607
五、后向共振光散射技术 608
六、双波长比率共振光散射技术 609
第四节 共振光散射分析的应用 609
一、共振光散射分析在金属检测中的应用 609
二、共振光散射分析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610
三、共振光散射分析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 611
第二十六章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613
第一节 概述 613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定义 613
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和结构 613
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614
四、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615
第二节 生物敏感膜制备技术 615
一、包埋法 615
二、吸附法 616
三、交联法 616
四、共价键结合法 616
五、LB膜法 618
第三节 酶传感器 618
一、酶传感器的类型与基本构造 618
二、发展和应用 620
第四节 微生物传感器 623
一、微生物传感器的类型及基本构造 623
二、应用 624
第五节 免疫传感器 627
一、免疫传感器的类型 627
二、应用 628
第六节 细胞传感器 630
一、细胞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类型 631
二、应用 633
第七节 DNA传感器 634
一、DNA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类型 634
二、应用 635
第八节 纳米材料在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 637
一、金纳米粒子 637
二、铂纳米粒子 638
三、二氧化锆纳米粒子 639
四、碳纳米管 640
第二十七章 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 642
第一节 概述 642
一、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发展历史 642
二、微流控芯片及基本操作单元 643
三、微流控芯片分析的特点 646
第二节 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 647
一、进样及样品预处理系统 647
二、微反应系统 649
三、微分离系统 651
四、微检测系统 652
五、分析系统的集成化 655
第三节 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的应用 658
一、核酸分析 658
二、蛋白质分析 659
三、小分子和离子分析 660
四、细胞分析 661
第二十八章 组学技术 664
第一节 概述 664
一、组学的发展历史 664
二、组学与卫生化学 665
第二节 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 666
一、反转录差异显示技术 666
二、差减杂交法 667
三、基因芯片技术 669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 670
一、双向凝胶电泳 670
二、同位素亲和标签 672
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673
第四节 代谢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 674
一、代谢组学的定义 674
二、代谢组学的特点 674
三、样品处理技术 674
四、分离与鉴定技术 675
五、数据分析技术 676
第五节 组学技术在预防医学的应用 678
一、疾病早期检测和预防 678
二、药物作用机制 679
三、药物安全性评价 679
四、病原微生物检测 680
五、食品安全检测 680
六、毒理学评价 681
第九篇 健康相关物质及其检测方法 685
第二十九章 营养与功效成分检测 685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 685
一、概述 685
二、分析方法 687
第二节 微量元素 695
一、铜铁锌锰 695
二、硒 700
三、碘 702
四、氟 704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 706
一、概述 706
二、分析方法 707
第四节 皂苷类化合物 709
一、概述 709
二、分析方法 710
第五节 磷脂类化合物 711
一、概述 711
二、分析方法 712
第六节 多酚类化合物 713
一、概述 713
二、分析方法 713
第七节 其他功效成分 714
一、淫羊藿苷 714
二、红景天苷 715
三、洛伐他丁 716
四、原花青素 717
五、白藜芦醇 718
六、番茄红素 719
第三十章 主要化学污染物及其检测 721
第一节 化学污染物的体内代谢 721
一、化学污染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721
二、化学污染物的分布与贮存 723
三、化学污染物的排泄 724
四、化学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725
第二节 部分金属污染物及其检测 732
一、金属污染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732
二、金属污染物的检测 741
第三节 常见有机致癌物及其检测 750
一、多环芳烃类 750
二、多氯联苯 751
三、二嗯英 752
四、黄曲霉毒素B1 753
第四节部分 有机类化学农药及其检测 754
一、概述 754
二、常见有机农药的检测 754
第五节 常见抗生素类兽药及其检测 757
一、概述 757
二、部分抗生素类兽药的检测 757
索引 761
- 《分析化学》陈怀侠主编 2019
- 《化学反应工程》许志美主编 2019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李隆庭,徐一星主编 2012
- 《奶制品化学及生物化学》(爱尔兰)福克斯(FoxP.F.)等 2019
- 《有机化学实验》雷文 2015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生物化学》田余祥主编 2020
- 《长江口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调查图集》于非 2019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指导》郭跃萍主编 2019
- 《天然药物化学》孔令义主编 2019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