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药剂学
药剂学

药剂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耀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7053577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基本理论,药物剂型,药剂的分支学科,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药品调配、药学服务。
上一篇:健康金钥匙下一篇:血管医学
《药剂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概念 1

二、药剂学在药学上的地位 1

三、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2

四、药物剂型 3

(一)剂型分类 3

(二)药物制成剂型的目的 4

第二节 药剂学的发展与任务 5

一、药剂学的发展 5

二、药剂学的任务 7

(一)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 7

(二)发展剂型与制剂,提高制剂水平 7

(三)研究和开发新辅料 8

(四)研究和开发制药的新机械和新设备 8

(五)研制开发中药新剂型 8

(六)研究和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8

第三节 药典与药品标准 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8

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 10

三、其他国家药典 10

第四节 处方 10

一、处方的种类 10

二、医师处方的内容 11

第五节 GMP、GSP 12

一、GMP 12

二、GSP 12

第二章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14

第一节 溶解理论 14

一、概述 14

(一)溶解过程 14

(二)溶解度 15

二、影响溶解度与溶解速度的因素 15

(一)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5

(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16

三、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7

(一)制成可溶性盐 17

(二)引入亲水基团 17

(三)使用复合溶剂 17

(四)加入助溶剂 17

(五)加入增溶剂 18

第二节 粉体学简介 18

一、概述 18

二、粉体粒子大小 19

(一)粒子大小(粒子径) 19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 19

(三)粒度分布 21

三、粉体粒子的比表面积 21

(一)比表面积 21

(二)比表面积测定 21

四、粉体的密度及孔隙率 22

五、粉体的流动性 22

(一)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 22

(二)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 23

(三)改善粉体流动性的方法 23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 24

一、概述 24

(一)表面现象 24

(二)表面活性剂 27

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28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28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28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28

(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9

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30

(一)胶束的形成 30

(二)亲水亲油平衡值 31

(三)增溶作用 33

(四)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34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34

五、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35

(一)增溶作用的应用 35

(二)其他应用 36

第四节 药用高分子 37

一、高分子的结构特征 37

(一)高分子的基本结构 37

(二)高分子的链结构 38

(三)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38

二、高分子的应用性能 39

(一)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39

(二)溶胀和溶解 39

(三)溶胶和凝胶 40

(四)玻璃化转变温度 40

(五)黏流温度 41

(六)力学性质 42

三、常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42

(一)淀粉类 42

(二)纤维素类 43

(三)丙烯酸类 45

(四)乙烯类 45

(五)其他 46

第五节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48

一、概述 48

(一)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 48

(二)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范围 48

(三)化学动力学概述 48

(四)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49

二、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51

(一)处方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51

(二)外界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53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55

三、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 55

(一)影响因素试验 56

(二)加速试验 56

(三)长期试验 57

(四)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58

(五)有效期统计分析 58

(六)经典恒温法 59

(七)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 59

第三章 液体药剂 61

第一节 概述 61

一、液体药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61

(一)液体药剂的特点 61

(二)液体药剂的质量要求 61

二、液体药剂的分类 61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62

(二)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 62

第二节 液体药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62

一、液体药剂常用溶剂 63

(一)极性溶剂 63

(二)半极性溶剂 63

(三)非极性溶剂 64

二、液体药剂的防腐 64

(一)防腐的重要性 64

(二)防腐措施 64

三、液体药剂的矫味与着色 66

(一)矫味剂与矫臭剂 66

(二)着色剂 67

第三节 溶液型液体药剂 67

一、芳香水剂 67

(一)概述 67

(二)制法 68

(三)举例 68

二、溶液剂 69

(一)概述 69

(二)制法 69

(三)举例 69

三、糖浆剂 70

(一)概述 70

(二)制法 70

(三)糖浆剂易出现的问题 71

(四)举例 71

四、甘油剂 72

(一)概述 72

(二)制法 72

(三)举例 72

五、醑剂 73

(一)概述 73

(二)制法 73

(三)举例 73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74

一、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74

二、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75

三、举例 75

第五节 溶胶剂 76

一、溶胶的结构和性质 76

(一)溶胶的双电层结构 76

(二)溶胶的性质 77

二、溶胶剂的制备 77

第六节 混悬剂 78

一、概述 78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78

(一)混悬微粒的沉降 78

(二)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79

(三)混悬微粒的润湿 79

(四)絮凝与反絮凝 79

(五)结晶增大与转型 80

(六)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80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80

(一)助悬剂 80

(二)润湿剂 80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80

四、混悬剂的制备与举例 81

(一)混悬剂的制备 81

(二)举例 81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82

(一)微粒大小的测定 82

(二)沉降体积比的测定 83

(三)絮凝度的测定 83

(四)重新分散试验 83

(五)流变学测定 83

第七节 乳剂 84

一、概述 84

二、乳化剂 84

(一)乳化剂的基本要求 84

(二)乳化剂的种类 85

(三)乳化剂的选择 86

三、乳剂形成的主要条件 86

(一)提供乳化所需的能量 87

(二)加入适宜的乳化剂 87

(三)具有适当的相比 87

四、乳剂的制备与举例 88

(一)乳剂的制备 88

(二)举例 89

五、乳剂的稳定性 90

(一)分层 90

(二)絮凝 90

(三)转相 90

(四)合并与破坏 91

第八节 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的液体药剂 91

一、合剂 91

二、洗剂 91

三、搽剂 92

四、滴耳剂 92

五、滴鼻剂 92

六、含漱剂 93

七、滴牙剂 93

八、涂剂 93

九、灌肠剂 93

十、灌洗剂 93

第九节 液体药剂的包装与贮藏 94

一、液体药剂的包装 94

二、液体药剂的贮藏 94

第四章 注射剂与滴眼剂 95

第一节 概述 95

一、注射剂的含义与特点 95

二、注射剂的分类与给药途径 96

(一)注射剂的分类 96

(二)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96

三、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97

第二节 热原 97

一、热原的组成和性质 97

(一)热原的组成 97

(二)热原的性质 97

二、污染热原的途径 98

三、除去热原的方法 98

四、检查热原的方法 99

(一)热原检查法 99

(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99

第三节 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100

一、注射剂的溶剂 100

(一)注射用水 100

(二)注射用油 100

(三)其他注射用溶剂 101

二、注射剂的附加剂 102

(一)渗透压调节剂 102

(二)pH值调节剂 105

(三)增溶剂与助溶剂 106

(四)抗氧剂、金属螯合剂与惰性气体 106

(五)抑菌剂 107

(六)其他附加剂 107

第四节 注射剂的制备 107

一、注射剂的生产工艺与管理 107

(一)液体安瓿剂生产工艺流程 108

(二)注射剂生产环境 108

(三)注射剂生产管理 109

二、注射剂的容器和处理方法 112

(一)注射剂的容器 112

(二)安瓿的处理方法 113

三、注射液的配制 114

(一)原辅料的质量要求与投料计算 114

(二)配制用具的选择与处理 115

(三)配制方法 115

四、注射液的滤过 115

(一)滤器 115

(二)滤过 117

五、注射液的灌封 117

六、注射剂的灭菌与检漏 118

(一)注射剂的灭菌 118

(二)检漏 119

七、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119

(一)澄明度检查 119

(二)热原检查 120

(三)无菌检查 120

(四)降压物质检查 120

(五)其他检查 120

八、注射剂的印字与包装 120

九、注射剂的举例 121

第五节 输液剂 122

一、概述 122

(一)输液剂的临床应用 122

(二)输液剂的种类 122

(三)输液剂的质量要求 123

二、输液剂的生产工艺 123

(一)输液剂生产工艺流程 123

(二)输液剂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与处理 123

(三)输液剂的配制 124

(四)输液剂的滤过 125

(五)输液剂的灌封 125

(六)输液剂的灭菌 125

(七)输液剂的质量检查 125

(八)输液剂的包装 126

三、输液剂生产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26

(一)染菌与热原反应 126

(二)澄明度与微粒的问题 126

四、输液剂举例 127

五、营养输液剂 128

(一)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28

(二)静脉注射脂肪乳剂 129

(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130

六、血浆代用液 130

(一)右旋糖酐注射液 130

(二)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131

(三)氟碳乳剂 131

第六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 131

一、概述 131

二、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 132

三、注射用无菌分装制品 132

(一)生产工艺 132

(二)无菌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133

第七节 滴眼剂 133

一、概述 133

(一)滴眼剂的质量要求 133

(二)滴眼剂中药物吸收途径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34

二、滴眼剂的附加剂 135

(一)pH值调节剂 135

(二)等渗调节剂 136

(三)抑菌剂 136

(四)增稠剂 137

(五)稳定剂、增溶剂与助溶剂 137

三、滴眼剂的制备 137

(一)容器的处理 137

(二)药液的配制 138

(三)药液的灌装 138

(四)质量检查 138

四、滴眼剂举例 138

第五章 散剂、颗粒剂、胶囊剂、滴丸剂与丸剂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散剂 141

一、概述 141

二、散剂的制备 141

(一)粉碎与过筛 141

(二)混合 142

(三)散剂的分剂量 142

(四)散剂的包装与贮存 142

三、散剂的质量检查 143

(一)均匀度 143

(二)干燥失重 143

(三)装量差异 143

四、各种类型散剂的配制及举例 143

(一)普通固体药物散剂 143

(二)含小剂量药物的散剂 144

(三)含浸膏的散剂 144

(四)含共熔成份的散剂 145

(五)中药散剂 146

第三节 颗粒剂 146

一、概述 146

二、颗粒剂的制备与举例 146

(一)颗粒剂的制备 146

(二)颗粒剂的举例 147

三、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148

(一)外观 148

(二)粒度 148

(三)干燥失重 148

(四)溶化性 148

(五)装量差异 148

(六)装量 149

第四节 胶囊剂 149

一、概述 149

二、硬胶囊剂的制备 150

(一)空胶囊的制备 150

(二)药物的填充 150

三、软胶囊剂的制备 151

四、肠溶胶囊剂的制备 152

五、胶囊剂的质量检查与包装贮存 152

(一)质量检查 152

(二)包装与贮存 153

六、举例 153

第五节 滴丸剂与丸剂 154

一、滴丸剂 154

(一)概述 154

(二)滴丸剂的制备 154

(三)滴丸剂举例 155

(四)滴丸剂的质量检查 155

二、中药丸剂 156

(一)概述 156

(二)中药丸剂的制备 156

(三)举例 157

第六章 片剂 158

第一节 概述 158

一、片剂的含义和特点 158

(一)片剂的含义 158

(二)片剂的特点 158

二、片剂的分类和质量要求 158

(一)片剂的分类 158

(二)片剂的质量要求 160

第二节 片剂的辅料 160

一、辅料的作用 160

二、辅料的选用原则及分类 161

(一)填充剂和吸收剂 161

(二)崩解剂 162

(三)润湿剂和黏合剂 162

(四)润滑剂 163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 164

一、湿法制粒压片 164

(一)原辅料的准备和处理 164

(二)制颗粒 164

(三)干颗粒的质量要求 165

(四)压片 166

二、干法制粒压片 167

三、直接压片法 167

(一)粉末直接压片 167

(二)结晶药物直接压片 167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 168

一、概述 168

(一)包衣目的 168

(二)包衣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168

二、包衣方法 168

三、包衣材料及包衣过程 168

(一)糖衣 168

(二)薄膜衣 169

(三)肠溶衣 170

第五节 压片及包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71

一、压片过程 171

二、包衣过程 172

第六节 片剂的质量评定 173

一、外观 173

二、重量差异 173

三、硬度与脆碎度 173

四、崩解时限 174

五、含量均匀度 175

六、溶出度测定 175

七、释放度测定 175

八、包衣片的质量评价 176

第七节 片剂的包装与贮存 176

一、片剂的包装 176

二、片剂的贮存 177

第八节 片剂举例 177

第七章 栓剂 181

第一节 概述 181

一、栓剂的含义与分类 181

二、栓剂作用特点 181

三、栓剂质量要求 182

第二节 栓剂基质 182

一、基质的要求 182

二、基质的种类 183

(一)油脂性基质 183

(二)水溶性和亲水性基质 184

第三节 栓剂的制备与举例 185

一、栓剂的制备方法 185

(一)热熔法 185

(二)冷压法 185

二、栓剂制备举例 186

三、栓剂的包装与贮存 187

(一)栓剂的包装 187

(二)栓剂的贮存 187

第四节 栓剂的质量检查 187

一、重量差异 187

二、融变时限 187

三、药物的溶出速度和吸收试验 188

第八章 软膏剂、凝胶剂 189

第一节 概述 189

一、软膏剂的含义、特点 189

二、软膏剂的质量要求 189

第二节 软膏剂的基质 190

一、油脂性基质 190

(一)烃类 190

(二)类脂类 191

(三)油脂类 191

二、乳剂型基质 191

(一)乳剂型基质的组成、种类及特点 191

(二)常用乳化剂 192

(三)乳剂型基质举例 193

三、水溶性基质 195

第三节 软膏剂的制备与举例 196

一、基质的处理 196

二、药物的加入方法 196

三、制备方法 197

(一)研和法 197

(二)熔和法 197

(三)乳化法 198

四、举例 198

(一)油脂性基质软膏剂举例 198

(二)乳剂型基质软膏剂举例 199

(三)水溶性基质软膏剂举例 199

(四)糊剂举例 199

五、眼膏剂 200

(一)概述 200

(二)眼膏剂的制备 200

(三)眼膏剂的质量检查 200

(四)眼膏剂举例 200

第四节 软膏剂的质量评定与包装贮存 201

一、主药含量测定 201

二、物理性质的测定 201

三、刺激性 201

四、稳定性 202

五、药物释放、穿透及吸收的测定 202

六、软膏剂的包装与贮藏 202

第五节 凝胶剂 203

一、概述 203

二、水性凝胶基质 203

三、水性凝胶剂的制备及举例 204

第九章 膜剂、涂膜剂 205

第一节 膜剂 205

一、概述 205

二、膜剂的质量要求 205

三、膜剂的成膜材料 206

(一)成膜材料的要求 206

(二)常用的成膜材料 206

四、膜剂的制备与举例 207

(一)膜剂的制备 207

(二)膜剂的举例 208

第二节 涂膜剂 209

一、概述 209

二、制备与举例 209

第十章 气(粉)雾剂和喷雾剂 211

第一节 气雾剂 211

一、概述 211

(一)气雾剂的含义及特点 211

(二)气(粉)雾剂分类 211

二、气雾剂的组成 211

(一)抛射剂 212

(二)药物与附加剂 213

(三)耐压容器 213

(四)阀门系统 213

三、气雾剂的制备 215

(一)气雾剂的处方类型 215

(二)气雾剂的制备工艺 216

(三)举例 216

四、各种类型气雾剂 217

(一)吸入气雾剂 217

(二)非吸入气雾剂 218

(三)外用气雾剂 219

第二节 粉雾剂 219

一、吸入粉雾剂 219

二、非吸入粉雾剂 220

第三节 喷雾剂 220

第十一章 中药制剂 222

第一节 浸出制剂 222

一、概述 222

二、常用浸出制剂 223

(一)汤剂 223

(二)酒剂 224

(三)酊剂 225

(四)流浸膏剂 225

(五)浸膏剂 226

(六)煎膏剂 226

三、提高浸出制剂质量的措施 227

(一)药材的质量 228

(二)浸出工艺 228

(三)理化指标 228

四、中药剂型的改革原则 228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228

一、中药合剂、中药口服液 229

(一)概述 229

(二)制备 229

二、中药注射剂 230

(一)概述 230

(二)制备 231

(三)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 231

三、中药片剂 232

(一)概述 232

(二)制备 232

(三)提高中药片剂质量的措施 233

四、中药颗粒剂 233

五、中药胶囊剂 234

六、中药栓剂 234

七、中药气雾剂 234

第十二章 缓释、控释制剂 236

第一节 概述 236

一、缓释、控释制剂定义 236

二、缓释、控释制剂特点 237

三、通常不适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 237

四、缓释、控释制剂主要类型 238

第二节、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238

一、溶出原理 238

二、扩散原理 239

(一)释药机理 239

(二)缓释、控释制剂作用的方法 240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241

四、渗透压原理 242

五、离子交换作用 243

第三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243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243

(一)理化因素 243

(二)生物因素 244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244

(一)药物的选择 244

(二)设计要求 245

第四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246

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246

(一)骨架型制剂的类型 246

(二)骨架片处方和工艺 246

(三)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247

(四)胃内滞留片 248

(五)生物黏附片 249

二、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250

(一)微孔膜包衣片 250

(二)膜控释小片 251

(三)肠溶膜控释片 251

(四)膜控释小丸 252

三、渗透泵片 253

(一)渗透泵片的类型和控释原理 253

(二)渗透泵片的处方组成 253

(三)影响渗透泵片释药的因素 254

(四)实例 254

四、植入型给药新剂型 255

(一)概述 255

(二)种类及制备 255

五、脉冲给药系统 257

(一)口服脉冲给药系统 257

(二)结肠靶向的脉冲给药系统 258

(三)注射剂型的脉冲给药系统 258

(四)埋植剂型 259

(五)脉冲经皮给药系统 259

(六)磁性控制的脉冲给药 259

(七)超声波控制的脉冲给药 259

第五节 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 260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 260

(一)释放度试验方法 260

(二)释放度试验的介质、试验安排与测定标准 260

二、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261

(一)研究对象 261

(二)试验制剂与标准参比制剂 261

(三)分析方法的指标与要求 261

(四)单剂量给药计划 261

(五)单剂量试验结果处理 261

(六)多剂量给药计划 261

(七)多剂量试验的结果处理 261

(八)结果统计分析 262

三、体内外相关性 262

第十三章 经皮吸收制剂 263

第一节 概述 263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含义、特点 263

二、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264

(一)膜控释型 264

(二)黏胶分散型 264

(三)骨架扩散型 265

(四)微贮库型 265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设计 265

一、皮肤的结构与生理 265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266

三、TDDS设计的剂型因素 266

四、渗透促进剂在TDDS中的应用 267

五、经皮吸收研究用仪器 269

(一)渗透扩散池 269

(二)扩散液和接受液 270

(三)皮肤样品 270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271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271

(一)膜控释型 271

(二)黏胶分散型 271

(三)骨架扩散型 271

(四)微贮库扩散型 272

二、膜材的加工、改性、复合和成型 272

(一)膜材的加工方法 272

(二)膜材的改性 272

(三)膜材的复合和成型 273

三、常用材料 273

(一)骨架材料 273

(二)控释膜材料 273

(三)压敏胶 273

(四)其他材料 274

四、经皮给药系统实例 275

五、TDDS的质量控制 276

(一)释放速率、透皮速率和释放度 276

(二)黏合性能 276

(三)含量与生物利用度 276

第十四章 靶向制剂 278

第一节 概述 278

一、靶向制剂的含义及特点 278

二、靶向制剂的分类 278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 279

一、脂质体 279

(一)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279

(二)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280

(三)脂质体的特点 280

(四)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281

(五)脂质体的制备 281

(六)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282

(七)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 283

(八)脂质体制剂的质量评价 283

二、乳剂 284

(一)乳剂的特点及作用 284

(二)微乳 284

(三)复乳 288

三、微球 290

(一)微球的特性 290

(二)微球的制备 291

四、纳米囊和纳米球 291

(一)纳米囊或纳米球的材料 292

(二)纳米囊或纳米球制备方法 292

第三节 主动靶向制剂 293

一、修饰的药物载体 293

(一)修饰的脂质体 293

(二)修饰的微球 293

(三)修饰的纳米球 293

二、前体药物 293

第四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294

一、磁性靶向制剂 294

二、栓塞靶向制剂 295

三、热敏靶向制剂 296

四、pH敏感的靶向制剂 296

第十五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297

第一节 概述 297

一、基本概念 297

二、生物技术药物及其制剂的发展 297

三、生物技术药物新的给药系统 300

(一)注射途径新的给药系统 300

(二)非注射途径新的给药系统 300

第二节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制备 302

一、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性 302

(一)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特点 302

(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302

(三)蛋白质药物的评价方法 303

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与举例 304

(一)蛋白质类药物注射剂的制备工艺 304

(二)蛋白质类药物注射剂的举例 305

三、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稳定化 306

第十六章 生物药剂学 308

第一节 概述 308

第二节 药物胃肠道的吸收 309

一、胃肠道吸收 309

(一)胃肠道上皮细胞膜的结构 309

(二)药物的吸收机理 309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药物吸收 311

二、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312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312

(二)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313

(三)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315

(四)剂型因素的影响 316

第三节 药物胃肠道外的吸收 318

一、注射部位吸收 318

二、口腔吸收 318

三、肺部吸收 318

四、直肠吸收 319

五、鼻黏膜吸收 319

六、阴道黏膜吸收 320

第四节 药物体外的溶出、释放试验 320

一、试验目的 320

二、试验模型 321

(一)零级释药模型 321

(二)一级释药模型(又称单指数模型) 322

(三)Higuchi模型 322

(四)Weibull分布模型 322

三、体内外的相关性 323

第五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 323

一、分布 323

(一)表观分布容积 323

(二)组织分布 324

二、代谢 326

三、排泄 327

(一)肾排泄 327

(二)胆汁排泄 328

(三)其他途径排泄 328

第十七章 药物动力学 330

第一节 概述 330

一、药物动力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内容 330

二、药-时曲线与药物动力学模型 330

三、隔室模型 331

四、模型参数 332

(一)速度参数 332

(二)生物半衰期 332

(三)表观分布容积 332

(四)清除率 333

第二节 单室模型静脉推注给药 333

一、血药浓度 333

二、尿药排泄 334

(一)尿药排泄速率法 335

(二)总量减量法 335

第三节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337

一、血药浓度 337

二、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联合用药 338

三、静滴停止后血药浓度的变化 338

第四节 单室模型单剂量血管外给药 339

一、血药浓度 339

二、一级吸收模型常用参数 340

(一)峰时tmax和峰值Cmax 340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340

第五节 二室模型 342

一、二室模型静脉推注给药 342

二、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345

三、吸收速度常数ka的计算 346

第六节 多剂量给药 346

一、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计算 346

二、稳态血药浓度 347

三、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348

第七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348

一、Michaelis-Menten方程 349

二、Km和Vm的测定方法 349

第八节 生物利用度 350

一、生物利用度的定义 350

二、生物利用度的意义 350

三、评价生物利用度的参数 351

四、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 351

(一)尿药累积排泄量法 351

(二)血药浓度法 352

(三)药理效应法 354

五、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与原则 354

(一)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354

(二)普通制剂 354

(三)缓释、控释制剂 356

第十八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357

第一节 概述 357

一、药物制剂配伍的目的 357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 358

(一)疗效学的配伍变化 358

(二)物理化学的配伍变化 358

第二节 物理化学的配伍变化 358

一、固体药物的物理化学配伍变化 358

二、液体剂型的物理化学配伍变化 359

(一)输液的组成 359

(二)输液与添加注射液间的相互作用 360

(三)注射液之间的相互作用 361

(四)配伍工艺的影响 362

(五)配伍环境的影响 362

第三节 药物相互作用 362

一、体内药物间物理化学反应 362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相互作用 363

三、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 363

第四节 配伍变化的研究方法 363

一、可见性配伍变化实验方法 364

二、测定变化点的pH值 364

三、稳定性试验 364

四、紫外光谱、薄层层析、GC、HPLC等的应用 365

五、药动学及药效学实验 365

第五节 处理原则与方法 365

一、处理原则 365

二、处理方法 365

第十九章 药品调剂与药学服务 367

第一节 概述 367

一、医院药学部(科)的工作性质与任务 367

(一)医院药学部(科)的工作性质 367

(二)医院药学部(科)的工作任务 367

二、医院药学部(科)的布局与要求 368

(一)总体布局与原则要求 368

(二)配方供应系统要求 368

三、国外医院药房简介 369

(一)国外医院药房的组织结构 369

(二)国外医院的药品供应 370

第二节 医院药房药品调配 371

一、门诊药房药品的调配 371

(一)门诊调剂科(室)设置 371

(二)门诊调剂科(室)的布局、要求 371

(三)门诊调剂业务特点和要求 372

(四)门诊配方业务操作程序 372

(五)药品处方管理 374

(六)急诊处方的调配 375

二、住院药品调配 376

(一)住院药品调配业务的特点 376

(二)住院药品调配业务的主要任务 376

(三)住院药品调剂室设置 377

(四)住院药品调剂业务的供药方式 377

(五)住院药品调剂室的药品管理 377

(六)住院药品调剂业务的质量管理 378

三、中药调剂配方 380

(一)中药调剂室的设置 380

(二)中药柜的设置 380

(三)中药调剂 381

(四)发药 382

四、药品采购与仓储管理 382

(一)基本药物 382

(二)药品采购 383

(三)库存药品的管理 384

第三节 社会药房药品调配 386

一、概述 386

(一)社会药房的概念 386

(二)社会药房的类型 386

(三)社会药房的性质和任务 386

(四)社会药房的人员要求 387

(五)社会药房的场所、设施、仓储要求 388

二、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出库 389

(一)药品的购进 389

(二)药品的入库验收 389

(三)药品的储存、养护与出库 389

三、药品销售及调配处方 390

(一)药品销售 390

(二)解答顾客对药品的异议、问题 392

(三)调配处方药 392

第四节 药学服务 393

一、药学服务的含义 393

二、药学服务的目标 393

(一)为患者提供照顾并使患者受益 393

(二)明确的治疗目标 394

(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94

三、药学服务与临床药学的关系 395

四、开展药学服务 395

(一)开展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 395

(二)开展药学服务的步骤 396

药剂学实验内容 398

实验一 学习查阅中国药典的方法 398

实验二 参观医院药学部门 399

实验三 参观药厂 399

实验四 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实验 400

实验五 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402

实验六 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的制备 404

实验七 混悬剂的制备 406

实验八 乳剂的制备 409

实验九 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的液体药剂的制备 411

实验十 安瓿剂制备 413

实验十一 热原检查 414

实验十二 滴眼剂制备 415

实验十三 散剂的制备 416

实验十四 胶囊剂的制备 417

实验十五 滴丸剂的制备 418

实验十六 片剂的制备及影响片剂质量因素的考察 419

实验十七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测定 421

实验十八 栓剂的制备 423

实验十九 软膏剂的制备 425

实验二十 膜剂的制备 427

实验二十一 酊剂与流浸膏的制备 427

实验二十二 口服液的制备 429

实验二十三 阿莫西林缓释片的制备及其释放度实验 430

实验二十四 水杨酸软膏和凝胶剂的体外释药及其经皮吸收实验 433

实验二十五 葡萄糖酸钙片溶出度的测定 437

实验二十六 药物动力学的数据处理 440

实验二十七 药物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443

实验二十八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445

实验二十九 参观医院药房、药库 447

实验三十 社会药房的调查 4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