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紫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40262835
  • 页数:361 页
图书介绍:
《生态毒理学》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

一、生态毒理学概念 1

二、生态毒理学任务 4

三、生态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5

四、生态毒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5

五、生态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13

思考题 18

推荐阅读文献 19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 20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污染物概论 20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20

二、环境污染物概论 22

第二节 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24

一、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特征 24

二、生物种、种群及群落 26

三、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26

思考题 32

推荐阅读文献 32

第三章 毒物毒性作用的主要概念与基本机制 33

第一节 毒性作用的主要概念与类型 33

一、主要概念 33

二、毒性作用的类型 41

三、联合毒性作用 43

第二节 毒性作用的机制 46

一、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46

二、细胞膜损伤 46

三、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和细胞能量的产生 47

四、自由基与氧化损伤 48

五、其他 48

第三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51

一、毒物的结构与性质 51

二、机体(宿主)状况 54

三、接触条件 57

四、环境因素 58

思考题 58

推荐阅读文献 59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60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结构与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 60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60

二、生物转运的方式 61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 63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64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64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71

思考题 74

推荐阅读文献 74

第五章 生物富集 75

第一节 生物富集的基本概念 75

第二节 生物富集动力学 76

一、吸附动力学 77

二、生物富集动力学 79

第三节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83

一、环境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83

二、生物特性 87

三、环境因素 90

第四节 生物放大及其研究 91

一、生物放大的生态毒理学意义 91

二、金属和类金属的生物放大 92

三、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放大 93

四、生物放大研究技术 94

第五节 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100

思考题 102

推荐阅读文献 102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03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作用的特点 103

一、涉及面广、范围大,接触污染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 103

二、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产生毒性作用 103

三、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 104

四、多种途径进入体内 105

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作用类型多样、作用机制复杂 105

第二节 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06

一、环境污染物的酶效应 106

二、DNA损伤 109

三、蛋白质合成的诱导 109

四、氧化应激与抗氧化状态 110

五、对卟啉合成的影响 111

第三节 细胞、组织及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11

一、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12

二、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13

三、细胞突变与癌变 116

四、组织、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23

第四节 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24

一、亚致死效应 124

二、致死效应 129

三、影响致死效应的因素 129

第五节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30

一、环境污染物对种群的影响 130

二、环境污染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133

三、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34

第六节 景观及全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36

一、景观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与研究 136

二、大陆和半球范围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37

三、生物圈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39

思考题 141

推荐阅读文献 142

第七章 动物生态毒理学 143

第一节 动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转化 143

一、吸收 144

二、分布与贮存 145

三、环境污染物的排泄 147

四、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148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149

一、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生态毒性的主要类型 150

二、农药 150

三、多氯联苯及其他卤代芳烃 155

四、金属和类金属 159

五、环境气体污染物 163

第三节 人工饲养动物生态毒理学 169

一、有毒植物和微生物引起的中毒 169

二、化学物引起的中毒 170

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172

一、对动物中毒的病因调查与诊断 172

二、环境污染物对动物一般毒性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174

三、致突变、致癌变研究及评价方法 176

四、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176

思考题 177

推荐阅读文献 177

第八章 植物生态毒理学 178

第一节 植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运输与转化 178

一、黏附和吸收 178

二、运输 182

三、分布与积累贮藏 182

四、转化 184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186

一、不同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86

二、农药、化肥及其他化合物 189

三、大气气体污染物 192

四、重金属 196

五、物理因素 198

第三节 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9

一、植物毒素 199

二、外来入侵植物 204

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净化作用 205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 206

一、有害气体对植物毒性作用的染毒技术 206

二、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形态学与解剖学研究技术 206

三、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技术 207

四、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细胞遗传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技术 207

五、重金属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 207

六、农药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 208

思考题 208

推荐阅读文献 209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210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 211

一、自然界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211

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11

三、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16

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物质循环作用的影响 217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218

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侵害途径 218

二、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与机制 219

第三节 微生物污染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226

一、微生物污染的种类与特点 226

二、有害微生物种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29

三、病原微生物对人与动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230

四、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235

五、病毒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238

六、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240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 240

一、样品的采集与微生物计数 241

二、富集培养、菌种分离与微生物鉴别 242

三、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 242

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方法 243

思考题 247

推荐阅读文献 247

第十章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248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 248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 248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248

三、陆地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物的类型 251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252

一、进入途径 252

二、分布与迁移 252

三、生物的吸收与富集 254

四、降解 256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257

一、重金属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258

二、农药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261

三、酸沉降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265

四、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269

第四节 陆地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272

一、陆地植物 273

二、土壤无脊椎动物 273

三、昆虫、蜘蛛和螨 275

四、鸟类 275

五、陆生哺乳动物 277

思考题 278

推荐阅读文献 278

第十一章 淡水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279

第一节 淡水生态系统 279

一、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 279

二、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 280

三、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 281

四、淡水生态系统中环境污染物的类型 281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与生物吸收和富集 282

一、进入水体的途径 282

二、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 282

三、水生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 282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284

一、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 284

二、细胞、细胞器及器官水平的毒性效应 285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286

四、种群、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 288

五、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 290

六、环境因子对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292

第四节 淡水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293

一、微生物毒性试验 294

二、淡水初级生产者毒性试验 295

三、无脊椎动物毒性试验 297

四、淡水鱼毒性试验 297

五、沉积物毒性试验 298

六、多物种毒性试验 299

思考题 300

推荐阅读文献 300

第十二章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301

第一节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 301

一、海洋环境的主要特点与分区 301

二、海洋的主要生态系统 303

三、河口区环境特点与生态系统组成 305

第二节 海洋、河口污染物及其生物吸收与富集 307

一、海洋、河口污染物的类型 307

二、海洋、河口污染物的生物吸收 310

三、海洋、河口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与转化 311

第三节 海洋与河口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311

一、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312

二、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313

三、组织及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314

四、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314

五、对种群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316

六、对群落与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316

第四节 赤潮 317

一、赤潮的危害 318

二、赤潮发生的原因 318

三、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及其预防 320

第五节 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21

一、海洋初级生产者毒性试验 321

二、无脊椎动物毒性试验 322

三、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试验 323

四、沉积物毒性检测 323

五、多物种检测系统 324

思考题 325

推荐阅读文献 326

第十三章 生态风险评价 327

第一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327

一、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领域 327

二、生态风险发生的规模 330

三、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 330

四、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 331

第二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 332

一、生态学 332

二、分子生物学 332

三、生态毒理学 333

四、数学方法 333

五、接触表征 335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336

一、终点的确定 337

二、获得必要的信息/数据 338

三、评价潜在的危险 338

四、接触特征 339

五、综合生态学效应的表征(危险表征) 340

第四节 人类活动的物理干扰和外来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341

一、确定受体和生态终点 341

二、风险源鉴定 342

三、暴露和危害分析 342

四、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 344

第五节 GMOs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344

一、危险识别 345

二、推断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345

三、确定危害程度 345

四、估计危险概率 346

五、风险水平的评定 346

思考题 347

推荐阅读文献 347

主要参考文献 349

附录 351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 3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