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印佛教交通史
中印佛教交通史

中印佛教交通史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释东初编
  • 出 版 社:东初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54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孟子下一篇:释氏源流 下
《中印佛教交通史》目录
标签:交通史 交通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汉唐佛教之概观 1

第二节 佛教东渐之路线 5

第三节 西方教士之东来 7

第四节 类似宗教之战争 10

第五节 文化交流之示范 12

第二章 汉通西域与佛教之东渐 15

第一节 张骞出使大夏 15

第二节 中印交通之开拓 19

一 对南海之交通 20

二 对西南之交通 22

三 对西域之交通 24

第三节 大月氏为中印交通之媒介 26

一 希腊文化之东渐 27

二 佛教与阿育王 29

第四节 佛教输入之始 33

一 输入之年代 33

二 输入之地点 37

第三章 汉魏六朝对葱岭以西诸国之交通 39

第一节 大月氏国之佛教 39

一 中月之交通 39

二 月氏佛教之成长 41

三 月氏东来译经师 45

四 月氏之大小乘经典 48

五 方等教之中心 62

第二节 安息国之佛教 63

一 中安之交通 63

二 安息东来译经师 65

第三节 康居国之佛教 67

一 中康之交通 67

二 康居东来译经师 69

三 西域民族之语文 72

第四节 迦湿弥罗国之佛教 75

一 迦国佛教之成长 76

二 中迦佛教沙门之往来 80

三 迦国论师及其禅学 83

四 唐以后迦国之佛教 85

第五节 健?罗国之佛教 88

一 健驮罗之佛教 88

二 健驮罗之论师 91

三 健驮罗之大乘教 92

第四章 汉魏隋唐对葱岭以东诸国之交通 97

第一节 于阗国之佛教 98

一 于阗建国之年代 98

二 于阗人种之来源 101

三 佛教传入之年代 103

四 我国蚕种输入于阗 105

五 于阗之大乘经典 109

六 大乘教典之东传 113

七 于阗佛史新发现 116

第二节 龟兹国之佛教 117

一 龟兹释名 117

二 中龟关系史 118

三 龟兹佛教之开展 120

1.龟玆佛教之传译 121

2.罗什与龟玆之大乘教 122

3.舌弥与龟玆之小乘教 124

4.大乘教之衰落 125

5.龟玆佛迹之新发现 128

第三节 高昌国之佛教 131

一 国号之由来及其演变 131

二 佛教传入之年代 134

三 高昌王渴望之大乘教 136

四 回鹘文之大乘经典 138

第四节 疏勒与子合之佛教 140

一 疏勒之佛教 140

二 子合之佛教 144

第五章 汉末南北朝中印高僧之往来 149

第一节 汉末三国东来译经师 149

第二节 两晋东来译经师 155

第三节 大翻译家鸠摩罗什之东来 156

一 罗什之略传 157

二 罗什之慧业 158

第四节 佛驮跋陀罗等之东来 159

第五节 神通广大之佛图澄 165

第六节 魏晋西行求法诸师 166

第六章 方等诸经与于阗等地理之关系 173

第一节 于阗等在大乘经中之地位 173

第二节 华严等经与于阗地理之关系 177

第七章 南北朝迄隋中印高僧之往来 181

第一节 南北朝东来译经师 182

第二节 隋代东来译经师 189

第三节 南北朝西行求法诸师 193

第四节 宋云途遇达摩之传说 195

第五节 南北朝往来南海之诸师 198

第八章 唐宋时中印佛教之交通 203

第一节 唐代东来之译经师 204

第二节 玄奘访印及其对佛学之贡献 213

一 在译经史上之成绩 216

二 在佛学上之成就 216

三 对史地学上之贡献 217

四 对国家之贡献 218

第三节 唐代西行求法诸师 219

第四节 唐代往来南海诸师 223

第五节 宋代西行求法诸师 233

第六节 范成大吴船录之著录 234

第九章 唐代与印度政治之关系 239

第一节 王玄策等出使印度 239

第二节 印度来华之使节表 244

第十章 唐对吐蕃之和亲与中印之交通 247

第一节 吐蕃名称之来源及其领域 247

第二节 唐对吐蕃和亲之政策 249

第三节 文成公主开化吐蕃 252

第四节 玄照等经吐蕃赴印度 255

第五节 唐以后吐蕃之佛教 257

一 阿提沙之复兴佛教 257

二 宗喀巴之改革佛教 260

第十一章 经典传译与中国佛教之建设 265

第一节 佛教经录之编纂 265

第二节 佛教宗派之创设 271

第三节 大藏经之雕印 278

第四节 世界最古之印版书 283

第十二章 南海诸国与中印之交通 285

第一节 吴晋宋梁诸书之记载 285

第二节 朱应康泰之出使扶南 287

第三节 中印文化交流之中心 289

第四节 常骏等之出使赤土 292

第五节 法显归程之耶婆提 294

第六节 义净归程之室利佛逝 297

第七节 义净所记之南海十洲 300

第八节 金刚智之师子洲 301

第九节 掘伦洲与昆仑语 304

第十节 如何固守“中国门户” 307

第十三章 印尼之佛教 311

第一节 孔子关公都在印尼 311

第二节 苏门答腊与爪哇 313

第三节 爪哇与中国佛教之关系 316

第四节 印尼佛教之现状 319

第五节 王道文化之精神 320

第十四章 佛教兴起及其传布 327

第一节 佛陀以前的印度思想 327

第二节 佛陀略传 332

第三节 教团的分裂 334

第四节 上座部与大众部 336

第五节 大乘教的兴起 339

第六节 那烂陀寺时代 341

第七节 今日佛教的范围 344

第十五章 现存梵本佛典之研究 347

第一节 梵文制造者 347

第二节 梵文之演变 349

第三节 梵文与方言 351

第四节 梵文之传播 354

第五节 现存梵本之佛典 357

第十六章 巴利语及巴利文之佛典 361

第一节 巴利语来源释义 361

第二节 巴利文之三藏经典 364

第十七章 阿育王事迹及其法敕 369

第一节 阿育王之事迹 369

第二节 阿育王之法敕 371

第十八章 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贡献 373

第一节 印度历法之传入 374

第二节 印度天算书之传入 377

第三节 印度因明学之传入 383

第四节 印度医学之传入 384

第五节 印度艺术之传入 387

第六节 印度工业之传入 389

第十九章 历代高僧访印对后世之贡献 391

第一节 法显历游天竺记之研究 391

第二节 法显归程耶婆提之考证 395

第三节 法显登陆美洲之臆断 397

第四节 宋云惠生等之行记 400

第五节 玄奘历游印度之西域记 401

第六节 义净访印之南海寄归内法传 403

第七节 慧超访印之天竺记传 405

第八节 悟空访印之入天竺记 406

第九节 继业等访印之西域行程 407

第十节 历代高僧访印对后世之贡献 408

一 为海外华侨开发之先锋 409

二 为史地学之鸿宝 410

三 为文化传播之先驱 412

四 为中印文化沟通之功臣 413

第二〇章 新疆中亚之发掘与敦煌之藏书 415

第一节 新疆之发掘 415

第二节 敦煌藏书之发现 423

第三节 藏书发现之经过 431

第四节 敦煌藏书之劫运 434

第五节 藏书与中国文化 437

第二十一章 欧洲汉学家有关中亚南海史地之考证 441

第一节 欧洲汉学兴起之远因 441

第二节 欧洲汉学家研究之目的 443

第三节 伯希和之交广印度两道考 447

第四节 费琅之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 452

第五节 沙碗之中国旅行家 454

第六节 烈维之龟兹语考 456

第二十二章 日本史学家有关西域史地之研究 461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东被之年代 461

第二节 唐代日本来华之留学僧 462

第三节 明治维新与日本佛教之革新 464

第四节 大谷光瑞中亚探检之动机 467

第五节 从中亚所获西域古代语文献 469

一 梵文佛典方面 470

二 西域古代语佛典 473

第六节 西域佛教文化综合之研究 474

第二十三章 泰戈尔之来华访问 481

第一节 东洋文化之复活 481

第二节 国大设立中国学院 484

第三节 谭云山其人其事 486

第四节 法周等赴印求法 488

第二十四章 戴季陶先生之访问印度 491

第一节 中印学会之设立 491

第二节 中印文化之新纪元 495

第三节 中印文化源远之流长 497

第四节 中印两国国民救世之精神 500

第二十五章 印度佛教之复兴 505

第一节 中印文化之精神 505

第二节 朝礼八圣地 516

第三节 印度佛教之现状 519

第四节 佛教重心仍在印度 523

第二十六章 中印交通之路线 527

第一节 陆路之交通 527

第二节 海上之交通 531

第二十七章 结语 535

第一节 千古之楷模 535

第二节 元代西征与耶教之东来 537

第三节 天主教昧于中国之礼仪 541

第四节 鸦片战争与百年来之国运 542

第五节 接受教训继往开来 54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