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研究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研究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昕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127553
  • 页数:1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专题研究之一,对未来昆明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机理性揭示和把握,是作为新一轮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中,看见发展方向与整体结构布局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上一篇:围巾300例下一篇:服饰设计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重点及研究内容 2

第三节 研究方法 3

第四节 研究框架 4

第二章 对比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 6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研究 6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及进展 6

二、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及进展 10

三、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第二节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模式的相关研究 13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 13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阶段 15

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模式 15

第三节 国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分析 17

一、集中发展(圈层模式)——伦敦 17

二、轴向发展(指状模式)——巴黎 18

三、组团发展(网络模式)——东京 19

四、国外实践对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启示 20

第四节 国内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分析 21

一、深圳——“带状组团”空间形态的经典案例 21

二、成都——由典型“单中心圈层”构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形态 24

三、国内实践对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启示 27

第五节 本章总结 29

一、形态的协调性 29

二、形态的成长性 30

三、形态的生态性 30

四、形态的经济性 31

第三章 历史的回顾: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32

第一节 主城区城市形态历史演变 33

一、点状积聚期:南诏至清末民初 33

二、块状积聚式发展期:民初至1937年 34

三、组团跳跃式发展期:1938年至1978年 35

四、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9年至1989年 37

五、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年至今 39

第二节 区域城市形态历史演变 42

一、单核心发展期 42

二、单核心——据点发展期 43

三、单核心——卫星城发展期 43

第三节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45

一、从区域城镇格局演变分析 46

二、从发展阶段分析 46

三、影响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46

第四章 历史的反思:曾经面临的机遇与错失 48

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对空间形态演变影响的回顾 48

一、“同心圆”形态的雏形阶段:抗战时期 48

二、“同心圆”形态的定型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50年至1979年) 49

三、“同心圆”形态的固化阶段:市场经济初期(1980年至1989年) 51

四、“同心圆”形态的强化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期(1990年后) 52

第二节 反思:城市空间形态曾经面临的调整机遇与错失 55

第五章 对现状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 57

第一节 现状昆明城市空间发展状况 57

一、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速度与发展模式 57

二、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59

三、现状建设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60

四、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特征 62

五、现状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62

第二节 现状昆明城市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 63

一、城市发展速度与发展空间的矛盾 63

二、城市无序蔓延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64

三、“单中心圈层”城市空间形态的弊端 64

第三节 本章总结 67

一、圈层拓展在发展初期为城市积聚力量 67

二、封闭的圈层拓展难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 67

第六章 现实的背景:城市空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69

第一节 城市空间发展的机遇 69

一、国家宏观战略的抉择——城市发展的加速器 69

二、滇中城镇群的建立——区域整体发展的契机 72

第二节 城市空间发展面对的挑战 74

一、来自外部的挑战 74

二、来自内部的挑战 77

第三节 本章总结 79

第七章 现实的条件:城市空间拓展的约束力与动力 81

第一节 空间拓展的约束条件评价 81

一、自然地理条件评价 81

二、气象条件影响评价 82

三、环境承载力评价 83

四、土地资源评价 84

五、生态环境条件评价 85

六、小结 95

第二节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分析 97

一、经济发展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原动力 97

二、区域性基础设施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牵引力 101

三、政府发展政策对昆明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104

四、信息化新技术对昆明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105

五、小结 106

第三节 本章总结 107

第八章 未来的抉择: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 108

第一节 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108

一、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108

二、交通联系强度分析 109

三、小结 111

第二节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 112

一、空间发展的情景模拟 112

二、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原则 113

三、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114

四、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121

五、小结 123

第三节 本章总结 123

一、“轴向带状、多中心”的发展风险分析 124

二、避免风险的主要原则 125

第九章 未来的保障:空间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127

第一节 空间发展模式转换的策略 127

一、“圈层拓展”向“轴向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 127

二、“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在发展中谋求多方面动态的相对平衡 127

第二节 空间功能整合的策略 128

一、昆明中心城 128

二、昆明周边组团 133

第三节 空间支撑体系的发展策略 134

一、建设快速交通系统,支持城镇群轴向发展 134

二、建立生态敏感区,支持城镇多中心发展 137

第四节 空间发展时序的策略 138

一、2010年 138

二、2011年至2015年 138

三、2016年至2020年 139

四、远景 139

第五节 空间成长的实施措施 140

一、SOD与TOD方式相结合是空间实现跨越式成长最重要的途径 140

二、规划管理体制是空间合理成长的保障 141

三、土地开发机制是空间有序成长的保障 141

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空间持续成长的保障 141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42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142

一、解读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 142

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所面对的机遇 143

三、评价城市空间发展所具备的条件 143

四、“轴向延伸、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形态 143

五、提出保障空间发展的策略 144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45

一、多维的区域视角分析 145

二、科学的综合研究成果 145

三、务实的实际应用价值 146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展望 146

一、加强对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新范式的研究 146

二、拓展多学科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147

参考文献 1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