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儒学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  上  历史卷
儒学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  上  历史卷

儒学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 上 历史卷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幼蒸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0111297
  • 页数:460 页
图书介绍:
《儒学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 上 历史卷》目录

导论 本书分析原则概述 1

一、历史和史学 1

二、解释学和符号学 8

三、儒学和仁学 16

殷商编 字迹和史事 25

序 考古史料和文献史料的关系 25

第一章 远古史实和史料类型 27

一、远古史实和文字记载 29

二、记载类别和文本复杂层级 30

三、文本叙事和历史真实 32

四、考古学与史学的关联 34

第二章 三代传说和考古学证明 35

一、古史传说和神话 36

二、夏朝的存在:考古学和文献史学的关系 38

三、夏代存在与否之讨论 41

四、“古史辨派”与夏朝存在论 43

五、“古史辨派”与三皇五帝传说 46

六、古史学的科学目的 48

第三章 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 49

一、卜辞学和商代史 50

二、卜辞语言及功能 51

三、商史学术身份及殷世系观念 54

四、晚商卜辞不是历史档案 57

第四章 二重证据法问题(1):考古学和历史学 62

一、王国维和顾颉刚的立场对比 63

二、商代世系表和二重证据法 67

三、卜辞识字学的凭据问题 72

四、卜辞识字和商史考证 76

第五章 二重证据法问题(2):卜辞学和世系表 78

一、古历法和三代世系表 80

二、关于卜辞学的讨论 85

三、殷商学的检讨 89

第六章 殷商史和《殷历谱》 92

一、识字分期问题和关于《殷历谱》的争论 96

二、贞人和断代问题 101

三、殷王年谱的确定 102

四、天象与古籍 102

第七章 殷商史实问题 105

一、甲骨文中神祇和帝王名称问题 105

二、中晚商社会史实之推测 111

三、《殷周制度论》重评 118

四、史实再现的可能性 121

第八章 殷商史认识论总结 123

一、考古学和历史学 124

二、古史学科的符号学分析 125

三、历史学与人类学 127

两周编 文本和历史 135

序 先秦和秦后:古典史学之结构性分界 135

第一章 先秦史料的构成 137

一、商周原始史料的构成 140

二、西周实物史料的构成 142

三、不同史料中有关殷周制度描述的异同 146

第二章 商周金文 148

一、铜器金文学 150

二、铜器断代和历法研究 152

第三章 西周文献与铭文的关系 155

一、文献与铭文的互证关系问题 157

二、异质性史料的史学关系分析 162

第四章 先秦史书(1):《史记》中的古史料 163

一、《史记》作为古史料来源 164

二、《史记》的形成 166

三、《史记》史料的真实性 171

四、《史记》作为仁学精神史 173

第五章 先秦史书(2) 175

一、《竹书纪年》 175

二、《逸周书》 181

三、《穆天子传》 183

第六章 先秦史书(3) 185

一、顾颉刚的《尚书》学分析法和西周史料学 186

二、真史料和真史事 188

三、周初制度推证 193

四、权力根据意识形态方式的转移:从殷代祖神到周代之天 195

第七章 东周史料的构成 196

一、春秋历史世界 198

二、春秋史源:《左传》和《国语》 201

三、战国历史世界 207

四、战国史料问题 210

五、《战国策》 211

六、小结 214

五经编 经典和制度 219

序 传统词语的现代使用法说明 219

第一章 两汉“五经系统”的建立 223

一、“经”和“传”的确立及其性质 227

二、“五经”文本的特点 228

三、经文及经师的制度化和等级性 229

四、经学名目:“五经”和“六艺” 231

五、经籍等级系统的形成过程 232

第二章 《易经》 235

一、文本构成 237

二、性质和作用 242

三、《易经》与谶纬 244

四、《易经》的效用 245

五、《易经》理论话语的特点 250

六、易学小结 255

第三章 《春秋经》 261

一、文本构成 263

二、性质和功能 270

三、《春秋》释义学和礼敬意识形态行为 276

第四章 《诗经》 280

一、文本构成 281

二、性质和功能 292

三、儒教道德和仁学始源 295

第五章 “礼经” 298

一、文本构成 300

二、性质和功用 309

三、礼经解释学 311

第六章 《书经》 313

一、文本构成 314

二、性质和功能 328

三、现代《尚书》辨伪学 329

四、顾颉刚《尚书》辨伪学和尚书学研究 332

第七章 “五经”文本制度和儒教意识形态 335

一、“五经”文本之性质 336

二、“五经”意识形态的起源 339

三、“五经”经籍的共同特点 340

四、儒教经学和仁学思想 342

第八章 经学学术形态 345

一、两汉经学方向 346

二、经学研究的文字学方向 348

三、经学研究作为“仪式类读解” 350

四、儒教作为“准宗教”和仁学 353

正史编 史事和统系 357

序 史学学科分类法与正史学 357

第一章 儒学史学的性质和功能 359

一、史学话语的构成:史学和文学的混合 361

二、历史史料和学术研究的区分 362

三、经学类史学和史学类史学 365

四、先秦史书的身份和构成 367

五、古史书的真实性问题 370

第二章 《史记》作为正史原型 374

一、《史记》的时空双重结构 377

二、权力系谱和等级框架 378

三、作为历史社会秩序的帝王系谱学之建立 380

四、作为儒学、仁学互动的精神史 380

第三章 正史制度和意识形态功能 383

一、正史和儒学史学 384

二、正史的构成和特点 385

三、正统史观和儒学意识形态 386

四、正史编写的程序 391

五、正史话语系统的内在局限 394

六、“正史”的思想学术方向 396

第四章 儒学整体史观的发展:《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 400

一、分类学和整体论的关系 401

二、制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402

三、整体论史学的发展 403

四、《资治通鉴》:编年体史学的伦理性强化 404

五、《文献通考》及“三通”制度史 407

六、整体史观:技术性层面和伦理性层面 410

第五章 正史话语的“复合声部”:儒学和仁学 422

一、儒教教义和孔孟伦理 423

二、法家力势逻辑和儒家道德逻辑 427

三、史学话语中的儒教和仁学 428

四、史学话语的道德修辞学机制 432

第六章 儒家史学的“实学”思维倾向 434

一、史学征实性思想的发展 434

二、浙东史学传统 439

三、浙东史学和《明史》编撰学 441

四、清代经学史学:章学诚和戴震 444

五、章学诚的经史观 448

六、乾嘉考据学:文字性“实”之史学转向 450

本编小结 儒学史学和仁学思想 45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