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临床龋病学
临床龋病学

临床龋病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学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5906046
  • 页数:2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口腔长学制教材的第2版。本书作者在第1版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教学和临床经验,集中介绍了临床龋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还介绍了临床龋病研究领域中的一些成就和进展。本书在编写方面还增添了一些特色。
《临床龋病学》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龋病学简介 1

一、龋病 1

二、龋病学 1

三、龋病学涉及的领域 2

第二节 龋病的历史 3

一、人类历史上龋病的发病情况 3

二、人类对龋病的早期记载 4

三、龋病发病机制的早期学说 4

四、古人对龋病治疗的尝试 5

五、现代龋病治疗及预防方法在西方国家的萌芽 6

第三节 龋病的流行特征与临床特点 7

一、龋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点 7

二、社会发展对龋病流行特征的影响 8

三、龋病的临床特点 9

四、龋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的危害 10

第二章 牙的发育 11

第一节 牙的早期发育 11

一、牙发育早期的分期 11

二、牙发育早期的临时性结构 14

三、牙发育的分子调控 15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与矿 15

一、牙本质发生 15

二、牙釉质发生 18

三、牙髓的发育 21

四、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发育 22

第三章 牙的组织结构及理化特性 26

第一节 牙的组织结构 26

一、牙釉质 26

二、牙本质 29

三、牙骨质 34

四、牙髓 35

第二节 牙体硬组织的物理化学特性 39

一、牙釉质 39

二、牙本质 41

三、牙骨质 43

第四章 牙的口腔环境 45

第一节 唾液 45

一、概述 45

二、唾液腺及其功能 45

三、唾液生理 45

四、唾液成分 48

五、唾液功能 53

六、唾液与龋病 54

第二节 牙菌斑和牙菌斑液 54

一、生物膜与牙菌斑 54

二、牙菌斑的构成 55

三、牙菌斑形成的机制 56

四、牙菌斑液 57

第五章 口腔生态系统 59

第一节 口腔微环境 59

一、口腔作为微生物栖息地的独特性 59

二、影响口腔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61

第二节 口腔常驻微生物 63

一、革兰阳性球菌 63

二、革兰阳性杆菌和丝状菌 65

三、革兰阴性球菌 67

四、革兰阴性杆菌 67

五、真菌 69

六、支原体 70

七、病毒 70

八、原虫 70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性 70

一、口腔微生物的获得和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70

二、增龄变化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71

三、口腔常驻微生物的分布 72

四、影响口腔常驻微生物分布的因素 73

五、定植阻力 73

六、口腔常驻微生物的代谢 74

第六章 龋病的流行病学 76

第一节 龋病的测量 76

一、龋病的指数 76

二、龋病的测量 78

第二节 龋病的诊断标准 79

一、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 79

二、我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采用的龋齿诊断标准 80

第三节 龋病的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84

一、全球龋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 85

二、我国龋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 87

三、乳牙龋病的流行状况 89

四、根面龋病的流行状况 90

第四节 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 90

一、社会经济状况 90

二、氟化物的摄入 91

三、饮食习惯 91

四、家族和遗传 91

第七章 龋病病因学 93

第一节 化学细菌学说 93

一、化学细菌学说的萌芽 93

二、Miller确立化学细菌学说 93

三、化学细菌学说的局限性 94

第二节 其他学说 94

一、蛋白溶解学说 94

二、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95

三、其他学说 96

第三节 现代龋病病因学理论 97

一、细菌和菌斑 98

二、食物 99

三、宿主 100

四、时间 101

第八章 龋病病理学 103

第一节 龋病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103

一、龋齿标本制作方法 103

二、透射光显微镜 103

三、偏光显微镜 103

四、显微放射摄影 104

五、电子显微镜 104

第二节 釉质龋 105

一、平滑面龋 105

二、窝沟龋 111

第三节 牙本质龋和牙骨质龋 111

一、牙本质龋 111

二、牙骨质龋 115

第四节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对龋的反应 115

第九章 龋病微生物学 117

第一节 致龋微生物的特点 117

一、能够黏附定居于牙面 117

二、能迅速将糖转运入细胞内,并能够代谢糖产酸 117

三、具有耐酸性 118

四、能够合成细胞内和细胞外多糖 118

第二节 致龋微生物的种类及其致龋特性 119

一、链球菌及其致龋特性 119

二、乳杆菌及其致龋特性 125

三、放线菌及其致龋特性 126

四、其他口腔细菌 126

第三节 微生物的致龋机制 126

一、非特异菌致龋说 126

二、特异菌致龋说 127

三、生态菌斑学说 130

第十章 龋病的生物化学 132

第一节 釉质矿物在口液中的稳定 132

一、釉质矿物及其液态微环境体系 132

二、釉质矿物晶体在液态微环境中溶解与再生长的化学条件 133

第二节 龋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134

一、摄糖产酸与脱矿过程 134

二、唾液和菌斑的缓冲作用与再矿化过程 136

第三节 早期龋病变形成的化学变化 137

第十一章 龋病的发病机制 140

第一节 牙菌斑形成 140

一、牙菌斑形成的基本过程 141

二、影响牙菌斑形成的因素 141

第二节 牙菌斑中的糖代谢与有机酸形成 142

一、牙菌斑中的糖代谢 142

二、菌斑中有机酸的生成、清除和缓冲 142

第三节 牙齿硬组织的脱矿、再矿化与龋洞形成 143

一、牙齿硬组织的脱矿机制 143

二、釉质早期龋与龋洞形成 144

三、牙骨质牙本质龋的脱矿与龋洞形成 144

四、龋发病中的多因素特征 144

第十二章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分类 146

第一节 龋齿的基本临床特征 146

一、临床表现 146

二、龋好发牙齿和好发部位 148

第二节 龋病的临床分类 149

一、根据病变侵入牙齿的深度分类 149

二、根据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150

三、根据病变的进展速度分类 151

四、根据致龋的特殊因素分类 151

五、根据病变的发生与既往牙体治疗的关系分类 152

第十三章 龋齿的诊断 153

第一节 临床诊断方法 153

一、龋齿常规检查方法 153

二、龋齿辅助检查方法 154

三、龋的特殊检查方法 155

第二节 临床诊断要点 156

一、早期釉质龋 157

二、浅龋 157

三、中龋 157

四、深龋 157

五、继发龋 157

六、猛性龋 158

七、静止龋 158

第三节 龋齿的鉴别诊断 158

一、浅、中龋的鉴别诊断 158

二、深龋的鉴别诊断 159

第十四章 儿童龋病 161

第一节 乳牙龋 161

一、乳牙龋的危害 161

二、发病情况 162

三、乳牙易患龋的因素及患病特点 162

四、儿童龋病的控制 165

五、乳牙龋的治疗 166

第二节 年轻恒牙龋 170

一、年轻恒牙龋病特点 170

二、好发部位 170

三、修复治疗的特点 170

第三节 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指导 171

一、胎儿期 172

二、婴儿期(0~1岁) 172

三、幼儿期(1~3岁) 172

四、学龄前期(3~6岁) 173

五、学龄期(6~12岁) 173

六、青少年期(12~18岁) 173

第四节 低龄儿童龋与年轻恒牙多发龋的临床管理 174

一、低龄儿童龋的口腔健康管理 174

二、低龄儿童龋的治疗与新发龋的防控 176

三、年轻恒牙多发龋的治疗与口腔健康管理 177

第十五章 龋病的预防与控制 180

第一节 社区群体龋病预防的原则 180

一、龋病的三级预防 180

二、口腔健康促进 180

三、高危人群的龋病预防 182

四、龋病综合防治模式 183

第二节 龋病的预防方法 184

一、菌斑控制 184

二、饮食控制 185

三、增强牙齿抵抗力 186

四、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186

第三节 氟化物防龋的方法 187

一、局部用氟 187

二、系统给氟 190

三、氟化物防龋的注意事项 193

第四节 窝沟封闭与预防性树脂充填 194

一、儿童窝沟龋患病状况 194

二、窝沟封闭的原理 196

三、窝沟封闭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97

四、窝沟封闭的操作步骤 198

五、窝沟封闭的效果评价 199

六、预防性树脂充填 199

第十六章 氟化物防龋 202

第一节 氟化物与人体健康 202

一、人体对氟的摄入与代谢 202

二、氟对牙齿矿化的影响 204

三、过量摄入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04

第二节 氟抗龋的机制 208

一、釉质结合氟与龋患的关系 208

二、氟对龋病形成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209

三、口腔液中氟的来源 209

四、氟化物对细菌的作用 212

第三节 氟防龋的合理应用 212

一、系统用氟 213

二、局部用氟 213

三、应用氟化物应注意的问题 214

第十七章 龋病的治疗原则 216

第一节 控制龋的发展 216

一、口腔护理措施 216

二、诊断与病因分析 217

三、制订并实施防—控—龋损修复一体化的治疗计划 218

第二节 缺损牙体修复的原则 219

一、生物学考虑 219

二、美学和功能的考虑 219

三、固位和抗力的考虑 219

四、修复材料的选择 220

第三节 口腔医疗机构临床工作中的龋病控制、预防与管理 220

一、龋危险性评估 220

二、控制牙菌斑 221

三、常规就诊使用氟化物 221

四、对含糖食品的限制 221

五、增强宿主的抗龋力 222

六、其他口腔治疗过程中的防龋措施 222

七、常规检查和评估 223

八、口腔医疗机构中的龋病的临床管理 223

第十八章 龋病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225

第一节 龋病研究的概况 225

一、病原学的研究 225

二、发病机制的研究 226

三、预防和治疗技术的研究 226

四、致龋菌和免疫防龋研究 227

第二节 致龋微生物的研究 227

一、变异链球菌的基因分型方法 227

二、变异链球菌的基因组学研究 228

三、变异链球菌基因的筛选和功能研究 228

四、变异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29

五、替代疗法的探索 230

六、细菌生物膜的研究 230

第三节 免疫防龋研究 231

一、主动免疫 232

二、被动免疫 233

三、加强黏膜免疫反应的方法 233

第四节 临床实践中对龋病研究的思考 234

一、关于龋病病因 234

二、关于龋病发病机制 235

三、关于疫苗防龋 235

四、关于氟化物防龋 235

五、将现代的龋病知识用于龋的预防、控制与治疗 236

六、龋病临床管理在控制龋中的意义 236

参考书目 238

名词解释 240

中英文专业词汇索引 2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