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https://cover.qianqiantushu.cc/91/s60a2695.jpg)
![中国文学史](https://cover.qianqiantushu.cc/91/s60a2695.jpg)
中国文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传甲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015042
- 页数:211 页
中国文学史序 1
自序 2
第一篇 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3
一 论未有书契以前之世界 3
二 论书契创造之艰难 3
三 论书契开物成务之益 4
四 论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变迁 5
五 古文藉许书而存 6
六 六书之名义区别 6
七 六书之次第 7
八 古文、籀文之变迁 7
九 籀文以后之变迁 8
十 大篆、小篆之变迁 9
十一传《说文》之统系 9
十二篆、隶之变迁 10
十三篆、隶与八分之别区 11
十四隶、草之变迁 12
十五 北朝、南朝文字之变迁 12
十六 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13
第二篇 古今音韵之变迁 14
一 群经音韵 14
二 周秦诸子音韵 15
三 汉魏音韵 15
四 六朝音韵 16
五《经典释文》音韵 16
六《广韵》 17
七《唐韵》 18
八《集韵》 18
九 宋礼部韵 19
十 平水韵 19
十一 翻切 20
十二 字母 21
十三 双声 21
十四 六朝反语 22
十五 三合音 22
十六 东西各国字母 23
十七 宋元明诸家音韵之学 24
十八 国朝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诸家音韵之学 25
第三篇 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 26
一 虞夏商周名义训诂之变迁 26
二 列国风诗名义训诂之变迁 27
三 春秋战国名义训诂之变迁 27
四《尔雅》兼收周秦诸子之名义训诂 28
五 秦始统壹名义训诂之变迁 29
六《方言》之训诂名义变迁最繁 29
七《释名》攷经籍名义可据 30
八《广雅》萃集汉儒笺注名义训诂 31
九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 32
十 南唐徐铉《说文》新附字 32
十一 陆佃《埤雅》之名义 33
十二 朱子究心名义训诂之据 33
十三 宋儒名义训诂之疎密 34
十四 骈雅之润色词章 35
十五 天算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35
十六 地舆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36
十七 制造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37
十八 古人名义训诂不可拘执 38
第四篇 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於世运之升降 39
一 皇古治化无徵不信 39
二 虞唐治化之文 40
三 夏后氏治化之文 40
四 殷商治化之文 41
五 豳岐治化之文 42
六 文武治化之文 42
七 阙里治化之文 43
八 邹孟治化之文 43
九 荀子治化之文 44
十 秦始皇治化之文 44
十一 汉以后治化、词章之分 45
十二 六朝词章之滥 46
十三 唐人以词章为治化 46
十四 五代之治化所在 47
十五 辽金治化之文不同 48
十六宋、元治化之广狭、词章之工拙 48
十七 明人之治化、词章误於帖括 49
十八 论治化、词章并行不悖 49
第五篇 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51
一 孔门教小子应对之法 51
二 六年教以数与方名之法 52
三 闻一知二之捷法 53
四 举一反三之捷法 53
五 反言以达意之法 54
六 虚字联络、实字达意法 55
七 虚字承转、实字达意法 55
八 虚字分别句读以达意法 56
九 虚字以为发语词达意法 57
十 虚字为语助词达意法 58
十一 虚字语助词用为疑问法 58
十二 虚字用於形容词法 59
十三 虚字用为賛欢词法 59
十四 修辞分别雅俗异同法 60
十五 修辞必求明密法 61
十六 修辞当知颠倒成文法 61
十七 修辞引用古人成语法 62
十八 修辞勿用古字古句法 62
第六篇 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 64
一 高宗纯皇帝之圣训 64
二 言有物之大义 65
三 总论篇章之次序 65
四 初学章法宜分别纲领条目 66
五 初学章法宜先明全章之意 67
六 初学章法宜立柱分应 67
七 初学章法宜因自然次第 68
八 初学章法宜知层叠进退 69
九 初学章法宜知承接收朿 69
十 初学章法宜知首尾照应 70
十一 初学章法宜知引用譬喻 71
十二 初学章法宜知调和音节 71
十三 初学扩充篇幅第一捷法 72
十四 初学篇法宜一意贯注 73
十五 初学篇章宜分别文之品致 73
十六 治事文之篇法 74
十七 纪事文之篇法 75
十八 论事文之篇法 75
第七篇 羣经文体 77
一 经籍为经国经世之治体 77
二《周易》言象数之体 78
三《周易·文言》之体 78
四《周易》支流之别体 79
五《尚书》今古文辨体 80
六《尚书》家为古史正体 80
七《禹贡》剏地志之体 81
八《洪范》为经史之别体 82
九《诗序》之体 82
十《三百篇》兼备后世古体、近体 83
十一 淫诗辨正 84
十二《周官》为会典之古体 85
十三《仪礼》为家礼之古体 85
十四《礼记》剏丛书之体 86
十五《春秋》剏编年之体 87
十六 三传辨体 87
十七 经学随时而变体 88
十八 皇朝经学之昌明 89
第八篇 周秦传记、杂史文体 90
一《逸周书》为别史剏体 90
二《大戴礼》为传记文体 91
三《周髀》创天文志历志之体 91
四《国语》创戴记之体 92
五《国策》兼兵家、纵横家、舆地家诸体 93
六《世本》创族谱之体 93
七《竹书纪年》仿《春秋》之体 94
八《山海经》与《禹贡》文体异同 95
九《穆天子传》非本纪体 95
十 七经纬文体之大略 96
十一《神农本草》创植物教科书文体 97
十二《黄帝·素问》《灵枢》创生理学、全体学文体 97
十三《司马法》创兵志之体 98
十四《家语》与《论语》文体之异同 99
十五《孔丛子》创世家之体 99
十六《晏子春秋》创谏疏奏议之体 100
十七《吕氏春秋》创官局修书之体 101
十八 汉以来传记述周秦古事之体 101
第九篇 周秦诸子文体 103
一《管子》创法学通论之文体 103
二《孙子》剏兵家测量火攻各法文体 104
三《吴子》文体见儒家尚武之精神 104
四《九章算术》文体之整洁 105
五《墨子》发明格致新理之文体 106
六《老子》创哲学家卫生学家之文体 106
七《庄子》文体真伪工拙之异同 107
八《列子》创中国佛教之文体 108
九《文子》之文体冗杂 108
十《商君书》创变法条陈之文体 109
十一《韩非子》剏刑律之文体 109
十二《公孙龙子》剏辨学之文体 110
十三《鬼谷子》剏交涉之文体 111
十四《鹖冠子》不立宗派家之文体 111
十五 屈子《离骚经》文体之奇奥 112
十六 诸子伪书文体之近於古者 112
十七 诸子佚文由近人辑录之体 113
十八 学周秦诸子之文须辨其学术 114
第十篇《史》《汉》《三国》四史文体 115
一《史记》为经天纬地之文 115
二《史记》通六经,自成一家之文体 116
三《史记》本纪、世家文体之辨 116
四《史记》世家、列传文体之辨 117
五《史记》十表剏统计学之文体 117
六《史记》列传文体之奇特 118
七 褚少孙、裴駰、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增补《史记》文体 119
八 归震川评点《史记》之文体 119
九《汉书》仿《史记》之文体 120
十《汉书·地理志》之文体 121
十一《汉书·萟文志》之文体 121
十二《汉书·西域传》文体 122
十三 班昭续成《汉书》八表并《天文志》之文体 123
十四《后汉书》纪传后附论賛之文体 123
十五 司马彪《续汉书志》之文体 124
十六《三国志》文体之剏例及正统所在 125
十七 裴松之注《三国志》之剏例 126
十八 读史勿为四史所限 126
第十一篇 诸史文体 128
一《晋书》文体为史臣奉勅纂辑之始 128
二《宋书》文体皆因前人之作 129
三《南齐书》文体多谀辞 129
四《梁书》《陈书》文体成一家之言 130
五《魏书》文体惟《官氏志》最要 130
六《北齐书》文体自成一家,规模独隘 131
七《周书》文体欲复古而未能 132
八《隋书》文体明备,十志尤称精审 132
九《南北史》仿《史记》纪、传之文体 133
十新、旧《唐书》文体之异同 134
十一《旧五代史》文体仿《三国志》,《新五代史》文体仿《史记》 134
十二《宋史》文体之繁舛 135
十三《辽史》文体之简要 136
十四《金史》文体中《交聘表》最善 136
十五《元史》文体多疎舛 137
十六《明史》文体集史裁之大成 138
十七 编年文体温公《通鑑》似《左氏》,朱子《纲目》似《公谷》 139
十八 三通文体之异同 139
第十二篇 汉魏文体 141
一 贾山《至言》为上皇帝书之剏体 141
二 贾谊《陈政事疏》之文体为后世宗 141
三 ?错言备边诸书文体近似《管子》《孙武子》 142
四 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文体畧同 143
五 董仲舒明经术文体为策对正宗 143
六《淮南子》文体似《吕览》 144
七 汉武帝时文学之盛 145
八汉宣帝时书、疏之文体 145
九元、成、哀、平之文体,匡衡、刘向、刘歆、扬雄为大宗 146
十 光武君臣长於交涉之文体,是以中兴 147
十一明、章以后之文体 147
十二 张衡《天象赋》《两京赋》文体之鸿博 148
十三 马融、郑康成经学家之文体 149
十四 汉末党锢诸贤之文体 149
十五 蔡邕《中郎集》多碑志为谀墓之始 150
十六 曹魏父子兄弟及建安七子之文体 151
十七 诸葛武侯《出师表》之文体 151
十八 孙吴文体质实,非晋宋以后可及 152
第十三篇 南北朝至隋文体 153
一 西晋统一蜀、吴之文体 153
二 东晋播迁江左之文体 154
三 五胡仿中国之文体之关系 154
四 晋徵士陶潜文体之澹远 155
五 苏蕙剏迴文之体 156
六 南朝宋室颜、谢、鲍三家之文体 156
七 南齐“永明体”之纖丽,祖冲之精实 157
八 萧梁诸帝皆能文 158
九《昭明文选》剏总集之体 158
十 刘勰《文心雕龙》剏论文之体 159
十一 锺嵘《诗品》剏诗话之文体 160
十二 萧梁文士之盛、文体之缛 160
十三 徐陵《玉台新咏》剏诗选之体 161
十四 北魏文体近於朴质 162
十五 北齐文体,颜之推出入释家 162
十六 北周苏绰《六条诏书》文体之复古 163
十七 隋李谔论文体书之复古 164
十八 隋王通《中说》之文体 164
第十四篇 唐宋至今文体 166
一 总论古文之体裁、名义 166
二 唐宋八家文体之区别 167
三 唐初元结、独孤及诸家始复古体 167
四 韩昌黎文体为唐以后所宗 168
五 柳子厚文体与昌黎异同 169
六 韩门张籍、李翱、皇甫湜文体 170
七 杜牧文体为宋之苏氏先导 170
八 五代文体似南北朝而不工 171
九 宋人起五代之衰,柳开、王禹偁、穆修诸家文体 172
十 宋文以欧阳修为大宗 172
十一 苏氏父子兄弟文体同异 173
十二 王安石、曾鞏之文体 174
十三 有宋道学家文体亦异於语录 175
十四 南宋文体,宗泽、岳飞、陈亮、文天祥、谢枋得之忠愤 176
十五 辽金文体至元好问而大备 176
十六 元人文体为词曲说部所紊 177
十七 明人文体屡变,宋濂、杨荣、李梦阳、归有光之异同 178
十八 国朝古文之流别 179
第十五篇 骈散古合今分之渐 180
一 唐虞之文,骈散之祖 180
二 有夏氏骈散相合之文 181
三 殷商氏骈散相合之文 181
四 周初骈散相合之文 182
五 《逸周书》骈散相合之文 183
六 《周髀》骈散相合之文 183
七 《左传》骈散相合之文 184
八 《国语》骈散相合之文 185
九 《战国策》骈散相合之文 185
十 孔、孟、荀诸子皆骈散相合之文 186
十一 老、庄、列诸子皆骈散相合之文 187
十二 管、晏诸子骈散相合之文 187
十三 孙、吴诸子骈散相合之文 188
十四 《墨子》骈散相合之文 189
十五 《韩非子》剏连珠之体 189
十六 屈、宋骚赋皆骈散相合之文 190
十七 《吕氏春秋》骈散相合之文 191
十八 李斯骈散相合之文 191
第十六篇 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 193
一 总论四体之区别 193
二 汉之骈体至司马相如而大备 194
三 扬雄仿司马相如之骈体而益博 194
四 后汉班固、张衡之骈体 195
五 后汉蔡邕之骈体 196
六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之体 196
七 魏曹植之骈体 197
八 六朝骈体之正变 198
九 徐、庾集骈体之大成 198
十 唐初四杰之骈体 199
十一 燕许大手笔之骈体 200
十二 李杜二诗人之骈体 200
十三 陆宣公奏议为骈体最有用者 201
十四 元、白、温、李之骈体 202
十五 宋初西崑骈体步趋晚唐及北宋诸家异同 203
十六 南宋骈体,汪藻、洪适、陆游、李刘诸家之异同 203
十七 元明以来四六体之日卑 204
十八 国朝骈文之盛及骈文之终古不废 205
编后记 207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论稿》雷恩海主编 2018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典藏书系 散文卷 1》冯骥才著 2017
- 《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罗维斯著 2019
- 《写给孩子的趣味天文学》(俄)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著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大家小书 中国文学1949-1989》洪子诚 2020
-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荒凉山庄 上》(英国)查尔斯·狄更斯著;张生庭,张宝林译 2015
- 《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文学地理研究 上》杨宗红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弹好钢琴必备的五线谱知识》杨青华威武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全解 2015-2019 中药学专业知识 1》黄坤主编 2020
- 《初中物理知识地图》赵端旭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思维导图全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师大教科文教材编写组 2020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药学专业知识 1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 第7版 2019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