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检验医学 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丛玉隆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7168106
- 页数:1226 页
第一篇 临床检验篇 1
第一章 生物光学显微镜检验技术 1
第一节 普通光学显微镜 1
一、工作原理 1
二、主要结构 2
三、技术评价 3
四、质量保证 4
第二节 组合式光学显微镜 5
一、工作原理 5
二、基本结构 5
三、技术评价 6
四、质量保证 7
第三节 显微照相术 9
一、工作原理 9
二、基本结构 9
三、技术评价 10
四、质量保证 10
第四节 显微数字图像分析 11
一、工作原理 11
二、基本结构 12
三、技术评价 12
四、质量保证 15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技术 18
第一节 标本采集与染色技术 18
一、血液标本采集 18
二、血涂片制备 20
三、血涂片染色 21
第二节 红细胞检验技术 22
一、血红蛋白测定 22
二、红细胞计数 24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 25
四、红细胞参数平均值测定 27
五、异常红细胞形态检查 27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 29
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30
第三节 白细胞检验技术 32
一、白细胞计数 32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33
第四节 血小板检验技术 35
一、血小板计数 35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检查 37
第三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技术 38
第一节 血液分析仪检验技术原理 38
一、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38
二、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40
三、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45
第二节 血液分析仪分析参数临床意义 45
一、白细胞参数临床意义 45
二、红细胞参数临床意义 47
三、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 47
第三节 血液分析仪应用质量保证 48
一、血液分析仪性能鉴定及参数校准 48
二、血液分析仪应用全面质量管理 51
三、血液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细胞形态检查关系 55
第四章 骨髓细胞和组织形态学检验技术 59
第一节 标本采集技术 59
一、实验室标本采集前准备 59
二、骨髓穿刺和涂片标本制备 60
三、骨髓活检标本获取和印片制备 67
四、血片采集 69
第二节 骨髓涂片细胞学检验技术 69
一、检查方法和步骤 69
二、细胞形态学 76
第三节 印片细胞学检验技术 83
一、检查方法和步骤 83
二、骨髓印片细胞形态学 84
第四节 组织形态学检验技术 84
一、检查方法和步骤 84
二、组织和细胞形态学检验 86
三、骨髓组织形态学 89
第五节 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91
一、涂片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91
二、骨髓切片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 97
第六节 细胞和组织形态学检验技术方法学评价 98
第五章 贫血检验技术 103
第一节 造血原料检验技术 103
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饱和度测定 103
二、血清铁蛋白测定 105
三、血清转铁蛋白测定 105
四、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测定 106
五、铁调素测定 107
六、红细胞原卟啉测定 108
七、叶酸测定 109
八、维生素B12测定 110
九、红细胞生成素测定 111
第二节 血红蛋白病检验技术 112
一、血红蛋白电泳测定及血红蛋白A2定量检测 112
二、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114
三、血红蛋白H包涵体测定 115
四、异丙醇试验 115
五、血红蛋白F酸洗脱试验 116
六、缺失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GapPCR测定 116
七、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点突变PCR结合反向点杂交试验 118
第三节 红细胞膜病检验技术 120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20
二、温育渗透脆性试验 121
三、酸化甘油溶解试验 122
四、自身溶血试验 122
五、红细胞膜蛋白分析 123
六、红细胞膜磷脂分析 124
七、红细胞ATP和ATP酶测定 125
八、红细胞膜病分子诊断试验 127
第四节 红细胞酶病检验技术 128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128
二、G6PD荧光斑点试验 129
三、G6PD活性测定 129
四、PK荧光斑点试验 131
五、PK活性测定 131
六、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测定 133
七、嘧啶5′-核苷酸酶测定 134
八、红细胞酶病分子诊断试验 136
第五节 抗体、补体所致溶血病检验技术 138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 138
二、红细胞相关抗体分型试验 139
三、红细胞相关抗体定量测定 140
四、冷凝集素测定 141
五、双相溶血试验 142
六、酸溶血试验 142
七、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143
八、血细胞膜CD55和CD59检测 143
九、PIG-A基因突变检测 144
第六章 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检验技术 146
第一节 筛选试验检验技术 146
一、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146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146
三、凝血酶时间测定 147
四、D-二聚体测定 147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148
六、出血时间测定 148
七、血小板计数 149
第二节 血管内皮细胞检验技术 149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149
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测定 149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分析 150
四、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试验 150
五、凝血酶调节蛋白测定 151
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技术 152
一、血小板聚集仪检验技术 152
二、P-选择素测定 153
三、血块收缩试验 153
四、血栓烷B2测定 154
五、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 154
六、血小板抗体测定 155
第四节 凝血因子检验技术 156
一、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测定 156
二、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测定 157
三、纤维蛋白原测定 158
四、组织因子测定 158
五、纤维蛋白原片段1+2测定 159
六、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测定 160
七、凝血因子Ⅻ测定 161
第五节 天然抗凝蛋白检测技术 161
一、抗凝血酶测定 161
二、蛋白C测定 162
三、蛋白S测定 163
第六节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技术 164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纠正试验 164
二、凝血因子Ⅷ/Ⅸ抑制物测定 165
三、狼疮抗凝物质测定 166
四、抗心磷脂抗体测定 166
五、抗β2糖蛋白Ⅰ测定 167
六、血浆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浓度测定 167
七、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 168
第七节 纤溶功能检验技术 168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168
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 169
三、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 170
四、纤溶酶原测定 171
五、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 172
六、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173
七、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测定 173
八、α2-纤溶酶抑制物测定 174
第八节 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技术 175
一、血液黏度测定 175
二、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177
三、红细胞聚集性测定 178
四、红细胞电泳 178
第九节 血栓弹力图仪检验技术 178
一、检测原理和类型 178
二、检测参数 180
三、应用评价 181
第十节 凝血酶生成试验 183
一、检测原理 183
二、检测参数 183
三、临床应用 183
四、质量控制 184
第七章 血液凝固仪检验技术 185
第一节 自动化血液凝固分析仪 185
一、检测原理 185
二、基本结构 186
三、检验特点 187
四、质量保证 188
第二节 床边试验型血液凝固分析仪 189
一、检测原理 189
二、检测参数 189
三、性能特点 189
四、方法评价 190
五、质量保证 190
第八章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 192
第一节 血型检验技术 192
一、ABO血型检测 192
二、Rh血型检测 198
三、白细胞血型检测 199
四、血小板血型检测 201
五、血清蛋白型检测 202
第二节 血型抗体相关检验技术 203
一、红细胞游离抗体检测 203
二、红细胞结合抗体检测 208
三、血小板抗体检测 210
四、白细胞抗体检测 212
五、血清蛋白抗体检测 213
第三节 交叉配血检验技术 214
一、红细胞交叉配血检测 214
二、血小板特殊配血检测 215
第九章 尿液分析检验技术 217
第一节 标本采集技术 218
一、标本种类和采集要求 218
二、尿液标本保存 219
三、尿标本送检 219
四、标本的消毒和处理 220
第二节 一般检验技术 220
一、理学检查 220
二、化学检查 224
三、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232
第三节 尿液特殊检验技术 240
一、尿乳糜定性试验 240
二、尿苯丙酮定性试验 241
三、尿胱氨酸定性试验 242
四、尿本周蛋白定性试验 242
五、尿肌红蛋白定性试验 243
六、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 244
七、尿酪氨酸定性试验 245
第十章 尿液分析仪检验技术 246
第一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246
一、检测原理 246
二、基本结构 247
三、检测指标 248
四、质量保证 248
第二节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249
一、尿有形成分自动分析仪器检测原理 249
二、基本结构 250
三、检测指标 251
四、质量保证 251
第十一章 体液一般检验技术 253
第一节 脑脊液检验技术 253
一、脑脊液标本采集 253
二、脑脊液理学检查 253
三、脑脊液化学检查 254
四、脑脊液有形成分检查 257
第二节 浆膜腔和关节腔积液检验技术 259
一、浆膜腔积液标本采集和保存 260
二、浆膜腔积液一般检查 260
三、浆膜腔积液特殊检查 261
四、关节腔积液一般检查 263
五、浆膜腔积液和关节腔积液检验质量保证 265
第三节 粪便检验技术 267
一、粪便标本采集 267
二、粪便理学检查 267
三、粪便化学检查 269
四、粪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273
第十二章 细胞病理检验技术 278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制备技术 278
一、标本采集 278
二、标本制备 278
第二节 细胞形态学检验技术 282
一、正常细胞形态学 282
二、炎症细胞形态学 283
三、肿瘤细胞形态学 284
第三节 细胞病理学检验临床应用 286
一、脱落细胞学临床应用 286
二、细针吸取细胞学临床应用 290
第四节 细胞病理学检验观察方法及诊断报告方式 291
一、观察方法 291
二、细胞学诊断报告方式 291
三、宫颈细胞学涂片TBS分类法及其描述性诊断 292
第五节 细胞病理学检验技术评价 292
一、脱落细胞学检验技术评价 292
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验技术评价 293
第十三章 男性生殖疾病检验技术 294
第一节 标本采集技术 294
第二节 一般检验技术 295
一、理学检验 295
二、显微镜检验 296
三、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仪检验 299
第三节 特殊检验技术 300
一、白细胞检验 300
二、生精细胞检验 302
三、凋亡细胞检验 303
四、精液弹性蛋白酶检验 304
五、精子穿卵试验 304
六、精子-宫颈黏液相互作用试验 306
七、精子核检验 308
八、精子顶体反应及顶体酶检验 308
九、抗精子抗体检验技术 310
十、无精子因子检验 311
第四节 生殖功能检验技术 311
一、精子膜功能检验 311
二、附睾功能检验 312
三、前列腺功能检验 313
四、精囊腺功能检验 315
第十四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检验技术 316
第一节 标本采集技术 316
一、阴道分泌物的采集 316
二、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时血液的采集 316
第二节 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检验技术 316
一、阴道分泌物湿片检验 316
二、干化学酶学检验 319
三、支原体感染检验 321
四、沙眼衣原体感染检验 322
五、淋病检验 322
第三节 卵巢功能与生殖内分泌激素检验技术 322
一、生殖内分泌激素检验 322
二、阴道脱落细胞检验 325
三、宫颈黏液检验 325
四、垂体兴奋试验 325
第四节 血清和宫颈黏液中自身抗体检验技术 326
一、抗子宫内膜抗体检验 326
二、抗透明带抗体检验 326
三、其他不孕不育自身抗体的检验 327
第十五章 早期妊娠与围生期检验技术 328
第一节 标本采集技术 328
一、产前筛查血标本采集 328
二、羊水采集 328
三、绒毛采集 329
四、经皮脐血采集 329
五、新生儿疾病筛查标本采集 330
第二节 早孕期检验技术 330
一、血hCG定量检验 330
二、尿hCG检验 331
三、早孕期产前筛查 332
第三节 中晚孕期检验技术 333
一、中孕期产前筛查 333
二、雌三醇与未结合雌三醇测定 334
三、人胎盘泌乳素测定 334
四、妊娠特异性糖蛋白测定 334
第四节 新生儿疾病筛查检验技术 335
一、苯丙氨酸测定 335
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337
第五节 TORCH感染检验技术 339
一、抗体捕获法ELISA检测TORCH特异性IgM抗体 339
二、间接法ELISA检测TORCH特异性IgG抗体 340
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ORCH特异性核酸 341
第十六章 遗传性疾病检验技术 344
第一节 标本采集技术 344
一、一般采集技术 344
二、特殊采集技术 346
第二节 细胞培养技术 347
一、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347
二、羊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348
三、绒毛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350
四、胸腹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351
五、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351
六、胎儿脐血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352
七、骨髓染色体标本直接制备技术 352
八、实体瘤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353
第三节 染色体检验技术 354
一、非显带染色体检验技术 354
二、显带染色体检验 354
三、高分辨显带检验技术 357
四、脆性X染色体检验 359
五、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检验 360
六、荧光原位杂交检验 361
七、比较基因组杂交检验 364
第四节 染色质检验技术 366
一、X染色质的检验 366
二、Y染色质检验 367
第五节 分子遗传学检验技术 368
一、DNA异常检验 368
二、RNA异常的检验 370
三、基因产物异常检验 371
第二篇 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诊断技术篇 375
第十七章 光谱分析技术 375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基础 375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375
二、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376
三、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散射光谱 376
四、光谱分析的分类 376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376
一、朗伯-比尔定律 377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77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 378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379
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中的干扰因素及其消除 379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79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 379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380
三、干扰及其抑制 380
四、定量分析方法 381
五、测量条件的选择 382
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382
第四节 发射光谱分析技术 383
一、荧光分析技术 383
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 383
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 384
第五节 散射光谱分析 384
一、散射比浊法 384
二、透射比浊法 385
第十八章 色谱与质谱分析技术 386
第一节 色谱概述 386
一、色谱的历史和分类 386
二、薄层色谱 386
三、气相色谱技术 386
四、高效液相色谱 387
第二节 液相色谱原理 387
一、分离过程 387
二、分离原理 387
第三节 检测与分析过程 388
一、液相输送系统 388
二、进样系统 388
三、色谱柱 388
四、流动相 389
五、检测器 390
第四节 色谱柱系统 392
一、正相色谱 392
二、反相液相色谱 393
三、离子对液相色谱 394
四、离子交换色谱 395
五、凝胶色谱 396
六、亲和色谱 398
第五节 定性、定量分析 399
一、定性分析 399
二、定量分析 399
三、数据处理及方法评价 400
第六节 生物质谱技术 401
一、质谱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401
二、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402
三、生物质谱技术 402
第十九章 电泳技术 404
第一节 电泳概述 404
一、基本原理 404
二、影响电泳的因素 404
三、分类 405
四、电泳的基本装置 405
第二节 区带电泳技术 405
一、原理 405
二、不同介质的区带电泳 406
第三节 等电聚焦电泳技术 406
一、基本原理 406
二、两性电解质载体 406
三、分析等电聚焦 406
第四节 SDSPAGE技术 407
一、基本原理 407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能及孔径 407
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类 407
四、生物活性的恢复 408
第五节 毛细管电泳技术 408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概述 408
二、检测系统 409
第六节 其他电泳技术 409
一、等速电泳 409
二、双向凝胶电泳 410
三、脉冲场电泳 410
四、免疫电泳 410
五、芯片电泳 410
第二十章 自动生物化学分析技术 412
第一节 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 412
一、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仪概述 412
二、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分析仪的发展历史 412
三、分立式分析仪的主要结构 414
第二节 自动生物化学分析方法 418
一、分析方法的种类 418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校准 419
第三节 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参数设置及评价 420
一、常用基本参数的设置 420
二、生化自动分析仪的评价 422
第四节 干化学生化分析仪 423
一、概述 423
二、干化学生化分析仪的测定原理 424
三、干化学分析仪的应用注意 425
第五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质量保证与维护保养 425
一、正确的安装与合适的工作环境 425
二、电源供给 425
三、纯水处理系统 426
四、操作程序的建立与人员培训 426
五、室内质量控制 426
六、维护与保养 426
第六节 自动生化分析技术的展望 426
第二十一章 核酸分离纯化与核酸扩增技术 428
第一节 核酸分离纯化的技术原理 428
一、液相核酸分离纯化技术 428
二、固相核酸分离纯化技术 429
第二节 DNA的分离纯化技术 429
一、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制备 429
二、细菌细胞DNA的提取 430
三、噬菌体DNA的分离纯化 432
第三节 RNA的分离纯化技术 432
一、RNA制备中的关键因素 432
二、实验材料的准备 433
三、用AGPC法提取RNA 434
四、用NP-40法提取RNA 434
第四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434
一、PCR技术的原理 434
二、PCR的动力学 435
三、聚合酶链反应体系的优化 436
第五节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437
一、定量PCR的原理与类别 437
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437
三、实时荧光PCR的荧光化学 438
四、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因素 440
第六节 数字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440
一、数字化PCR的基本原理 440
二、数字化PCR的常见类型及其原理 441
第七节 其他核酸体外扩增技术 441
一、连接酶链反应 441
二、转录依赖的扩增系统 441
三、自主序列复制系统 441
四、Qβ复制酶反应 441
五、环介导等温扩增 442
六、链替代扩增 442
七、依赖解旋酶恒温基因扩增技术 442
八、切口酶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442
九、滚环扩增 442
十、单引物扩增 443
第八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443
一、检测标本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443
二、核酸样本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443
第二十二章 DNA序列测定 444
第一节 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 444
一、测序原理 444
二、测序体系 444
三、方法特点 446
第二节 Maxam-Gilbert化学降解法 446
一、测序原理 446
二、测序体系 447
三、方法特点 448
第三节 自动化测序 448
第四节 其他测序技术 449
一、杂交测序法 449
二、焦磷酸测序技术 449
三、单分子测序技术 450
四、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450
五、24小时基因组测序设想 451
第五节 DNA测序策略 451
一、确证性测序策略 451
二、从头测序策略 451
第六节 测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453
一、测序技术与肿瘤诊疗 453
二、测序技术与感染性疾病诊疗 453
三、测序技术与遗传疾病诊疗 453
四、全基因组测序临床应用前景 453
第二十三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454
第一节 核酸分子杂交概述 454
一、基本原理 454
二、基本过程 454
三、分类 455
第二节 核酸探针 456
一、核酸探针设计的基本原则 457
二、核酸探针标记的方法 457
第三节 常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临床应用 457
一、肿瘤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 457
二、病原体检测领域的临床应用 458
三、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领域的临床应用 458
四、个体化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 458
第二十四章 蛋白质及蛋白组学技术 459
第一节 常用高丰度蛋白质检测技术 459
一、化学比色法和自动化学分析仪 459
二、区带电泳技术 459
三、免疫化学技术 460
四、免疫浊度法 462
五、色谱、质谱法 463
六、蛋白芯片 464
第二节 蛋白组学技术和低丰度蛋白检测 464
一、蛋白组学研究概述 464
二、表达蛋白组学和人体内的低丰度蛋白 465
三、蛋白组学的生物信息学 465
第三节 比较蛋白组学和检测技术 466
一、蛋白质样品的提取和富集 467
二、二维电泳 467
三、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 469
第四节 临床应用实例 471
一、肿瘤检测 471
二、其他疾病的检测 472
三、展望 473
第二十五章 生物传感器技术 475
第一节 生物传感器概述 475
一、生物传感器概述 475
二、生物传感器基本元件 475
三、生物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476
第二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476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476
二、酶电极生物传感器 477
三、微生物电极传感器 477
四、其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478
第三节 声波生物传感器 479
一、声波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 479
二、压电生物传感器的组成 480
三、压电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480
四、压电生物传感器在检验医学上的应用 480
第四节 光学生物传感器 481
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481
二、光纤生物传感器 482
第五节 生物功能模拟传感器 483
一、气味传感器 483
二、味觉传感器 485
第六节 热生物传感器 485
一、量热测量的基本原理 485
二、热生物传感器的组成 486
三、热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486
第七节 其他类型生物传感器 486
一、纳米生物传感器 486
二、分子印迹生物传感器 487
三、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 487
第二十六章 生物芯片技术 489
第一节 生物芯片概述 489
一、生物芯片概念 489
二、生物芯片的应用 489
第二节 基因芯片技术 490
一、基因芯片技术基本原理 490
二、基因测序和变异检测芯片 490
三、基因表达及调控检测芯片 490
四、病原微生物检测芯片 491
五、癌基因检测芯片 491
六、药物筛选基因芯片 491
第三节 蛋白质芯片技术 491
一、蛋白质芯片的基本原理 491
二、蛋白质表达谱芯片 492
三、疾病相关标志物蛋白质芯片 492
四、病原微生物相关蛋白质检测芯片 492
第四节 细胞芯片技术 493
一、细胞芯片技术基本原理 493
二、微流体细胞芯片 493
三、微量电穿孔细胞芯片 493
四、细胞免疫芯片 494
第五节 组织芯片技术 494
一、组织芯片技术基本原理 494
二、组织芯片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494
三、组织芯片的优点和局限性 495
第六节 芯片实验室及其发展趋势 495
一、芯片实验室的要素与基本特点 495
二、芯片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495
第二十七章 生物信息学 497
第一节 概述 497
第二节 主要的生物信息中心 497
一、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497
二、欧洲分子生物学网 497
三、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 497
第三节 主要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 499
一、核酸数据库 499
二、蛋白质数据库 502
三、人类遗传性疾病数据库 502
四、SNP数据库 504
五、人类基因组单体型数据库 505
第四节 常见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应用 506
一、BLAST 507
二、CLUSTALw 509
三、Primer3.0 509
四、Haploview 509
第二十八章 临床酶学技术 514
第一节 概述 514
一、酶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命名 514
二、酶在体内的分布及体液中的酶 514
三、体液中酶的生理性及病理性变化 515
四、酶测定的干扰因素 515
第二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理论及酶活性测定技术 516
一、酶促反应动力学 516
二、酶活性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 517
三、酶活性测定技术 518
四、酶活性测定中常用的工具酶及通用指示系统 521
第三节 酶质量测定技术 521
一、免疫学方法测定酶质量 521
二、酶活性和酶质量变化的不平行 522
第四节 同工酶测定技术 522
一、电泳测定技术 522
二、免疫化学测定技术 522
三、层析分离测定技术 522
四、动力学分析测定技术 522
五、同工酶的其他测定技术 523
第五节 体液中常见的酶及同工酶 523
第二十九章 糖代谢相关实验室检测 529
第一节 血糖测定 529
一、血清(浆)葡萄糖水平测定 529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 531
第二节 糖基化蛋白质测定 531
一、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532
二、NBT还原法测定糖化血清蛋白 533
第三节 胰岛素释放与C肽释放试验 533
一、胰岛素释放试验 533
二、C肽释放试验 533
第四节 糖代谢产物测定 534
一、乳酸测定 534
二、丙酮酸测定 535
第五节 其他糖测定 536
一、半乳糖氧化酶法测定血半乳糖 536
二、尿液果糖测定 537
第三十章 蛋白质与氨基酸检测 538
第一节 蛋白质的定量检测 538
一、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蛋白质测定 538
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测定 540
三、血清黏蛋白测定 541
四、脑脊液总蛋白测定 542
五、其他蛋白 542
第二节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膜电泳 542
第三节 特定蛋白测定仪 543
一、特定蛋白仪简介 543
二、透射比浊法 543
三、散射比浊法 543
四、特定蛋白仪临床应用 544
第四节 氨基酸总量检测 544
一、氨基酸总量滴定法测定 544
二、尿液氨基酸总量比色法测定 545
第五节 个别氨基酸检测 546
一、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测定 546
二、谷氨酰胺及谷氨酸测定 546
三、尿羟脯氨酸测定 548
四、支链氨基酸测定 548
五、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测定 549
六、体液中氨基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550
七、血清中常见生理性氨基酸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 551
第三十一章 脂代谢相关检验 553
第一节 血清甘油三酯的测定 553
一、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 553
二、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 553
第二节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554
一、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554
二、正己烷抽提,L-B反应显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ALBK法) 555
第三节 血清脂蛋白的测定 556
一、琼脂糖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 556
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556
三、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558
四、血清脂蛋白(a)的测定 559
第四节 血清载脂蛋白及非酯化脂肪酸的测定 560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载脂蛋白AⅠ和载脂蛋白B 561
二、酶法测定血清非酯化脂肪酸 561
第三十二章 肝胆功能的实验室检测 563
第一节 血清酶学检验 563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563
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564
三、γ-谷氨酰基转移酶 565
四、碱性磷酸酶 565
五、胆碱酯酶 566
第二节 蛋白检验 566
一、总蛋白 566
二、清蛋白 566
三、前清蛋白 566
第三节 胆红素与胆汁酸检验 566
一、总胆红素 567
二、结合胆红素 567
三、胆汁酸 568
第四节 肝脏纤维化检测 569
一、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570
二、血清Ⅳ型胶原 570
三、血清层黏蛋白 570
四、血清透明质酸 571
五、基质金属蛋白酶-2 571
第五节 血氨检测 572
一、液体酶法检测血氨 572
二、干式法检测血氨 572
第三十三章 肾脏功能的实验室检测 574
第一节 肾小球功能的实验室检测 574
一、肌酐 574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 575
三、胱抑素-C 575
四、尿素 575
五、尿酸 576
六、中分子物质 577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的实验室检测 577
一、尿α1-微球蛋白 577
二、尿β2-微球蛋白 577
三、尿渗量测定 578
四、自由水清除率 578
第三节 早期肾脏损伤检测 578
一、尿微量清蛋白 579
二、尿转铁蛋白 579
三、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579
四、循环免疫复合物 580
五、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581
第三十四章 胃肠及胰功能的实验室检验 582
第一节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验 582
一、血清淀粉酶 582
二、脂肪酶的测定 583
三、尿胰蛋白酶原-2 584
四、磷脂酶A2 584
第二节 胃肠功能检验 584
一、基础胃酸分泌量及最大胃酸分泌量 585
二、胃蛋白酶(原) 585
三、胃泌素 585
第三十五章 心血管疾病检验 587
第一节 心肌损伤的酶学标志 587
一、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587
二、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589
三、糖原磷酸化酶 590
四、ELISA法检测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591
第二节 心肌损伤的蛋白标志 591
一、肌钙蛋白 591
二、肌红蛋白 592
三、脂肪酸结合蛋白 592
四、缺血修饰清蛋白 593
第三节 B型尿钠肽及前体检验 593
一、电化学发光法 593
二、POCT免疫荧光法 593
第四节 高敏C反应蛋白检验 594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 594
二、ELISA法 594
第五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检验 594
一、肾素 594
二、血管紧张素Ⅱ 595
三、醛固酮 595
第三十六章 内分泌功能的实验室检测 596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的实验室检测 596
一、甲状腺素 596
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597
三、游离T3和T4 597
四、促甲状腺素 597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实验室检测 598
一、总皮质醇 598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598
三、尿游离皮质醇 599
四、尿17-羟皮质类固醇 599
五、尿17-酮类固醇 600
第三节 肾上腺髓质功能的实验室检测 602
一、尿、血液中儿茶酚胺 602
二、尿香草扁桃酸 603
第四节 生长激素功能的实验室检测 604
一、生长激素 604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605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606
第五节 性腺激素的实验室检测 606
一、睾酮 606
二、雌二醇 607
三、孕酮 608
四、黄体生成素 609
五、卵泡刺激素 609
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610
第三十七章 血气分析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实验室检测 612
第一节 阳离子检验 612
一、钾 612
二、钠 613
第二节 阴离子检验和阴离子间隙 613
一、氯 613
二、总二氧化碳 615
三、阴离子间隙 615
第三节 血气分析相关检验 615
一、血液pH 616
二、血液二氧化碳分压 616
三、血液氧分压 616
四、血浆碳酸氢根 616
五、缓冲碱 617
六、碱剩余或碱不足 618
七、血氧饱和度及血氧含量 618
八、血红蛋白50%氧饱和氧分压 618
九、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618
十、二氧化碳总量 618
第三十八章 矿物质与骨代谢紊乱的实验室检测 620
第一节 主要矿物质检测 620
一、钙 620
二、镁 622
三、磷 623
第二节 激素指标 624
一、甲状旁腺素 625
二、降钙素 625
第三节 骨代谢指标检验 626
一、骨形成标志物 626
二、骨吸收标志物 627
第三十九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验 630
第一节 微量元素 630
一、铜 630
二、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 630
三、锌 631
四、硒 632
五、铬 633
六、锰 634
七、铅、镉 635
八、汞 636
九、氟 637
第二节 维生素 637
一、维生素A 637
二、25-羟基维生素D3 638
三、维生素B1 639
四、维生素B6 640
五、维生素C 640
六、维生素E 641
七、叶酸 641
第四十章 治疗药物浓度检测 644
第一节 强心苷类药 644
地高辛 644
第二节 抗癫痫药 645
一、苯妥英钠 645
二、丙戊酸 646
第三节 免疫抑制药 646
一、环孢素A 646
二、他克莫司 647
三、霉酚酸酯 647
第四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药 648
丙米嗪 648
第五节 抗心律失常药 649
一、奎尼丁 649
二、普鲁卡因胺 649
第六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649
庆大霉素 649
第七节 抗哮喘类药物 650
茶碱 650
第八节 抗肿瘤类药物 651
甲氨蝶呤 651
第三篇 临床免疫检验技术篇 653
第四十一章 蛋白质抗原纯化技术 653
第一节 细胞裂解 653
一、非离子去垢剂溶解 653
二、细胞匀浆 654
三、细胞超声破碎 655
四、低温超高压连续流细胞破碎 655
第二节 可溶性抗原纯化 655
一、凝胶层析技术 656
二、离子交换层析技术 659
三、免疫亲和层析 660
四、免疫沉淀技术 662
五、制备高效液相色谱 663
六、毛细管电色谱 664
七、浊点萃取法 665
第四十二章 抗体制备 666
第一节 多克隆抗体 666
一、原理 666
二、材料 666
三、免疫步骤(CFA/IFA免疫法) 667
四、分离血清 667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667
一、免疫 667
二、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的筛选 668
三、筛选初级杂交瘤细胞上清 669
四、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669
五、有限稀释克隆化 670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上清和腹水的制备 670
一、从细胞培养上清制备单克隆抗体 670
二、从培养细胞上清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 671
三、从腹水制备单克隆抗体 671
第四十三章 免疫细胞分离纯化技术 672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672
一、人血液标本采集 672
二、动物血液的采集 672
三、脾脏、淋巴结、胸腺等细胞悬液的制备 673
第二节 免疫细胞分离纯化技术 673
一、密度梯度离心法 673
二、黏附法 675
三、沉降法 676
四、免疫磁珠分离法 677
五、流式细胞仪分离技术 678
六、淘洗(panning)术分离细胞亚群 679
七、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法分离细胞亚群 679
八、沉降法分离中性粒细胞 680
第四十四章 凝集反应 681
第一节 概述 681
一、原理 681
二、特点 681
三、种类 681
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 681
一、原理 681
二、分类 681
第三节 间接凝集反应 683
一、原理 683
二、分类 683
第四十五章 沉淀反应 686
第一节 概述 686
一、原理 686
二、特点 686
三、种类 686
第二节 单向免疫扩散 687
一、试管法 687
二、平板法 687
第三节 双向免疫扩散 688
一、试管法 689
二、平板法 689
第四节 免疫浊度技术 690
一、原理 690
二、透射比浊法 690
三、散射比浊法 691
四、免疫胶乳增强比浊法 694
五、注意事项 695
六、应用与评价 696
第五节 自动化散射比浊仪 696
一、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696
二、仪器操作 697
三、应用注意事项 698
第四十六章 免疫电泳技术 699
第一节 免疫电泳 699
一、原理 699
二、材料 699
三、操作步骤 699
四、注意事项 699
五、临床应用 699
第二节 火箭免疫电泳 700
一、原理 700
二、材料 700
三、操作步骤 700
四、注意事项 700
五、临床应用 700
第三节 对流免疫电泳 700
一、原理 700
二、材料 700
三、操作步骤 700
四、注意事项 700
五、临床应用 700
第四节 免疫固定电泳 700
一、原理 700
二、材料 701
三、操作步骤 701
四、注意事项 701
五、临床应用 701
第五节 二维电泳 701
一、原理 701
二、材料 702
三、操作步骤 702
四、注意事项 702
五、临床应用 702
第六节 等电聚焦电泳 702
一、原理 703
二、材料 703
三、操作步骤 703
四、注意事项 703
五、临床应用 703
第七节 自动化电泳仪 703
一、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703
二、仪器操作 704
三、应用注意事项 704
四、质量控制 704
第四十七章 蛋白质印迹 705
第一节 概述 705
第二节 Western印迹法 705
一、原理 705
二、材料 705
三、操作步骤 705
四、注意事项 706
五、临床应用 706
第三节 斑点印迹 706
一、原理 706
二、材料 706
三、操作步骤 706
四、注意事项 706
五、临床应用 706
第四十八章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707
第一节 基本原理 707
一、放射免疫分析 707
二、免疫放射分析 707
第二节 材料 707
一、放射性核素 707
二、抗体 707
三、标记物制备与鉴定 708
四、分离剂 709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 709
一、原理 710
二、测定方法 710
第四节 免疫放射分析 710
第五节 应用 711
一、甲状腺疾病常用检测项目 711
二、糖尿病常用检测项目 711
三、肿瘤标志物的放射免疫测定 711
四、药物浓度检测 711
五、其他 711
第四十九章 荧光免疫测定技术 712
第一节 基本原理 712
一、抗原抗体反应 712
二、荧光产生原理 713
三、荧光特性及检测 713
第二节 实验材料 713
一、荧光素的选择 713
二、荧光免疫分析仪器 715
三、荧光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716
第三节 免疫荧光显微技术 717
一、原理 717
二、方法 717
三、临床应用 718
第四节 荧光免疫测定 719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720
二、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721
第五节 自动化荧光免疫分析仪 722
一、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722
二、仪器操作 722
三、应用注意事项 723
四、质量控制 723
第五十章 酶免疫测定技术 72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725
一、抗原-抗体反应 725
二、酶催化反应、特点与作用机制 726
三、酶反应的测定 726
第二节 实验材料 727
一、固相载体 727
二、常用酶及其底物 728
第三节 酶免疫测定技术的分类 730
一、非均相酶免疫测定 730
二、均相酶免疫测定 731
三、临床应用 732
第四节 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 732
一、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 733
二、仪器操作 733
三、注意事项 734
四、质量控制 734
第五十一章 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 737
第一节 概述 737
第二节 实验材料 737
一、胶体金 737
二、金探针制备 738
第三节 实验方法 740
一、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740
二、斑点免疫层析试验 740
三、斑点免疫金银染色 741
四、临床应用 741
第五十二章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 742
第一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 742
第二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条件和类型 742
一、化学发光的基本条件 742
二、化学发光的类型 743
三、化学发光效率 743
第三节 化学发光标记物和标记技术 743
一、发光标记物及其分类 743
二、发光免疫标记方法 744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主要类型 746
一、固相分析 746
二、液相分析 746
三、均相分析 746
第五节 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746
一、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 746
二、自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测定 747
三、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 747
四、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 747
五、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临床应用 748
第五十三章 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 750
第一节 概述 750
一、原理 750
二、实验设计原理 750
第二节 实验方法 750
一、实验类型 750
二、实验操作 751
三、质量控制 751
四、临床应用 752
第五十四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75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753
一、概念 753
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754
三、免疫组织化学分类 754
第二节 组织细胞切片的制备 755
一、组织和细胞取材 755
二、标本固定 756
三、组织脱水和石蜡包埋 756
四、组织切片制备 757
五、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758
六、内源性酶消除 758
七、抗原修复 758
第三节 免疫组织化学常用染色方法和实验步骤 758
一、酶免疫组织化学 758
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 760
三、免疫金银法 761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762
一、非特异性染色的处理 762
二、增强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762
第五十五章 流式细胞术 763
第一节 流式细胞术基本原理 763
一、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结构 763
二、流式细胞术原理 764
第二节 流式细胞术实验方法 765
一、单细胞悬液样品制备 765
二、荧光素标记 767
三、细胞破膜剂的应用 767
四、溶血剂的应用 767
第三节 流式细胞术质量控制 768
一、流式细胞仪的可变性 768
二、标本的可变性 768
三、操作过程的可变性 768
四、数据分析的可变性 768
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应用举例 769
一、DNA倍体分析(细胞周期分析) 769
二、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V/PI双染法) 770
三、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770
四、HLA-B27检测 771
五、白血病免疫分型 773
六、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RD)检测 774
七、网织血小板检测 774
八、活化血小板检测 775
九、造血干/祖细胞计数 775
十、Th1/Th2细胞检测 775
十一、定量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分子定量分析 776
十二、微球流式芯片技术(CBA) 776
第五十六章 常规体液免疫项目检验 77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检测 777
一、IgG、IgA、IgM 777
二、IgD 778
三、IgE(总IgE、特异IgE) 778
四、游离轻链 779
五、M蛋白 779
第二节 补体检测 780
一、概述 780
二、检测方法 780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测定 782
一、聚乙二醇(PEG)沉淀比浊法 783
二、抗补体实验 784
三、抗C3-CIC-ELISA 784
四、SPA夹心ELISA试验 785
五、C1q结合试验 785
六、胶固素结合试验 786
七、特异性CIC测定 786
八、IC检测的意义及应用 786
第四节 急性期蛋白 787
一、CRP 787
二、ASO 787
三、铜蓝蛋白 787
四、α1酸性糖蛋白 787
第五节 自身抗体测定 787
一、概述 787
二、检测方法 789
三、临床意义 789
第六节 肿瘤标志物 789
一、概述 789
二、检测方法 790
三、临床意义 790
第七节 传染病血清学反应 795
一、概述 795
二、检测方法 796
三、临床常规传染病血清学检测项目及意义 796
第五十七章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800
第一节 T淋巴细胞功能 800
一、T细胞增殖 800
二、一步法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801
三、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801
四、T细胞细胞毒功能 801
五、细胞因子检测 803
第二节 B淋巴细胞功能 803
一、B细胞增殖 803
二、抗体形成细胞检测 803
第三节 NK/LAK细胞活性 805
51Cr释放试验 805
第四节 吞噬细胞功能 806
一、趋化功能 807
二、吞噬功能 807
三、杀菌功能 808
第四篇 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篇 811
第五十八章 微生物检验技术总论 811
第一节 未染色状态下的形态学检查 811
一、压滴法 811
二、悬滴法 811
三、直接涂片法 811
四、暗视野检查 811
第二节 染色状态下的形态学检查 811
一、常用染色方法 811
二、临床应用 812
三、荧光染色镜检的应用 812
第三节 细菌菌落形态特征 812
一、溶血 812
二、颜色 813
三、大小 813
四、形态或边缘 813
五、突起或下陷 813
六、致密度 813
七、硬度 814
八、色素 814
九、气味 814
十、菌落复合的特征 814
第四节 生化反应鉴定试验 814
一、传统生化反应 814
二、快速纸片法或斑点试验 821
三、色原或荧光底物反应 822
第五节 自动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系统 823
一、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的发展 823
二、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原理及性能比较 823
三、主要的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 824
四、半自动与自动血培养仪器 827
第六节 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 828
一、直接检测微生物抗原 828
二、检测细菌专有酶 829
三、检测细菌新型色原或荧光底物 830
四、免疫凝集法检测并鉴定微生物 830
五、快速检测细菌毒素 830
六、快速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830
第五十九章 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832
第一节 无菌操作技术 832
第二节 细菌接种技术 832
一、平板培养基接种法 832
二、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833
三、琼脂斜面培养基接种法 833
第三节 细菌培养技术 833
第四节 常用染色技术 833
一、细菌染色的原理 833
二、染色的一般步骤 833
三、常用染色方法 834
第五节 细菌检验常用的培养基 835
一、常用培养基的分类 835
二、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和要求 836
三、基础培养基 836
四、生化试验用培养基 836
五、分枝杆菌用培养基 838
六、肠杆菌科用培养基 839
七、弧菌用培养基 840
八、非发酵菌用培养基 840
九、嗜血杆菌用培养基 841
十、军团菌用培养基 841
十一、弯曲菌用培养基 841
十二、支原体用培养基 841
十三、厌氧菌用培养基及其试剂 842
十四、L型细菌用培养基 842
十五、真菌用培养基 843
十六、药敏试验用培养基 843
十七、新型选择性显色培养基 843
第六节 微生物检验中的免疫学技术 844
一、传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844
二、现代的抗原-抗体反应 844
三、免疫学技术检查患者血清中的抗体 845
第七节 质量保证技术 845
一、微生物实验室的全员培训 845
二、建立完整实用的操作规程和手册 845
三、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845
四、试剂的质量控制 847
五、诊断血清的质量控制 847
六、标本的质量控制 848
七、仪器功能状态的控制 848
八、细菌检验质控用标准菌株 848
九、细菌检验的室间质评 849
第六十章 分子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850
第一节 分子微生物鉴定与分型技术 850
一、脉冲场凝胶电泳 850
二、DNA印迹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850
三、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 850
四、PCR-特异性位点RFLP 851
五、重复片段PCR 851
六、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851
七、一致-简并杂交核苷酸引物扩增 851
八、不变温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851
九、恒温实时荧光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851
十、多重PCR 851
十一、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851
十二、RT-PCR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 852
第二节 基因测序技术 852
一、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852
二、一般的基因测序技术 852
三、焦磷酸测序 852
四、SNP测序 852
第三节 质谱技术 852
一、质谱技术在微生物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 852
二、新型质谱技术的应用 853
第四节 生物芯片技术 853
一、基因芯片 853
二、蛋白质芯片 853
三、生物芯片技术在微生物诊断中的应用 853
第五节 纳米生物技术 854
第六节 生物传感器技术 854
第七节 研究群体微生物学的宏基因组学 854
第八节 诊断微生物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854
第六十一章 临床细菌培养标本采集与处理 856
第一节 血液培养标本 856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856
二、标本处理 856
三、结果报告 857
第二节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 857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857
二、标本处理 857
三、结果报告 857
第三节 尿液标本 858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858
二、标本处理 858
三、结果报告 858
第四节 痰液标本 859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859
二、标本处理 859
三、结果报告 859
第五节 粪便标本 860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860
二、标本处理 860
三、结果报告 861
第六节 泌尿生殖道分泌物 861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861
二、标本处理 861
三、结果报告 862
第七节 脑脊液标本 862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862
二、标本处理 862
三、结果报告 862
第八节 浆膜腔穿刺液标本 863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863
二、标本处理 863
三、结果报告 863
第九节 脓性渗出物、创面和脓肿 863
一、采集与运送 863
二、标本的处理 864
三、结果报告 864
第六十二章 革兰阳性球菌 865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865
一、分类学特征 865
二、致病性 865
三、生物学特性 866
四、微生物学检验 867
五、耐药性 869
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869
第二节 微球菌属 869
一、分类学特征 870
二、致病性 870
三、生物学特性 870
四、微生物学鉴定 870
第三节 链球菌属 871
一、分类学特征 871
二、致病性 872
三、生物学特性 873
四、微生物学鉴定 873
第四节 肠球菌属 880
一、分类学特征 880
二、致病性 880
三、生物学特性 880
四、微生物学鉴定 880
五、耐药性 882
第五节 其他革兰阳性球菌 882
一、菌属的类别 883
二、菌属的基本特征及生化特性 883
三、临床意义 883
四、微生物学鉴定 886
五、耐药性 886
第六十三章 肠杆菌科细菌 887
第一节 概述 887
一、分类 887
二、生物学特性 887
三、抗生素敏感性 888
四、临床意义 888
五、分离培养与种属鉴定 888
第二节 埃希菌属 897
一、分类 897
二、所致疾病 897
三、形态和培养特性 898
四、细菌分离鉴定 898
五、抗生素敏感性 900
第三节 志贺菌属 900
一、分类 900
二、所致疾病 900
三、形态和培养特征 901
四、细菌分离鉴定 901
五、抗生素敏感性 901
第四节 沙门菌属 901
一、分类 901
二、所致疾病 902
三、形态和培养特征 902
四、细菌分离鉴定 902
五、血清抗体检测及诊断意义 903
六、抗生素敏感性 904
第五节 耶尔森菌属 904
一、分类 904
二、所致疾病 905
三、形态和培养特性 905
四、细菌分离鉴定 905
五、毒力试验 908
六、血清学试验 908
七、抗生素敏感性 908
第六节 枸橼酸杆菌属 908
一、分类 908
二、所致疾病 908
三、形态和培养特性 908
四、细菌分离鉴定 908
五、抗生素敏感性 909
第七节 克雷伯菌属和柔特勒菌属 909
一、分类 909
二、所致疾病 909
三、形态和培养特征 909
四、细菌分离鉴定 910
五、抗生素敏感性 910
第八节 肠杆菌属和多源菌属 910
一、分类 910
二、所致疾病 911
三、形态和培养特性 911
四、细菌分离鉴定 911
五、抗生素耐药性 912
第九节 沙雷菌属 912
一、分类 912
二、所致疾病 912
三、形态和培养特性 912
四、细菌分离鉴定 912
五、抗生素敏感性 912
第十节 变形杆菌属 913
一、分类 913
二、所致疾病 913
三、形态和培养特性 913
四、细菌分离鉴定 913
五、抗原构造和分型 914
六、抗生素敏感性 914
第十一节 普罗威登菌属和摩根菌属 914
一、分类 914
二、所致疾病 914
三、形态和培养特性 914
四、细菌分离鉴定 914
五、抗生素敏感性 915
第十二节 邻单胞菌属 915
一、分类 915
二、所致疾病 915
三、形态和培养特性 915
四、细菌分离鉴定 915
五、抗生素敏感性 916
第十三节 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916
一、哈夫尼亚菌属 916
二、西地西菌属 916
三、爱德华菌属 916
四、克卢瓦菌属 917
五、塔特姆菌属 917
六、巴特维菌属 917
七、布丘菌属 918
八、爱文菌属 918
九、勒克菌属 918
十、勒米诺菌属 918
十一、穆勒菌属 918
十二、光杆菌属 918
十三、布拉吉菌属 919
十四、兰恩菌属 919
十五、特拉布斯菌属 919
十六、致病杆菌属 919
十七、约克菌属 919
十八、肥杆菌属 919
第六十四章 非发酵杆菌 920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 920
一、属内各种的生物学特征和鉴定 920
二、临床意义 922
第二节 伯克霍尔德菌属、罗尔斯通菌属、Delftia属、丛毛单胞菌属、食酸菌属、短波单胞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 922
一、分类与命名 922
二、临床意义 922
三、生物学特征和鉴定 923
四、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923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无色杆菌属、金黄杆菌属、莫拉菌属和其他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926
一、生物学特征和鉴定 927
二、致病性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931
三、博德特菌属及其相关菌属 932
第六十五章 弧菌、气单胞菌科 935
第一节 弧菌属 935
第二节 霍乱弧菌的检验 936
一、粪便标本的涂片染色检查 936
二、动力试验 936
三、分离培养 936
四、鉴定 936
第三节 其他病原性弧菌 937
第四节 气单胞菌属 937
一、气单胞菌属中致病性 937
二、气单胞菌中各菌种的鉴定 937
三、对鉴定气单胞菌属所应用试验的建议 938
第六十六章 嗜血杆菌属 940
第一节 分类及临床意义 940
一、寄居于人体的嗜血杆菌 940
二、寄居于动物体内的嗜血杆菌 940
第二节 嗜血杆菌的检验 940
一、分离培养 940
二、流感嗜血杆菌的血清学分型 940
三、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分型 940
四、生化方法和成套鉴定系统鉴定法 940
五、流感嗜血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941
第三节 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的检验 941
第六十七章 革兰阴性苛养菌 943
第一节 HACEK细菌群 943
一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中国)杨晓岚 2019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急诊医学法语缩写速查手册》夏婧 2018
- 《DK医学史》李虎译;(英国)史蒂夫·帕克 2019
- 《人体寄生虫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供基础 临床 预防 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第2版》诸欣平,苏川 2018
- 《中医学原理探究》祝世讷 2019
- 《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实验 第3版》王书华 2018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